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界面新聞

2019 年,港股上市公司“品牌中國”選擇更名為“BC 科技”並全面進軍數字資產與區塊鏈領域。 2020 年12 月15 日,BC 科技集團旗下數字資產交易平台OSL 獲得香港證監會監管框架下第1 類及第7 類牌照,OSL 成為首家母公司上市、在港獲牌、資產有保險覆蓋、經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數字資產交易平台。 2022 年6 月1 日香港虛擬資產新政正式落地後,OSL 也率先成為申請虛擬資產零售交易業務的加密平台之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OSL 都是香港唯一持牌且上市的數字資產交易平台。受益於合規優勢,它們先後與星展銀行、渣打銀行等傳統金融巨頭在數字資產領域開展業務合作,並得到了新加坡主權基金GIC 5.43 億港元投資。但和大部分登陸二級市場的區塊鏈概念股一樣,BC 科技(HK: 863)的近期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受困於2022 年的加密貨幣寒冬,其最新的財務報告顯示,2022 年BC 科技營收降低64.3%,淨虧損擴大至5.5 億港元。今年以來,BC科技的股價達到歷史最低點。近期界面新聞就香港虛擬資產的監管細則與OSL 的業務發展專訪了BC 科技CFO 胡振邦。胡振邦在財務領域擁有超過16 年的經驗,曾在香港上市科技公司、投資銀行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多家企業任職。

界面新聞:香港政府近期向在港銀行施壓為加密平台開戶,為什麼在港銀行在引入加密貨幣機構時存在疑慮?與近期的美國中小銀行危機有關嗎?

胡振邦:這個問題不難理解,首先持牌的合規加密機構在銀行開戶並無困難,但如果是未持牌的非合規加密交易平台,也不止在香港,在全球各地都會遇到銀行開戶難題。

此前一段時間美國有幾家加密貨幣友好銀行,包括Silcon Valley Bank(SVB)、Slivergate Bank、Signature Bank 等,這些銀行也有專門針對加密貨幣機構的創新性產品。

但近期它們紛紛倒閉之後,很多原來這些銀行的客戶,其實絕大部分都可以說是非監管的交易所和機構就要去傳統銀行開戶。但傳統銀行一直對這些加密機構有所顧慮,因為在KYC、反洗錢、市場監測、是否挪用客戶資產等方面沒有達到一般券商和部分銀行的標準。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它不一定能從這些加密機構客戶中獲得很多利潤,但要面對很大的風險,其中還涉及開展該業務需要的合規與監測成本,所以在接受加密貨幣相關客戶方面比較保守。

界面新聞:BC 科技參與了香港穩定幣政策方面的建言,你們期待港府怎麼監管加密穩定幣?香港是否有可能推出港元穩定幣?

胡振邦:除了此前的白皮書之外,該政策的詳細內容暫時未有進一步公開。對於穩定幣應該怎麼去監管,從我們從業者視角來看,目前市場上最流行的一些穩定幣,包括USDC、USDT 等等,它們已經被應用為一種加密支付工具,但是市場對它們的發行商也有不小的質疑。

作為一個資金平台,它們財務的透明度以及有沒有受到合規監管,是不是有足夠的償付能力,如果穩定幣的持有人要兌換成法幣的話,能不能很容易的從發行人那邊得到滿足?這些問題我相信監管機構和投資人都比較關注。

所以如果香港要有穩定幣發行人的話,首先它必須要有可以開展資管業務的資格與牌照,與普通的資產管理公司一樣,要有較高的資產保護能力,然後客戶認購和贖回這些資金也要有一個正常程序。它每年也要接受監管機構和第三方的審計,確保該機構匯報的資產跟實際資產一致。

當然在穩定幣的功能上,我們也不可以對它限制太多,不然很難流行起來。所以我們也期待如果在香港出現穩定幣的話,它也應該同時具備支付和理財功能。如果這些穩定幣能夠當成像餘額寶一樣的既能理財又有一定支付功能的工具的話,市場肯定是有需求的。

至於香港政府是否會發行港元穩定幣,首先穩定幣與數碼港元這樣的央行數字貨幣還是兩個不同類別的東西。我估計港幣穩定幣出現的可能性不是太大,因為香港政府此前在白皮書中已明確表示會考慮研發數碼港元,這個路徑會跟數字人民幣有些類似,所以港元穩定幣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跟數碼港元有競爭關係。

但是美元穩定幣的國際性需求非常大,如果有發行商選擇香港作為發行地,接受香港證監會的監管,會比現在市場上這些美元穩定幣更有保障,有望成為主流。目前全球穩定幣的交易量其實可能高於很多非洲國家的主權貨幣,但現在流通的美元穩定幣在監管方面沒有做得很夠。

界面新聞:意圖在港運行的加密交易平台,在客戶資產分離與託管上有哪些要求和措施?

胡振邦:在香港的監管環境下,資產託管跟交易所業務是不能分開的。證監會的要求裡已經寫得很清楚,如果要經營1號跟7號牌的交易所,必須要把託管也做了,不能交給第三方,而且託管的客戶資產也不可以離開香港。

這也是交易牌照門檻這麼高的原因之一。比如說客戶資產進來加密平台,實際上是把它跟平台資產完全分開處理,在銀行和券商的開戶裡專門設有一個客戶戶口,而且為客戶資產的託管會由單獨子公司進行。這個子公司是一個信託公司,受到香港信託法律的保障,我們也會幫牠單獨購買保險去覆蓋。熱錢包是100% 保險,冷錢包也需要有50% 的保險,而且也不單只是這樣,你還需要維持一個網絡安全團隊,以防網絡攻擊。所以資產託管在香港非常安全,98% 的的資產都要求託管在單獨的冷錢包,只有2% 的資產允許放到熱錢包,而且哪怕這個平台真的出現了財務等問題,最差情況也就是把信託子公司的錢退回給客戶。

所以客戶資產受到保障是非常高的,當然要做到這種運營的話,需要有足夠的人員、硬件、軟件、保險、審計,而且客戶資產越多,花費成本越高,每年的支出其實非常高,這個數字不便透露。包括政府以及審計公司,也會在區塊鍊網絡上進行驗證,去確保這些資產是真實存在的。

界面新聞:OSL 此前所有客戶均來自機構與高淨值,6 月1 日香港新政實施後也同步申請了零售交易業務,這背後有哪些考量?

胡振邦:從加密貨幣市場來看,儘管著眼未來,我們覺得機構客戶會佔比較大,但在今天來說,散戶還是整個市場中比較重要的組成成分,同時香港政府放開對零售交易者的部分限制也是一個重要前提。

我們此前在交易系統上建設了很多,例如面向專業投資人的交易流程等。所以等於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了一點點改動就可以開拓一個新的市場,不需要很多投入也能做好,但是在營銷端方面散戶與機構客戶非常不同,因為市場完全不一樣。而且相比於機構投資者,對於散戶投資者的收益比例會更高一點,所以因為要服務這些小金額的交易,其實成本也在那裡。在這方面,我們主要會跟一些在香港本地的券商去合作推廣散戶的業務,也會採取一些自動化的方式來提供服務。

面對散戶,我們還會推出AI 為主的服務模式,通過鏈接OpenAI 的底座,我們已經開發了一個AI 機器人原型,它可以做客服、數據分析,執行買賣的指令,能減少我們對銷售人員的需求。

界面新聞:OSL 是香港唯二可公開進行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證券代幣化)的機構,相比於傳統的證券發行,STO 有哪些不同?

胡振邦: STO 作為一種全新的數字資產,它跟股票買賣、債券發行的主要區別在於,它省去了很多中間環節。因為發行債券與債券,很多時候要經過銀行、券商等中介商,這些都比較繁瑣,成本也比較高,且發出來的產品受制於交易所買賣的時間。如果是私募的話,就只能在OTC 進行買賣。但如果通過區塊鏈發行的STO,它發行的過程省掉了很多中間環節,比如像OSL 這種持牌機構,從項目的設計、發行、服務還有託管等等都可以在我們這裡進行。發行之後,產品可以直接在區塊鍊網絡上24 小時進行交易,效率也比較高。發行成本也相對於IPO 比較低,更重要的是發行人可通過STO 去接觸到一些以前沒有辦法接觸的投資人群體。

因為數字資產投資人群,他數字資產在其財富比例中佔了較大比重,但他不一定有券商戶口,也不一定有類似地產這樣的傳統資產,但STO 這樣的產品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新的多元化投資機會。

界面新聞:不管是STO,還是RWA(Real World Assets,現實世界資產),都是Web3 非常前沿的領域,但發展都很早期,你覺得有哪些痛點?

胡振邦:其實STO 出現這麼久還沒有變得很流行,主要是市場上基礎設施還沒做好,包括監管的框架。因為監管機構理解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所以也導致目前市面上沒有太多的STO 產品。美國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個有STO 的國家,但是因為他對於加密貨幣近期不太友好,STO 的發展自然也就慢下來。對於一些比較支持、研究了很長時間的一些國家,像日本和泰國其實已經有一些STO 的案例出來,並且進入了應用階段。

像野村證券這樣的日本主流經紀商,它們除了做IPO 之外,現在也同時做STO 業務,可以幫一些地產開發商及迪士尼園區酒店的收益進行STO,變成代幣然後賣給他們的客戶。持有人除了享受到投資權益外,還可以在這些酒店住幾個晚上,獲得一些紀念品,同時有經濟效益和使用權益。在該領域日本已經渡過驗證階段,走向了應用階段。現在要突破的主要是合規方面,就是監管機構如何以一個比較有效率的方式去批准各種各類創新型產品。

界面新聞:隨著加密資產邁向主流,越來越多的加密機構登陸了二級市場,但很多公司包括BC 科技在股價方面都表現不好,您覺得有哪些原因?

胡振邦:自從去年我們看到加密行業本身的風險事件集中爆發,包括FTX 暴雷之後,有很多投資人可能對這個行業有顧慮,就離開了。再加上股票市場本身處於不是很好的周期中。所以需要多給這個行業時間去做調整,等一些投機的參與者離場,整個行業比較健康的去發展,對於所有區塊鏈類型的股票肯定有幫助。

過去幾個月,特別是在美國那邊經常會有一些新聞,美國的監管機構對於包括合規與不合規的交易平台都有大力的打壓,所以有部分投資者覺得這個行業還需要一段時間去整合。但是我接觸下來,現在也有一小部分投資人願意慢慢進場,所以希望多一點時間給到投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