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Tong 來源/ PANews
9月20日,火幣集團創始人李林化身導師,在中歐創業營第七期開學典禮上為54名創業者授課,並接受了達令智庫,PANews等媒體的採訪,回答了火幣的戰略佈局、研究進展等問題。
“創業10年最大的獲得還是認知升級。很多創業者有非常不好的習慣,即總在抱怨,卻未意識到任何創業天花板永遠是創始人本身。”李林說。
談生態:更重要的是產生價值
火幣近年來在區塊鏈領域的生態佈局引人關注,如火幣公鏈、火幣LABS、火幣大學、火幣礦池、火幣研究院、火幣投資、火幣資訊、火信(IM)等,作為火幣生態的總舵手,李林認為,在打造生態時,首先要明確生態是為誰服務,有什麼價值。
“我們認為的這個生態是除了交易所業務形態以外,還有非常多的上下游產業鏈的業務形態,共同地為行業的用戶提供服務,服務包括資訊、錢包、投資,還有社交等等。 ”在李林看來,火幣希望把針對用戶提供服務的相關產業融合起來,給用戶提供一個更優質、更高效、一體化、一站式的服務這才叫生態。
採訪中,李林強調價值是建立生態的目標。 “生態不是投了一堆公司,每個地方都有佈局。生態更重要的是要產生價值,你做了這個事情對這個用戶,對這個社會帶來什麼價值。用戶因為我們的生態,體驗更好,成本更低,這就是有價值的。”
生態的建設同樣也離不開他對環境的長遠判斷。李林也承認,目前的生態還是個初級形態,用傳統互聯網的方式,搭建平台,線上線下給用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
“而未來,這些產品和服務是有可能能夠在鏈上來進行的。”李林強調。他同時也指出,但這完全取決於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公鏈技術的發展能夠解決性能和拓展性的問題,這是我們做火幣公鏈的原因,但現在還在啟動期,比如我們可能認為等公鏈技術完善之後,這些提供服務的生態會成為公鏈的節點,大家一起在區塊鏈上提供資產的流通、交易,包括還有投資服務,基金、資訊各種服務,這是有可能變成一個在公鏈上提供系統性服務,這是我們會做公鏈的原因。
所以簡單說,生態為用戶服務,生態把上下游產業服務集成到一塊,給用戶提供了更優質,更高效,更低成本服務。未來我們認為有可能會轉到鏈的發展,這是火幣做公鏈,做生態背後的思維導向。
談賦能:區塊鏈對實體經濟有價值
區塊鏈技術賦能實體經濟也成為市場熱烈討論的話題,“對於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這個事情對我們來說更看重,事實上我們提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我們不只提概念,我們是在行動。”李林說。
他認為,從理念或者戰略角度來看,區塊鏈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它要能夠為社會帶來價值,那麼跟實體經濟的結合肯定是必經之路,怎樣去用這種新技術來促進各個產業的發展。比如說互聯網如果不跟各個產業結合,如果只是在互聯網上內生的這種系統,那麼它的影響力是非常有限的。區塊鏈如果跟實體經濟結合能夠成長為一個偉大技術。
而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也存在著幾個發展障礙。李林提到,第一是政策和法規的問題。有很多的政策和法規不明確,比如說區塊鏈上確權,確權法院認不認,公正法院認不認?如果我在區塊鏈做的東西,法院不認的話,就是一堆符號,沒有實際意義;
區塊鍊是有場景的。比如剛剛我提到了公正、溯源都是場景的,確權,但是它確權還要法律支撐。這些場景現在不同的國家監管也不一樣,這是法律政策問題。可能美國相對來說開放一點,所以那邊區塊鏈應用可能會走的更前一點。所以這是第一大問題法律法規政策的問題。
第二是基礎設計的問題。比如區塊鏈的公鏈技術,分佈式儲存技術性能效率各方面怎麼提升,都需要法律作為基礎設施來支撐。
第三是行業認知的問題,目前產業認知和接受度非常低,絕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可能還不知道區塊鍊是什麼東西,所以怎麼去賦能實體經濟。他們對區塊鏈的認知和人才儲備,其實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做了很多工作,有研究院,火幣公鏈,我們也投資了很多項目,有自己公鏈業務。這些業務我們可能接下來做一個整合打包,希望能給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形成一個統一的品牌場景,一個統一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