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矽谷科學家的職業新選擇。
1月7日,Twitter Spaces首席數據科學家Julien Gaillard宣布將加入DeFi借貸平台Aave。之所以選擇Web3,是因為其核心價值在於去中心化、創新、公平和實驗。他表示:“Web3和數據科學是天生一對,鏈上數據本質上是高質量的、可追溯的、開源的。”
WEB3 互聯網的貨幣層
當我們提到去中心化的網絡時,我們也提到了去中心化的貨幣和身份之外的其他堆棧。去中心化網絡的其他方面,如去中心化存儲剛剛成為堆棧的基本設施,以做到持久存儲(如IPFS和Arweave)、去中心化存儲(Golem、W3BCloud 和其他),和去中心化數據索引(Graph Protocol)。將Web 和3.0 拆開理解。 Web,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簡稱,一個負責識別網絡資源的信息系統。 3.0 代表次第三次迭代。
Web 1.0——主機產出內容、主機生成權利。想在網絡上發佈內容的人必須使用自己的服務器來託管網站,而這類網站大多都是只讀的,基本沒有能讓用戶創建內容或參與互動的操作界面。
Web 2.0——用戶產出內容、主機生成權利。用戶可以在網站上創建自己的個人賬號,這樣他們就不用為了在網絡上發佈內容而託管自己的服務器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由用戶生成的交互式內容也因此而誕生。然而,這些網站逐漸發展為了功能強大的平台,它們對用戶的賬戶和發布的內容依然具有絕對的控制權,而這也將引發許多問題。
Web 3.0——用戶產出內容、用戶生成權利。在新模式中,人們想要發佈內容時不用再去託管服務器或在別人的數據庫中創建賬戶。服務器雖然可以選擇是否託管某人的賬戶或內容,但它們對其並沒有最終權利。 「自我認證協議」(self-certifying protocols)便能實現這一點,該技術是建立在Crypto 簽名和哈希值之上的一項技術。
Web1 只讀信息,Web2 讀取+書寫信息,Web3 讀、寫、擁有信息。 Web2 是使用互聯網免費的開源協議建設出來的迭代產物。相比於靜態的、只讀的Web1,Web2 帶來的重大轉變是個人用戶開始可以向互聯網發佈內容。最開始是在Digg 的留言板上點贊,隨後發展出了微博,再到如今Facebook 上的個人用戶超過了20 億。而與此同時,另一個微妙的轉變也在悄然發生。
人們開始覺得與其維護自己的服務器來讓自己的網站正常運轉,不如把這件麻煩事交給Web2 公司。而作為交易的另一端,Web2 公司也創造了一個用戶數據與行為的孤島,這份社交圖譜對於廣告商來說很有價值。在Web2 的時代,個體用戶就是產品。
Web3 的所有權意味著平台的建設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的確確擁有著他們所使用的東西的一部分。 Bitcoin 和Ethereum 是最早期的案例:ETH 和BTC 其實是作為對誠實地保持賬本更新及其他貢獻者的回報,是這些人的所作所為在維護著網絡的安全。建立在Ethereum 和區塊鏈上的基於token 的網絡甚至引入了新的所有權模式,這些模式不一定與合作或股東權益模式相同。例如,所有權的形式可以是token,當你提供了某項服務後就會獲得,比如說為交易提供流動性或是為網絡未來的發展進行治理投票。而更加宏偉的願景就是:任何網絡的參與者將能夠「擁有」他們每天使用的產品和服務的一部分。
web3 互聯網身份層
互聯網最偉大的創新之一是讓信息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分發,並且價格低廉、可複制、種類豐富。但是這些標籤卻與「價值」相對立,根據定義,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無論金錢還是資產都應該是稀缺的、難以獲得的。 Bitcoin 是第一個將稀缺性引入互聯網的協議,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困擾早期數字貨幣嘗試的「雙花」問題。雙花指的是你可以使用重複的數字貨幣,同時在兩個或更多地方消費。在傳統金融領域,銀行、信用卡公司和支付處理機構會自行驗證交易,以盡量減少雙花。對於去中心化的Crypto,礦工或驗證節點做的工作是確保賬戶不會雙花。這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因為驗證不再依賴於一個受信任的中心方。只要有互聯網連接,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到點對點網絡中並檢查賬本。社會共識可以保護人們免受試圖回滾或審查交易的作惡者的影響。
稀缺性的另一種體現就是是否是同質化,即單個單位是否可以任意互換,而任意互換則意味著你可以用另一個單位替換這一個單位,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價值。
早期互聯網協議中最大的遺漏之一是沒有公共和開源的身份層。隨著Web2 的發展,Facebook 和Twitter 等平台作為閉源應用壟斷了這一層。而Web3 的立場是,你應該在網上擁有自己的身份,並且只有在你想公開信息的時候才能公開部分信息。在實踐中,Ethereum 的身份系統是非常基本的。你可以把它視為一個容器,允許其他項目和它相關聯。舉例來說,權威想了解你的出生日期、地點時,不需要了解其他你不想提供的信息。你的身份也會包括你的交易記錄,金融機構可以了解這些而不需要你提供生日和出生地。此外,你在一個社交網絡上發展的數字身份可以移植到其他網絡。
「創作者經濟」一詞是用來描述互聯網空間的術語,旨在幫助創作者以新的方式實現盈利。 OnlyFans、Twitch 和其他平台承諾平台用戶可以不加限制地直接從他們的粉絲那裡賺錢,而不用再依靠以廣告和流量為核心的掙錢模式。然而,與Web3 網絡不同的是,有些創作者會被隨機地從網絡中移除,並且不能擁有他們所分享的內容。在最基本的層面上,Web3 是指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在線生態系統。往大了說,Web3 代表了互聯網的下一個階段,也許還能代表人類社會的下一個階段。當然,這都是建立在用戶相信的基礎上。
Web3和Web2最大的區別是,一個去中心化,一個中心化。目前我們所處的互聯網行業,是一個高度中心化的行業,也就是Web2時代。它經過了近20年的發展,整個行業的創新已經固化,Web2時代的互聯網行業已經成為瞭如今最為內捲的行業之一。然而Web3時代的互聯網行業,才剛剛開始。一個趨勢正在從矽谷蔓延到整個美國,這一趨勢也逐漸在向全球擴散:頂尖人才,正在從中心化的公司,跳槽到去中心化的公司中。
Web3並不是一個新名詞,早在幾年前就有人提出。它在2021年爆火的實際原因在於NFT、DAO等概念得以廣泛實踐和應用。在國外,NFT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千萬的賬戶在交易NFT,耐克、可口可樂、紐約時報、法拉利等各行各業的明星公司深度參與到NFT的內容創作和品牌營銷中;在國內,阿里騰訊京東B站......幾乎所有互聯網巨頭都已參與到NFT的創業項目中。
從加密貨幣到Defi、NFT、DAO......Web3所描繪的去中心化世界,在日新月異的改變中,並逐漸向我們靠近。在一次次破圈中,Web3證明了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即使強監管、去金融的情況下,它依然能爆發出不小的能量,並與各個傳統行業相結合。矽谷的互聯網人已經在向Web3“遷徙”,隨著NFT以及更多技術和項目的發展,未來國內的互聯網人或許也將擁有更好的賽道選擇。
去中心化域名的發展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很不公平,財富分配不均,少數人,擁有了這個世界大量的財富。或許,區塊鏈可以重構經濟秩序。投資是一場馬拉松,不在於你起跑多快,而在於跑在正確的跑道上,跑到終點或者更遠。在投資的鏡像世界裡,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認知高度決定你所能擁有的財富。
自2020 下半年始,Web3 生態系統爆炸式湧現出眾多去中心化金融元素,同時基礎設施/ 數據/ 工具質量大幅提升,並幫助行業真正開啟嘗試投機之外的實際商業應用。
Web3 有一點尤其與眾不同:多數應用都可通過自託管錢包直接訪問,彼此之間也可以相互訪問及直接進行直接價值交換。這種可組合性將很快涵蓋多鏈多層,與最終消費者和現實世界的接壤正緩慢發生並逐漸加速。
隨著Web3 中的資金成本與現實世界趨同、用於期限結構、對沖和互換的DeFi 堆棧如見成熟,以及實物證書託管+ 追索權日漸發展,該領域應能產生重量級企業和業務。遊戲與NFT 將最有機會繼DeFi 之後成為Web3 另一大板塊。玩家的身份將從消費者轉變為生態參與者,而遊戲本身捕獲價值方式則會從服務型及販賣型收益轉變為如稅收及過路費等生態尋租收入。
雖然物理/數字鴻溝仍然明顯,但隨著Web3 的興起,服務數字原生工作的平台很快就會成為巨大的業務。在復雜監管環境中導航、確保信託責任和堅持高標準/投資者追索權,仍然是需要解決的主要障礙。但為擁有領域專長者賦能乃是Web3 平台核心功能之一。需要結合文化相關性、實用性(例如游戲可組合性)和演示(需要能夠炫耀),以實現更廣泛的採用。鏈上到鏈下的整合勢在必行。與標準普爾500類似的市場板塊正在Web3 行業逐漸誕生– 自金融板塊後,泛文娛,消費品,科技,及商業服務類板塊正在萌芽。
如果一個自我認證協議可以讓用戶利用密鑰和內容編址功能直接對內容作者的身份作出證明,那麼一個自我認證的網絡協議就也具備了內容鏈接和發現功能。我們如今使用的網絡離不開內容髮現算法的支持,不過Web3 要想提升其用戶體驗,還需要進一步精化其算法功能。在我看來,以下是Web3 中尚不存在或還未成熟的事物,包括社交圖譜、用戶檔案、身份與信譽證明、內容聚合、索引與發現、以及策展和調控方法。不過令人感到困惑的一點是,目前應用於區塊鏈技術的Web3 依然是一盤散沙,少了很多我們期待在網絡中看到的功能。
在未來Web3一定終能有一個更為寬泛的定義,從而被更多的人所認可,並將全部類型的自我認證協議都納入其中,而所有的區塊鏈都將只是Web3 的一個分支。但是,與其關注這些術語,不如更多的去關注那些在互聯網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屬性和特徵。與此同時,我也希望未來的網絡能把用戶放在首位,讓人們能自己掌握內容創作的決定權,無需再受限於任何中心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