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4年11月30日/美通社/ --11月18日,明亞保險經紀20週年慶典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明亞副總裁王鵬在慶典中發表了精彩演講。以下為王鵬總演講內容:
明亞二十年之際,行銷部計畫出一本紀念影集,為提供素材,我整理了大量的老照片。當一張張光影的記憶穿越時空,再次躍然眼前的時候,我便一次次被拉回到那些特殊的瞬間。很多瞬間,時隔多年依然清晰,甚至還能記起那剎那間的所有細節;可有些卻已模糊,一些曾經熟悉的面孔竟怎麼也叫不出名字。也許這就是時光的刻印吧!
明亞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鵬
無論在現實中或我的腦海裡,有些人一直都在;有些人離開了,但留下了印記;有些人則慢慢被淡忘。而我想說,雖難以銘記所有的人,但我們還是要感謝每一個曾經來過的人。正是每一個個體的匯聚,才使明亞有了今天的樣子。
在明亞20週年的時候,我們該去回顧什麼?該去展望什麼?蘇格拉底有著名的靈魂三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二十年光陰荏苒,明亞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看似走在了一條通往成功的大道上,但此時此刻,也許我們恰恰處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需要駐足片刻,回首來路、審視當下、眺望遠方,就像我們很多次做過的那樣。
我很認同《黑神話:悟空》的創始人馮驥的一句話:"你在自信之巔的時候,也在愚昧之淵。"越是看似花團錦簇,或許越需要保持清醒,因此我想在此套用蘇格拉底的問題,談談:我們是誰?從何而來?去往何方?回答的順序稍作調整,權作這一重要節點上的總結吧!
迴眸
我們從何而來
廿與念同音,明亞的一"廿"之旅正源自於當初的一"念"之起。
我有一次特別鄭重地問楊總,你為何創立明亞?他當時給我的回答是"有一定的偶然性",他說他是學財務金融的,又從事過銀行、證券行業,唯獨保險從未涉獵,而保險業又正值方興未艾,再加上另一位主要創始人胡忠兵女士的"遊說",便選擇了保險經紀。他們共同認為這是一片廣闊的藍海,明亞有著無限的前景。
我並非明亞的初創者,但或許是最堅定的追隨者。明亞成立兩年後,我偶然認識了楊總,又偶然加入了明亞,而誰知道人生的一系列"偶然"背後是否有著冥冥中註定的"必然"呢?總之,時至今日也已經過了十八年。那時的我,作為已在保險行銷一線拼殺了八年,經歷過中外資三家公司的從業者,也堅定地認為這裡是廣闊的藍海,我們將自由地遨遊。
然而事實卻是遨遊的"遨"變成了煎熬的"熬","熬下去"一度成了明亞發展的主旋律,幸運的是我們熬到了春暖花開。於是便有了一個問題,今日的繁花似錦到底是優秀使然還是運氣使然?
我認為我們首先是幸運的,而且我堅定地認為所有的成功者,無論有多少勵志的故事,其實都有相當的部分是運氣使然。我們的幸運在於市場的變化竟完全符合我們的預期。
首先,顧客的需求從被動變得主動,"被動"時聽從熟人介紹常常是最佳選擇,而"主動"下貨比三家就成了必然的需要。
其次,商品的供給也從相對單一和高度同質化變得豐富而多元,保司主體的增多,各自市場定位和產品策略的差異,以及一度的預定利率市場化,都加快了產品創新和迭代的速度。
而更重要的是科技的突飛猛進所帶來的巨大變革,影響著整個社會,當然也影響著小小的保險業。智慧型手機、各種線上的社交工具、大量的資訊、演算法的推送,等等,完全顛覆了資訊傳遞和獲取的傳統方式,再輔以上述供需端的變化,促使了買賣雙方的位置互易,保險行銷從既往絕對的賣方主導,快速且不可逆轉地走向了買方模式。
在這過程中,保險經紀人的天然屬性和優勢得以彰顯,我們也從略顯超前的獨行者,變成了把準市場脈搏的領航者。
當然,無需妄自菲薄,幸運之下我們也確是優秀的。核心在於我們選擇了一個方向,而且從未動搖。事後證明那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在選擇之初,無人知道距離的遙遠和路途的艱辛。當只有自我的推斷而缺少市場的實證,只有模糊的方向而缺少明晰的目標的時候,堅持其實是很難的,如果前路迷茫又生死攸關、存亡在即,依然堅持則是更難的。
這二十年中,有過多個重要的節點,我們便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地選擇。有時覺得人生的路徑和企業的發展其實就是無數個大大小小選擇的集合,有些選擇無關輕重,例如今天穿什麼、吃什麼;也有一些選擇至關重要,例如是只要有利可圖就無所不用其極,還是始終堅守底線,是不為五斗米折腰,還是有奶便是娘。選擇時的執著,甚至一度的向死而生,可能就是明亞的優秀吧!
由此可見,一廿源自於一念,一念也貫穿一廿。總結起來,我們的"好運"來自兩點:選對了方向,等到了時機。 "選對了方向"並非只因獨具慧眼,漫漫征途之上,往往知易而行難,行易而恆難,明亞的商業壁壘並非模式本身,更在於篤信和堅守。而"等到了時機"也許從來就是市場對於篤信和堅守者的獎賞吧!
不過一切都已皆成過往,我們更客觀地回顧來路,是為了更清醒地認知現在,也為了再次正確地選擇未來。
遙望
我們去往何處
未來從來是難以預測的,而今更難。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最近200年的變化遠超過既往2000年,最近20年的變化又超過既往200年。
曾幾何時,人們還需透過各類報刊了解時事,而今電視新聞都已無人觀看,各類自媒體平台、短視頻成為了最主要的資訊來源。年輕時,起碼我這一代人,還喜好尺牘之美,習慣魚雁傳書,而現在的孩子可能連郵票都已不知為何物了。
從PC到行動終端,從網路到物聯網,從區塊鏈到元宇宙,以及大數據模型、量子運算、生成式AI、腦機介面等等,科技的飛躍令人應接不暇,甚至對每個名詞、概念囫圇理解都已變得困難。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的未來。
明亞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鵬發表精彩演講
對於整個人類的社會活動而言,保險業可能尚不及冰山一角,而明亞更是如滄海一粟般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因此當我們仰望星空、遙想未來的時候,首先需要的便是自知渺小、心存敬畏。我們今日的成績,既得益於自身的努力,也得益於市場的眷顧,而面對未來,我們能做的唯有更加努力,而繼續被眷顧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我們真的很難想像再過10年、20年,世界是什麼樣子、生活什麼樣子、保險什麼樣子?當無人駕駛被廣泛運用,佔財險大半壁江山的車險就消亡了,甚至未必會演化為產品責任險;當癌症以及更多的疾病被攻克,重疾險的定義可能會完全更新;生命週期表格的巨大變化,會帶來費率的巨變,以及生存保險、死亡保險各自在形態和意義上的重構;大數據和資訊共享將大大提升效率,並使得許多弱關聯得以顯現,從而改變核保方式和規則;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發展,會降低人工成本,使看護和適老服務更為標準化,既會給長護險的發展帶來契機,也會對未來最大的蛋糕-養老險市場產生重大影響,例如"社區"與"居家"的養老模式之爭,或許會呈現未知的走向。
總之,今天的未來比以往任何時候的未來都更充滿不確定性。但這對保險業而言也許並非壞事,保險應對的是風險,風險的主要特性之一便是"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的加劇意味著風險的加劇,風險的加劇則更能體現保險的意義。
在宏觀的層面,眾人抱薪的互助屬性,將個體不可承受之重轉為群體分攤的完美機制,這是保險的本源價值,更是人類的偉大發明和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而趨利避害,厭惡風險又是人之本能,因此保險不僅不會衰退,還一定會伴隨社會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幫助人們抵禦各種各樣的風險。就像幾百年來我們所看到的,險種從最初的"海上""火災""死亡"發展為現在的包羅萬象,幾乎涵蓋了生產、生活的每個層面。
而就微觀的層面,產品越豐富,單一的供應商越不可能提供全部服務,差異化會成為保司競爭時的重要策略,同時需求也會更加個人化,科技的發展將使得個體定價成為可能。
在此背景下,只要我們堅持做客觀性、多元化資訊的提供者,堅持做獨立性、專業化更強的諮商師,只要我們可以為所有的不確定性提供更多樣化的解決方案,我們就始終會保有自身的價值。而個人回報永遠是自身價值的真實展現,或許會有一時的虛高或虛低,但市場的調節機制不會令其長期偏離。這裡的市場調節,既包括產業內不同通路間效率的比拼,也包括全社會層面各產業間機會成本的比拼。
因此,對於未來,或許最正確的態度不是尋求預測和掌握,而是始終擁抱和接納。若逢順境,不妨多一些感恩和謙卑;若逢逆境,則需少一些怨恨和失落。而今,乃至未來,又將迎來一輪新的比拼,就像之前一樣,比拼的核心不是選擇時的睿智,而是靜待花開時的從容與勇氣。
自省
我們是誰
最後想說說我們是誰?我們曾經作為"顛覆者",當賣方模式大行其道的時候,我們選擇了代表買方,奉行客戶利益至上;當"聽話、照做"的理論主導營銷管理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民主、平等、開放的模式,變公司驅動為自我驅動;當快速擴張、人海戰術凸顯威力的時候,我們選擇了寧缺毋濫,品質優先。但其實我們應該知道,類似的"顛覆者",甚至更多不同路徑的"探索者"從來都大有人在,並非我們顛覆、改變了什麼,而是社會、行業、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改變,我們恰逢其時,站在了變革的前沿。
而當新的變革來臨時,我們能否依然勇立潮頭?又或者我們也會成為"被顛覆"的對象?這時也許最需要的就是自省。
二十年來,明亞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許多特質,也被貼上了不少的標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外在的讚譽也好,詆毀也罷,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透過反思讓我們的內心更加理性和清澈。以下是我的思考,算是拋磚引玉吧!
1.內心驕傲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一度是"小眾"的、"孤獨"的,這種"孤勇者"的狀態反而讓我們激發起內心的驕傲,並以此吸引更多驕傲的內心。而今我們在某種程度上算成功了,變成了產業矚目的標桿,首先便需要防範是驕傲演化為狂妄。我們依然可以是內心驕傲的,但不應是傲慢和無禮的,不應是一味自我標榜和排斥異己的,應該學會欣賞他人的成功與優秀,哪怕是競爭對手——無論外部的還是內部的。
明亞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鵬發表精彩演講
2、學習委員
眾所周知,明亞人是一群非常好學的人,明亞的學習氛圍跟熱情也一直是業界公認的。我們可以自詡為"學習委員",但應該知道系統性學習和碎片化知識的區別,更應該隨著認知的不斷擴展,看到自己無知的邊界有多大,從而避免故步自封和自視過高。更需小心在這個演算法推送的時代陷入"訊息繭房",也別讓自己乃至明亞成為任何人的"訊息繭房"。
3.內捲和躺平
我們——也許只是一部分人——有時被稱為"卷王","卷"和"躺"也許從來就是生活的兩面。我們可以內捲,只要能樂在其中,並把追求更好作為原動力,而不要被嫉妒和過度的勝負欲所支配;我們也可以躺平,因為人生原本就有太多的徒勞,但我們透過"徒勞"不應只看到虛無,反而應該在洞悉了所有的徒勞之後,仍然保持現實中的樂觀,並珍惜所有已得的美好。就像羅曼•羅蘭說的:"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4.獨立思考
我們強調獨立思考,但並不妨礙我們去相信,人總要相信一些東西,但永遠不要輕信和盲從,要學會從不同的視角探尋不同的答案,最終的相信應基於多元的分析、理性的思考和邏輯的判斷。我們更要敢於質疑,尤其應該學習對強權和權威的質疑。質疑是科學精神的體現,但質疑也應避免被狹隘、無知和自私所裹挾,成為標榜自我、打倒一切的藉口,質疑的目的在於追求真理。
5、自由和平等
我們提倡自由、平等,但更需知道自由並非個體的隨心所欲,其邊界在於不可損害他人的自由,從而才能保證每個人免於傷害的自由。而平等追求的是權利、規則、流程上的平等,而絕非資源、財富等結果上的平等,恰恰應該保護每個人在平等的規則下都能追求更大的利益,當然也要保證不同成就和地位的人在基本權利和人格上的平等。
6.個體成功
我們鼓勵每個個體的成功,這也許比整體的宏大理想更該被關注。眾多的經濟學理論也一再詮釋了,為什麼人們在不斷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推動了資源的合理分配和社會的發展。我們甚至可以是自私的,因為沒有人絕對無私,但在自私的同時,必須維持道德和法律的底線,也應保有基本的同理心和寬容心,更需警惕成為常以堂皇藉口為名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說到寬容心,我想到一個很好玩的事情,我偶然發現11月16號那天叫"國際寬容日",寬容可能也是人類非常重要的一種美德,甚至是推進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原動力之一,所以我希望每個明亞人都能有一顆寬容的心。
以上種種是我對明亞文化的思考,我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認同,又有多少的異議。當今社會乃至世界,無疑越來越多元,甚至越來越撕裂,明亞隨著人員的增多,也越來越像一個小社會。追求思想的統一從來不是明亞的目標,但某些基本價值的一致卻是文明的基礎。文化可以是多元的,但文明一定是共通的,同樣,愚昧和邪惡也常常是相似的,希望每個人的底線至少是成為文明的守衛者。
我在人生走過了兩個十八年後來到了明亞,並在這裡度過了第三個十八年,也是最重要、最充實、最有成就感的十八年。十八年也好,二十年也罷,是一段長得足以從出生到成人的歲月,我想注定不能在此走完第四個十八年了,並非因為忍心離開,而是需要尊重自然規律。我深信明亞的路還很長遠,就像二十週年的主題語——"一廿方始,千山無止",但未來始終是屬於年輕人的。
明亞十五週年時,我曾寫過一首《浪淘沙》直抒胸臆。而今五年過去了,從明亞到業界都經歷了不小的變化,人入知命之年後,心境也自不相同。結合以上的"回眼、遙望、自省",再作一首《西江月》以作感懷吧!
往事最堪濃酒,半生不畏秋涼。我心安處本如常,哪管人譽誹謗。只憾才疏時短,更覺路遠年長。沈腰潘鬢又何妨?自長江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