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a上線幣安,價格很美麗,幾家歡喜幾家愁。
多號擼毛的麻了,週期短、收益高;炒NFT的也麻了,短短時間賺了一褲襠ETH。不過,由於快照時間問題,二級高價接盤NFT的有點難受。
相比之下,BNB持有者真的是穩穩的幸福。這一期收益似乎高於前幾期,最近又是Lanchpool又是HODLer空投,BNB這把金鏟子一直挖啊挖,大戶吃到爽。
說實話,我之前是知道VANA這個專案的,但沒想到這麼快發幣,現在只能看你們發大財。接下來,我們不談是非,單純複盤下VANA是做什麼的、為何能上幣安,這對於後續埋伏項目可能有一定幫助。
1.起源於麻省實驗室
公開資料顯示,Vana的誕生可以追溯到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一間教室。
在那裡,Anna Kazlauskas和Art Abal相遇。他們沉迷於數據民主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使用者真正掌握自己的數據,於是攜手創辦Vana。
隨後,Vana團隊透過創新的DLP(Data Liquidity Pool)機制和貢獻證明(Proof of Contribution)系統,讓用戶能夠安全地貢獻私有數據,共同擁有並受益於由這些數據訓練出的AI模型。
他們的努力很快就得到業界認可,TGE前累計完成2,500萬美元融資,投資方不乏CoinbaseVentures、Paradigm、Polychain等頂級VC。
如今,他們順利登陸幣安,算是學術派的勝利,對於渴望改變世界的年輕人同樣是一種激勵。
2.與a16z團隊合作與互動
前段時間,a16z 合夥人發布了值得關注的AI 專案名單,Vana是唯一被提及的Web3專案。
有趣的是,a16z並不是Vana的投資方,這也從側面反映出Vana在業界的影響力。
聯合創始人Art在接受採訪時坦言,a16z雖然沒有直接投資Vana,但從a16z那裡獲得了很多間接和非正式的支持。
“我認為他們之所以對我們提供如此多的幫助,是因為我們在推動Web3 向前發展的目標上高度一致。我們希望讓Web3 更加可及,並確保它能夠解決真實問題。”
3.數據DAO遍地開花
DLP(Data Liquidity Pool)是Vana生態系統的核心功能,使用者透過貢獻資料獲得代幣,形成所謂的資料流動性。每個資料DAO 或流動池專注於特定類型的資料。
對我們來說,這其實類似於「數據挖礦」:當你看好某個DAO時,直接按照他們的規則去貢獻數據,隨後會獲得對應的獎勵和空投。
公開數據顯示,自2024 年6 月開發者測試網啟動以來,Vana 網路已吸引130 萬用戶、300 多個數據DAO 和170 萬的每日交易量。
4.雙層代幣經濟模型
在Vana生態,大大小小的數據DAO都有自己的子幣,同時和母幣$VANA有對應聯繫(如有空投等)。
這就是Vana設計的雙層代幣經濟模型:在協議層面設置一個統一的基礎代幣$VANA,同時允許每個數據DAO 發行自己的專屬代幣,母幣和子幣有不同的分工和作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個資料DAO必須質押至少10,000個$VANA 才能運作。如此一來,母幣的價值直接跟生態建設綁定,一榮俱榮。
5.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從設計理念來看,Vana的出現標誌著數據經濟正迎來一場典範轉移。不過,Vana最終能否成功仍面臨許多不確定性。
律動曾對此進行總結:技術上,它需要在開放性和安全性之間尋找平衡;經濟上,它需要證明其模式能夠產生持續的價值;社會層面,它還需應對潛在的數據倫理和監管挑戰。
不管如何,Vana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數據價值、AI倫理和技術創新的窗口,期待未來出現更多這個領域的創新項目,幫助數據經濟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