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代幣化的未來」的STO的機遇,是在淘金熱中賣鏟子》
作者:北辰
在香港Web3嘉年華的閉幕式中,萬向區塊鏈董事長、HashKey Group董事長肖風發表了壓軸演講《Web3應用的三代幣模式》,結論是「Web3創業項目應該選擇STO」 。
這個結論的背景是HashKey拿到了香港唯二的交易牌照,Web3公司可以在這裡進行STO。
那麼STO是什麼?能否代表「代幣化的未來」?未來的機遇在哪裡?本文盡量用最少的文字講清楚。
1.STO是什麼?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即證券型代幣發行,簡單來說就是把證券給代幣化。
lCO也是把證券給代幣化,但啟動lCO沒有任何門檻,幾乎等同於「首次空氣幣發行」,所以2017年流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到2018年名聲就臭了。於是一些Web3公司(那時還叫區塊鏈公司)開始探索新的發幣方式。
比如換湯不換藥的lEO,給發幣增加了一道審核——讓交易所拿自己的信譽來擔保,這個黑色幽默決定了後來約等於「首次空氣幣發行」。
與此同時,STO這個概念也被提出來,就是在馬耳他這種加密友好國家裡發幣,但也僅限於在馬耳他合法。
要知道馬耳他的人口才4萬多,還不到天通苑小區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所以這種STO就是項目方花錢給ICO買了個PR的素材。
2. 香港的STO和馬耳他的STO有什麼不同?
馬耳他的STO與香港的STO都是「合規的lCO」,不過馬耳他與香港有著本質的不同——香港是世界級金融城市、亞洲金融中心、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
也就是說,在香港合規發幣,你就能合規地向全球市場銷售(雖然從港股的活躍度來看已經不配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而且拋開市場不談,就STO本身的要求而言,它們也有著天壤之別——馬耳他的STO花小錢就能買到,但在香港啟動STO的流程和標準就跟在香港發行證券差不多,所以含金量截然不同。
3.香港的STO是否會迎來爆發式擴張?
香港支持STO,是港府和大陸加密資本的合作——港府需要新資本的湧入來彌補過去幾年流失的資本,大陸加密資本需要合規和背書,而STO就是雙方合作的最大公約數。
預期拉滿,未來能否如願迎來爆發式增長?這完全取決於准入門檻。
如果上幣以及投資的門檻比較低,那麼吸引力甚至能超過lCO。如果你知道多年前僅靠內地散戶支撐的地方金融資產交易平台的話,那麼市場容量遠遠大於內地的地級市的香港就更可想而知了。
不過這個假設不成立,至少就目前來看,香港的監管原則是「相同風險,相同方法」,即使放寬也不會差太遠。
4.所以我們應該期待STO的什麼?
由於香港可預期的監管政策,證券型Token(SecurityToken)不必抱有期待,因為夠資格發行證券型Token的Web3公司直接上市就行了,那個市場容量更大。
NFT直接對標數據資產市場即可,所以可以判斷它有市場,但不大。
功能型Token(Utility Token)倒是值得期待,它的定位是生態積分,是免費贈送的而非融資工具。 HashKey會先打個樣——發行平台幣HSK。
不過最值得期待的不是上述三種代幣,而是STO服務商……
STO需要專門設計代幣經濟學、法律結構以及代幣鑄造等,才能在受監管的交易平台上掛牌交易,這就需要專業的STO服務商以及相關配套服務。
這就像在淘金熱中賣鏟子,不管淘金能不能成功,賣鏟子總是一個穩妥且真的能賺到錢的生意。
不管STO能不能完成它的敘事——繼華爾街模式、矽谷模式之後開創出屬於Web3的共享資本模式,但至少會有一波資金願意為政策紅利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