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特別Space回顧:比特幣未來與宏觀趨勢展望

整理:Yuliya,PANews

近期,PANews以"年終特別Space:比特幣未來與宏觀趨勢展望"為主題在Twitter Space開展了一場線上話題訪談。本期訪談邀請到了ABCDE投研合夥人老白、Mask Network創辦人Suji Yan、dForce創辦人明道以及HashKey Capital投資研究主管Jeffrey Hu,共同探討加密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

本次Space聚焦於2024年加密市場的重大事件,包括比特幣ETF核准、減半週期到來以及川普勝選等關鍵事件對市場的影響。嘉賓們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深入分析了這些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並對2025年的市場走勢提出了獨到見解。

嘉賓介紹

老白:

身為ABCDE的投研合夥人,目前主要在兩個方向發力: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在一級市場,我們持續專注於專案投研,特別是AI相關專案。其實從一年前就開始佈局AI領域,之前也發表過AI+Crypto的研發。

在二級市場方面,主要關注新型DeFi、合規DeFi以及AI agent相關項目。一二級市場目前確實有所重疊,特別是在AI領域,我們專注於從工具到agent再到平台的各類項目。原本計畫年末要寫一篇AI+Crypto的研報,但AI agent賽道的突然崛起打亂了原有計劃,這也反映了產業發展的快速變化。

Suji Yan:

身為Mask Network的創辦人,我們同時經營一個基金Bonfire Union,也正在進行策略捐贈和非營利組織併購。目前主要專注於非金融應用領域的發展,包括AI應用、社交產品和遊戲領域。

我認為,當前加密貨幣週期已經基本完成了早期設想的金融場景。身為2016年就進入這個領域的參與者,我觀察到未來需要探索更多創新方向。我們正在透過Firefly等產品探索AI和社交領域的機會,同時也進行併購投資和整合,希望能回歸創投的本質,並支持更多早期專案的發展。

明道:

目前我主要關注兩個方向:一是DeFi與AI agent的結合,二是開發新產品。我們特別關注如何將DeFi的經濟模型和流動性管理引入AI agent領域。雖然市場上已經出現了許多通用的AI agent框架,但與DeFi深度結合的專案還相對較少,這正是我們目前重點佈局的方向。

2024年市場回顧

PANews: 2024年對整個比特幣和加密市場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一年。幾個關鍵字:比特幣減半、美國比特幣ETF、川普勝選等,這些節點推動了市場上漲,比特幣突破十萬美元。同時,更多機構、企業甚至國家開始參與加密領域。 2024年哪件事最令人印象深刻?如何看待這些變化?

老白:

雖然川普勝選和MicroStrategy的動作令人欣喜,但最令我震撼的是GOAT的誕生。這完全顛覆了我們對AI賽道的認知。

先前業界普遍關注'模型資產化'、'算力資產化'、'資料資產化'等方向,對應有Bittensor、IO.Net、Vana等項目。但這些項目給人感覺都是在強行將AI與加密結合,並未找到真正的產品市場契合點(PMF)。

GOAT的出現讓我意識到,智能合約可能天生就不是為人類設計的,而是為AI agent設計的。我們談了七年的'大規模採用'(Mass Adoption)可能方向錯了——區塊鏈的第一公民應該是AI agent,而不是人類。就像現在Uniswap上大部分交易都是由機器人完成一樣,這可能只是AI最初級的形態。未來可能會有大量的AI agent(Web2和Web3的)利用區塊鏈技術完成支付、DeFi等各種功能,這才是加密與AI真正的結合點。

Suji Yan:

回顧2020年底我寫過的一篇展望文章,當時預測未來4-8年要關注政治、地緣政治與比特幣的關係,以及非金融政治和數位世界的關係。四年後的今天,這些預言都實現了。

2020年時,最樂觀的預期可能也就是某個國家會支持比特幣(如薩爾瓦多)。但誰能想到現在美國總統候選人會提出要將比特幣變成國家儲備?雖然實作還需要時間,但方向已定。

基於此,我要做一個更大膽的預測:在40-60年後,AI可能會獲得人權,而這個過程會與比特幣密切相關。我們甚至可能會看到AI首富的誕生。這聽起來可能很誇張,但就像四年前沒人敢想像聯準會主席會回應比特幣儲備問題一樣,科技發展總是超越我們的想像。

明道:

我同意Suji的觀點,川普的加密政策轉變確實最令人震驚。在加密領域,只有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真正具有話語權。如果這兩個市場不接受加密貨幣,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大規模採用。

川普家族直接參與DeFi計畫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因為DeFi需要對加密貨幣有深入理解。這種轉變可能會打破比特幣四年減半週期的法則。從MicroStrategy大膽發行可轉債就能看出,美國主流金融市場對加密資產的態度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

最近很多團隊開始重返美國,這說明整個產業正在走向主流化。不只是行政部門,在立法層面也有很多進展。政治與加密的結合比預期來得更早更猛烈,這種趨勢只會繼續深化。

比特幣突破10萬美元後散戶參與度

PANews: 現在有個比較流傳的觀點認為比特幣突破10萬美元後,散戶較難參與。怎麼看待這個觀點?同時今年的山寨幣行情似乎也不像過去多頭市場那麼狂熱,對此怎麼看?

老白:

散戶是否難以參與,主要取決於如何定義「參與」:

  • 如果期待像過去幾輪牛熊那樣獲得百倍千倍回報、輕鬆跨越階級,確實在10萬美元後較難實現。
  • 但如果將比特幣視為與美股、黃金類似的投資理財工具,它依然是最好的選擇之一。比特幣的密碼學保護比保險箱或紙黃金更穩,可以作為傳承給下一代的資產。

加密市場可能還是需要靠山寨和Meme來承載百倍/千倍的夢想。

關於市場走勢,我同意明道老師提出的川普可能打破四年明顯牛熊週期的觀點。雖然永恆多頭市場可能難以實現,但出現類似黃金ETF後的緩慢上漲走勢是有可能的。這種情況下,不論資金體量如何,配置一定比例的比特幣並堅定持有都是值得考慮的策略。

關於山寨幣市場,今年很多人(包括我)都沒有跑贏全倉比特幣的收益。這是因為:

  • 過去的模式已被打破
  • VC在一二級市場的估值在上輪牛市被抬得過高
  • 每個開盤估值數十億的項目都在抽取市場流動性

市場正在經歷自我修復過程,未來仍會有山寨幣和meme幣承載高收益夢想,但可能不再是「閉眼瞎買就能賺」的模式,而是走向專業化、美股化,需要很強的投研能力才能獲得超越比特幣的收益。

Suji Yan:

從我們一級市場基金的經驗來看:

  • 即便有些基金可能在收益率上接近或偶爾跑贏比特幣,但在流動性上一定比不過比特幣
  • 任何聲稱收益倍數很高的基金,流動性都低於比特幣
  • 贖回週期從T+N天到鎖定期間3年以上不等

我們很坦誠地承認,在一級市場想同時實現高收益和高流動性是不可能的。

這讓我想起中國網路投資圈流傳的一個有趣現象,美國市場也有類似情況。從2008年到現在,所有投資TMT領域的VC最後都發現,如果是騰訊涉足的業務領域,直接買入騰訊股票可能收益反而更好。美國也有類似案例,例如Meta(原Facebook)從上市時的1000多億到現在的2萬億美元市值,如果所有類似業務的VC基金加起來,可能不如直接買入Meta股票。而Facebook在美國的市場統治力遠不如騰訊在中國的影響力。

今年市場上一個典型案例是Virtual。這是我們當年的一位投資人參與的項目,雖然我們當時不幸投資了它的一個表現欠佳的競品。回顧Virtual的發展歷程,他們從GameFi轉型時幾乎沒有任何支持,非常艱難。但對於當時的投資人而言,如果你對專案有足夠的認知和信仰,完全可以用很小的部位去把握這個機會,無論是1,000美元還是1萬美元。早期能買到代幣,或在空投前獲得憑證的機會是存在的。

這讓我聯想到英偉達的案例。在AI浪潮興起之前,英偉達的股票也給了包括軟銀在內的投資人充分的建倉機會。雖然軟銀最終沒能堅持持有,但這說明機會是始終存在的。

比特幣現在具有雙重屬性:既是資產屬性,在傳統投資人眼中又類似藍籌科技股。

我認為對普通投資者來說,關鍵是要:

  • 保持耐心,專注於自己真正了解的領域
  • 在意識形態層面與計畫達成一致,特別是在去中心化理念上
  • 關注那些能在中心化與監管之間找到平衡的項目
  • 不要被專案數量迷惑,即便只有十個競爭對手的賽道,也要深入研究每一個

當你看到像BlackRock這樣的傳統金融巨頭開始頻繁討論某個領域時,可能反而要警惕是否已經錯過最佳入場時機。我們必須承認,在規模越大的情況下,想要同時在流動性和回報上跑贏比特幣是幾乎不可能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機會已經消失,相反,對於真正理解產業的投資人來說,這個市場依然蘊含著巨大的機會,關鍵在於要有耐心等待適當的時機。從我們過去幾年的創業和投資經驗來看,這樣的機會依然會不斷出現。

明道:

作為2013年進入市場的投資者,我的經驗是不建議100%配置比特幣。當時我採用了70%比特幣、30%參與ICO的配置策略。回顧這些年,在那30%的投資中,除了2014年參與的以太坊ICO外,幾乎沒有專案能跑贏比特幣。比特幣從2013年至今漲了1000倍,而以太幣大約漲了3000多倍。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很多專案難以跨週期。從2013年到現在,可能有幾萬個項目,但真正能夠存活至今的鳳毛麟角。對散戶來說,關鍵是要考慮自己的資本規模。如果資金相對較少,可以考慮50%配置比特幣,另外50%投資一些低市值的二級市場項目或一級市場項目。

目前比特幣的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整個ETF的發行量在過去一年已經超過黃金ETF過去20年的發行量。這意味著它的經濟模型和流動性已經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未來可能會突破數十億美元市值。投資者應該將比特幣與黃金、房地產或股票指數進行對比,在投資組合中保持合理配置。

PANews:翻閱2015年元寶網的交易所截圖,除了比特幣、以太坊和狗狗幣之外,當時排名靠前的代幣基本上都消失了。這確實說明我們需要考慮專案的周期性問題和配置比例問題。 Jeffrey Hu老師,您如何看待比特幣突破十萬後散戶難以參與的觀點?

Jeffrey Hu:

這個問題背後反映了一個擔憂:比特幣突破十萬美元後,散戶的獲利機會是否會減少。雖然難以準確預測未來價格走勢,但從歷史經驗來看,無論是機構或個人投資者,要持續跑贏比特幣的收益都是極為困難的。

市場參與的機會和途徑始終存在。具體的投資策略需要根據個人的交易風格和偏好來決定。

  • 對於追求穩健的投資者,可以考慮採用定投策略,參考HR999等指標;
  • 對於風格激進的投資者,則可以考慮適度使用槓桿,或重倉某個山寨幣等方式,但需要承擔更高的風險。

從近期市場行情可以觀察:

  • 當比特幣上漲時,山寨幣會跟著上漲;
  • 而在比特幣回檔時,山寨幣往往會跌回原點,但比特幣卻能相對穩定。

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散戶難以參與市場。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參與方式,在風險和效益之間找到平衡。

機構投資策略

PANews:今年比特幣上漲過程中,微策略和貝萊德等機構扮演了重要角色。明道老師先前發文詳細解釋了微策略作為'販賣比特幣波動性'公司的策略,以及貝萊德透過ETF不斷買入的方式。 2025年這些機構策略是否會持續?會否有更多效法者?

明道:

目前已經不只一個機構在效法這種策略。美國上市公司中有七、八個挖礦類公司都在採用類似的可轉債結構,試圖複製微策略的模式。但微策略的架構較為獨特,因為除比特幣策略外,其軟體業務佔比很小,是更純粹的比特幣波動性公司。相較之下,其他如Marathon這樣的礦企,由於還有挖礦業務,即便發行可轉債,與比特幣波動性的關聯度也不及微策略緊密。

從數據來看,微策略目前持有約2%的比特幣,每日交易量在50-60億美金,若增加到100-200億美金,也基本上與主流中心化交易所量級相當。這種可轉債交易其實是在交易微策略股票和比特幣間的波動性,某種程度上分流了中心化交易所的波動性業務。雖然這種模式可能存在天花板,但目前再翻倍應該問題不大。

老白:

只要比特幣不出現大幅崩盤,必然會有更多公司效法微策略。有觀點認為未來2-3年可能會出現基於以太坊甚至Solana的類似模式。但目前以太坊的共識度與比特幣差距較大,無論是價格表現或最近被Solana影響的鏈上交易量,都顯示其共識仍需要2-3年繼續夯實。如果以太坊能確立為第一智能合約平台或最大AI agent誕生地,相關機構也可能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微策略已進入納斯達克100,這為機構和散戶提供了間接持有比特幣的管道。

Suji Yan:

我曾在幾年前見過Saylor,當時他對加密貨幣了解有限,但他抓住了最關鍵的比特幣。微策略成功的關鍵在於持續執行力,建立了良好的獲利結構,這與多數加密專案不同。預計未來會出現更多類似微策略的小型機構,特別是在不同國家。由於監管原因,許多非美元國家限制購買美國比特幣ETF,這可能催生本土版本的微策略

對於科技企業,他們不太可能大量購買比特幣,因為難以向股東解釋業務相關性。但他們正在投入大量資源開發錢包和解決方案。對大型科技公司來說,發行新幣風險較大,更可能建倉以太坊等公鏈代幣,類似當年囤積顯示卡的邏輯。這種趨勢可能在明年開始顯現,但最終可能會遇到挫折。

比特幣流動性與去中心化本質

PANews:隨著大型機構和效法者不斷從交易所買入並轉移比特幣,中心化交易所的比特幣流動性出現稀缺性。有觀點認為這可能導致價格急速飆升。這種趨勢是否違反了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和普惠性?作為不可阻止的趨勢,業界是否需要對此擔憂? Jeffrey Hu:

從我的理解來看,有些擔憂可能不太必要,但確實有些問題值得關注。首先,持有比特幣的集中化與其去中心化程度並不矛盾。比特幣的普惠性主要體現在自主保管和交易驗證上,這一點與其他網路都不同。比特幣透過全節點運行,用戶可以完全自主驗證每筆交易,這種權力分配機制在極端情況下(如51%攻擊)仍然可以保護用戶利益。

對於提幣到鏈上的問題,我認為這反而不是一個大問題。相較之下,如果比特幣都集中在中心化交易所或機構手中,反而更值得擔憂。雖然從價格角度來看,許多人推崇MicroStrategy的策略,但當他們建議用戶將比特幣交給託管機構而非自主保管時,這才是真正需要我們警惕的問題。

當然,大型機構持股集中確實可能影響價格波動,這是投資人需要關注的風險之一。但從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理念和普惠性角度來看,這並不是最主要的關切點。比特幣網路的核心價值在於其自主驗證和保管的能力,這一點並不會因為機構持倉集中而改變。

明道:

關於稀缺性的說法,我認為這更像是幣圈的一個梗。實際上,不存在現貨供應不足的問題。以MicroStrategy為例,從9萬到10萬美元期間投入約100億美金,但他們的大量購買是透過場外OTC進行,而非直接在交易所掃貨。很多交易是透過鏈下OTC完成,直接透過鏈上錢包轉移,所以市場流動性的擔憂可能被過度放大了。

從普惠性角度來看,像BlackRock或MicroStrategy這樣的機構大量買入比特幣,實際上反而增強了比特幣的可及性。 BlackRock的ETF現在大約持有100萬枚比特幣,但這些都是代客持有,而非機構自持。可以將ETF和MicroStrategy的股票視為比特幣的封裝代幣,讓更多無法直接購買或管理比特幣的人參與市場。 MicroStrategy的模式甚至可以看作是一個不會爆倉的槓桿比特幣封裝代幣。

關於集中度問題,我認為像MicroStrategy這樣的機構不太可能持有過高比例。我預計他們可能在7-8%就會停止增持,因為過度集中會影響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屬性,這種影響最終會反映在價格上。這是一個自我調節的過程,機構也會考慮這個因素。

老白:

我完全同意明道老師的觀點,這種機構參與其實是擴大了比特幣的普惠性。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和抗操控性主要是從密碼學角度來保證的,價格的波動與比特幣本身的去中心化關係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市場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以Hyperliquid為例,每天有數十億美元的鏈上合約交易量,合約交易量已經遠遠超出現貨。回想2020年3月12日那次事件,BitMEX當時因為永續合約的流動性過大影響了現貨價格,最後不得不採取技術幹預。這說明現貨價格的發現更依賴期貨市場,而現貨持有者的去中心化程度仍然維持得很好。

Suji Yan:

從機構角度來看,這個週期與之前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新一代機構如BlackRock、Hyperliquid等都採用了更規範、更透明的運作方式,這與前週期出現的一些問題操作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變化實際上提高了市場的穩定性和抗操控性。

從長遠來看,比特幣很可能會像黃金一樣實現真正的普惠。歷史數據顯示,約40-45%的黃金是以首飾等形式存在於民眾手中。比特幣因其便攜性和可分割性的特點,可能會以類似的方式滲透到普通民眾的生活中,成為禮物和傳承的載體。雖然短期的價格波動與去中心化關係不大,但從十年以上的長期發展來看,比特幣的成功將深度依賴其去中心化程度和民眾的持有比例。

比特幣生態現狀與未來

PANews:隨著比特幣生態的發展,包括今年熱門的Layer 2、BTC-Fi以及銘文等賽道,實際上並沒有隨著比特幣的飆升出現特別大的發展。那麼,比特幣生態這個概念是否已經被證偽呢?它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是什麼?誰可能會為BTC-Fi提供需求和合理的收益來源?

Jeffrey Hu: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關於比特幣生態,我有一個可能比較有爭議的觀點:比特幣生態本身不一定是比特幣。因為很多專案都會發行自己的代幣,雖然與比特幣有關聯,但本質上是獨立的資產。

今年的市場表現很明顯地顯示,比特幣與這些生態項目的行情是相對獨立的。即使在比特幣價格上漲的情況下,生態項目並沒有表現出特別強勢的趨勢。這說明比特幣生態與比特幣本身的關聯性可能不如市場預期的那麼強。

關於收益來源,主要可分為三個方向:

  • 質押收益:如透過質押獲得網路安全性回報,作為網路驗證者獲得代幣獎勵,可以透過LST(Liquid Staking Token)實現多層收益
  • 交易手續費:來自Layer 2或鏈上交易活動,需要依賴鏈上活動的活躍度,可能成為穩定的收益來源
  • 借貸收益:透過BTC借貸獲取收益,包括BRC20或銘文資產的借貸,需要考慮風險管理和抵押率

但要注意的是,這些收益的安全性和永續性還需要進一步驗證。特別是在複雜的金融產品中,安全性始終是首要考慮因素。我個人還是看好BTC-Fi未來在L1或L2的各種應用組合。

明道:

「比特幣Layer 2」這個概念有點生搬硬造,犯了以太坊經驗主義的錯誤。比特幣作為一個資產,任何能交易的平台都可以視為它的生態- MicroStrategy的股票、ETF都可以算是它的Layer 2。

目前所謂的比特幣Layer 2本質上就是一座橋,而且安全性可能不如Coinbase/幣安這樣的中心化交易所。從金融功能來看,與以太坊並無本質區別,WBTC其實是最早的BTC Layer 2。

BTC-Fi的需求確實存在,相當於比特幣的收益策略(如Pendle挖礦,Babylon賺積分),但這裡面風險很大,有的團隊拿比特幣去做利差套利,這其實是個黑盒子。如果DEX被黑了怎麼辦?被Rug了怎麼辦?可能會導致底層的比特幣虧損。

現在主流的BTC收益有5-7個點的收益率,短期看有吸引力,但能否持續持懷疑態度。 EigenLayer空投之後,以太坊LSD的收益基本上就跟質押收益持平。所以等Babylon這些項目TGE之後,收益可能就會跌到1-2個點,因為長期維持五六十億美金的TVL,5-7個點的收益是不可持續的。

老白:

比特幣Layer 2目前處於一個半證偽的狀態。在EVM方面的發展動能較不理想,可能還需要等待BitVM 2,這可能還需要1-2年。我比較看好原生比特幣的Layer 2探索(如閃電網路、RGB++等)。從技術角度來看,比特幣一直有電子現金的夢想,這也是中本聰的初心。在支付領域,狀態通道的效能必然高於任何PoW或PoS。

對於BTC-Fi,我認為才剛開始,對Solv和Babylon的上線比較期待。如果能提供安全且穩定的收益,即使只有2-3點的幣本位收益,也會吸引一些大戶參與。建議探索鏈上項目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模式,透過鏈上方式產生利息來支付傳統金融產品的利息支出。

Suji Yan:

我認為需要區分三個概念:比特幣生態、BTC-Fi和比特幣Layer 2。比特幣生態是最大的範疇,包含所有與比特幣相關的項目。

比特幣Layer 2是相對小眾的賽道。在比特幣上搞任何虛擬機器或跨鏈橋,可能不如在以太坊上做創新。

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其他公鍊如Solana或以太坊上,創業者普遍年輕很多,大多是20多歲的年輕人。而比特幣生態的創業者往往較為成熟,這既是優勢也是劣勢。比特幣生態的創業者通常需要以非營利的形式運作,需要小團隊長期堅持。雖然這種模式難以快速獲利,但能獲得更多社區支持,甚至能獲得超過傳統VC投資的捐贈支持。

我認為比特幣生態應該專注於那些特別重要且需要絕對中立的領域。比如說,娛樂內容相對不那麼重要,你可以在任何平台上開發遊戲或娛樂應用程式。但像言論自由這樣的基礎設施則非常重要,它關係到社會和國家的根本,這種場景更適合在比特幣生態中發展。

以Nostr計畫為例,雖然目前發展困難,但當我與不同公鏈上做言論自由計畫的創業者交流時,我發現比特幣生態的創業者展現了更強的信念和堅持。他們願意堅持做十年,即使沒有收入也要繼續。這與其他公鏈上的項目形成鮮明對比,其他項目可能更傾向於尋找商業模式或轉向其他方向。

對於BTC-Fi,如果能夠穩定維持收益,我認為可以成為一個數十億美元等級的賽道。而比特幣Layer 2雖然已經被多次證偽,但創業者仍需要思考如何發展真正的落地場景。我的建議是,創業者要麼專注於真正需要中立性的重要項目,要麼專注於資產管理等具有較強的領域。如果Nostr這樣的計畫能夠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它們很可能會成為重要的賽道。關鍵是要找到那些"重要到必須依賴比特幣生態"的場景,這樣的專案一旦成功,不管是從商業角度還是社會影響力來看都將產生巨大價值。

川普任期間的比特幣

PANews:川普將在1月20號就任美國總統,市場普遍認為這是一個重大利多。在他未來四年任期內,各位如何看待比特幣和加密產業的發展?

Jeffrey Hu:

在當前時間點,很難確定這是否真的是利多:

  • 競選期間的承諾與實際執政後的政策落實可能有差異
  • 市場對這種政策預期是否已經完全消化還需要打個問號

2025年可能會看到的正面變化:

  • 比特幣等加密資產可能成為國家或主權的戰略儲備
  • 更多國家和地區可能會效仿,設立特區進行更激進的嘗試
  • ETF發行範圍可能會擴大,包括Solana、XRP等其他加密資產的現貨ETF

明道:

川普上台後有一個重要背景,就是共和黨同時控制參眾兩院,這使得法案通過更容易。監管層面可能會有幾個重要方案,包括穩定幣作為美元替代品的明確方案,以及ICO和募資相關的新監管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任命David Sacks(持有大量Solana且參與多個DeFi計畫投資)為白宮AI顧問,這是一個正面訊號。我認為市場還未完全消化川普上台後的政策變化,預計在其任期內通過對加密貨幣友好的法案的機率很高。

Suji Yan:

2020-2021年期間,市場曾經高度看好民主黨,當時SBF大量給民主黨捐款,甚至邀請克林頓等政治人物參與活動,但最終SBF事件的爆發給行業帶來了重創,這個教訓告訴我們不能過分依賴單一政治力量。

事實上,比特幣和密碼龐克的屬性與共和黨的理念(小政府、限制政府權力)更契合。共和黨的政策立場可能更有利於加密貨幣的發展,而這種理念上的契合可能帶來更持久的支持。

從市場預期來看,目前只有20%-30%的人認為川普會在上任100天內推進相關政策,我認為這種預期可能過於保守,低估了政策推進的可能性。

不過也要注意風險,這對非美國背景的創業者可能不太有利,Coinbase上線外國計畫的數量和頻率已經在下降,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嚴格的國籍審查。

對於投資策略,個人投資者可以更積極參與,但機構投資者需要更謹慎。政策落地需要循序漸進,不宜採取強硬方式。要理性看待政策利好,要關注政策實際落地的方式和節奏。

2025預測

PANews:很多機構預測Q1可能會是一個大牛市。想請教各位老師如何看待2025年的行情走勢?會不會在2025年發生牛熊轉換?

明道:

雖然價格走勢很難預測,但從目前行情來看,比特幣的表現已超乎預期。個人較為看好以太坊,認為後續可能會突破歷史新高。對於Solana,考慮到過去一年已經上漲很多倍,還有大量解鎖待釋放。

關於牛熊轉換,我認為第一季發生的可能性較小,可能要到第二季或更往後。原因是:

  • 川普上台後的前100天,許多承諾可能會逐步落地
  • 政策法案對智慧合約平台的影響更大,特別是穩定幣和代幣發行的監管
  • 如果監管進一步明確,對ETH和Solana這樣的智能合約平台是重大利好
  • 美國大公司發展Layer 2的速度正在加快,這個趨勢可能會持續

Suji Yan:

2021年的市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2021年Coinbase上市時,市場普遍認為這標誌著永續牛市的開始。但後來因為中國5月19日的挖礦政策,市場遭遇重創。不過有趣的是,市場並未就此終結,反而在DeFi創新和新增資金的推動下,包括狗幣和特斯拉等因素的影響,很快又創造了新高,形成了典型的雙頂結構。

關於政策影響,我認為需要分層次來看:

  • 短期來看,市場往往會過度解讀政策預期,就像現在的ETF行情。
  • 中期而言,政策落地是個漸進過程,需要經歷多次調整和市場回饋。
  • 長期來看,當政策框架最終確立,市場反應會異常劇烈。

我觀察到2025年可能會出現幾個重要的結構性變化:

  • 傳統金融機構將更深入參與加密市場,不僅限於比特幣,還包括更廣泛的數位資產
  • 大型科技公司可能會將加密貨幣納入資產負債表,而這種趨勢一旦開始將產生連鎖反應
  • Layer 2生態可能迎來爆發性成長,特別是在可擴展性和使用者體驗方面
  • DeFi與傳統金融的整合將加速,創造新的商業模式與投資機會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人認為微軟不會買比特幣,但完全可能在明年Q1或Q2,例如在AI行業遇到瓶頸時,微軟雲部門突然宣布購買10億美元的以太坊/SOL,這種事情是完全可能發生的。

所以我的建議是:

  • 對於創業者,一定要把握這個機會
  • 對於一般投資者,不要被短期波動影響而被洗下車
  • 整體而言,市場長期向好,但利好落地的方式可能與預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