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一定是协议的附庸吗?

一、「胖」协议和「瘦」应用

2016 年 8 月,美国著名基金 USV 的 Joel Monegro,发表了名为《fat-protocols》的文章,中文世界称之为《胖协议》。

「胖」协议理论引起了广泛讨论,受到了很多追捧,甚至你可以把公链投资热潮部分归因到胖协议理论上。

「胖」协议理论认为,区块链和互联网价值捕获模式是不同的,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大多被应用层捕获,比如 Google、Facebook、亚马逊、阿里、腾讯等。而为互联网提供支撑的 TCP/IP、HTTP 等底层协议并不能捕获价值。

而区块链时代价值将集中在共享协议层,只有小部分价值分布在应用层。由此诞生了「胖」协议和「瘦」应用。

对于大多数基于区块链的协议来说,有两个因素导致这个结果:

共享数据层

共享数据层是指,通过开源和去中心化网络来复制和存储用户数据,而不是互相独立的应用来访问控制不同的信息孤岛,降低了新参与者进入门槛。

主要意思是说大家对底层数据、区块链交易有平等和自由的访问权限,没有人能通过垄断数据把用户强制留在自己的体系内。因为在相同且开源的协议上,可以构建若干个竞争、非合作、但可互相操作的服务,用户可以随时选择自己觉得更优的服务。这将迫使市场找到降低成本、制造更好产品的方法,或创造出更好的方法。

共享数据层的结果,可以简单理解为低成本同质化竞争。

Token激励

当协议 Token 升值时,会吸引早期投机者、开发者和企业家的注意。他们成为协议的利益相关者、并在经济上支持它的成功。然后,获得早期利益的部分持有者,将会围绕协议创建应用和服务,他们认为协议的成功将进一步提升其手中代币的价值。部分应用会变得很成功,引入更多新用户,也许是风投或其他类型投资者。这进一步增加代币的价值,从而吸引企业家的关注,带来更多的应用等。

以上是对《胖协议》简单提炼出的关键点,表述上引入了一些个人理解。

在今年 1 月,Joel Monegro 又发表《Thin Applications》一文,在之前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了一些有意思的概念。当然从标题中也可以看出主要讨论的是「瘦」应用。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参考文献内找到链接。

「胖」协议理论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从现在看确实也是正确的。但用一个理论把所有的情况都概括进去,对于现在的区块链行业来说,可能还有点早。

分析协议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协议进行一下简单的分类。

二、协议一定要捕获价值吗?

我们可以简单的对协议进行一下分类。

必须捕获价值的协议

对于处于公链底层的协议,我们可以认为其必须捕获价值。区块链之所以被称为价值互联网,是因为在区块链上可以直接传递价值,而价值需要强力保护,否则传递价值不能成立。

所以公链不是应该捕获价值,而是必须捕获价值,且捕获的价值应该能够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否则其价值传递的根基就不牢固。事实上无论 POW 还是 POS,币价越高安全性越高这一结论都是成立的。虽然这只是捕获价值提高系统安全性的一环。

商业目的的协议

一切以商业为目的开发的协议,都想要捕获价值。

但想要和做到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事实上不仅应用面临强大同质化竞争压力,协议同样如此。基于去中心化和开源体系,协议同样可以被简单的复用,然后优化出更受用户欢迎的产品。

比如在 Compound 还是开源协议的时候,Lendf 复用了他们的代码,进行了优化。然后 Lendf 突飞猛进,锁仓量很快进入了行业前十,对 Compound 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事实上「胖」协议理论中描述的应用的低成本、同质化竞争,对协议同样适用,竞争对手可以低成本构建出相似的产品,而在使用体验上可能更超原版。

所以协议想捕获价值和真的能够捕获价值,中间隔着很远的距离。而由于协议不直面用户,相比应用可以靠优秀的使用体验获取用户,协议层面的竞争是更加底层,更加困难的竞争。

非商业目的的协议

我们知道一定会有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或纯粹为了发展生态而开发的,不以商业为目的协议。

这些协议没有捕获价值的必要,所以也不需要费力的设计 Token 经济模型来捕获价值。

常被讨论的是前两种协议类型:

一种是必须捕获价值,但公链层面的残酷竞争,让他们无法捕获价值,那他们的价值就比较低;

一种是想要捕获价值,但激烈的竞争让他们的捕获之路并不顺畅,有些会显得投资价值不明显,但使用价值可能很高。

三、协议竞争的根本是什么?

对于公链、协议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回答是安全。

这是一定的。

区块链是价值储存的载体,不能保证安全性,就像互联网协议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一样,是无根浮萍。

协议的竞争是在保证安全性,建立合适的价值捕获模型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获取开发者的采用,扩充应用生态。这是基于价值捕获的目的。

但这里有一点是存疑的,使用协议需要付费确实是一个能够大规模扩展的商业模式吗?

现在处理能力有限,链上资源宝贵,需要付费才能使用,但这也可能正是未来制约区块链大规模扩展的重要约束。

可以预想未来公链的手续费会非常低廉,区块链协议的大规模采用会成为可能。到那个阶段,会不会有巨头进场,复用大多数收费协议,以免费的形式推向市场,用自身强大的营销推广能力、资源优势、用户优势,把收费协议全部干掉?

对于探寻价值捕获的商业协议,这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吗?

也许独特性才是区块链协议竞争的根本。

四、应用更容易捕获价值

独特性不仅是协议竞争的根本,因为同质化竞争的低成本,应用也必须具有独特性才能在市场中获取一席之地。

这里就到了文章的标题了,「胖」协议理论认为应用捕获价值会比较困难,事实上如果在同质化竞争的方向上努力,那确实如此。

想要捕获价值,应用必须具有独特性,能够提供独特的价值,否则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即使现在还没有竞争对手。

现阶段的应用还比较简单,以 DeFi 为例,很多协议还在自己做应用直接为用户服务——这并没有问题,但确实说明发展还处于非常早期。除了协议自己做的应用,DeFi 里直面用户的纯粹应用就是聚合器了。

聚合器能够提供最好的流动性,良好的 UI 及使用体验,所以受到用户欢迎,即使聚合器单独收取一份额外的手续费,依然受到用户喜爱。

有观点认为聚合器依赖下游 DEX ,本身的价值并不高。但若聚合器获得了大量用户,甚至交易量占 DEX 交易量的绝大部分,那是谁依赖谁呢?就像微信只是一个应用,可若在国内发生苹果与微信的二选一,结果会是什么?

从更长周期看,未来的应用一定不会是现在的极客风,谁能提供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谁能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更完善的服务、更独特的价值,谁就能获得用户青睐。谁拥有用户,谁就能更好的实现价值捕获。

应用比协议拥有更广阔的用户群体,更容易建立用户信任、强化用户黏性、获得用户认可。相比协议只能通过一套既定的规则实现价值捕获,应用更灵活,更人性化,更容易实现价值捕获。

现在行业的聚焦点在协议上,在捕获价值上,但未来的焦点一定是在获取用户上。

稍微总结一下:

协议捕获价值,应用捕获用户;

现在捕获价值  未来捕获用户。

五、一些思考

应用窃取协议价值

Multicoin Capital 的 Kyle Samani 在《Aggregation Theory, Thin Protocols, and Recentralization: Augur Edition》一文中以 Augur 为例表达过一种观点,即应用会窃取协议的价值,并且协议很难阻挡这种窃取。(这个案例并不是实际发生的,而是进行的可能性推演)。

当应用占据了协议大部分的流量,而又必须支付给协议大量费用的时候,应用会倾向于分叉协议,获取更大的收益。

在上一部分中区哥说,若聚合器吸引了大量用户,甚至占到 DEX 绝大部分交易量,那个时候是谁依赖谁?更近一步,倘若使用协议的费用很高,聚合器是否会分叉协议自己来做?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应用分叉协议并非没有发生过,占据 0X 协议 50% 流量的 DDEX 就对 0X 协议进行了分叉,打造自己的协议。但对于具体分叉的原因,区哥没有进行过了解,这里只是作为应用分叉协议案例的一个补充。

区块链价值捕获方式的演变

区块链目前的方向是金融,这是符合现阶段区块链特性的。

我们知道维护公链网络安全的成本非常高,且链上存储资源非常稀缺,所以只有高价值行为才能承担高昂的使用成本,金融行为正是高价值行为。因此金融一定是一段时间内的行业主角。

但随着技术的演进,维护网络安全的成本将会变低,性能会大幅提升,手续费会大幅降低,状态的存储也能解决,到那时将能够容得下高频、低价值行为的上链。

这一情形下,各种应用服务将会实现大爆发,应用将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服务种类,甚至可以是搭建在区块链上的互联网服务,这个时候价值捕获的方式将会发生演变。为服务直接付费有可能会成为重要方式,发行 Token 通过Token 捕获价值将不再是区块链价值捕获(近似)唯一的模式。

参考文献:

1、http://www.usv.com/blog/fat-protocols

2、https://www.placeholder.vc/blog/2020/1/30/thin-applications

3、https://multicoin.capital/zh/2018/08/08/aggregation-theory-thin-protocols-and-recentralization-augur-edition/

4、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472109501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