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研究院萬字研討實錄(下):Web3與社交網絡的未來

對話者

Suji Yan Mask Network founder

Luke Web3MQ co-founder

joshua RSS3 founder

Tim .bit founder

Kent bfrenz co-founder

yao metaforo founder

twinx 2dao3 founder

主持人

徐思彥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本文由研討整理而成,有刪減。僅代表嘉賓個人觀點,不代表騰訊研究院的機構立場。

上篇內容請參考:《 騰訊研究院萬字研討實錄(上):Web3將如何影響社交網絡?

隨著埃隆·馬斯克完成對Twitter的收購,也將Web3社交的概念推向了台前。在Twitter上,馬斯克多次提及Web3,他也曾表示希望Twitter能成為一個言論自由的公共平台,而這必然要依靠更多的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理念來實現。 Twitter也曾嘗試引入諸多Web3功能,例如比特幣打賞、NFT頭像等。

在Web2.0的世界中,社交被譽為互聯網皇冠上的明珠,而社交賽道一定將在Web3時代出現千億美金級別的公司。此次收購是否拉開了Web3社交領域的序幕?本次研討請到數位Web3社交領域的創始人,共同探討什麼是Web3社交?如何理解Web3社交的關鍵特徵? Web2社交平台如何向Web3轉型?共同破題Web3社交的發展之路。

主持人:首先我們進入第一個問題,如何評價馬斯克收購Twitter這個事件,Web3.0轉型是它背後的動力嗎?現在Twitter私有化以後可能有哪些轉型路徑?

suji:說到Twitter這個事件,我覺得是這樣,首先收購解決了幾個問題,傳統的上市公司和合規角度對於代幣和更高風險的資產發行,肯定是沒有先例的。而它從上市公司變成私有化公司,等於解決了這部分問題,也是讓它名正言順。當然這一部分存在非常大的爭議,也不確定能在近期完成。

什麼叫做“名正言順”呢?我們以去中心化最成功的兩個協議,就是比特幣和以太坊為例。雖然我們都知道美國有財政部旗下外國資產管理辦公室,去實施實體清單和sanctions list,但是協議層並沒有遵守它的先例,而應該是各個比特幣機構或者以太坊節點主動進行審核,並不是協議層要做這個事。如果Twitter要成為協議層的話必須名正而言順,就美國國內或者Twitter已有用戶裡的KOL,比如Donald Trump這個事怎麼解決?

我覺得主要是為了掃清這個障礙。和Twitter員工或者Twitter用戶個人的觀點無關,我們認為它就是能夠在這樣一個平台上進行一些發言。就算你要對他進行審查,也需要由協議層進行投票或達成共識機制,這是一個名正言順的概念。我不確定之後共和黨這些KOL什麼時候能回到推特,當然目前看到沒有任何障礙,已經逐漸開始放開一些人了。

第三點是另外一句話,當服務是免費的時候,你就是產品。因為大家都知道當服務是免費的時候,用戶可能通過別的方式被協議或者被公司所“收費”,以廣告或者其它方式。我們今天作為普通的Web1和2的用戶,我們願意買些東西,比如每個月付50-100塊錢給運營商提供話費。我作為開發者,也是願意付錢給ADS10美元或5美元,我也願意花10美元買星巴克或者吃東西。當然我們知道,可能對於更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用戶來說,這是很高的成本,但是也看到有很多替代方案,比如說傳音手機,有當地非常便宜的運營商,有受到補助的方案。

這些方案其實是花了很多年進入人的潛意識裡,(使我們)認為這是合理的事情,其實今天我們去看在如今這樣一個社交網絡發達的世界裡,為什麼你不能反過來進行收費?或許因為不收費可能是一種更有利的商業模式。

8美元(付費認證)的事情其實是最近鬧得比較厲害的,我們和Twitter原來的團隊有不少交流。我舉一個例子其實能非常好地證明這個事情的詭異之處。去年我們投的一個平台叫做sent,它做了一個事,就是把JackDorsey第一條推文變成了NFT賣掉了,這條推文賣了300萬美元,後面Jack在同一天把這三百萬美元捐給了非洲(通過一個NGO捐比特幣,很快捐掉了)。

有意思的在於他作為公司CEO,間接販賣了Twitter公司資產,就是第一條推文。但是並沒有任何法律和用戶協議阻止他做這件事,這事又原原本本變成了他個人持有的物品物權。我的第一條推文就像我的出生證一樣,我想賣就賣了。但是Twitter公司肯定不爽,三百萬美元營收不香嗎?

我們投的這家公司是做平台的,把Twitter變成NFT,它也沒有收到稅,手續費幾乎微不可測。到底誰收到這裡面的稅?你會發現更牛的在於以太坊和以太坊的側鍊和比特幣收到這裡面的稅,因為NFT在以太坊的策略,這個錢又是由以太坊去結算的,所以這個NFT收到了一點點稅。所以你會發現,這件事情中收到稅的是三個鍊和一個協議,和Twitter這家公司或是Jack本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就說明今天的Twitter這家公司沒有任何收稅能力,它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商業實體。所以我理解那8美元(付費認證)是未來的鋪墊,以後的Twitter可能存在不同的節點,有不同的情況,比如發展中國家節點可能質量會稍微差一點,但是也能夠很好地提供服務,並且非常便宜。你要用一個高端的節點,可能有各種各樣的service,裡面還整合了去中心化存儲、去中心化CDN、去中心化的域名,可能就要8美元一個月,我覺得這是它的預熱。

最終可能計價不是美元而是Twitter自立代幣,這個東西一旦實現了,幾乎就鋪平了道路。這是我覺得它在做的三件事:一個是解決法律障礙,一個是解決名不正言不順的障礙,第三個是推動意識形態層面用戶心智轉變。當然到底能不能發行代幣還需要去看,特別是美國政府的監管、合規問題還要有很大的考量。

我們說一個協議化的Twitter,它的潛在價值是數千億美元,而一個公司製的Twitter其實已經有美股標過價了,它就是值300-400億。未來Twitter可能是什麼樣的呢?可能不會超過10年、5年左右的時間會實現,它可能大量地整合類似於Lens這樣的協議甚至整合各種各樣的鏈,比如說以太坊的側鏈,它可能在狗狗幣上做了智能合約的側鏈進行整合。它的協議稅收能力就能保證未來的球星或者名人,像Jack一樣突然想要賣自己的Twitter時就能收到稅,而且它能夠原生地把剛才提到的側鏈,以太坊捐款轉帳的所有地方集成到更宏大的場景裡去,並且不和他們競爭而是和他們合作。

這個事情發展到完全的時候,我們就認為說它已經能達到一個千億級的標準,今天社交網絡加文娛為主業的公司,股價最高的已經到了兩千億美元上下。我認為一旦Twitter完成協議化,它就能很快地衝破兩千億美元壁壘。其他任何玩家都是處於進兩步退一步的階段,它其實也是一個淺嚐輒止,並沒有更激進地做這個事。所以從創業者角度,我還是比較支持做這個事,但是它可能會遇到非常大的阻力,合規、政治、意識形態等等層面的阻力。

主持人:感謝suji的分享,他給我們分享了Twitter未來5-10年可能的路徑。從合規到產品到生態,可能會形成下一個千億級的社交生態。下一個問題是我們從剛才分享的各種Web3.0社交發展版圖來看,當前哪些產品是有可能突圍的呢?

Tim:我先從個人角度談談Web3.0社交的現狀和現象。現在都是一些很極客的工程師來做的,而不是產品經理做的,所以做出來就是極客玩具,很酷但是使用門檻極高,我覺得最終如果它本身不能做出改變的話,依然還是會局限在極客的圈子裡。

另外一類Web3.0社交產品,就是把1-100想得非常好了,我們已經有用戶了,但是0-1想得還不是很清楚。換句話說,現在很多Web3.0社交產品缺乏場景,它的需求也不夠剛需,用戶缺少“我不得不用”的理由,就是有太多可替代的選擇了。這是看到第二個現象。

第三個現像也是東西方,國外在社交或者相關事情上敘事很牛,但是做事很拉跨。往往都是敘事打得很滿,但是東西半年出不來。國內團隊尤其是華人團隊就是更趨向於做事,但想不清楚這個故事應該怎麼去講,無法融入主流市場,這是我判斷現在不光是社交產品而且很多Web3.0領域的產品都是這樣的。

到底誰能突圍?可能有兩個方向,一是原生的Web3.0創業團隊他們做出了一個符合未來需求的Web3.0社交產品,還有一個方向是,現有的比較進取的Web2.0大公司,直接就進化到下個階段,變成Web3.0社交產品,就像大家一直在討論的Twitter一樣。

我覺得大家不能低估有龐大用戶量的Web2.0公司切入到Web3.0可能性,以及他們可能帶來的影響力。舉個例子,我們知道錢包是現在很重要的賽道,我自己曾經也做過錢包,走過很多彎路。現在行業裡錢包類型非常多,從早期的桌面錢包,到後來的移動錢包,到預交錢包,再到現在的MPC。但所有的這些都抵擋不住蘋果在iOS裡直接把錢包功能內置進去。你說到底誰最終能獲得市場?現有的、這些擁有龐大資源的Web2.0公司,其實他們是有可能性的,只要有思想覺悟的話。但是如果思想覺悟不夠的話,每個人都變成諾基亞,這也是有可能的。

我也蠻看好Twitter新的可能性。老實講,在Web3.0社交裡我們知道很多團隊在做,我覺得核心還是需求不夠聚焦。現在所有的創業者還是那樣,如果要做Web3.0社交賽道的話,要找到用戶不得不用你這個產品的點,以及同時不得不用的點是中心化系統所實現不了的,我覺得只有這樣的產品才有可能突圍。

主持人:謝謝Tim,代表了Web2.0產品思維的觀點。其實我們今天也有很多Web3.0創業者,請他們分享一下怎麼評價現在Web3.0社交路徑,像Luke自己做了一個Web3.0MQU的協議,你的產品是想從什麼角度解決Web3.0社交問題?

Luke:我們做的某種意義上有點像公共的通信層。我們希望讓人和人之間能夠互相之間交流這件事情,變得有點像一個個體。我認識某一個朋友,和他認識這件事情可能單純是數據性的事情,大家只能知道這麼一個事情。所以我們在做的事情就是,如果兩個人認識我們,能不能有一個比較去信任化,讓所有人都可以去run,以此來保持它的中立性和去信任化性質的網絡,以此來提供任何兩個朋友都可以互相通信的這樣一套極簡設施。

某種意義上,在Web2.0這樣的東西會叫做中間件。但是我們做的並不是IM,所以其實未來可能重點也是服務好新一代的應用層。可能國內短期內不適合去投放這樣一些服務,但是在海外一些IM底層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新的服務。

你會發現,很多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呈現出往更加可組合方向發展趨勢。可以舉一個不太相關的例子,但是已經發生所以更可信的例子,就是芯片行業的演進。大家回想小時候,買所有筆記本電腦品牌都是英特爾,那時候覺得英特爾小貼紙非常帥,當時AMD是一個沒有人去用的東西,也不會有人覺得AMD有一天真的去和英特爾競爭。但今天你會發現這個格局很不一樣,但是原因也不在於AMD這個老二,而是因為當年有一個活不下去的小公司,因為想做英特爾一樣的東西但是做不起來,於是做了一個只做設計的小公司,叫做ARM。不管怎樣,芯片行業今天整個的景象和我們十幾二十年前所想像得完全不一樣,芯片行業今天非常“可組合”,大家都在做ARM技術,去做適合自己新型的CPU。我是做手機的或者新型筆記本電腦的,甚至像谷歌會在雲端服務器上用自己定制化的ARM芯片。

總結一下,我們會覺得整體把社交業態往更加可組合的方向去走,對我們來講這裡比較重要的事情就是後台的通信基建能力,就是把這一塊可組合的小樂高塊,就是人與人之間如何連接,用戶與用戶之間怎麼樣連接這個事情,通過我們的基建解決好,這是我們在做的事。

主持人:謝謝Luke,接下來請joshua,是另一個非常有名的社交協議RSS3的創始人。

joshua:就剛才這個問題來說,我覺得現在的業態首先什麼是Web3.0社交,還不是很明確,因為本身Web3.0這個詞就有很多的可被理解的方式。 Web3.0社交當然有更多理解方式,可能用某種去中心化方式或者去中心化技術去實現某種已經實現過的東西,當然最好的方式是用某種新的技術,和區塊鏈互不相關的,去找到人們在本身社交通路中可能存在但一直沒有解決好的需求。

目前來說,整個行業仍然處於我們沒有看到非常好的方式,也就是什麼東西是100%讓用戶過來的點,包括社交這個詞本身就很非常泛泛。比如說,其實通訊算社交,陌生人社交算社交,內容創作在大框架下算社交,比如我關注你的東西,看你的東西就屬於社交。社交這個詞的泛化使得我們看整個行業發展時,會顯得非常混亂,因為它需要很多組件。但是由於定義的不同,使得它所需要的組件也不同,所關注的事情差別非常非常大。

最簡單來講社交源於基本的單位,因為社交通常來說不止一個人,虛擬需要身份。你做社交需要某種信息通路,可能是點對點的、點對面的、多對多的,我們在考慮社交時還要考慮到比方說已有的項目或者已有的Web2.0項目怎麼橋接過來。這些事情非常複雜,而且我覺得整個行業裡缺少定義——當一些項目在路上走得很好時,大家會從外界觀測說這屬於Web3.0社交,或者那不屬於Web3.0社交,或者這類型的東西統稱為Web3.0社交。

目前來說,我覺得還沒有到那個等級,不過我們能看到一些創新確實在進行,比如說剛剛在這個行業裡做的時候,可能消費性內容或者消費信息產生在虛擬化互聯網上大約每天70條左右,一年半之後現在大概有七千條或者更高。雖然這個漲幅是一百倍,但是從絕對數量來講是非常非常慢的。

只不過剛才有提到像各種各樣的新協議,在幫助我們更好地連接、更好地創作、更好地消費,我覺得這是整個行業裡來說比較好的一些事情,不過目前來講我們會看到整個行業裡用戶總量仍然很低,可能整個全球範圍作為資產的用戶可能有三四億,持有去中心化錢包這種可能總量也就三四千萬,活躍用戶一兩千萬,再往下走像內容創作也好,社交也好這類型用戶可能只有1%。

到最後我們現在只有10萬人、15萬人,20萬人。這個基礎上很多的創新也好,包括社交協議也好產品也好,他們的網絡信用很難發揮效果。我們仍然在期待著一個或幾個比較好的項目或者說應用協議,能做出比較大的影響力,這個影響力不僅僅在Web3.0本身的信息裡,包括有沒有機會把整個行業里通過技術進步帶來的賽道,補充到用戶裡。

主持人:謝謝joshua,今天還有一位Web3.0社交論壇bfrenz的創始人Kent,請Kent為我們分享一下你從產品角度怎麼理解Web3.0社交?

Kent:大家好我是Kent,我是我們產品bfrenz的產品負責人,我們是一個希望幫助Web3.0新人的社交產品。先總結一下,其實從Web3.0社交來看大致分為三個類型:

第一,Web3.0社交協議。這種屬於在基礎架構上進行顛覆,非常強調中心化到一個徹底去中心化的idea,目前看他們以歐美項目為主。但是這個平台目前來看用戶量不是特別多,但是他們的思想是最顛覆的。

第二,設計經濟系統。讓經濟系統發行代幣運行在區塊鏈上,在他們的社交產品上,也有設計用戶消費代幣場景,也可以通過社交行為賺取代幣的一些場景。還有他們的帳號是去中心化。這種我覺得可以簡單歸納為它的產品有某些部分在區塊鏈上就是部分去中心化,但是有IM或者信息分發機制它的用戶是完全去中心化,但是這一類產品問題一旦模型設計得不好,它的激勵就比較難形成社交的正反饋,也比較容易帶來用戶刷量行為。

第三,可能是鏈上的token。其實它是一個很原生的Web3.0場景,是token形式不是社交產品,但是因為它的使用場景,大家把它當做是自己在Web3.0或者鏈上自建的名字。

所以大致可以分為這三類。一是徹底顛覆的Web3.0社交協議,二是產品有一部分在鏈上,可能這一類可以叫它Web2.5,三是token或者ENS等等,它的應用場景和搜索有關。

從目前Web3.0社交而言,還真的沒有看到可以引爆市場的平台或者一款產品,因為我仔細研究過裡面內容,發現Web3.0信息還是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比如看到大部分信息是自動產生,比如說交易,NFT的買賣,大部分這類信息的可讀性還比較差,所以很多是交易信息。第二種是很多平台用戶量還是比較少,大家寫出來的東西或者創造出來的內容的吸引力也不太夠,所以它的信息並沒有為消費者而服務,還有第三個問題是存儲與分發也比較困難。數據分佈在不同的鏈上,我們如果從做應用層角度去看,獲取數據的難度就會比較高,因為要適配非常多的鏈,所以我覺得從信息角度現在還是沒有辦法出來一個顛覆性的應用,把Web3.0技術帶到現在的平台中。

我覺得從引導用戶遷移到Web3.0角度來看,有兩個機會:

第一,像剛才討論的已經有流量平台它自己思考如何和Web3.0融合,這一定是一個趨勢,下一輪敘事很明顯就是從Web2到Web3,這個過程有可能還會伴隨著下一波流失的整個過程,並且到達頂峰。

因為給Web3.0場景賦能的話,可以給Web3.0帶來大量的新用戶注意力,相信除了Twitter還會有更多的平台往這方面做。如果像我們這樣的新平台,還是要立足於解決用戶新的社交需求。因為現在用戶發布信息在Twitter,社區管理也都在,用戶很難使用一款新的產品,所以我個人比較看好的產品是,它可以解決Web3.0用戶社交需求的產品,解決Web3.0用戶在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因為現有產品沒有辦法滿足,雖然可能一開始是找群體,但是一旦這個場景被廣泛接受,那它就有可能變成新的平台。

舉個例子,比如用戶的錢包其實代表他的身份,用戶登錄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信息量很大的帳號,作為這個社區的管理者,可能可以根據用戶錢包裡的東西來決定誰可以進入他們的社區,像這樣把社區管理和鏈上資產結合,來解鎖一些社交新體驗,將來其實用戶錢包裡除了現在的token和NFT以外,可能還會有更多鏈上的東西。我相信可以打造出更多有趣的社區體驗或者信息推薦。像我們bfrenz也會讀取用戶錢包裡的信息,像NFT還有更多越來越多的信息給用戶進行信息推薦,幫助用戶更好地獲取資訊,下一步也可以幫用戶更好地連接Web3 .0世界裡的其他人。

主持人:謝謝Kent的分享,他把Web3.0現在的社交分成幾個類別,有原生的還有提的比較多的Web2.5。講到這個領域,這裡也有一位非常資深的產品經理,他也曾經在鵝廠帶領過千萬級產品,現在也在做Web3.0領域的事情,他創立了一個道叫2dao3,也請twinx為我們分享一下是不是所有的Web2.0社交平台,都需要向Web3.0轉型?適合轉型的平台會有哪些特徵?

twinx:謝謝主持人,今天參與到討論當中來,發現很多小伙伴在講協議層的事情,我個人對於協議層感觸還是很深,因為有一次和很多小伙伴討論,當年也做社交產品,是手機QQ的社交模塊,那個模塊本來也有千萬級別的用戶,那個時候我們會去討論用戶註冊、日活、消息量、互動數等等,後來我們說在Web3.0里大家討論社交都是討論靈魂、身份這些內容,我覺得是巨大的不同,但是非常有意思。

我兩邊都做了,所以都能理解。今天想講的第一個點是我們現在進展到什麼樣的階段?目前的階段其實是,整個Web3.0已經在第一輪裡把基礎設施做好了,我們現在從基礎設施底層鏈往上去走,往上走時是協議層的東西,會更加豐富地對應到應用層階段。

第二點可以看到很多應用層開始嘗試爆發,趨勢就是可能某種意義上一個對用戶價值交互特別好的應用層,會帶來很大的用戶流量。這個點其實我們處在的是什麼階段呢?協議層上還需要不斷地和組合擴展,第二是在應用層上花多一些力氣,把價值交互到用戶手上。

第二個階段今天大家都講了,協議層。原來做Web2.0時比較擅長或者比較喜歡講的叫“場景層”的東西。場景層要引源一位朋友,他是原來PC機創造營的社交產品經理叫Bacy,我們曾經比較深度地討論了一下原來傳統Web2.0的社交是怎麼起來的。剛才suji講了整個歷史,我覺得再往前一點,比如說當年在1998年到2002年之間,Web2.0市場上最早出現的社交就是手Q。手Q當年怎麼起來的?因為整個互聯網剛剛出來時,在沒有什麼軟件可以提供即時通訊的情況下,手Q提供了即時通訊能力,並且把它本土化了。所以我們發現手Q迅速膨脹開來,這就代表一件事情,當時的手Q提供了巨大的供給,再就是在巨大的需求量沒有被滿足的情況下,這個供給就做起來了,這就是手Q的發家過程。

整個Web2.0歷史,我們會發現先有了社交,其次會有內容,再次有了社群。這整個階段是分三步走來的,社交從手Q當年是陌生人社交轉換到了熟人社交,這是社交群,後來我們開始有內容。為什麼內容非常非常重要?其實我和Bacy討論時他提到,內容、社交、社群這三個點,在整個社交領域裡是完全不可分拆的三個點,它們有很長的耦合性。

為什麼這麼說,剛才提到了Web2.0社交,然後到了內容什麼時候爆發比如像貓撲論壇、天涯論壇包括後面的豆瓣社區。其實我們看到內容已經逐步產生了,社交已經有穩定供給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更多的內容去做娛樂性消費,所以出現了大量的內容社群。內容完成了供給之後,我們看到出現了小眾內容的社群,比如說百度貼吧、豆瓣。它們進一步細分到社群概念裡,這是Web2.0整個社交賽道的發展歷史。

當我們反過來看Web3.0時,其實我個人包括我們討論完之後,我覺得理出來一個可能性也只是代表一種可能性,Web3.0的社交賽道可能是反過來發展,也就是Web3 .0賽道現在已經有了大量的社群,這個社群有非常多的用戶在其中進行貢獻,他們的貢獻能夠獲得token收益,所以這個社群已經相對比較穩定。

其次,我們發現Web3.0上內容領域比較有欠缺,因為內容這個東西是當你有足夠的人進來之後需要去交匯內容,內容在Web3.0裡看到這個賽道供給還不太足,需要創造大量的供給。如果在大量的供給完成之後,可能才會過渡到第三個點就是社交。

我個人觀點認為社交在Web3.0裡是一個城市的概念,如果大家都認為Web3.0是“鬧革命”的話,以革命通常的兩種打法,一種是城市包圍農村,二是農村包圍城市,現在看來Web3.0裡,如果“鬧革命”大概率可能是要農村包圍城市,先把其他幾個賽道做好,再來做社交,我覺得可能會更容易一些。它可能會誕生新的產品形態,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叫做即時通訊領域。

我們可以預見下一次的牛市可能會出現百萬級日活的產品。它的月活應該要上千萬甚至上億,如果這樣的產品出現的話,我們可以想像出一件事情,就是它做什麼都會是最大的。比如說,可以做NFT的交易市場,可以去做即時通訊工具,可以去做交易所,做錢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這就是Web2.0流量模型過渡到Web3.0之後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所以suji剛才提到的,比如Twitter如果協議化之後,它會成為千億級的公司,我非常地贊同,因為極有可能在下一輪牛市時,我們面對一個千億級別或者說百萬級別日活產品時,它的估值就應該往上走,而且更不用說它是一個如此開放靈活的生態。

所以個人非常期待看到Web3.0整個社交領域帶來和Web3.0不一樣的東西,所以回到主持人的問題,我認為在遠景看來,幾乎所有的社交軟件都會往Web3.0方向靠一靠,因為它一定會帶來對於用戶價值塑造很大的不同,因為它的底層就像我們一開始說的,都會去討論用戶註冊,但是現在大家底層都會去講我的身份,它更貼合於人性,更貼合於我自己的資產,這個會是符合用戶的部分。

但是也有可能,有一部分普通用戶甚至是高淨值用戶未必會接觸需要那麼多模塊化的趨勢,就像我們現在用手機一樣,用蘋果手機也會用安卓手機,蘋果手機給我們創造了最大的用戶體驗,它不需要那麼多的開放性,而安卓手機會給我們創造很大的開放性,但是它的安全性可能會擔憂,所以用戶群總是有自己的選擇,可能只是一個小數和多數的分別,這就是我的回答。

主持人:謝謝twinx,現在Web2.0產品尤其社交產品可能更多追求用戶數和網絡效應,但是Web3.0其實每個產品都可以打開不同的用戶價值維度。所以現有產品都是有動力去轉型,最後一個問題其實也是想請大家開一下腦洞,Web3.0最終形態是怎樣的?之前很多位嘉賓都提到了城市和國家的類比概念。我們這個問題有請metaforo的創始人yao來給我們分享一下,其他的嘉賓也可以補充。

yao:主持人好,關於Web3.0社交內容是什麼形態,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難以預測的問題,但是我可以從自己的產品經歷簡單說一下自己的想法。

剛才很多嘉賓都提到在互聯網早期時代,社交是一個匿名社交,就像QQ或者論壇,慢慢地從Web1的匿名社交轉到Web2.0的實名社交,就像Instagram或者Facebook。我們看到,到Web3.0時代之後,整個社交又慢慢轉回了匿名社交,大家用錢包作為自己的登陸工具,在錢包上生成各種各樣的DID作為自己的帳戶。最終把自己在面上獲得的所有資產以及內容和成就,全部放到自己的帳戶下,但是誰也不知道這個錢包之後是什麼樣的人,不會像Web2.0時代的Facebook一樣,大家每天分享自己在做瑜伽或者吃了什麼好東西。

Web3.0時代的社交更加傾向於匿名,然後Web3.0社交與Web2.0還有一點很大的區別,它其實是一個開放性社交模式,不像Web2.0時代一樣。比如Facebook其實是一個圈,Twitter是另外一個圈,每個圈都把自己的圈和內容控制在圈裡,它們中間互相沒有辦法交互,比如有人在Twitter上是一個大V或是一個KOL,當他去到別的軟件要重新build自己的聲望和背景。但是在Web3.0時代裡,我認為reputation(聲譽)應該可以跟著用戶走。

我覺得Web3.0的社交可能會有多種多種不一樣的形式,可以從三個點來看這個問題:

第一,Web3.0的社交首先數據所有權和Web2.0不一樣。 Web3.0的數據所有權分兩種:一是數據屬於用戶所有,比如用戶的DID歸他所有,他自己所創造的內容是在自己帳戶之下,所獲得的NFT在自己錢包之下,在不同平台上獲得各種各樣獎勵和徽章都在自己帳戶之下,很多數據應該由用戶所有,而不是歸平台所有。

第二,很多數據應該是公共的,甚至都不會歸用戶所有,就像mirror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mirror上的內容被創作出來之後,這個數據其實是一個公共數據,因為它存在album上面,所以被篡改也不屬於任何人,我覺得這是Web3.0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的數據所有權和Web2.0完全不一樣。

更重要的一點,是Web2.0花了十年把信息傳導的便利性做到極致。但是Web2.0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或者說它始終沒有擺脫的問題,是最終創造價值都通過流量。通過流量的話,Web2.0各種平台最終會做到流量為王。所以我們覺得Web3.0和Web2.0很大的區別,Web3.0是價值網絡。

Web2.0把信息傳導成本降到零,Web3.0時代大家把資產傳導成本降到零,其實可以放大很多可能性。就是說Web3.0的社交平台,應該是一個可以承載價值的平台,它不需要像Web2.0一樣有十億級或者幾億級用戶,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它可能只需要Web2.0時代10%或者20%的用戶,就足夠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很多的項目都是通過社區化運營,都是用Dao的方式運作。其實各種溝通模式就是通過各種社交的平台進行溝通,包括像telegram、論壇本身等等。為什麼dao可以在成員都是匿名以及分佈的情況下運作這樣一個serious business,運作一個可能價值幾百億美元的協議?因為他們利用Web3.0的特性,可以很快速地在分佈式的情況下,可以不依靠銀行的情況下,構建出財務和自理系統。他們利用他們的“國庫”作為財務系統,利用投票機製作為治理系統,這是Web3.0很大的變化。

Web3.0的社交可能可以承載比Web2.0更多的價值,也就是未來也許我們會看到很多以前只能發生在線下的商業行為,可以迅速地搬到線上。這其實也就是為什麼過去這一年,各種dao組織在全球各地發展得很好。因為dao組織可以很符合Web3.0的企業,Web3.0的社交其實可以是服務於這些dao組織為起點,因為他們需要社交產品是一個分佈式的組織形式,他們是Web3.0native,並且他們本身就蘊含了大量價值。

我覺得Web3.0的社交還有更大一點的特點,就是其實Web3.0社交人的聲望其實是跨平台的,不管在任何dao組織里或者任何社交平台上面獲得的東西,應該是跟著用戶走的。比如說假設一個用戶在Twitter上面有了十萬粉絲,他到Facebook需要重建整個聲望。這在Web3.0平台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Web3.0的平台是更加可組合性平台,就是不同的社交平台之間,其實沒有那麼多信息邊界,而是一個相互融合的狀態,可能平台之間的數據和內容與用戶是會將交互在一起,不像現在每一個公司或者組織都有自己的產品。

Web3.0時代,應該是很多社交平台一起來幫助用戶構建他的內容,是反過來的,可能就是三五個或者七八個不同的社交協議,或者社交平台一起來構建一個用戶的內容,並掛在用戶的帳戶底下,而不像現在是一個完全分割的狀態。

Tim:我補充一下,關於最終形態會是什麼樣子,這個確實很難講,但是剛才像Kent其實給了一些很好的啟發。

首先,無論是什麼樣的,一定不是基於某一條公鏈實現,因為你無法要求一個用戶真的去管理,無論現在以太坊這麼主流,說實話我們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要求用戶必須管理好以太坊的私鑰。所以,我覺得它一定不是基於某一條公鏈,一定是能跨出公鏈,而且不光是跨公鏈,因為跨公鏈還是在Web3.0的場景裡,我覺得它可能在Web2.0世界裡還可以使用,所以它本身要跨過Web2.0和Web3.0。

最終的形態到底是什麼?剛才Kent講了一點我覺得非常好,或許Web3.0社交最終不是一個產品,我們今天大家在講Web3.0的社交產品,它有沒有可能不是社交產品呢?以往的社交產品我們想到聊天,發Twitter發微博,但是它有可能Web3.0的社交只是在現有的Web2.0社交基礎上疊加了一層,這一層是什麼?可能是我稱之為“社交貨幣”的東西。這是一個腦洞,就是可能我們Web3.0不會創造新的平台,反而是創造新的社交貨幣。比如說token它就是新的社交貨幣,它可以讓我在線下事業中有某個東西就是比你牛,比如我有個“猴子”就比你牛。這些可以讓我在一些無論線下還是線上的社交場合中,展示出與眾不同之處,讓我成為焦點,我們稱之為“社交貨幣”。

我覺得任何社交首先是幫助人們建立新的聯繫,構建新連接,這是聊天工具和Twitter這樣的開放廣場所達成的。有新的聯繫之後,會形成新的社會結構。在微博上從以前一個平民百姓會成為一個大V,短視頻上以前默默無聞的人,可能變成超級的博主,有很多粉絲能影響很多人,最終形成新的社會結構。而這種新的社會結構,如果Web3.0做社交的話,可能也是去幫助現有的Web2.0產品形成新的社會結構。

它的方式具體是產生了新的社交貨幣,這種貨幣我們已經看到了:NFT、DID、名字、SBT。我個人其實非常看好這個東西,因為它是對我過去個人成就的一種記錄。比如我們可能未來有個島,這個島裡我是這個技術工會的負責人,我從哪一年到哪一年負責了這個技術工會,這個標籤永遠貼在我五個身上,會讓我在其他社交場合,無論是線下的還是線上的,都會顯得與眾不同。

所以這個東西SBT的發行,包括NFT、DID的發行,都要基於我們所說的區塊鏈實現。中心化系統是實現不了,所以我提供一個想法,我們可能要從談Web3.0社交到底是什麼樣子,換另外一個角度,叫Web2.0的社交怎麼樣Web3.0化。我一直覺得我們沒必要在這裡再造一遍,相反怎麼讓Twitter這些更具Web3.0屬性。我的Web3.0資產如何在Web2.0平台上很好地展示出來,如果是這樣一個思路的話,這裡面可能創業方向是去做資產的發行,去創造新的社交貨幣,賦予給現實中各種各樣的人。

另外一種思路是說,已經有了這些社交貨幣了之後,你怎麼把它搬到現有的Web2.0社交平台上,在上面做些插件就可以讓你展示NFT。其實你會發現Web2.0的大公司和Web3.0創業公司都可能在做這件事情,就是把Web2.0品牌逐漸Web3.0化,在它上面疊加一層社交貨幣,產生新的社會結構,這可能是一種思路。

主持人:我非常同意你的觀點,其實剛才嘉賓的分享也是類似。我們說Web3.0社交時,到底在說什麼?它未必是我們理解的一個產品,有可能就是創造了新的價值維度,或是剛才Tim講的新的社交貨幣。

由於時間關係,可能不能更加展開討論,每位嘉賓都發表了很多精彩觀點,從Web3.0社交世界觀,到方法論,到產業生態和發展路徑,都已經展開了比較充分的討論。我們知道,Web3.0行業和Web2.0也有比較大的區別,是Web3.0用戶也都可以參與治理,用戶也是利益相關者。可能你是想要進入Web3.0的創業者,或者是未來Web3.0的產品用戶,我們所有人有機會一起去共同塑造Web3.0的未來。再次感謝今天分享的各位嘉賓,下次有機會我們繼續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