撰文:Iris、劉紅林,曼昆律師事務所

Web3項目哪個不發幣!但怎麼發?去哪個虛擬資產交易所發?這就是非常值得Web3專案方考慮的問題。很多時候,Web3項目方往往會選擇頭部加密交易所上幣。原因在於:

  • 在用戶眼中,能上這類交易所=交易所肯定了專案的價值=發幣一定能漲=買它!

  • 在專案方眼中,頭部交易所上幣=用戶買單+交易所支援=暴富。

這裡就會扯到另一個問題:上幣費。考慮到近些年,即使上了頭部交易所,專案的市場行情也不一定起得來,所以很多Web3專案在上幣的時候就得考慮性價比——上幣費是不是合適?另外,我支付了高昂的費用,除了在你們平台上個幣,還有沒有其他的「支持」能保證我的收益?

不,本週就因為上幣費開啟了新一輪“大戰”,本文就先讓曼昆律師帶大家一起吃吃瓜。

天價上幣費

雖然許多加密交易所並沒有在明面上揭露上幣費,通常只有一個上幣申請的入口與聯絡方式,但「上幣費」這一潛在成本早已在市場中流傳。不過這次,Binance和Coinbase的正面「硬剛」讓上幣費的話題火力全開,不少幣圈KOL也紛紛參與討論。

Web3律師:天價上幣費背後,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隱形遊戲”

事情起源於11月1日,加密貨幣諮詢和投資公司Moonrock Capital的CEO在推特上爆料,稱Binance向某個頭部項目方提出了「15%代幣」的上幣條件——按市值算下來相當於5000萬到1億美元。這消息瞬間讓市場炸開了鍋,有關Binance「天價上幣費」的傳聞迅速發酵,KOL們也各自站隊。有些人認為,這種「天價上幣費」源自於頭部交易所龐大的權力,有些人則認為中心化交易所的上幣模式正在損害專案方、用戶和市場的長遠利益,甚至激起了對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必要性的討論。

原本這場爭論的中心是幣安,但Coinbase聯合創始人Brian Armstrong的一條推文將這家頂級交易所也捲了進來。 Armstrong表示“Coinbase的上幣是免費的”,然而話音未落,Sonic Labs聯合創始人Andre Cronje卻跳出來曝料稱,幣安並未收取他們的上幣費,反倒是Coinbase提出了收費要求,甚至達到千萬等級。瞬間,爭論從「頭交易所收不收天價上幣費」升級為「誰在收費、誰收得更高」。

Web3律師:天價上幣費背後,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隱形遊戲”

不過,也有人質疑Andre Cronje遇到了假的Coinbase工作人員,但Andre Cronje表示可以公開所有溝通記錄。在此期間,Binance的何一也發推表示,沒有上幣費,如有疑問可以參考已經上線的代幣,Binance都有設定代幣分配介紹,有沒有收取15%一看便知。

到目前為止,「到底有沒有上幣費」這個問題,其實還沒有定論。不過,這場圍繞上幣費的交鋒不禁也讓人反思,虛擬貨幣交易所在加密產業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交易所提供的上幣服務究竟包含了哪些支援?這些支持是否會影響市場價格走勢,甚至波及一般用戶的權益?曼昆律師認為,這些幕後操作的隱性影響才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交易所上幣申請

為了深入了解目前虛擬貨幣交易所的上幣流程,曼昆律師嘗試在諸如Binance、Coinbase、OKX等多個知名交易平台進行了基礎申請操作。

Web3律師:天價上幣費背後,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隱形遊戲”

*部分平台申請頁面截圖

在初步申請階段,Web3專案方僅能填寫申請表提交項目和代幣的基本訊息,供平台方審核。正如網路上許多人的詬病資訊完全不透明,在這一環節,申請者通常難以獲知具體的上幣服務、費用等細節,一切只能“聽天由命”,等待上幣支持團隊的聯繫。通常,專案方在與平台溝通的初期很可能會被要求籤署一份保密協議,禁止洩漏與上幣相關的具體資訊和溝通記錄(這也正是Andre Cronje在回應時表示可以公開資訊的原因,他沒有簽署相關的保密條款)。

儘管所有上幣資訊保密,但世界哪有不透風的牆。根據曼昆律師團隊與業內人士的溝通,再結合網路上多篇相關文章,基本上可以拼湊出當前主流交易所的上幣費與對應服務的「三板斧」:

  1. 技術費與整合支持

技術費是平台收取的基礎費用,通常以穩定幣結算。這筆費用主要用於平台技術團隊對專案代幣的適配和集成,包括代幣合約的審查、相容性測試和技術支援等。不同交易所的技術費有一定的差異,主要取決於平台的整合複雜度和要求的安全標準。

  1. 行銷費與推廣

上幣後如何獲得流量?這是許多專案方頭痛的問題,而交易所的行銷服務可以部分解決這項需求。交易所的市場推廣服務,通常包含媒體宣傳、空投、流動性挖礦、用戶激勵活動等。為此,交易所往往會要求專案方提供一定額度的代幣作為推廣的獎勵。此類空投活動在增加專案曝光度、吸引新用戶上有較好效果,但Web3專案方也需考慮這種「空投」是否會帶來過多拋壓。

  1. 保證金

保證金是另一項重要費用,通常也是以穩定幣支付。交易所往往會要求專案方存入一定額度的保證金,以確保代幣價格不會大幅波動。這意味著,如果代幣在上幣後的市場表現不佳、價格跌破一定標準,交易所可不退還保證金,作為補償平台流動性損失的「兜底」手段。這項費用對專案方而言是一個不小的負擔,但在交易所看來,這樣的保證金機制既能保護平台形象,也能篩選出更具穩定性的專案。

此外,有些交易所也會為Web3專案方提供做市服務。雖然做市服務通常不屬於上幣標準服務,但不少專案方會將其視為增進代幣流動性和市場表現的額外手段。

綜合來看,Web3專案方想在交易所上幣,可能並沒有大部分人認為的「上幣費」一說,但其他環節依然會涉及費用問題。這些環節各有其作用,至少從表面上看,這些上幣服務似乎都是為了確保Web3專案在平台上的安全性、流動性以及吸引更多用戶。

上幣服務的潛在風險

但曼昆律師認為,這些服務組合的背後可能也會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一旦交易所與專案方在利益上達成默契,可能會讓上幣變成「聯合做市」的操作場所。那麼,這些「服務」如何影響市場的公正性?在這裡,曼昆律師現在提出自己的一些問題:

1.推廣行銷:是否會製造短期流量假象?

上幣後的行銷費往往用於空投、流動性挖礦等用戶激勵活動,毋庸置疑,這類機制確實能在短期內迅速拉升代幣的流通和交易量,為專案帶來較高的關注度。但我們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這種初期流量究竟是長期支撐還是短期「虛火」?

假如在上幣初期使用這類高額激勵,很可能會迅速推高代幣價格,引發一般用戶的追漲心理,從而在短期內製造一種「良好」的市場表現。然而,一旦代幣的空投獎勵消耗殆盡,流動性也許會大幅下降,市場價格隨之承壓,這種情況下普通用戶的投資風險將顯著上升。

2、保證金:保護市場還是隱藏的「風險雷區」?

在交易所上幣過程中,保證金常被視為市場的「保護傘」。專案方一般需支付一定額度的保證金,用以確保代幣價格在初期保持相對穩定,防止因流動性不足或市場波動而出現劇烈下跌。保證金從表面上看為代幣提供了短期支撐,營造出一種「穩健」的形象,這無疑吸引了更多投資者進場,尤其是那些對短期穩定有信心的散戶。

不過,保證金托底的效果其實並不持久。一旦專案方或交易所停止托底操作,或保證金資金耗盡,代幣價格可能瞬間失去支撐。對散戶而言,這種「托底」在早期創造了價格穩定的假象,容易讓他們在價格高位進入,而一旦托底撤出,價格支撐消失,散戶的資產便可能迅速縮水,風險驟然放大。這種情況不僅對一般投資者構成潛在風險,也可能加劇市場波動,帶來更廣泛的恐慌情緒。

3.做市:為流動性「加油」還是為價格「控盤」?

做市服務表面上是為專案方提供流動性支持,幫助代幣在交易所保持流暢。然而,如果出現最壞的情況,即交易所和專案方聯手,透過調整交易量、控制流動性來影響市場情緒,做市服務可能成為一種隱藏的價格操控手段。之前很多做市商也因為這類質疑,而遭受監管以及市場詬病。

對散戶來說,交易量的快速成長往往意味著市場的看漲訊號,促使他們在高位進場。然而,實際情況是,交易量可能並非由真實需求推動,而是透過做市服務「製造」出來的流動性假象。這種操控最終可能導致散戶在價格高點被套,承擔較高的風險,而交易所和專案方則在幕後收穫流動性收益。

在市場上看似正常的交易波動,背後可能隱藏著做市服務的精心安排,尤其是在散戶缺乏足夠資訊透明度的情況下。這種「溫和」的價格引導不僅對散戶不公正,也可能讓市場的真實性受到質疑,引發監管層的關注。

曼昆律師建議

綜上看來,上幣服務雖然是幫助專案順利上線的輔助工具,但在缺乏透明和監管的情況下,交易所和專案方之間可能達成默契,透過做市服務、保證金和行銷活動的方式影響市場價格趨勢,甚至對​​散戶形成誤導。因此,曼昆律師建議:

  • 就Web3專案方而言,專案方在選擇交易所時應對上幣流程保持謹慎,優先考慮透明度高、服務項目明確的平台。同時,專案方需嚴格遵循資訊揭露的原則,避免可能誤導投資者的推廣活動,以維護自身的品牌信譽。

  • 就虛擬貨幣交易所而言,上幣流程的透明化、費用公開,以及加強外部監管,不僅有助於增強市場的公平性,還可以有效保護普通投資者的權益。交易所應建立完善的揭露機制,明確各項上幣服務的內容與費用標準,以減少市場的負面猜測。同時,引入合規的外部審計或監管機構,確保交易行為符合市場規則,並提升產業的整體信任。

  • 就個人投資者而言,投資者在進行代幣投資前,務必審慎分析專案的基本面,避免被短期市場波動和高頻空投活動所迷惑。對於價格波動大的新上線代幣,建議投資人保持理性和耐心,不盲目追漲,以規避潛在風險。同時,投資人應關注相關項目的市場活動與交易所的透明度,從而做出更理性的投資決策。

透過這些多層次的建議,曼昆律師希望進一步推動虛擬資產市場的透明化和合規化,維護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並為Web3的創新生態提供穩固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