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Investing at the Edge of Large Markets Under Transformative Pressure》
撰文:Nick Grossman
編譯:DAOSquare
自2004 年Brad 和Fred 部署第一支USV 基金,至今USV 已成立20 週年。彼時,網路泡沫剛破裂、智慧型手機尚未發明、「社群媒體」這個概念還沒出現、第一筆比特幣交易五年之後才產生— Union Square Ventures
自2004 年以來,我們已籌集並投資了共14 支基金(8 支早期「Core」Funds、2 支早期Climate Funds 和4 支Opportunity Funds),並在多個類別和技術領域進行了230 多項投資,包括:社群媒體、市場、開發者工具、學習、健康、金融科技、web3 和去中心化系統,以及能源和氣候領域等等。
縱觀我們的發展歷程,我們圍繞著一個個所能催生新範式的技術或社會變革性時刻逐漸建構了我們的投資主題:
- 2003-2004 年的機會是互聯網應用層的構建,而那些互聯網泡沫時期核心的基礎設施投資能夠在這一點上發揮重要優勢。
- 到二十一世紀中期,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建立新網路(社交網路、市場等)作為一種更具指向性且潛能巨大的網路應用程式類型是可能且有前景的。
- 然後,隨著基礎泛網路在2010 年代初期開始鞏固,我們開始尋找更窄的垂直網路(例如學習和健康領域)、新的基礎設施層(開發者工具、金融科技)和去中心化運算系統(區塊鏈和加密市場)。
- 隨著網路應用在2010 年代末期對全球經濟的中心地位愈發重要,我們開始尋求利用它們來擴大我們對關鍵資源的涉獵(如知識、資本和福利),並尋找機會增強我們對這些關鍵系統的信任。
- 接近2020 年,隨著氣候危機的加劇速度變得越來越明顯,我們開始尋求那些試圖轉型的創業機會,它們不僅是處於減輕其所受影響,更重要的是加速能源轉型並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 如今,我們看到大語言模型(LLMs) 和人工智慧的指數級增長,這使得相關軟體的普遍性和實用性正在不斷提升,同時,新形式的數位信任的必要性也變得越來越清晰。
回顧這20 年跨越不同時期和不同領域的投資歷史,我們最近開始問自己:我們的投資方法中有什麼是貫穿始終的因素?我們是這樣描述的:
USV 投資那些催生於技術和社會壓強的變革性的大市場邊緣。
在時間、產業和技術的跨度中,我們一直並將繼續尋找一組我們認為會引導創新產品和體驗的共同屬性:
邊緣
大市場「邊緣」往往是引入新想法和新途徑的最佳地點。處於邊緣的新創公司往往一開始看起來很奇怪,但有潛力以令人驚訝的新方式挑戰現有企業。
例如,早期的社群媒體看起來並不像是在與傳統媒體競爭;早期的加密貨幣看起來也不像是在與金融體系競爭;許多消費性的學習產品看起來並不像是在與傳統教育系統正面競爭。
新技術讓以前的不可能成為可能。事後再看,這些新行為似乎不過如此,但在它們出現時並非如此,而是需要實驗性探索。快速實驗是取得進步的最快途徑,但改變一個產業是困難的,因為機構和那些已經站在舞台上的人往往會對此表示不屑甚至抵制。
「邊緣」法,如消費者優先、生產性消費者、開發者優先和開源模式,它們有可能避開市場看門人,使得實驗更為自由。因此我們愛他們。
壓強
技術性和社會性壓強可能會打破現有的市場結構,為新公司和網路以新方式滿足市場需求創造機會窗口。
技術性壓強可能包括新技術和平台,例如新的作業系統、加密資產和人工智慧堆疊。最高強度的技術性壓強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而這些模式往往是現有企業無法追趕的結構性轉變。
社會壓力可能包括氣候危機、對公民機構的信任喪失,或社會規範和態度的改變等全球性力量。這些壓力可以迅速產生原本難以想像或至少認為可能性不大的行為變化。
這些壓強匯集在一起可能會導致原本靜態的市場結構變得動態。新創公司有機會根據這些壓強調整自己的位置,讓自己能夠在處於劣勢的位置依然可以對抗傳統企業( 譯者註:此處引用了孫子兵法軍爭篇中的“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我們不斷在尋找這些壓強,並為新創公司尋找這些壓強背後的選秀機會。
展望未來
展望未來20 年USV 的投資:隨著全球變化的加速、隨著新技術的出現和成熟,我們將繼續撰寫和發布相關論文來闡述我們的新發現,但我們希望這些新發現始終與這一總體框架保持一致,即,在變革壓力的推動下,在大型市場的邊緣尋找機會。
很高興能和那些在理念上與我們保持一致的創始人合作,並期待與你們繼續在邊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