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傳統金融公司在擁抱加密貨幣以及加密技術。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上市,加拿大金融當局批准比特幣ETF,美國全球託管銀行梅隆銀行決定處理比特幣和以太坊等數字虛擬資產,數字資產銀行Anchorage最近完成的8000 萬美元C 輪融資背後有新加坡政府基金加持;諸如此類的事件都說明了傳統金融公司在擁抱加密貨幣及技術,2021年將成為區塊鏈元年。
然而這種“擁抱”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較為開明的國家的傳統金融公司以及監管部門從“排斥”到“逐漸接受”的態度改變是潛移默化的。 (這些國際包括新加坡/瑞士/英國/加拿大等對加密貨幣較為開明的國家。)從監管角度出發,“堵不如疏”——當這個市場已經成長到一定規模時,完全禁止它不如建立較為明確的監管框架(或者將加密貨幣行業納入原有的監管體系)比較有效。從企業角度出發,在監管環境較為明朗的時候,企業從事加密貨幣有關的業務活動則屬於市場行為。尤其當企業意識到配置數字資產是有市場需求的、是一種拓展自身業務以及提高行業內競爭力的方式時,它們佈局此類業務則更加順理成章。
對此,很多金融公司已經想明白了這一點,風險投資/對沖基金/投行以及資管公司首當其衝,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最後,加密貨幣基礎建設的完善導致了傳統公司購買加密貨幣更加方便且合規。畢竟,合規的購買渠道是傳統公司介入加密行業最基本的要求。
在明確這些大背景之後,我們要探討的還有未來傳統機構“入圈”以及加密行業“出圈”的可能性。當然,這些可能性有的已經付諸實踐,有的仍在探索之中。
Defi協議向傳統世界的延伸
我們已知的是現在的defi協議背後都有用戶參與,有人在放貸,有人在藉貸,也有人在提供流動性做市等——只是我們不知道這些用戶都是誰。實際上,現在很多defi協議背後都有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參與其中(包括但不限於持牌金融機構)。只要業務流程合規,符合金融監管要求,持牌機構也可以把自己的資金通過defi協議進行運作。相較於將錢存在銀行只有1-2%的利息,DeFi借貸平台獲得的年利息可以維持在5%-20%之間,更能吸引傳統機構的資金。
這裡舉一個AAVE的例子。 AAVE現在在和一些加密機構合作,推動Defi協議向傳統世界延伸的進程。最近,瑞士合規金融加密公司CrescoFin宣布將在Aave上開發保險抵押貨幣市場,通過為其投保的現實世界資產創建低風險的DeFi收益率機會。 CrescoFin通過保險來保證所有採用Defi協議存款用戶的資金安全,在降低了Defi協議風險的情況下,為用戶帶去高於銀行利率的收益。 CrescoFin 是瑞士一家合規區塊鏈金融機構,專注於服務美元、歐元及瑞郎市場的傳統金融領域機構投資者。 Cresco的“入圈”案例顯示儘管Defi還未真正融入傳統金融世界中,但是Cresco正在起著橋樑作用,向傳統世界介紹與Defi有關的金融產品並且努力做出嘗試。
Vitalik曾經說過,從長遠來看,Defi協議年利率不會比傳統金融最高水平高出一百個點以上,Defi最有價值的部分可能是最無聊的那部分。確實,Defi的好處不止高利率:Defi無准入限制以及無地域限制使普惠金融成為可能;Defi通過智能合約可以實現存款、借貸以及還款的去中介化、去信任化以及自動化,天然地解決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Defi對傳統金融業務有革命性的意義。
穩定幣的“合法化”之路
未來,穩定幣一定是打通傳統金融世界和加密世界天塹的關鍵橋樑。長遠來看,穩定幣有愈發合規的趨勢。最近,USDT的發行商Tether同意支付1850萬美元和美工紐約檢察機關和解。儘管這次和解暫時消除了幣圈懸在頭上的達摩克里斯劍,但是穩定幣的合規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當前穩定幣的運營存在什麼主要問題呢?理論上合法的資金流通都應發生在實名認證的人士之間,即持有人應當能被查明身份,以防止洗錢、恐怖主義融資等各類非法活動。但像usdc、usdt這種穩定幣的流通是匿名的,流轉到任何地址(無論是否KYC過)都沒有障礙,僅當持有人試圖贖回美元法幣的時候才需要實名驗證。
那麼,合法穩定幣應當是什麼樣的?如何做到合規的呢?這當然首先取決於具體的國家/地區的監管要求,因各國的要求並不相同。但從嚴格的金融監管慣例角度而言:最基礎的要求是合規穩定幣僅限於金融系統內已被KYC的客戶群體的內部流通;故發行方需要確保識別各持有人身份,穩定幣不會流入到非KYC用戶的地址。就此問題而言,在鏈上DID未普及時,NFT用於身份證明的功能可以發揮效用。在穩定幣轉賬時,用戶所擁有的每個地址都可以用一個NFT來證明其身份。如果用戶將錢轉到一個非KYC用戶地址時,資金應當被凍結,除非該地址通過NFT證明地址持有人的身份。
其次,穩定幣的發行商的資質也是“合規”的關鍵。據coinmetric顯示,自今年2月份起,USDT在穩定幣市場的市值佔比首次低於75%。另一方面,USDC的市值佔比已經增長到15%的歷史高點,這與發行方Circle具有穩定幣的合規發行資質有很大關係。在與現實世界更近的應用中(比如說NBA Top Shot,此款遊戲支持加密貨幣以及信用卡支付),很多項目方為了達到合規,會採用更多像USDC這樣的穩定幣。
STO擁有更多想像空間
STO,全稱Security Token Offering,即證券型通證發行。在證券法約束以及金融監管之下,通過發行證券化通證Security Token來融資的行為。 STO這種介於ICO和IPO的模式,是加密行業自行合規以謀求長遠發展的有效途徑,現實中也已有不少成功發行的案例。當然,STO的大規模普及還需要加密市場與相關監管部門的磨合,是日積月累的,尤其在發行的基礎設施方面。
對各類金融機構擁抱區塊鏈的觀察和展望
步入2021年,我們會發現傳統金融機構擁抱加密貨幣的趨勢愈來愈烈。區塊鏈確實可以帶來現實金融世界不曾有的新的業務模式,而不少金融機構也亟待開拓新的業務模式。且這種趨勢是從受監管相對比較輕的金融機構(例如風險資本、對沖基金、投行)蔓延至受監管較重的金融機構的(例如銀行)。由風險偏好強的金融機構蔓延至風險偏好弱的金融機構。基於金融機構的屬性不一、風險偏好不一,機構區塊鏈的玩法也不一。
風險資本&對沖基金:受金融監管較少的風險資本已經吃到加密市場的早期紅利了。聰明的風險資本都在押注未來發展前景良好的區塊鏈初創企業。同樣,加密貨幣的高波動率和收益率也吸引加密貨幣對沖基金入場。
期權期貨交易所:期權期貨交易所也開始提供關於加密貨幣的產品,比如說美國芝商就擁有加密貨幣衍生品(比如說比特幣期貨)。除了芝商所,還有Deribit、LedgerX等各個國家的交易所有類似業務。按理來說,交易類期權期貨的產品在各個國家都是需要監管的,因此其產品開發和提供的步伐不會太快。然而,現實卻是未被監管的野生交易所過多,針對加密貨幣的各種衍生品也都非常齊全。
投行:投行類的金融機構已經著手佈局數字資產的主經紀業務(Prime Brokage),比如說為客戶託管或者交易加密貨幣。其次,投行也會拓展STO(證券化通證)業務,幫助現實中的各類資產在合規的框架下進行代幣化上鍊。
保險:區塊鏈+保險也是通證經濟最理想的落地領域,尤其是互助類保險。不過這個行業還處於比較早期,很多應用也處於嘗試階段。
銀行:因為商業銀行的資金體量是最大的,風險偏好也是最低的,銀行類金融機構是不適合直接介入區塊鏈行業,尤其不適合玩defi協議的,資金進來一點就把defi淹沒了。銀行並不追求投機活動,而是追求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銀行的穩定性導致它對區塊鏈的需求更多在於銀行內部運行效率的提升,尤其是支付、清算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