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加密資產交易商監管提案》,香港《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加密領域監管紛紛提上日程,也吹響亞洲金融中心爭奪戰的號角。對加密行業法律監管,是新亞洲金融四小龍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最先著手的地方。
1960年代到1990的亞洲四小龍已經拉開差距,2022年,後新冠時代的亞洲金融中心之戰也已經拉響,這第一槍,由中國香港打響,香港特首李家超在11月2日由中國香港地區舉辦的“國際金融領袖峰會”中表示:“香港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全球主導地位與中國主導地位相結合的地方。”
本次金融峰會有高盛CEO大衛·所羅門(David Solomon),摩根士丹利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戈爾曼(James Gorman)等40多位國際金融巨頭高管,200多位頂級金融家參與引人矚目。
根據這幾天的會議,中國香港的人才政策、創企吸引措施等,都表明了香港對於金融中心之戰必勝的決心。而且,在10月31日,香港特區財政司在香港金融峰會上發布了《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可謂深水炸彈,公佈了個人加密市場使用限制的接觸,允許加密資產的ETF上市等政策,吸引海內外人才的關注。具體請參看: 【鏈得得獨家】從日本模版看香港《宣言》:虛擬資產合規的下一步怎麼走?
不過,正如鍊得得在上篇文章中表述的,新加坡的合規之路也走在前列。並且,新加坡是繼日本之後實施加密資產交易牌照發放的亞洲國家。
自2020年1月以來,加密資產公司已經可以根據新加坡《支付服務法》修正案要求申請運營許可證。 《支付服務法》對處理購買、出售、持有或轉讓加密資產的公司進行監管。包括Gemini、Coinbase和Crypto.com、Bitstamp、星展銀行旗下的星展唯高達 (DBS Vickers)在內的10家交易所獲得了新加坡運營牌照。而目前,折戟的不計其數,提交申請材料的更是有200家之多。
但是,新加坡隨後的政策走向趨向於緊縮。
—1 —
最新新加坡《加密資產交易商監管提案》
10月26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MAS)公佈了一項加強對加密資產交易商監管的提案。該法極為強調“對風險物質的客戶”的保護,以及對加密交易平台運營製度的規定。鏈得得為大家帶來新加坡MAS本次的建議提案要點解讀。
投資者保護上:
第一,確認客戶了解加密貨幣交易的風險。此外,分發加密資產投資教育資料等,使客戶正確認識風險;
第二,禁止提供免費代幣分發等激勵措施;
第三,禁止使用信貸或槓桿進行超出預算的交易。
MAS在提案中一再警告說,普通投資者的加密貨幣交易存在風險。要求投資者確認是否充分了解虛擬貨幣交易的風險。鼓勵他們檢查他們對價格波動幅度、失去流動性的風險以及欺詐和網絡攻擊風險的了解。
有批評指者指出,如果提高普通投資者的交易門檻,個人參與度會降低,加密資產市場的交易量很可能會進一步萎縮。但是,對於有經驗的投資者以及大投資機構,新加坡準備放任發展。
本次提案表示,淨資產為200 萬新加坡元(按照11月8日匯率,約合1032萬人民幣)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將不受加密資產交易監管框架約束。
即使1月新加坡出台了禁止在公共場所和SNS(交換網站)上投放加密貨幣廣告的規定。本次還是加了很多交易平台管理細則的規定,在交易平台的運營製度上:
一是保證客戶資產與公司資產分離;
二是透明化交易手續費等費用、資管狀況及其他交易條件;
第三,禁止個人客戶的虛擬貨幣出借或抵押的行為;
第四,防止利益衝突,加強公司治理;
第五,設立投訴處理部門,處理客戶投訴;
第六,金融機構層面的強制性風險管理要求。如果發生系統故障,則需要採取與金融機構相同的措施,例如在一小時內向MAS 報告。
新加坡極大肯定穩定幣潛力,並對機構投資者放鬆監管
在本次提案中,MAS 還發布了穩定幣監管提案。這也是最需要業界關注的:穩定幣前景的看好。
MAS 的立場是,與法定貨幣掛鉤的加密貨幣(稱為“穩定幣”)如果受到適當監管,則具有廣闊的潛力。 26日公佈的提議允許發行由新加坡元等10 種主要貨幣(美元、歐元、英鎊、日元、澳元、新西蘭元、加元、瑞士法郎、挪威克朗、瑞典克朗)支持的穩定幣,不過MAS要求發行人持有價值超過穩定幣價值的現金和短期政府債券等資產。
預計MAS 將在12 月下旬之前就法規草案徵求意見,預計最早將在2023年實施,在此之前監管框架不變。
—2 —
新加坡與香港的金融中心之爭
根據10月27日國際清算銀行BIS公佈的3年一度的外匯與衍生品交易市場成交額結果顯示,中國香港地區在外匯市場地位有所下降。新冠以後,新加坡在外匯市場的份額從三年前的7.7% 增加到9.4%,而香港由2019年的7.6%跌至7.1%,日本跌至4.4%的份額。雖然相比於倫敦43.2%跌到38.1%的5.1%的跌幅來說不算很大,但是亞洲市場依舊競爭殘酷。
新加坡穩居全球第三,香港位居第四的外匯市場,在新冠疫情下,香港的份額能穩住的最重要原因還是人民幣外匯市場份額的增長,正如李家超表示的那樣。 BIS數據顯示人民幣的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4.3%快速擴大至7%,排名也從2019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5位,成為份額增長最快的貨幣之一,而香港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外匯及場外利率衍生品市場。
但是,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地位,還有很長一段角逐之路。
—3 —
與新加坡金融人才爭奪
8月29日,新加坡人力資源部、貿易和工業部以及信息和通信部宣布,將於2023 年1 月1 日開放5年簽ONE簽證,也就是海外網絡技能簽證,面向海外月薪超過3萬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15.47萬元)高技術人才的特殊簽證種類,目前預估是新加坡所有持2年簽高管、專業人才EP簽證人口的5%。明年9月,將現在的2年簽高管、專業人才EP簽證中的科技領域人才的簽注期限延長到5年。
隨後,10月下旬,香港特區特首李家超面向全球媒體發表了上任後的第一份施政報告,香港《 2022 施政報告》將人才吸收列為重心,對過去一年內年薪250萬港幣的人,或者全球百強畢業生在過去5年內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發放2年通行證,不設人數限額;未符工作經驗要求但最近五年內畢業的百強大學畢業生亦可獲發通行證,每年上限10000 人。
兩地區開的條件都很誘人。這引起了目前金融市場低迷的日本金融界的眼饞。因為日本向來對簽證守得很嚴。但是,日本對國際風向的綜合利用很在行。
—4 —
與日本東證交易所的碳信用交易市場博弈
不過,早在10月初,香港交易所就調整了交易規則,預計會放鬆科技公司的上市,並且跟日本東京交易所一樣,引進碳信用(Carbon Credit)交易市場,希望通過擴大其在首次公開募股(IPO)和環境金融方面的優勢來吸引投資資金。
鏈得得注意到,東京證券交易所已經在2022年9月22日公佈了承接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委託,試點引進碳信用交易市場。可能有讀者對這個概念有些陌生,如果對排放權交易市場有關注的讀者可能會有所了解,排放權交易額度的金融衍生品已經在二級市場有成熟的運作流程和相當大的交易體量。
一個碳信用額等於1噸二氧化碳或者等量溫室氣體,碳交易是排放權交易方法的一種應用。隨著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控制排放的必要性,碳信用的概念應運而生。其邏輯和排放權交易類似,是為各市場主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設置額度上限,然後以市場交易機制在受管制的主體之間分配排放量額度。
有很多公司在自願的基礎上向有興趣降低碳足蹟的商業和個人客戶出售碳信用額,買賣雙方也可以使用交易平台進行交易,就像碳信用額的證券交易所一樣。 2018 年,歐盟的碳信用額從7.78 美元交易至25.19 美元,平均每噸16.21 美元。
近年來,世界各國加快了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步伐,日本也在2020年12月制定了“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綠色增長戰略”。基於這種情況,經濟產業省將於2021 年2 月成立全球實現碳中和的經濟方法研究小組。並且在2022年9月22日正式在東證交易市場上市。
鏈得得僅提供相關信息展示, 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