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 | 李昕
出品| 01區塊鏈、零壹財經
中國公眾對區塊鏈技術的認知建立和研究始於2013年前後。當時,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內投資者將比特幣作為避險資產配置,而學術界根據這一現象級事件進行研究。除了發表期刊和論文,國內高校也陸續開設區塊鏈選修課或者設立實驗室。
根據01區塊鏈聯合零壹財經·零壹智庫和數字資產研究院聯合推出的報告《中國區塊鏈教育及人才發展報告(2020年)》數據,截至2020年11月底,已有36所國內高校開展區塊鏈教學研究。 2020年,北京、上海、蘇州、婁底等地方政府出台多項政策,扶持區塊鏈產業發展,加快區塊鏈人才培養和引進。國家教育部更是將高校作為區塊鏈學術和技術攻堅基地,出台《高等學校區塊鏈技術創新行動計劃》。隨著國家和各地不斷助力,區塊鏈教育逐漸邁入發展快車道。
高校區塊鏈課程以選修為主,集中設立在2018年
考慮到高校可能租借場地給外部機構的情況,我們通過查詢官網和調研嚴格定義高校類數據。其中,高校區塊鏈課程定義為需要獲取學分的必修課或者選修課,高校實驗室限定為由高校院系獨自或者和企業合作設立的實驗室或者創新中心。在專業課程分佈上,根據01區塊鏈、零壹智庫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11月底,共有16所高校開展/預開展20門學分課程。除2門信息暫缺以外,16門為信息技術學院開設,2門為金融類學院開設。
對於技術人才,區塊鍊是一個較好的就業方向。而由於央行數字貨幣試點範圍從大行擴展至中小型銀行,區塊鏈概念也開始加速向金融領域滲透,各大高校的金融院係也正逐步提供一些區塊鏈普及類教育,如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
高校區塊鏈實驗室6成為信科院設立,7成為校企合作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區塊鏈技術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在高校佈局建設一批區塊鏈技術創新基地,培養匯聚一批區塊鏈技術攻關團隊。”早在2015年,一批高校就開始建設區塊鏈實驗室。除了校內“封閉式”課程,高校通過設立實驗室或者創新中心加強“產學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高校實驗室分為“自主成立”和“校企合作”兩種。
前者為“在當地政府和學校的支持下,一些高校的學科帶頭人設立實驗室,邀請其他專業、高校共同研究課題”。後者為“企業出於推廣品牌、吸引人才、共享研究成果等需求,向高校出資設立實驗室。實驗室由校方教師與企業高管共同管理”。
根據01區塊鏈、零壹智庫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11月底,高校實驗室中近7成為校企合作,剩餘11個為自主成立。合作的企業大多為區塊鏈頭部公司,如北京眾享比特(注:和南京大學合作)、紙貴科技(注:和西安交通大學合作)、比特大陸(注:和清華大學合作)等。
在學校院系分佈上,擁有區塊鏈實驗室的院系約6成為技術類,逾2成為經管類,近1成為法學類。在設立年份分佈上,2018年和2019年為高校區塊鏈實驗室成立的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