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复盘过往,光电通信串联了人类几乎整部近现代史。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1948年香农开创信息论,到1966年高锟提出光纤通信,再到1997年波分复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Acacia推出相干光模块,光与电在其中相得益彰,撰写了一部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带宽不断增长从而推动人类进入互联网云时代,成本不断降低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加入万物互联的大网。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微观来看,光模块在光纤传输时代被委以重任,低调承担光纤两端或激光通信终端的信号转换作用。可以说,复盘光模块的发展史,就是光通信的发展史,从封装形式看,从Xenpak到当今的SFP,随着半导体发展集成度越来越高,从速率看,从数百Mbps到现在的1.6Tbps,PAM4和相干调制两种高阶调制极大增加了光波的单通道速率,从距离看,衍生出远距离相干光模块、波长选择开关(WSS)光模块和近距离的VCSEL多模、LPO光模块等。


展望未来,光互联有望进一步接过电互联的接力棒,在无线和有线光传输两个领域大放异彩。正在密切进行技术迭代的,不仅是竞争激烈的光模块,同时还有交换机本身的底层构建思路。


共封装光学(CPO):低功耗、低发热、小体积。CPO的构建思路是绕过光模块的DSP单元和散热结构优化等思路,加上目前的硅光集成技术来实现的。思科的CPO方案通过将光模块集成在交换机芯片附近,简化了SerDes通道,同时,基于硅光的光引擎部分发热量小,从而降低整体系统功耗、减小体积。


光路交换机(OSC):颠覆传统交换机,减少一步光电转换步骤。OSC的设计理念是光纤信号进入交换机后,不再进行光电转换,而是通过机械方式进行光信号的波分复用、交叉连接,光电转换仅在服务器端进行;同时配合3D环状的网络拓扑结构,OCS有效降低了通信硬件成本和功耗。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当下AI算力需求持续向超算内部的通信硬件“施压”,通信带宽或是永恒的竞赛,全光互联有望重新定义通信理念,而卫星激光通信有望是光通信的全新增长机会。从光模块的技术迭代看,应关注硅光、TFLN、LPO技术储备充足的厂商: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光库科技、联特科技等;从“光进电退”的未来展望看,应关注光器件、光互联厂商:天孚通信、腾景科技、太辰光等;卫星光通信,我们建议关注光迅科技、腾景科技、天孚通信等。


算力——

光通信: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太辰光、腾景科技、光库科技、光迅科技、德科立、联特科技、华工科技、源杰科技、剑桥科技、铭普光磁。

算力调优/调度/租赁:恒为科技、思特奇、中科金财、东方材料、博睿数据、中贝通信、中科曙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算力设备:中兴通讯、紫光股份、锐捷网络、盛科通信、菲菱科思、工业富联、寒武纪、震有科技。

液冷:英维克、申菱环境、高澜股份、佳力图。

边缘算力承载平台:美格智能、广和通、移远通信、初灵信息、龙宇股份、网宿科技、佳讯飞鸿。

卫星通信:中国卫通、中国卫星、震有科技、华力创通、电科芯片、海格通信。


数据要素——
运营商: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数据可视化:浩瀚深度、恒为科技、中新赛克。BOSS系统:亚信科技、天源迪科、东方国信。


风险提示:AI发展不及预期,算力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


一、投资策略:颠覆之间:光电互联的过去与未来

本周建议关注:

算力——

光通信: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太辰光、腾景科技、光库科技、光迅科技、德科立、联特科技、华工科技、源杰科技、剑桥科技、铭普光磁。

算力调优/调度/租赁:恒为科技、思特奇、中科金财、东方材料、博睿数据、中贝通信、中科曙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算力设备:中兴通讯、紫光股份、锐捷网络、盛科通信、菲菱科思、工业富联、寒武纪、震有科技。

液冷:英维克、申菱环境、高澜股份、佳力图。

边缘算力承载平台:美格智能、广和通、移远通信、初灵信息、龙宇股份、网宿科技、佳讯飞鸿。

卫星通信:中国卫通、中国卫星、震有科技、华力创通、电科芯片、海格通信。


数据要素——
运营商: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数据可视化:浩瀚深度、恒为科技、中新赛克。BOSS系统:亚信科技、天源迪科、东方国信。



本周观点变化:


本周Pika 1.0、谷歌Gemini点燃了AI算力和应用两个板块,多模态AI给予市场更加充分的信心,AI应用的想象空间被再次打开,A股、美股光通信相关个股迎来“量价齐升”,投资者情绪迎来新一轮高潮。在当下缩量的市场中,TMT板块手握接力棒,有望上演持续性行情,我们持续看好光通信新技术带来的相关个股阿尔法机会和AI应用超出预期带来的板块贝塔机会。

 

进一步聚焦来看,谷歌提出的OCS全光路交换机重新回到投资者视野中,因此相关MEMS光开关和光纤互联品种迎来放量上涨。我们认为,从光通信技术迭代的角度来看,其必然朝着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两大角度进行技术和方案的演进,过去的硅光、现今的LPO、TFLN如此,未来的CPO、OCS亦如此。在技术浪潮中,应“以不变应万变”,变化的是光通信技术的实现方式,不变的是未来的通信技术或将持续以光子为核心,因此应重点把握光通信器件的成长+价值双重投资机会。

二、行情回顾:通信板块表现上涨,光通信表现最佳

本周(2023年12月4日-2023年12月8日)大盘收于2970点。各行情指标从好到坏依次为:创业板综>万得全A(除金融,石油石化)>万得全A>上证综指>中小板综>沪深300。通信板块上涨,表现优于大盘。



从细分行业指数看,光通信、量子通信、区块链分别上涨11.5%、3.6%、0.3%,表现优于通信行业平均水平;物联网、运营商、移动互联、通信设备、云计算、卫星通信导航分别下跌0.9%、1.1%、1.6%、3.0%、3.3%、3.4%,表现劣于通信行业平均水平。


本周受益光通信概念,天孚通信上涨28.00%,领涨板块。受益基本面反转,*ST同达上涨15.83%,受益光通信概念,博创科技上涨15.09%,受益光通信概念,赛微电子上涨10.00%,受益AI应用概念,恒信东方上涨9.63%。



三、周专题:颠覆之间:光电互联的过去与未来

复盘过往,光电通信串联了人类几乎整部近现代史。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1948年香农开创信息论,到1966年高锟提出光纤通信,再到1997年波分复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Acacia推出相干光模块,光与电在其中相得益彰,撰写了一部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带宽不断增长从而推动人类进入互联网云时代,成本不断降低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加入万物互联的大网。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微观来看,光模块在光纤传输时代被委以重任,低调承担光纤两端或激光通信终端的信号转换作用。可以说,复盘光模块的发展史,就是光通信的发展史,从封装形式看,从Xenpak到当今的SFP,随着半导体发展集成度越来越高,从速率看,从数百Mbps到现在的1.6Tbps,PAM4和相干调制两种高阶调制极大增加了光波的单通道速率,从距离看,衍生出远距离相干光模块、波长选择开关(WSS)光模块和近距离的多模光模块、LPO光模块等。


LPO(Linear-drive Pluggable Optics,线性驱动可插拔光模块):低功耗、低延迟、低成本、可插拔。LPO通过线性直驱技术替换传统的DSP单元,将其功能集成到交换芯片中,只留下driver和TIA芯片,成本优势凸显。LPO方案能够高度契合AI计算中心短距离、大带宽、低功耗、低延时的需求。


薄膜铌酸锂——“光学硅”。铌酸锂材料是可靠材料中电光系数最优的选择(考虑居里点和电光系数)。薄膜工艺拉进电极距离,降低电压提升带宽电压比。相比其他材料兼具大带宽/低损耗/低驱动电压等诸多光电最需要的优点。当光模块切换到1.6/3.2T阶段,有望向单波200/400G演进,薄膜铌酸锂的大带宽优势将更加突出。


展望未来,光互联有望进一步接过电互联的接力棒,在无线和有线光传输两个领域大放异彩。正在密切进行技术迭代的,不仅是竞争激烈的光模块,同时还有交换机本身的底层构建思路。


共封装光学(CPO):低功耗、低发热、小体积。CPO的构建思路是绕过光模块的DSP单元和散热结构优化等思路,加上目前的硅光集成技术来实现的。如下图所示,思科的CPO方案通过将光模块集成在交换机芯片附近,简化了SerDes通道,同时,基于硅光的光引擎部分发热量小,从而降低整体系统功耗、减小体积。



光路交换机(OSC):颠覆传统交换机,减少一步光电转换步骤。OSC的设计理念是光纤信号进入交换机后,不再进行光电转换,而是通过机械方式进行光信号的波分复用、交叉连接,光电转换仅在服务器端进行;同时配合3D环状的网络拓扑结构,OCS有效降低了通信硬件成本和功耗。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当下AI算力需求持续向超算内部的通信硬件“施压”,通信带宽或是永恒的竞赛,全光互联有望重新定义通信理念,而卫星激光通信有望是光通信的全新增长机会。从光模块的技术迭代看,应关注硅光、TFLN、LPO技术储备充足的厂商: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光库科技、联特科技等;从“光进电退”的未来展望看,应关注光器件、光互联厂商:天孚通信、腾景科技、太辰光等;卫星光通信,我们建议关注光迅科技、腾景科技、天孚通信等。

四、谷歌最强AI模型Gemini正式发布:多模态、三大版本

C114讯 当地时间周三,美国科技巨头谷歌宣布推出其认为规模最大、功能最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Gemini,这种技术能够处理视频、音频和文本等不同内容形式的信息。


谷歌表示,该公司备受期待的人工智能模型名为Gemini,对比之前的技术,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推理,理解更加细微的信息。它通过阅读、过滤和理解信息,可以从数十万份文件中提取要点,将有助于在从科学到金融的许多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在一篇博文中写道:“这个新模型代表了我们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所做的最大的科学和工程努力之一,它也是一个多模态基础模型,可以概括和理解不同类型的信息,包括文本、代码、音频、图像和视频。”


自OpenAI一年前推出ChatGPT以来,谷歌一直在努力开发能够与这家公司相抗衡的人工智能软件。谷歌声称,已经在其人工智能助手Bard上添加了部分Gemini模型的技术,并表示计划在明年年初将最先进的Gemini模型完全融入到Bard中。


谷歌高管们认为,Gemini Pro的表现优于GPT-3.5,但回避了与GPT-4相比如何的问题。而在今年3月,OpenAI推出了GPT-4。


这家科技公司表示,将发布三种版本的Gemini,分别为Gemini Ultra、Gemini Pro和Gemini Nano。每个版本具有不同的信息处理能力,功能最强大的Gemini Ultra版本是为在数据中心运行而设计的,最弱的Gemini Nano版本将在移动设备上高效运行。


从12月13日开始,开发者和企业客户可以通过Google AI Studio或Google Cloud Vertex AI中的Gemini API访问Gemini Pro。Android开发者也可以使用Gemini Nano进行软件开发。


DeepMind负责产品的副总裁Eli Collins声称,Gemini是谷歌DeepMind人工智能部门帮助创造的最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但与该公司之前的大模型相比,它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明显”更加便宜。


Collins补充说:“因此,Gemini不仅功能更强,效率也高得多。最新的模型仍然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来训练,谷歌正在快速推进这一过程。”


谷歌还发布了其最强大的人工智能芯片Cloud TPU v5p,它是在之前的版本基础上进行的改进。根据谷歌的说法,与TPU v4相比,TPU v5p的浮点运算性能提升了两倍,它训练大语言模型的速度比TPU v4快2.8倍。

五、6G标准化制定时间表发布

C114讯 6G通信技术的发展正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之一。12月5日,我国6G推进组首次对外发布了《6G网络架构展望》和《6G无线系统设计原则和典型特征》等技术方案,为6G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提供技术路径。


我国的6G技术进展到什么程度?它离我们普通人还有多远?6G推进组组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介绍了我国6G技术发展情况。


2030年我国将实现6G商用


王志勤介绍,6G技术其实是5G代际更新的一个新技术,移动通信每十年一代,所以面向6G来看,它的商用时间基本上是在2030年左右,标准化制定时间会在2025年。


“6G提出了三个新的场景,通信和感知的结合以及通信和人工智能的结合,还有类似于泛在物联,实际上就是现在比较热门的天地融合这种场景。”王志勤透说道:“未来6G要连接的对象不光是人,还有很多的智能体,比如机器人、元宇宙。现在大家认为5G可能在行业还不好解决的一些场景可能会进一步完善。”


而从应用场景来看,6G技术将更多地影响工业、制造等企业级应用场景。在王志勤看来,未来6G服务的对象更多地是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层面,偏向智能体应用。


据了解,目前5G基站只是支持通信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而在6G时代,基站将同时支持通信和感知,能够利用无线电波感知周边的环境、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等,不仅能提升通信的性能,还会催生新业务。


王志勤表示,眼下,在世界范围内,6G技术的发展还处于研究阶段,对6G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还没有统一标准。我国是从去年开始进行了6G 技术试验的工作,今年也陆续开展了关于6G系统架构和技术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工作也将为今后的6G下一步推进工作打下基础。


超前培育6G应用生态


12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宣布,我国正在有序开展6G相关的技术试验,扎实推动6G创新发展。


“超前培育6G应用生态十分必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说道:“加快5G与XR、数字孪生、机器人等新产业新应用的融合发展,加速相关产业成熟,夯实6G应用基础。推动信息通信企业与垂直行业企业密切沟通、协同合作,共同参与6G需求研究、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全流程各环节,携手构建6G繁荣应用生态。”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6G通信能力将达到5G的10倍以上,5G向6G的发展是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过程。6G将推动沉浸感更强的全息视频,实现物理世界、虚拟世界、人的世界三个世界的联动。今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完成6G愿景需求建议书,明确6G典型产品和关键能力指标,其中我国提出的5类6G典型场景和14个关键能力指标全部被采纳。


据了解,我国在2019年就成立了6G推进组,系统推进需求、技术、标准及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并启动6G技术试验。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的跨越,数字便民实现普惠共享,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


今年4月,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在北京完成国内首次太赫兹轨道角动量的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


该试验利用高精度螺旋相位板天线在110GHz频段实现4种不同波束模态,通过4模态合成在10GHz的传输带宽上完成100Gbps无线实时传输,最大限度提升了带宽利用率,为我国6G通信技术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同时,6G技术的研发和商用已经提上日程。三大运营商方均对外表示,各公司均在加快6G技术研发,推动商业化落地。从市场规模来看,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 Research Future预计,2040年全球6G市场规模超过34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8.1%。


加强6G技术多方合作


此次发布的《6G网络架构展望》提出了关于6G网络架构的设计原则与网络能力。而《6G无线系统设计原则和典型特征》结合6G部署和组网需求,形成了6G无线系统功能和运行特征以及设计原则。


6G将成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满足从人的连接,到物的连接,再到智能体的随时随地按需接入网络的需求。因此,未来的6G网络不仅会比5G更快、更可靠,还需要推动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感知、计算等跨领域融合发展。


而6G作为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需要全球产学研用各方凝聚共识、集思广益、紧密合作,进一步提升创新深度、融合广度、合作力度。


从最新进展来看,继5G之后,中国6G技术依然领先全球。研究机构Market Research Future预计,2040年全球6G市场规模超过3400亿美元,其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58.1%。该机构认为,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6G市场之一,全球有近50%的6G专利申请来自中国,位居第一。


近年来工信部会同各方系统也在不断推进6G愿景需求研究、技术研发、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效。指导成立IMT-2030(6G)推进组,明确将6GHz频段划分给5G/6G使用,为6G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工信部超前开展愿景需求研究,发布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指标等研究成果,今年6月,我国提出的5类6G典型场景和14个关键能力指标全部被国际电信联盟6G愿景需求建议书采纳。IMT-2030(6G)推进组持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欧洲6G智慧网络和业务产业协会(6G-IA)、韩国6G论坛、印度通信标准开发协会(TSDSI)等签署合作备忘录。

六、中国移动主导OIF算力网络开源工作组Release1发布

C114讯 由开放基础设施基金会(OpenInfra Foundation)主办的OpenInfra Days China中国开源基础设施活动日(OpenInfra Days China,OID China)在北京召开,在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移动牵头的OIF算力网络开源工作组正式发布第一个Release版本,OpenInfra基金会首席执行官Jonathan Bryce、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段晓东以视频形式致辞。


算力网络开源工作组于2022年7月由中国移动联合19家国内外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成立,旨在凝聚产业力量,共同打造算力网络关键领域的参考实现,降低产业准入门槛,加速推动算力网络技术与产品成熟。工作组于2022年明确了组织架构,设立需求与架构、泛算调度、算力卸载、算力原生四个工作推进组,推进算力网络总体设计、分布式资源编排调度、DPU计算加速、应用跨架构迁移等方向的技术探索与代码实现。


本次发布的Release版本包含智能流量控制算法、泛算调度平台原型、DPU无感卸载方案、算力原生平台原型4项功能参考实现,总代码量超10W行,初步构建了智算应用跨云边端、跨架构、跨厂商的一键式调度部署和迁移的解决方案。此外,工作组还输出了算力网络场景和总体架构白皮书,面向开源详细描述了算力网络能力类型、服务模式、典型应用场景、开源软件功能需求和参考解决方案与流程。



七、华为联合GlobalData和运营商发布行业首个核心网韧性标准白皮书

C114讯 2023年11月14日,5G Core Summit 2023期间,华为联合GlobalData及全球领先运营商发布了业界首个核心网韧性标准白皮书《High-Stability Mobile Core Network White Paper》,首次定义核心网韧性标准,提出高稳架构、数字孪生、仿真探测3大核心能力,赋予核心网新的韧性能力。


白皮书指出,随着5G和云化技术的演进,核心网面临诸多挑战,如:多代际网络共存,接口愈加复杂;核心网高度集中,单DC承载上千万用户,影响面广;核心网与承载网高度依赖,易引发连锁反应,产生信令浪涌,等等。近几年,全球通信网络发生多起严重事故,导致运营商大范围通信服务中断,商业和品牌严重受损,对网络韧性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


华为联合GlobalData及全球领先运营商,首次从网络架构领先、防得住、恢复快、能逃生四个维度为网络韧性定义了统一标准,核心网必须具备高稳架构、数字孪生、网络仿真3大核心能力。韧性首先要在前端有专业的规划设计,确保网络架构高稳韧性,“架构决定价值”,不能单纯依赖后期维护能力提升来预防和补漏;基于数字孪生的网络能做到实时状态感知,让韧性“看得见”、“摸得着”,是持续提升网络韧性的基础;基于仿真技术的各种扰动和故障模型注入、冲击分析,及时识别隐患,让网络真正能“抗得住”。


在5G Core Summit上,部分运营商分享了在韧性评估、数字地图方面的实践,并公布2024年的核心网韧性提升计划。此次韧性网络白皮书发布,是华为与行业共同推进架构体系建设的第一步,将会牵引全行业对韧性网络的理解和相关产业发展方向,一起参与到韧性网络的整体框架定义中,从治理到规划,再到运营,协同推进,将韧性变成支撑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的基础能力。


八、Arm:AI将无处不在,这是巨大的机遇

C114讯 11月29日,Arm在北京召开了Arm Tech Symposia年度技术大会。在会上,Arm高级副总裁兼基础设施事业部总经理Mohamed Awad介绍,中国合作伙伴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出货量已累计超过300亿颗。同时,Arm在中国有近400家技术授权客户,以及超过400万名Arm开发者。


英伟达(NVIDIA)发布了GH200 Grace Hopper超级芯片,采用72颗Arm Neoverse核心,加上英伟达GPU组合,其AI性能较基于x86架构的系统可提升10倍;


亚马逊云科技(AWS)在上周发布了第四代基于Arm Neoverse平台、专为基础设施领域设计的处理器——Graviton4,与Graviton3相比处理速度提高了30%,核心数量增加了50%,内存带宽增加了75%;


微软在Microsoft Azure 虚拟机产品中选择搭载了基于Arm架构的Ampere Altra平台,展现出性价比和能效提升等优势。并在近期推出了Azure Cobalt CPU系列的第一代产品——Azure Cobalt 100,这是一款构建于 Arm Neoverse CSS的产品,旨在解决从AI到可持续发展等基础设施面临的大型复杂挑战。


在国内市场,Arm也和联想、阿里巴巴、云豹智能、鸿钧微电子等企业展开深度合作。


“从最小的终端、移动设备,到网络边缘、数据中心,AI将无处不在。事实上,AI将革新计算的方方面面。这将带来更多的专用计算以及加速处理的需求。对于我们而言,这代表着巨大的机会。我们会通过针对移动、基础设施、物联网与汽车等领域的全面解决方案,提升沉浸式的移动体验,释放新一代物联网潜能,加速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为构建生成式 AI 时代的数据中心设计蓝图,持续赋能市场。”


Mohamed Awad指出,目前AI算力的挑战之一是内存带宽以及其能否为系统提供更好的支持,而Arm的架构可实现高效能、高灵活性,兼具灵活性和设计的独特模式,以及强大的生态系统。


据了解,针对移动、基础设施、物联网与汽车等领域,Arm公司分别推出Arm全面计算解决方案、Arm Neoverse平台、Arm Corstone以及SOAFEE等计算平台,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赋能差异化创新。


对于数据中心朝向定制芯片的发展趋势,Mohamed Awad认为,像阿里巴巴、AWS、微软这样的超大规模云服务商都开始自研芯片,目的并不是为了降低成本。他们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把每一颗芯片的性能、效率都发挥到极致,做到最佳优化,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用例、工作负载,围绕服务器、机架甚至是自己的数据中心来进行个性化定制。


“随着GPTs等应用发展,数据量和计算量只会越来越大,而芯片的定制化意味着我们的伙伴可以通过优化,支持不断激增的数据量和计算量。”Mohamed Awad表示,近期AWS和微软发布的自研芯片中,都是同时推出一款新的CPU和一款新的AI芯片,从而能最大化效率、性能和价值。


对于中国市场,Mohamed Awad强调,这是Arm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来自中国市场的创新也是Arm不断发展,并在业务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例如联想,一直是Arm重要的合作伙伴,Arm与联想在国内合作成立5G解决方案实验室,以加强与中国厂商的合作关系,建立强大的Arm生态系统。


九、IDC:腾讯云、华为云、阿里云位居中国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Top3

C114讯 IDC发布了《IDC MarketScape:中国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 2023年厂商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腾讯云、华为云、阿里云位居中国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Top3,均位于“领导者”级别。此外,蚂蚁集团旗下的自研原生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也入选“领导者”。


IDC MarketScape厂商评估模型旨在为特定市场中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厂商的竞争力提供一个概述。研究方法采用严格的定性和定量的标准的评分方法,以单一的图形说明每个厂商在特定市场中的位置。


《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单机数据库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需求,同时降本增效是企业关注重点,市场正在寻找兼顾成本与性能的新技术方案,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逐步成为支撑企业核心交易系统的新选择。


报告对腾讯云企业级分布式数据库TDSQL给出高度评价,认为TDSQL数据库拥有金融级分布式和云原生多引擎融合的完整数据库产品体系,提供业界领先的金融级高可用、计算存储分离、企业级安全等能力。客户覆盖金融、泛互联网和泛零售等众多行业,其专家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成熟完整的解决方案,以及基于标准方法论的体系化服务,保障项目顺利上线和客户成功。此外,移动云也入选该报告。

十、T-Mobile携手爱立信高通进行5G毫米波测试 旨在提升FWA容量

C114讯 美国电信运营商T-Mobile US宣布使用其毫米波频谱完成了一项5G网络测试,毫米波可使该运营商提高其快速扩展的固定无线接入(FWA)服务的速度和容量。


T-Mobile US此次测试与爱立信和高通一起进行,利用该运营商的5G SA网络聚合了8个毫米波频谱信道,实现了超过4.3Gbps的峰值下载速率。测试还将上行链路的4个毫米波信道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超过420Mbps的上行速率。


T-Mobile US指出,其5G毫米波测试面向“体育馆等拥挤区域的部署,也可能用于固定无线服务”。后面一部分指的是T-Mobile US的高速互联网(HSI)FWA服务。


T-Mobile US技术总裁Ulf Ewaldsso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一直说,我们将在有必要的地方是使用毫米波,这次测试让我看到了毫米波频谱如何在拥挤场所等不同的场景下进行使用,或者在与5G SA结合时,为FWA等服务提供支持。”


FWA用例可能成为T-Mobile US的毫米波重要使用途径。


T-Mobile US首席执行官Mike Sievert在本周的投资者会议上表示,该运营商已将其网络设计为支持每个客户每月高达80GB的使用量。然而,T-Mobile US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John Saw在最近的MWC拉斯维加斯活动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其FWA客户每月使用约450GB的数据流量。


该运营商通过解析其网络上的FWA连接来管理这种差异。这包括监控每个蜂窝站点的网络容量,这可能会影响新客户注册服务的能力。


Mike Sievert此前表示:“如果您所在的社区有3个人签约了(FWA服务),或者有4-5个人签约(具体取决于不同区域),那么这整个社区就会从我们的名单上消失,直到我们再次出现过剩的网络容量。”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T-Mobile US的网络上有420万个FWA连接,这已经完成了其既定目标的一半,该公司的目标是能够利用其现有网络架构和频谱资源来支持约800万个FWA客户。这些FWA客户对T-Mobile US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为他们提供了持续的收入流,而无需T-Mobile US在其网络上投入更多的资本支出。


Ulf Ewaldsson在今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该公司已经在一些市场部署了毫米波频谱,他特别提到了曼哈顿和洛杉矶,“我们确实有巨大的容量需求。”他补充说,虽然T-Mobile US更专注于基于中低频段资源的宏观频谱战略,但“在增强可使用的容量方面(如用于HSI),毫米波对我们来说也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


Ulf Ewaldsson谈到,“我们正在与我们的供应商以及OEM厂商合作,以确定我们是否可以与他们一起实现可行的经济性和技术性能案例。”


毫米波的使用可以使该运营商提高其FWA容量潜力,包括更大程度地推动向企业市场领域进军。


T-Mobile业务集团战略、产品和解决方案工程高级副总裁Mishka Dehg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运营商看到了企业市场FWA的增长机会,强调了特定的业务需求。


T-Mobile US最近通过与思科和Cradlepoint合作,深化加强了其以企业为重点的FWA设备。


Mike Sievert本周表示,该运营商正在考虑各种选择来提高其FWA容量,“既包括毫米波和small cell,也可能是中频段,采用基于标准或非标准的技术,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正在考虑的东西。它们彼此不同,我们还没有得出任何结论。”

十一、 中国信通院:2025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破万亿 价值开始向应用层上移

C114讯 12月4日消息 上周,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主办的2023云原生产业大会在京召开。本次大会以“新质转换 智能纪元”为主题,邀请了云原生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云原生前沿技术趋势、基于云原生技术的应用现代化建设、大模型应用下的云原生算力供给、云原生安全防护新思路、垂直行业应用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进行了主题为《从云原生到应用现代化》的演讲。栗蔚表示,云原生已成为当前企业用云的新常态,然而云原生应用并不是终点,由于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演进,基于云原生底座之上的应用建设也将随之持续升级。


栗蔚表示,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2022年云计算市场已经达到了4450亿人民币,增速是40.9%,预计在2025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与此同时,云计算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以容器微服务中间件为代表的PaaS在去年规模为342亿,增速达到了74%,这说明云计算的价值开始从基础设施向应用层开始上移。


栗蔚指出,云原生在PaaS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角色。根据信通院调查研究,很多企业都将云计算建设重心转向了云原生,容器在生产环境采纳率已达到了74%,微服务达到58%,用云原生去重构应用开发体系以及软件构建,是一个未来的非常重要的趋势。从云原生的发展历程上来看,经历了2013年2014年的萌芽期,现在已经进入了比较成熟和爆发期,而且云原生逐渐的跟AI、大数据、大模型相结合。比如,open AI的GPT3是基于7500个容器节点,调度了1万张的英伟达卡来实现的,中间层容器在整个大模型开发的扮演了中枢的作用。


栗蔚在演讲中,还详细介绍了企业应用现代化方法论,该方法论包括一张蓝图、一套建设指南,以及一组评价模型,其中应用现代化建设蓝图聚焦全局能力规划、建设目标要点,应用现代化建设指南聚焦建设路径和技术产品选择指引,应用现代化评价模型聚焦从技术架构到业务应用的建设效果度量。

十二、风险提示

AI发展不及预期,算力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3年12月10日发布的报告《国盛通信|颠覆之间:光电互联的过去与未来》,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宋嘉吉S0680519010002songjiaji@gszq.com
S0680519050002huanghan@gszq.com
赵丕业
S0680522050002zhaopiye@gszq.com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通信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通信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