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與傳統信用體系的結合正在進行!

DeFi 今天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只有小圈子裡的人在使用,而圈子之外,沒多少人用到。普羅大眾沒有代幣,就無法將資產作為抵押品,因而也無法從平台上借出資產。另一方面如果普通人要用Curve 這類平台賺取利息,也無法做到,因為這類DeFi 平台只接受數字資產。普通用戶想入場而不可得。

如果這個行業想要獲得大幅發展,產生新一代的獨角獸,那麼這些問題無法忽略。不只是Defi 需要面對這類問題,實際上降低門檻是金融市場產品的普遍困境。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車貸和房貸的出現極大的刺激了消費。區塊鏈領域想複製這類成功經驗,就需要和傳統金融行業共同發展。然而現在的發展卻並不順利,審查和監管的阻礙時時存在。比如,在穩定幣項目USDC 和USDT 中,我們就見到過凍結特定地址的現象發生。

DeFi 和傳統金融行業

一個常見的問題是:DeFi 是否應該和現存的金融基礎設施實現兼容,能夠互操作?

可以預見,這個話題會成為未來不久DeFI 相關討論的核心焦點之一。在數據受限制的情況下,金融應用能得到擴展麼?在轉型之中,傳統金融機構又會扮演什麼重要角色?

探討這個問題時,或許電子郵件的發展歷史,可以給予我們啟發。電子郵件誕生後,傳統的郵政服務並未淘汰出局,相反傳統郵局的用戶場景轉變了,在快遞和重要文件運輸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與此類似,未來就算DeFi 發展壯大,傳統金融機構也不會出局。相反DeFi 需要依賴於傳統金融才能落地生根,獲得大規模採用。在傳統金融和DeFi 價差領域的創業者們,將能夠獲得大規模的用戶,提供性價比極高的服務。

我會用一個廣泛的定義,將傳統和新型金融的交集稱之為開放金融,我認為下一代區塊鏈獨角獸公司,將從這一領域誕生,而最先產生獨角獸的賽道,可能來自於借貸(lending)方向。

可編程的金庫

最近有兩個DeFi 項目的發展值得一提。

其中一個是Aave 發布了信貸代理產品,這是一個無抵押貸款工具。 Messari 的報導稱:儲戶可以像往常一樣向Aave 提供像USDT 這樣的資產; 然而他們不是自己提取存款,而是把信用委託給借款人。這使得借款人可以從Aave 借款而無需提供抵押品。

無擔保貸款協議的機制是:授權方和借款人會通過OpenLaw 法律協議進行協商,確保協議的可執行性。

簡單說來, 擁有加密貨幣的用戶,可以作為第三方的最終擔保人,為無抵押借款提供支持。通過OpenLaw 法律協議,為提供給他人的信用額度提供擔保,至少在某些司法管轄區,這種方式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

儘管這種方式剛出現,仍然存在爭議,但是這類產品的存在仍然很重要,為什麼?

首先,它允許願意承擔第三方信用風險的個人,在持有基礎資產的同時提供貸款。這在高度信任的環境中是有用的,在這種環境中,個人願意承擔風險,而藉款人會在未來償還欠款。一個可能的用戶場景是:在一家遠程辦公為主的公司裡,完全借助於鏈上事務運行。

例如一個去中心化交易所通過收取交易手續費,累積了數字資產,這些資產將來可能會升值。交易所可以用這些資產作為抵押,為員工提供一筆短期貸款,讓員工可以購買一台特斯拉或買一台蘋果電腦。這樣一來,員工並沒有持有數字資產,卻可以藉助於交易所的數字資產抵押得到貸款。

後面我們會進一步論述這類產品模式的重要性。

信用記錄上鍊

另一個有趣的項目,是最近上線的Teller Finance ( 泰勒金融)。

這家公司總部位於舊金山,籌集了100 萬美元資金,所做的方向是將傳統信用機構的數據與DeFi 生態系統連接起來。

在項目白皮書中提出,該系統將使用基於遠程雲節點檢索數據,並運行信用風險算法。用戶可以獲得什麼服務呢?

這意味著,個人將能夠從他們銀行的api 中提取交易數據,並通過Teller Finance 的平台,運行開源算法來驗證他們的信用。他們也可以將傳統信用機構和收入信息驗證來源加入其中。

根據所涉及的風險參數,Teller 平台會計算出不同的信用額度,所要求的抵押品水平也會有所不同。風險參數用來監測用戶的現金流、賬戶餘額和法律權限等狀況,核實用戶還款的可能性。

Teller 聲稱,每個文檔都必須經過加密簽名,並在需要時以符合GDPR 的方式存儲。 Teller 的產品模式會要求用戶同意:如果個人未能及時付款,應同意地區催收公司與他們聯繫。收債的過程和傳統金融行業用來催收壞賬欠賬的方式一致。

雖然Teller Finance 會設計自己的流動資金池,可以自動轉移資金,但我認為該公司將通過為應用程序建立信用評分來構建自己的護城河。

因為:資本廉價,信息卻並不便宜。

更重要的是,創業公司可能需要核實用戶的信用評分,卻並不願意承擔收集這些信用評分數據時的相關責任。 Teller 的資金來源,很可能來自於機構基金,只要他們能夠得到超過銀行的收益,他們願意花更長的時間來收回他們的資金。而作為回報,他們可以觸達全球未得到銀行充分服務的借貸者的廣大群體。在DeFi 上追逐收益的人,不太可能是那些將資金投入Teller 資金池的用戶,因為這些DeFi 用戶會希望自己能夠隨時將資金提取出來,從而去尋找更高的收益。

如果將Teller 和Aave 這類平台結合,能夠讓用戶從多種渠道獲得流動性。在上文中,我們舉過一個遠程辦公為主的公司的例子,無論員工收入多高,他們卻都有可能無法在當地得到貸款。

例如在印度,用戶需要提供自己的辦公地址,才能獲得個人貸款。但是如果公司總部不在印度本土,銀行就不會提供貸款給他了。這時候Teller 平台可以提供用戶的信貸數據服務,而使用Aave 來獲得貸款(具體而言,Teller 平台需要2/3 的節點共識,才能批准一筆貸款)。公司可以使用Teller Finance 驗證用戶的信貸情況,然後使用Aave 提供給用戶定制化的貸款協議。

未來發展

當然,也會有人質疑本文的這種想法。一個突出的觀點是:現有信用機構效率很低,況且經歷了新冠肺炎爆發,許多數據源都遭到了破壞,出現問題。而事實是:DeFi 可以接入多個數據源,為個人提供新的信用評分。

所以,Experian 這類傳統的信用機構可以照常運作,而隨著時間推移,類似Teller 這種開源算法平台也會逐漸派上用場,提供備選方案。

未來金融應用可以藉助於區塊鏈技術提供的安全可證特性,使用多個數據源運行。 Provernance Blockchain 就是個現成的例子。

如果未來服務提供商使用Chainlink 獲取數據來評估向個人放貸的風險,我不會感到驚訝。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看到房地產等鏈外抵押品也可以用於DeFi 產品之中。

另一個風險,來自於債務收款的風險。根據不同的貸款申請者在債務回款方面效率的高低,會設定不同級別的借款保費。這意味著,地區一級的個人申請者會更容易跟徵收者合作。因此,我認為未來幾年內會出現多個使用Aave 和Teller 構建的應用程序。

傳統貸款服務會被取代麼?

這種DeFi 的新方式,會成為傳統貸款的替代品嗎?

可能不會。但是它為個人賦能,讓個人擁有了像銀行一樣的基礎設施,能夠收集憑證、驗證憑證和支付貸款。

基礎設施的民主化所帶來的變化,起初發展緩慢,卻漸進發展。這和AWS 很像。亞馬遜的雲服務AWS 提供了基礎設施,極大的降低了初創企業創設和擴大企業規模的成本。

Aave 和Teller Finance 所創建的,並不是最終的應用程序本身。在新興市場,仍然需要有創業者在此基礎上發展構建應用,因為這兩個團隊可能缺乏在細分市場上提供貸款所需要的必備知識。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在該地區的實體存在,它們將難以溝通和催收債務。

對於有進取心的個人來說,有利的一面是全球資金池可以用來滿足地區需求。會存在自身風險,但是沒有什麼是可以鐵板釘釘的。如果全世界都在等待貸款得到100%的擔保才去開展業務,那麼大部分商業債券市場今天就不會存在了。

回顧交易所的歷史,很明顯,剛開始時往往以中心化的面貌出現。從Coinbase 到Binance,再到IDEX,再到現在的Uniswap,去中心化的過程緩慢而漸進。從中心化開始,然後逐漸屈服於緩慢而穩定的變化。我們可以預見,在未來的鏈上貸款賽道中,如何通過數據來評估用戶的信用等級,也會面臨類似的發展過程。

在去中心化的舞台上,創業者們開始探索什麼是服務用戶的最佳方式,巨大的市場機會在等待他們發現。

翻譯:荊凱。

原文:https://cipher.substack.com/p/off-chain-credit-data-and-de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