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文章中,Portal Labs分析了Web3專案投資的常見陷阱:從盲目追逐熱點到高估值泡沫,再到合規風險,這些坑讓不少投資者付出了沉重代價。然而,靠運氣投機永遠不是解決方案,想要在Web3領域站穩腳跟,我們需要建立科學的篩選架構。
本篇文章,Portal Labs將為大家介紹幾個主流篩選維度,幫助大家初步建立Web3專案的識別路徑,在接下來的牛市中避開風險,把握機會。
*這篇有點長,請大家耐心閱讀~
選對Web3賽道,投資成敗的第一步
然而,Web3市場的熱點總是瞬息變化,今天可能是某個L2,明天就會變成哪個MEME。再者說,作為專案投資,哪個火投哪個,一方面你已經錯過了預伏期,另一方面人專案還願不願意讓你參與這事兒更不好說。因此,Web3投資者不能追著熱點跑,而是要提前佈局。
那麼,問題來了:我要怎麼預知未來呢?
對於咱們剛參與Web3或沒有精力完全研究透的投資人來說,能不能投資,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看專業投研機構的動向。像是a16z、Messari、富蘭克林鄧普頓、Matrixport等Web3頭部投研機構,都會在年末發布來年Web3主流賽道,部分也會列舉代表性項目作為舉例。
雖然說,這些都是預測,但對比起來可以發現通性:例如2024年主流賽道,大部分預測都指出AI+將是本年度的熱點之一,而根據Coingecko的數據,AI+板塊整體市值上漲了2,940%。再例如2025年的主流賽道預測,幾乎所有報告都表示AI代理(AI Agents)將是明年的一大熱點。而這,就是你接下來可以重點關注的順風口。
選對商業模式,能賺錢才活得更久
Web3產業中,商業模式不僅決定專案的生存能力,也直接反映了其永續性。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必須兼顧收益來源、成長機制和代幣經濟模型,形成完整的獲利閉環。
收益來源:賺錢能力決定專案生命線
收益來源是衡量專案穩定性的重要指標。一個項目,只有實現了獲利,才有能力拓展服務及用戶,形成正向循環。
例如Uniswap,該專案透過收取手續費模式,不僅保障了現金流,還形成了自我強化的商業閉環。 Uniswap的AMM(自動做市商)模式解決了流動性問題,同時吸引了大量交易用戶,在市場波動中依然保持收入成長。
反觀一些純粹依賴代幣升值吸引投機者的項目,它們往往缺乏實際業務支撐。一旦市場熱度下降或代幣價格崩盤,資金鏈很快就會斷裂。
成長機制:短期激勵與長期需求並重
用戶成長和留存機制決定了專案的市場競爭力。 Web3專案早期常依賴代幣激勵(如空投)吸引用戶,這種策略可以迅速帶來流量,但長期發展仍需要解決用戶黏著度和需求問題。
Aave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它透過流動性挖礦和貸款機制吸引用戶存入資產,同時提供借貸服務,為平台鎖倉量和活躍度提供支援。此外,Aave透過閃電貸功能進一步提升用戶使用率,逐漸從激勵驅動轉向實際需求驅動,形成長期成長邏輯。
代幣經濟模型:設計決定生態穩定性
代幣經濟模型是Web3專案的核心架構,直接影響代幣價格、市場情緒和投資報酬率。合理的代幣發行與鎖倉機制能夠控制流通供應,減少價格波動,形成良性循環。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BTC,當國中本聰設計四年的減半模型,每次都會對BTC幣價造成很大的影響。根據價格圖顯示,每次減半前的幾個月會有一次漲幅,隨後回檔半年後迅速暴漲,2024年的減半事件同樣符合這項規律。
選對Web3團隊,人員背景賦予信任
團隊是Web3專案的靈魂,決定了專案的起跑線和成長潛力。在科技驅動的加密產業,創始團隊的資歷、技術能力和資源網路不僅影響專案的穩定性和發展速度,更直接決定了市場對專案的信任度。然而,信任並不是天生就具備,而是需要透過具體分析來驗證。
專業背景:履歷決定可信度
優秀的Web3團隊通常具備跨領域的專業背景,尤其是在區塊鏈開發、金融市場或產品設計等方面。打個比方,現在有兩個類似的L2項目,一個團隊裡有以太坊早期知名開發者,長期在Github上貢獻代碼;另一個團隊的成員都是寂寂無名的新人,你更傾向於投資哪個?項目大部分都會選擇前者。
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用在投資領域也是如此。
技術實力:程式碼是最好的證明
Web3本身就是,code is law(代碼既是法律),因此技術落地能力是檢驗團隊實力的核心指標。
一個真正專注開發的團隊,不僅會定期更新程式碼,還會保持社群活躍度,吸引開發者參與和貢獻。早期Filecoin未上線時期,其github極為活躍,無論是官方團隊還是「編外」團隊(許多非官方的技術人員也參與了開發與測試),都長期高頻更新程式碼庫。
反之,由於Web3崇尚開源共享,所以也導致近年來部分專案透過拷貝底層程式碼架構的方式,快速推出新專案「圈錢」。此做法,常被Web3用戶詬病,且大部分都屬於快速割韭菜。
顧問資源與合作夥伴:背書與信任的擴大機
除了創始團隊與開發實力,顧問資源與合作夥伴也是衡量團隊可信度的重要因素。頂級VC的投資或知名顧問的加入,往往意味著專案得到了專業機構的認可,同時也為專案帶來了更多市場資源。例如,a16z投資的專案不僅資金充裕,還能獲得行銷和產業拓展支援。 Polygon就是一個透過資源整合崛起的例子。在早期,Polygon獲得了Binance Labs和Coinbase Ventures的策略投資,不僅提升了市場曝光度,也吸引了更多開發者加入生態建設。
選合規項目,走得穩才能走得更遠
Web3產業正逐步告別「野蠻生長」的階段,全球監管環境日益收緊,合規性已成為計畫發展的生死線。無論是融資、市場拓展,或是用戶信任,合規都是決定專案能否長遠運作的關鍵。然而,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如何判斷專案是否真正合規?
持牌與法律合規:市場信任的第一步
持牌與法律合規是合規審查的基本標準,也是一道硬門檻。取得牌照不僅意味著專案通過了監管審查,還能直接提升市場信任度和機構關注。例如,HashKey Exchange依托香港虛擬資產交易牌照,成為合規交易平台的典範。其取得執照後,吸引了大量機構的合作,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用戶及資金的入場,一躍成為全球前十名的中心化交易所。
註冊地與營運政策:政策友善的重要性
一個計畫的註冊地決定了其所處的監管環境,而不同地區的監管政策差異巨大。像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區已經建立了較成熟的虛擬資產監管框架,Web3計畫在這些地區運作更容易獲得合規支援。相較之下,某些法律灰色地帶雖然短期內監管寬鬆,但隨時可能因為政策變動而陷入困境。例如2021年中國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導致大量專案和礦工被迫遷移,市場一度陷入動盪。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2023年印度尼西亞,其政策收緊後,不少Web3新創企業被迫停駛。
代幣發行與融資合規:防止非法集資陷阱
合規性不僅體現在營運資質,也體現在代幣發行和融資過程中。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是不能發行代幣也不能進行ICO;而在美國,發行代幣也需要注意證券和商品的差別,同時融資的方式也會決定代幣的屬性問題。例如BitConnect透過Ponzi模式吸引投資者,卻在2018年被美國SEC起訴為非法證券發行,最終導致投資人損失慘重。另外,透明的代幣發行流程和KYC/AML(反洗錢)標準合規操作,能夠大幅降低非法集資和市場操縱的風險。
跨境合規:全球化與政策差異所帶來的挑戰
Web3專案往往跨越多個國家運營,也帶來了跨境合規的挑戰。例如美國的SEC對「證券型代幣」的定義較為嚴格,而歐洲的MiCA(加密資產市場法案)則較傾向規範化代幣交易市場。這意味著專案需要同時遵守不同司法管轄區的法律要求,才能確保國際營運的合規性。
也正是由於各國合規要求的不同,許多Web3計畫選擇在設立中就選擇在不同的國家分別進行執照申請。這裡就不得不提到Binance十多個國家的牌照申領戰績。
投資是持久戰,策略比運氣更重要
Web3市場從不缺乏機會,但機會背後也總是伴隨著風險。從短期熱點到長線佈局,從獲利模式到團隊背景,從合規營運到跨境監管,每個環節都可能成為影響投資結果的關鍵變數。
但要注意的是,市場是動態變化的,沒有任何一套策略能夠一勞永逸。投資Web3不僅是一場科技與資本的博弈,更是一場資訊與耐心的較量。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投資人需要保持持續學習的態度,動態調整策略,才能在牛熊轉換中保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