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esse Zheng 新加坡社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員,特許金融科技師(CFtP)

Willie Shi 新加坡社科大學客座講師,特許金融科技師(CFtP)

Yue Wang, 新加坡社科大學資深講師,工商管理博士課程主任

李國權新加坡社科大學教授,全球金融科技學院主席

摘要

本文深入分析了加密貨幣對融資策略的變革性影響,特別關注從首次代幣發行(ICO)到空投及其他方式的演變。我們探討了代幣的重要性,並闡明了ICO相較於傳統融資方法如首次公開發行(IPO)和眾籌的優勢。此外,我們也對空投作為啟動機制和計畫發展促進工具的有效性進行了批判性評估。為了優化生態系的效益,我們提出了一套空投設計機制。此外,我們介紹了最新的融資策略,並指出了未來研究的有意義方向。透過提供有價值的見解和參考,我們的文章為探索新的加密貨幣融資策略的研究人員和從業者提供了全面的指南。

1.引言

加密貨幣使用密碼技術創建,並作為資料儲存在虛擬空間中,近年來已徹底改變了金融業(Geuer&L2023)。這些去中心化的數位資產獨立於中央銀行運作,提供了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新型支付系統(Jiménez.et.al2021)。加密貨幣特別是比特幣顯著改變了交易、投資和財富儲存的管理方式(Stein&S2020)。它們在交易透明度、費用降低和跨國轉帳速度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標誌著金融世界的典範轉移(Enajero&S2021)。了解其長期影響至關重要。加密貨幣的一項顯著影響是它們能夠促進專案成功籌款,為社會帶來利益和變革(Li.et.al2019)。

本文將作為全面指南,重新思考在現代金融環境中利用加密貨幣融資的策略,描繪了融資的演變及未來發展方向。第二部分解釋了代幣的核心價值。第三部分介紹了首次代幣發行(ICO)及其發展,包括機會和風險,並與其他傳統籌款方法進行了比較。第四部分介紹了目前最受歡迎的融資啟動方式,即空投機制。第五部分提出了使用加密貨幣進行未來協議融資的有效標準。第六部分展示了加密貨幣原生計畫使用加密貨幣啟動計畫的最新方式,如銘文BRC-20和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路(DePIN)。

2.代幣的重要性

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數位金融工具的採用已變得廣泛(Johnson.et.al2021)。然而,世界上仍有許多人難以獲得傳統銀行服務,限制了他們成長的機會(Yao.et.al2021)。部署在聯盟鍊或私有鏈上的數位貨幣僅限於特定領域。部署在公共鏈上的加密貨幣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它們促進了財富的自由流動,無需依賴可信賴的第三方(Li.et.al2020)。這種去中心化有助於建立一個不受集中實體控制的更具包容性的金融體系。加密貨幣可以在傳統金融服務有限的地區為個人和企業提供重要的財務支持(Corbet.et.al2018)。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是朝著更包容和自由的金融體系邁出的重要一步。

此外,加密貨幣也是重要的協調機制(Enajero.et.al2021)。隨著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影響力增加,更多人會購買代表組織所有權的治理代幣,從而推高代幣的價格(Light2019)。這種價值增加不僅為代幣持有者提供了財務利益,也增強了組織利害關係人之間的連結(Jagtiani.et.al2021)。這將吸引更多的貢獻者並推動組織發展。

3.首次代幣發行( ICO

3.1 ICO介紹

ICO,也稱為代幣銷售,是一種新型的融資機制,允許專案透過在區塊鏈上發行數位代幣來籌集資金。這是透過以具有高流動性的加密貨幣兌換新創建的代幣,使區塊鏈新創公司能夠執行其實驗的社群驅動方式。這是一種透過交換代幣來獲取資金和間接法幣的創新方式。投資者不是購買股權,而是用其加密貨幣交換軟體創造的代幣(Lee & Low 2018)。

在不斷發展的ICO領域,代幣除了代表股權外,還具有多重用途。有些代幣充當憑證,授予持有者存取專案擬提供的特定服務或產品的權利,有效地充當預售機制。白皮書是一份詳細說明專案目標、團隊、技術規格和代幣分配策略的綜合文件,也是ICO過程的核心。在ICO時期,顯著的資本成長往往由投機熱潮驅動,而不是專案的內在價值(Li.et.al2021)。這導致了一些僅憑概念性白皮書的新創項目估值達到了數百萬美元,與網路泡沫時代相提並論。這種投機環境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市場修正,為投資者尤其是進入高估值市場的投資者帶來風險(Li.et.al2020)。

雖然ICO在數位時代提供了一種有前景的融資途徑,但它們也帶來了固有的風險和挑戰(Şarkaya.et.al2019)。不幸的是,ICO領域快速資本累積的誘惑吸引了不良行為者。投資者通常受到FOMO(害怕錯過一個好的投資機會)現象的驅使,有時會放棄嚴格的盡職調查,使他們容易受到精心策劃的騙局的影響(Shehu.at.al2023)。複製的白皮書、偽造的專案網站和募資後消失的「退出騙局」凸顯了專案評估的必要性。參與ICO領域需要理解其監管模糊性,因為各國採取了不同的方式(Oliveira.et.al2021)。雖然瑞士等一些司法管轄區採取了更寬鬆的態度,但中國等其他國家則實施了嚴格的禁止措施。這種監管的多樣性,再加上不斷變化的監管視角,需要專案發起人和投資者熟悉其規則。此外,這些代幣的價值主張取決於一個單一的需求期,相較於傳統的多輪股權融資機制,可能限制融資潛力(Sousa.et.al2021)。全面理解其動態,加上適當的監管框架,對於保障投資人利益,充分發揮其潛力至關重要。

3.2 ICO的關鍵里程碑

ICO概念起源於Mastercoin的出現。其受歡迎程度在以太坊網路於2015年啟動後激增。表1顯示了ICO的關鍵里程碑(Zheng.et.al2020)。

里程碑時間簡介
比特幣2009比特幣作為第一個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被引入。雖然比特幣不是透過ICO籌集的,但它的成功為其他加密貨幣的建立鋪平了道路。
Mastercoin 2013 Mastercoin進行了廣泛認為是第一次ICO的活動。它成功籌集了約500萬美元的比特幣(Umar2013)。
以太坊2014以太坊進行了其ICO,籌集了約1800萬美元。以太坊的成功引發了ICO熱潮,提供了一個允許其他項目快速創建和發行代幣的平台。
DAO事件2016一個基於以太坊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籌集了約1.5億美元。不幸的是,由於智能合約中的漏洞,DAO遭到了攻擊,導致資金大量損失。這一事件引起了對ICO安全性問題的廣泛關注。
監管幹預2017隨著ICO活動的激增和相關的詐欺行為,許多國家開始對ICO進行監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表聲明,表明某些ICO可能被視為證券發行,因此必須遵守相關規定。
ICO的

巔峰與衰退

2017-2018 ICO經歷了其黃金時代,籌集了數十億美元。然而,隨著市場飽和和監管壓力的增加,許多ICO項目失敗,導致投資者的重大損失(Winkel2013)。
IEO的崛起2019為解決ICO的一些問題,首次交易所發行(IEO)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方法出現。與ICO不同,IEO由加密貨幣交易所主辦,提供更高的信任和安全性(Harrigan.en.al2018)。
表1:ICO發展的關鍵里程碑

在ICO的發展過程中,許多案例例如Tezos、EOS和Filecoin成功籌集了大量資金。然而,許多項目由於各種原因失敗,為投資者和監管機構提供了寶貴的教訓(Lee.et.al2018)。

3.3與首次公開發行( IPO )的比較

在股票市場中,IPO是公司首次在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其股份,其目的是透過交換公司的所有權來籌集資本(Lee et al. 2021)。

ICO和IPO在資本融資領域代表了截然不同的範式,各有獨特的優勢和挑戰。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ICO提供了一種快速且去中心化的融資機制,使專案能夠在比傳統IPO流程顯著縮短的時間內獲得資本。這種ICO中的快速方式沒有複雜的監管糾葛和中介,民主化了投資機會,打破了地理障礙,歡迎多樣化的投資者群體。相較之下,IPO則透過其嚴格的審計、監管合規性和與已建立的金融機構的合作,提供了更結構化但漫長的融資途徑。 ICO和IPO之間的二分法概括了速度與去中心化與監管嚴格與穩定之間的權衡,選擇取決於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目標和對不斷發展的加密貨幣領域的熟悉程度。

IPO中的股東享有投票參與公司事務或取得股利的權利。 IPO的目的是透過交換公司所有權來融資。然而,ICO參與者通常不會分享利潤。他們的潛在收益通常與代幣在專案生態系統中的價值增值或效用有關。

IPO通常僅限於機構投資者或在早期階段擁有大量資本的投資者。 ICO則民主化了這個過程,使任何擁有網路連線和一些加密貨幣的人都能參與。表2總結了ICO和IPO之間的比較。

參數ICO IPO
首次推出2013年的Mastercoin 1602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可及性全球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受監管,通常有限制
監管輕度或不受監管嚴格監管,需要揭露
投資類型具有效用或治理功能的代幣,但不是公司股份公司的股份
階段在早期,甚至只是一個想法成熟,滿足有關利潤和收入的特定要求
持續時間數週至數月數月至數年
盡職調查通常有限廣泛
表2:ICO和IPO的比較

3.4進一步的發展: IDOIEO

雖然ICO具有開創性,但在監管和投資者保護方面面臨挑戰。這導致了首次交易所發行(IEO)和首次去中心化交易所發行(IDO)的出現,它們提供了類似的融資機會,但監管限制較少,去中心化程度更高,並且盡職調查更完善。

2017年,幾個國家的監管機構開始更密切地審查ICO。特別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表示,某些ICO可能被視為證券發行,需要遵守相關法規。此外,中國和韓國等國家直接禁止了ICO活動。 ICO活動的增加也導致了詐騙計畫和騙局的增加。許多項目在籌集大量資金後消失,給投資者造成了重大損失。 ICO的受歡迎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IEO與ICO不同,由加密貨幣交易所主辦。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更高的信任和安全性,因為交易所會對專案進行初步的審查和篩選。此外,代幣通常在IEO結束後立即在交易所上市,確保了投資者的流動性。幣安交易所推出了幣安Launchpad,旨在為專案提供一個更結構化和安全的平台來籌集資金。來自知名交易所的認可為項目增加了更多的信譽。幣安Launchpad的成功促使其他主要交易所推出自己的IEO平台。這一轉變標誌著從去中心化的ICO模式轉向更集中化的、可能更安全的IEO模式的過渡。由於知名交易所的支持,投資者對參與IEO感到更有信心,知道專案已進行了一些審查。

相比之下,IDO涉及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s)上的代幣銷售,提供比IEO更高的去中心化。這允許專案團隊在IDO模式中更快速靈活地籌集資金。這種方法結合了ICO的去中心化精神和IEO的結構化方法。透過IDO進行代幣銷售意味著專案可以繞過中心化交易所通常嚴格的上幣標準。此外,DEXs為專案代幣提供了即時流動性。雖然ICO革新了籌資領域,但智能合約的安全性不容忽視。市場向IEO和IDO的演變反映了行業的適應性和不斷努力在創新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隨著加密貨幣領域的成熟,全球各地的監管機構正努力跟上。 ICO向IEO和IDO的轉變可以視為對這種不斷變化的監管環境的回應,為投資者提供更多保護,同時促進創新。

4.空投

空投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加密貨幣的早期,當時開發者會向特定代幣的持有者或符合某些標準的錢包分發代幣。由於類似於從空中掉落的東西不需要接受者的任何努力,因此“空投”一詞被創造出來。第一個出名的空投是在2011年,當時比特幣持有者免費分配了萊特幣。

空投是一種在加密貨幣領域使用的行銷策略,將代幣免費或僅需少量成本地分發給大量錢包地址。各種協議採用這種方法來進行其代幣的公平分配,建立去中心化社區,有時還激勵用戶與協議互動。一個經典的例子是UniSwap和SushiSwap之間的故事。 SushiSwap作為Uniswap的分叉創建了SUSHI代幣,為流動性提供者提供額外獎勵。該平台吸引了Uniswap的流動性提供者將資金轉移到SushiSwap,並獎勵他們SUSHI代幣。這項策略非常成功,導致大量流動性從Uniswap轉移到SushiSwap。為了維持市場地位,Uniswap推出了其治理代幣UNI以回應SushiSwap的策略。 UNI代幣分發給了流動性提供者和之前在平台上進行過交易的用戶。這事件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和空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展示了協議如何透過策略性空投吸引和獎勵用戶。

空投的核心優勢在於其快速且可持續地實現想法的成本效益。在Web3+專案的開始,使用者花費時間和資源參與協議測試,而無需任何補償。協議根據用戶回饋改進其產品,然後再尋求融資。投資者透過盡職調查識別有前景的協議。一旦這些協議獲得資金,他們會透過分發代幣的空投來獎勵早期用戶。這些早期用戶可以使用這些代幣積極參與DAO治理或交換其他加密貨幣。收到代幣的用戶更有可能使用服務,提供回饋並支援協議。致力於推動網路發展的企業家和投資者支持這些基於區塊鏈的解決方案,以最低的成本協調所有利益相關者。 Web3+擺脫了依賴Web 2.0巨頭發起變革的束縛,直接與Web 2.0公司競爭(Zheng and Lee 2023)。

空投在產生興奮和宣傳、吸引新用戶到平台方面非常重要。當空投分發時,媒體和社群成員會主動宣傳、推廣和研究協議,給予其大量曝光。開發者透過激勵和獎勵早期支持者培養忠誠度並刺激持續的社區參與。這種方法提升了專案的可見性,吸引了更廣泛的用戶基礎,並確保了代幣的去中心化分配,減少了由少數人掌握的風險。

然而,空投也有缺點。持有大量空投代幣的用戶可能會操縱市場或將其拋售至低價。用戶可能會創建多個錢包以獲取更多空投,稀釋空投的預期收益。此外,用於空投的資源可以用於其他開發或行銷活動。空投在不確定的監管環境中可能具有挑戰性。如果被分類為證券,可能需要遵守嚴格的監管要求。因此,專案必須了解當前的監管環境並確保合規以避免法律糾紛。分配量也可能是一把雙面刃。如果空投獎勵不足,可能會引起社區成員的不滿。另一方面,過多的分配可能會稀釋代幣的價值,負面影響其價格並削弱投資者的熱情。如果許多接受者同時決定出售其代幣,這種不穩定性會加劇。這些弊端在近期zkSync和LayerZero的空投分配中顯現得淋漓盡致。為因應這種情況,專案可以實施精心策劃的空投,制定明確的指南和解鎖期限以抑制突然的價值稀釋。空投的結構和發布可以顯著影響參與者的行為。設計不當的空投可能會促使持有者的短期心態,可能會危及專案的整體目標。確保空投激勵與專案的長期願景共鳴至關重要,促進持續成長和發展。

產業建構者可以參考表3的設計標準在創建代幣經濟學時使用,而投資者可以在決定是否長期持有代幣時參考這些標準。

空投設計標準

設計標準說明重要性設計重點
明確目標定義空投的目標,適當分配獎勵、激勵、行銷和社區營造。可測量目標

統籌安排空投策略

社區互動目標清晰

多參數需要考慮多個參數,如初始流通代幣的百分比、存款金額、互動次數和使用時間等。權重記分系統確保互動和長期幣值平衡,

定期回顧

公平分配確保分配公平透明,發佈時明確且合理的資格規則。超高用戶分層策略

智能合約分發

合規性理解並遵守相關法規以避免法律問題。超高專業人士法律諮詢

確保所有流程合規

減少女巫攻擊實施適當標準,以減少用戶創建多個錢包獲取大量空投的潛在危害。使用鏈上分析來偵測可疑模式。實施信譽系統。設定最低資格門檻。
空投後策略制定可持續計劃,透過適當的代幣激勵留住現有用戶並吸引新用戶。這些激勵的收益應超過對代幣持有者的通貨膨脹成本。設計長期質押計劃。為代幣持有者落實治理權。建立持續發展的路線圖。
技術穩健性確保技術基礎設施能夠處理空投,不會對平台造成任何干擾。順暢的領取過程可以增強使用者對協議的信心。進行徹底的測試壓力。使用可擴展的區塊鏈解決方案。制定應急計劃
社群互動激發互動參與和收集用戶回饋主持AMA 會議。創建社區投票以供決策。獎勵建設性的回饋和貢獻。
代幣激勵統籌安排空投確保長期經濟價值考慮空投代幣的歸屬期。與代幣發行計劃保持一致。考慮潛在的市場影響。

5.使用加密貨幣的其他籌資機制

銘文BRC-20和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路(DePIN)是兩種創新的籌資機制。

比特幣通常被視為一種儲值資產,而以太坊則被視為創建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的創新生態系統。然而,隨著比特幣社群核心成員Casey(2023)提出Ordinals協議,對創建比特幣生態系統的興趣日益濃厚。

聰是比特幣的最小單位,相當於一億分之一的比特幣。 Ordinal協定依照聰的開採順序為每個聰分配一個唯一的序數。這一序數在聰的任何轉移過程中保持不變,使每個聰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性。銘文是Ordinals協議的核心部分,允許在單一聰上刻寫訊息。有些人認為帶有銘文的聰是獨特的數位文物。 Ordinals讓聰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性,而銘文則在這些聰上添加獨特的訊息,類似於在白紙上作畫。結合這兩種特性,為比特幣生態系統創造了一種新的NFT標準。

受ERC-20代幣和Ordinal協議的啟發,Twitter用戶@domodata創建了一種新的可替代代幣標準BRC-20。它採用序數銘文的JSON資料用於部署代幣合約以及代幣的鑄造和轉移過程。 BRC-20代幣依照「先到先得」的原則進行部署。一旦某種BRC-20代幣被部署,相同名稱的代幣將不再部署。儘管@domodata將BRC-20分類為社交實驗,但在社區成員推廣和中心化交易所及比特幣礦工的支持下,該標準被廣泛採用。

風險投資者在私人配售期間以極低的價格獲得大量代幣。他們利用其聲譽支持協議並提出有說服力的敘述,吸引散戶投資。然而,這些散戶投資者在風險投資者出售代幣時不幸成為流動性提供者。散戶對這種不公平機制感到厭倦。 BRC-20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公平分配的機會。沒有針對創投或天使投資人的私人配售。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透過鑄造代幣來獲得代幣。在鑄造活動期間,投資者支付燃料費來鑄造代幣。沒有限制每個投資者可以鑄造多少代幣。這種機制公平且分散地分配代幣。代幣持有者被激勵自發地推廣和支持協議。在使用BRC-20標準時,社區成員之間的共識強烈,因為他們有平等的機會參與鑄造。如果創投想要BRC-20代幣,他們必須參與鑄造或在二級市場購買。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成功的BRC-20代幣具有強烈的社區氛圍,有些甚至融入了迷因文化。模因幣在加密貨幣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BRC-20代幣的價格主要由加密貨幣社群內的共識和迷因文化所支撐。內在價值是指在產品或業務的生命週期內產生的現金流量的折現值;因此大多數BRC-20代幣沒有內在價值。然而,BRC-20代幣的心理價值是由持有者的主觀情緒決定,類似其他收藏品或寵物的情感價值。由於BRC-20是一種可替代代幣標準,其流動性比NFT更好。另一方面,有些BRC-20代幣具有特定的實用性,例如用作燃料費或代幣發射平台的入場券。

在BRC-20成功之後,許多其他代幣標準在比特幣系統和其他區塊鏈上出現。例如ARC-20、Rune、BRC-4​​20、SRC-20。這些起源於銘文的創新代幣標準值得進一步研究和發展。這些新的代幣標準提供了一個具有改進功能的包容性金融生態系統,確保每個擁有網路連線的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籌資。

另一個日益流行的軌道是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路(DePIN)。 DePIN的出現代表了一種新的範式,利用區塊鏈技術促進和管理分散式實體基礎設施系統。 DePIN旨在解決部署和管理實體基礎設施的挑戰,這些挑戰通常由大型公司主導,因為需要大量資本和複雜的物流。

IoTex(2021)最早提出了DePIN的概念,稱其為MachineFi,旨在融合機器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以利用由機器驅動的數據、事件和任務。 Messari在2022年的報告中根據Twitter民意調查引入了“DePIN”一詞。

在協議的開始,DePIN使用代幣或潛在的空投激勵用戶參與生態系統建設,吸引技術嫻熟的開發人員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產品。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產品或服務,協議的收入增加,這些收入可以用於市場資本化管理和進一步的營銷,回饋需求和供給方,激勵更多參與者並吸引市場注意力,建立一個繁榮的生態系統。在多頭市場期間,DePIN將產生良好的正向飛輪效應。透過實施激勵機制,DePIN網路可以產生初始動力,來與已建立的Web2公司競爭並實現廣泛採用(Sami 2023)。 DePIN是虛擬Web3+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重要連接,可以有效促進資料安全、協調閒置資源並改善我們的生活,同時讓更多人看到加密貨幣的實際價值。這是加密貨幣首次用於開發現實世界的實體設施。

儘管BRC-20和DePIN是加密貨幣融資策略的創新,但未能改變加密貨幣的投機氛圍。當市場由多頭市場轉向熊市期間,大量BRC-20代幣無成交額,DePIN賽道代幣走向歸零。如何在運用代幣更好地賦能組織,打造長久、永續的分送機制,是加密貨幣創業家需要思考與實踐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不浪費中本聰創造的百年難得一遇的融資方式。否則,加密貨幣產業將淪為新型的賭場,無法進一步發展。

6.總結

由區塊鏈技術支撐的加密貨幣融資的演變開啟了一個挑戰傳統金融範式的時代。這種融資的民主化重新定義了價值交換和信任的本質,並擴大了全球投資機會的准入。然而,這一深刻的轉變也帶來了挑戰,特別是監管模糊性和潛在的詐欺活動。加密貨幣生態系統的動態性質,表現在其適應性和創新(如ICO、IEO和策略性空投)上,是其韌性和潛力的見證。

促進融資是加密貨幣的核心功能之一。與傳統金融相比,它運作得更高效,並帶來更多的包容性。加密貨幣在融資活動中的包容性不可小視。加密貨幣提供了更多的籌資機會和曝光率,降低了投資者資助潛在改變世界的計畫的門檻。在考慮如何讓更多人理解和使用加密貨幣進行籌資時,保護投資者和減少詐欺風險而不抑制創新是政策制定者、行業團體、學者和專案所有者需要考慮和共同努力的方向。

最後但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由於公有鏈無需許可的特點,任何有心通過加密貨幣融資的人都可以以較低成本進行發幣。如果專案失敗,創業者很可能會另外建立一個專案。根據統計,92%的區塊鏈專案在啟動一年後就停止運作。相較之下,IPO申請過程更難,在傳統市場上市的創業家更有動力維持計畫的運作。因此,投資者應該審慎評估加密貨幣投資的風險。

參考文獻

  • L. Geuer, "The impact of cryptocurrencies on the financial market", Advances in Finance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Book Series, 2023. doi: 10.4018/978-1-6684-8368-8.ch004.
  • V. Jiménez-Serranía, J. Parra-Domínguez, F. De la Prieta, and JM Corchado, "Cryptocurrencies impact on financial markets: Some insights on its regulation and economic and accounting implications, 2021383:1021383: 002163/10213831321383/1383/38132139333333333333333:0382138 -030-86162-9_29.
  • S. Stein Smith, "Cryptocurrencies & The Financial Services Landscape", 2020. doi: 10.1007/978-3-030-29761-9.
  • S. Enajero, "Cryptocurrency Money Demand and the Mundell-Flem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2021. doi: 10.1007/S11293-021-09701-W.
  • Z. Li, Q. Lu, S. Chen, Y. Liu, and X. Xu, "A Landscape of Cryptocurrencies", 2019. doi: 10.1109/BLOC.2019.8751469.
  • S. Li and Y. Huang, "Do Cryptocurrencies Increase the Systemic Risk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China & World Economy, 2020. doi: 10.1111/CWE.12314.
  • J. Jagtiani, MG Papaioannou, GP Tsetsekos, E. Dolson, and D. Milo, "Cryptocurrencies: Regulatory Perspectives and Implications for Investors", 2021. doi: 10.1007/978-3-030-65117-6.
  • DKC Lee and L. Low, "Inclusive FinTech: Blockchain Cryptocurrency and ICO", World Scientific, 2018. doi: 10.1142/10949.
  • K. Light, "Cryptocurrencies: Can They Live Together with National Currencies and What Impact Do They Have on National and Global Economies?", 2019. doi: 10.1007/978-3-319-90659-1_23.
  • C. Wilson, "Cryptocurrencies: The Future of Finance?", 2019. doi: 10.1007/978-981-13-6462-4_16.
  • E. Fouad, "The role of cryptocurrencies in financial transactions considering modern global conditions", 2020. doi: 10.21608/AASJ.2020.155061.
  • J. Kregel and P. Savona,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n Money and Financial Markets", 2020.
  • A. Rejeb, K. Rejeb, and JG Keogh, "Cryptocurrencies in Modern Finance: A Literature Review", Etikonomi, 2021. doi: 10.15408/ETK.V20I1.16911.
  • H. Izhar and AS Gundogdu, "Characterizing Cryptocurrencies and Why It Matters", 2019. doi: 10.1007/978-3-030-10749-9_7.
  • SHM Zubir, NA Awi, A. Ali, S. Mokhlis, and F. Sulong, "Cryptocurrency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20. doi: 10.35940/IJMH.I0898.054920.
  • J. Paul, "A study on blockchain technology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financial landscape and its future",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2019.
  • S. Corbet, BM Lucey, A. Urquhart, and L. Yarovaya, "Cryptocurrencies as a financial asset: a systematic analysis", 2018.
  • S. Corbet, BM Lucey, A. Urquhart, and L. Yarovaya, "Cryptocurrencies as a financial asset: A systematic analysi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19. doi: 10.1016/J.IRFA.2018.09.
  • KN Johnson, "Decentralized Finance: Regulating Cryptocurrency Exchanges", William and Mary Law Review, 2021.
  • Y. Yao, X. Li, D. Zhang, and S. Wang, "How cryptocurrency affects the economy? A network analysis using bibliometric metho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21. doi: 10.1016/J.IR Alysis, 2021. doi: 10.1016/J.IRFA.
  • S. Enajero, "Cryptocurrency Money Demand and the Mundell-Flem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2021. doi: 10.1007/S11293-021-09701-W.
  • K. Light, "Cryptocurrencies: Can They Live Together with National Currencies and What Impact Do They Have on National and Global Economies?", 2019. doi: 10.1007/978-3-319-90659-1_23.
  • A. Shehu Umar, "Cryptocurrencies", Advances in Finance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Book Series, 2023. doi: 10.4018/978-1-6684-5691-0.ch011.
  • C. Şarkaya İçellioğlu and S. Öner,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Volatility of Cryptocurrencies by means of Heterogeneous Panel Data Analysis",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9. doi: 10.1016/J.0.20131.
  • VC Oliveira, JA Valadares, JE de A. Sousa, AB Vieira, HS Bernardino, SM Villela, and G. Goncalves, "Analyzing Transaction Confirmation in Ethereum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ACM Digital Library, 2021. doi: 10.164562614863.
  • JE de A. Sousa, VC Oliveira, JA Valadares, AB Vieira, HS Bernardino, SM Villela, and G. Goncalves, "Fighting Under-price DoS Attack in Ethereum with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ACM Digital Library, 2021. doi: 10.1145 /3466826.3466835.
  • X. Li, T. Chen, X. Luo, and C. Wang, "CLUE: towards discovering locked cryptocurrencies in ethereum", ACM Digital Library, 2021. doi: 10.1145/3412841.3442130.
  • X. Li, T. Chen, X. Luo, and C. Wang, "CLUE: Towards Discovering Locked Cryptocurrencies in Ethereum", arXiv: Cryptography and Security, 2020.
  • P. Zheng, Z. Zheng, J. Wu, and H.-N. Dai, "XBlock-ETH: Extracting and Exploring Blockchain Data From Ethereum", 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Computer Society, 2020. doi: 10.1109/OJCS. 2020.2990458.
  • AS Umar, "Cryptocurrencies", in Advances in Finance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Book Series, IGI Global, 2023. doi: 10.4018/978-1-6684-5691-0.ch011.
  • BJ Winkel, "Extraordinary cryptology collection", Cryptologia, 2003. doi: 10.1080/0161-110391891847.
  • M. Harrigan, L. Shi, and J. Illum, "Airdrops and Privacy: A Case Study in Cross-Blockchain Analysis", arXiv: Cryptography and Security, 2018.
  • DKC Lee and S. Low, "Inclusive Fintech: Blockchain Cryptocurrency and ICO", World Scientific, 2018.
  • DKC Lee, J. Lim, KF Phoon, and Y. Wang, "Foundations for Fintech | Global Fintech Institute", World Scientific Series on Fintech, 2021.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worldscientific.com/doi /epdf/10.1142/12330 . [Accessed: 08-Aug-2023].
  • J. Zheng and KC Lee,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Web1.0 至 Web3.0 Web3 and Web 3 plus", SSRN, 2023. [Online]. Available: https://papers.ssrn.com/sol3 /papers.cfm?abstract_id=4431284 . [Accessed: 21-Jun-2023].
  • K. Sami, "The DePIN Sector Map", Messari, 2023. [Online]. Available: https://messari.io/report/the-depin-sector-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