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說作者 | Colin Wu

本期編輯 | Colin Wu

據福布斯8月24日報導,作為B 輪融資的一部分,比特幣基礎設施公司Blockstream 以32 億美元的估值籌集了2.1 億美元。

新資金伴隨著收購Spondoolies 的知識產權,Spondoolies 是一家專門生產礦機ASIC 芯片的以色列比特幣採礦硬件製造商,收購金額未公開。

Spondoolies 團隊也將加入Blockstream 以建立公司的ASIC 部門。通過籌集資金,該公司希望擴大其採礦業務並開發新產品。 “我們實際上預計明年第三季度市場上會有Blockstream 品牌的礦機,”Blockstream 的首席執行官Adam Back 說。

Blockstream 大家並不陌生,他是一家由Adam Back 領導的比特幣技術公司,總部位於加拿大,在全球設有辦事處和員工,為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資產的存儲和轉移開發了一系列產品和服務。

Coindesk 介紹是:Blockstream 由首席執行官Adam Back、比特幣核心開發者Gregory Maxwell 以及其他9 人(包括Pieter Wuille、Erik Svenson、Jonathan Wilkins、Austin Hill 和Jorge Timon)創立。曾在該公司工作的著名人物包括Andrew Poelstra、Samson Mow、Lawrence Nahum、Christopher Allen 和Matt Corallo。它為比特幣開發者提供了資金來源。

Blockstream 的採礦設施總容量為300 兆瓦,也曾大量購買神馬的比特幣礦機。 2021 年1 月28 日,Blockstream 宣布已從比特微(MicroBT)購買了價值2500 萬美元的比特幣神馬礦機。

Spondoolies 則是一家以色列的礦機公司。知情人士介紹,在2016年前它曾具有一定實力,但隨著螞蟻礦機S9等新型號出貨,橫掃海外礦機廠商,Spondoolies 也不得不黯然退場。

據CCN報導,截至2016 年5 月4 日,Spondoolies-tech 已停止運營,它的7名員工要求解散清算該公司,“原因是與中國比特幣硬件開發商的競爭”。 Spondoolies 的第三代芯片設計仍然停留在28nm,而S9已經來到了16nm芯片的位置。 Spondoolies 的創始人Guy Core 在離開不久後轉向了隱私幣並創立了BEAM。

由於521大整治,中國的大型礦場幾乎全部關閉,大量礦場向美國轉移。而以DCG Foundry 礦池為首的美國礦池,也在通過其背後強大的金融集團,給礦場提供借貸服務,藉此引入其算力。 8月15日DCG創始人Barry推特截圖表示,來自美國的Foundry礦池已經在全世界(算力)排名第一。不過這應該只是短暫的24小時挖出總塊數,目前排名穩定在第7的位置。

礦機商短期而言,不會面臨太大國內政策的風險。他們的政策風險其實來自美國。因此高製程芯片屬於美國嚴厲檢視的領域,可能對中國企業封鎖高製程工藝。此外未來如果兩岸發生變化,那麼依賴台積電的比特大陸將受到強大壓力,屆時產能側也可能是北美芯片公司的機會。

但是在設計側,北美公司趕上的難度非常大。與礦場、礦池不同,比特幣芯片有巨大的設計壁壘,除神馬一路相對順暢以外(一定程度沿襲了前人的經驗),比特大陸、嘉楠都是投入巨資、不斷試錯,才達到今天具有競爭力的礦機芯片水平。

比特幣礦機設計雖然邏輯簡單,但技術難度不小:需要在接近物理工藝極限的低電壓上,設計盡可能高效率的哈希核,以極限的電壓進行運算,需要對芯片後端設計及晶圓廠的工藝節點足夠熟悉,使用大量非常規設計,才能設計出有競爭力的礦機芯片。拿比特幣芯片來說,芯片前端的難度很低,難點在後端優化。

而以上述以色列公司的實力,雖然在2015年的28nm級別,尚有一戰之力。但在目前行業主要都在7nm左右的高端製程競爭下,Spondoolies 當年的專利並無太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芯片更多是設計人才的競爭,北美芯片人才不足,不利於當地礦機的發展。中國相反在力推硬科技、芯片產業,芯片人才源源不斷,非常充足。

最後中國大陸的芯片公司也有近水樓台優勢,與台積電、三星、中芯國際有密切合作。而Blockstream 光是搭建好與晶圓廠的合作,獲得產能,都是非常困難的。 2.1億美金的融資額,也許能夠足以搭建團隊與進行流片,但並不足以進行幾次試錯。從這個角度來說,礦機領域暫時仍是中國相對牢固的局面。 Blockstream 也許可以造出礦機,但很難有競爭力,更多會半途而廢或無法量產,用於自己挖掘。

相較而言,三大礦機廠商更大的競爭對手未來可能來自國內。隨著以太坊將在明年徹底轉向POS,巨大的蛋糕消失後,所有的礦業芯片人才與公司,都將湧入BTC礦機芯片設計領域。這也許是比特大陸董事長對離職員工“死亡威脅”、殺雞儆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