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高孟陽,海曼昆律師事務所資深刑事律師

近期SocialFi 賽道龍頭計畫Friend.Tech 的一系列行為引發了業界對「SocialFi 能夠成功,是否是偽命題」的討論。

事件的起因是一篇The Block 的報道,新聞稱Friend.Tech 的開發團隊放棄了對智能合約的控制,並凍結了平台開發。儘管後續Friend.Tech 發文表示並沒有關停應用的計劃,也不影響當前功能,但圈內大部分觀點仍然對該應用,以及SocialFi 賽道表示擔憂。

Web3社交龍頭 Friend.tech“軟跑路”,對平台上發幣的KOL有何影響?

 * 圖源:Dune

截至撰稿,目前Friend.Tech 週交易用戶僅4 位,交易量僅$882.66,早已人走茶涼。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Friend.Tech 的失敗呢?在Friend.Tech「軟rug」之後,平台上的KOL 會面臨什麼?在探討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先了解Friend.Tech 的機制。

Friend.Tech 玩法機制

先前,曼昆律所劉紅林律師、邵詩巍律師就針對Friend.Tech 的玩法進行了分析,並發文《網紅KOL 發幣玩轉粉絲經濟,Friend.tech、TimeStore 爆火背後的法律風險》就平台的法律合規問題進行分析。

Friend.Tech 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具有金融屬性,其核心機制是將KOL 的推特轉化為可以交易的NFT“keys”,用戶購買某KOL 的keys 之後,即可獲得其好友位,並能在群組聊天中直接和群組主聊天。這是一般用戶直接與業界大牛交流的一個好方式,例如你想找份好工作,可在群組中直接發履歷;想了解業界的最新動態,可以關注群聊中KOL 發表的觀點,想法;或僅是因為看好某KOL,認為在其之後會有很多買入者,也可以買該群keys 入群。付費後,用戶可以進入群組聊天與KOL 聊天,每個人只能看到KOL 與自己的聊天內容,看不到群組內其他人的對話框。

Web3社交龍頭 Friend.tech“軟跑路”,對平台上發幣的KOL有何影響?

 * 圖源:Friend.Tech 推特截圖

從獲利模式來看,Friend.Tech 平臺本身是靠平台上的交易費作為收益,即用戶在平台進行交易時收取的手續費;作為KOL,在Friend.Tech 平台上經營聊天室時,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實現收益,包括他人買賣自己keys 時收取的部分手續費、發幣的收益以及V2 版本中推薦新用戶獲取的額外收益等;作為普通用戶,最主要的收益方式即是代幣投資的增值,即選擇潛力股投資並在增值後賣出。

這次Friend.Tech 的失敗,有分析者將其歸類於平台玩法的問題——一個靠消耗人脈搭建起來的“旁氏”,無論是平台方還是KOL,亦或是粉絲,想要讓手中的keys 升值,勢必要拉更多人入局;後面的人如法炮製,循環往復。如果在這段期間,玩家的互動並不產生實際的價值,那麼這種玩法可能就會變成「傳銷」玩法。

如此一來,一旦平台所提倡的內容變現、粉絲經濟變了味兒,玩家對SocialFi 的初始熱情散去時,局內的玩家要想脫身,只能「騙」再多的人進場接盤,進而導致平台玩家的刑事風險大大增加。此時,SocialFi 的初心,早已無關緊要。

對發幣KOL 有何影響

先前,曼昆律所對Friend.Tech 平台上發幣的KOL 做過風險分析,特別指出我國《關於防範NFT 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提到「堅決遏制NFT 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嚴防範非法金融活動風險。

Web3社交龍頭 Friend.tech“軟跑路”,對平台上發幣的KOL有何影響?

那麼,現下Friend.Tech 官方團隊宣布停止運營,又會對平台上的KOL 造成什麼影響呢?曼昆律所高孟陽律師指出:

首先,在平台內發幣這個行為本身,在國內就是非法的,這是國內幣圈的一個基本常識,是否涉及非法經營罪,亦或是其他違法犯罪是一個極大的變數。某種層面說,這是時刻懸在KOL 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敬而遠之恐怕才是正解。而當平台宣布停止營運時,FOMO(恐懼情緒)可能會導致用戶向市場拋售平台Token 以及keys,導致市場崩盤,進而促進KOL 與粉絲之間的利益矛盾,引發後續的法律風險。

其次,還有一種潛在的問題。部分KOL 在為了讓更多的人買自己的keys,可能會在公共平台、私域流量領地,對於自己的代幣進行一些似是而非的“承諾”、“保證”,以吸引玩家進場接盤“抬轎子」。而最後鬱金香泡沫破裂,最後的接盤俠保不齊會掀桌子,採取舉報、控告等非正常手段挽損,那此時KOL 就很難全身而退了,這一點不可不警覺。

曼昆律師總結

幣圈的KOL 和Web3 用戶總是會不斷湧入創新項目,SocialFi 平台通常是他們的選擇之一。許多國內KOL 進駐SocialFi 平台後,靠自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來實現共贏。賺錢嘛,不寒磣,但也要保持審慎。

為協助KOL 規避潛在的法律風險,曼昆律師提出以下建議:

1 入駐前審查項目背景

審查專案的背景情況,了解專案的合規狀況,過於誇張的專案不要碰。建議KOL 自問:「這個專案合規嗎?商業模式合法嗎?使用者玩法誇張嗎?專案前景長遠嗎?」如果這些問題都不確定,那KOL 們就要小心了。

2 參與後合理推廣

在營運推廣過程中,了解自身對專案的貢獻力,找準定位,推廣也要嚴格依照基本法,不要因過度推銷而陷入法律責任,也不要越俁代庖避免成為替罪羔羊。

3 應對風險提前佈局

如遇專案跑路風險或發現專案的不確定性,需事先做好應對計畫,例如安全離場、安撫粉絲等方案,降低自身的風險性,保護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