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白丁&霧月,極客web3

提到網路時代的公共物品,維基百科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這一海內外聞名的線上百科全書由吉米·威爾士和拉里·桑格於2001 年共同創立,旨在透過網路提供可自由存取的知識平台,「讓每個人都能自由獲取全人類的知識」。

時至今日,維基百科已無可爭議地實現了這一目標,靠著「用戶上傳內容」的開放編輯模式,任何人都可以線上貢獻內容,維基百科得以匯集全世界的「智囊」。

截至目前,該平台有超過300 種語言的詞條內容,收錄條目超過6200 萬個,每月內發生的編輯行為超過1400 萬次,僅英文維基的數據量便已超過20TB,月訪問量則高達60 億次以上,穩居全球10 大最受歡迎的網站。憑藉這些數據,維基百科當之無愧為Web2 時代知識庫的標竿。

而在AI 快速發展的當下,維基百科的價值更是難以估量。電腦科學家傑西道奇曾表示,維基百科是ChatGPT 底層大語言模型最大的單一資訊來源,其內容可能占到LLM 所抓取資料的3%~5%。西蒙弗雷澤大學教員尼古拉斯·文森特甚至說,「沒有維基百科,生成式人工智慧就會不復存在。」

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規模如此龐大、運營如此成功的維基百科並非一家商業化私營機構,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無商業廣告的網站”,這聽起來相當不可思議,因為與其體量相近的網路平台大多靠著廣告費或燒錢填窟窿才能維持生計,對於變現能力困難、生存週期普遍較短的Web2 公共物品而言,靠著非商業化模式運作至今且始終維持龐大的體量,簡直難如登天。

Wikimedia Foundation 的CEO Katherine Maher 更是在2021 年直言:「如果維基百科不是在21 世紀初創立,在今天這個碎片化、商業化的互聯網世界裡,它根本無法誕生。」

主打非營利向的維基百科究竟何以達到如今的影響力,其中奧秘值得一探究竟。抱著對Public goods 的研究興趣,我們對維基百科進行了簡單調查,由於該案例對公共物品經營者尤其是內容輸出平台具有極強的啟示意義,在此推薦大家閱讀此文。以下我們將從維基百科的內容產出模式、現金流來源與支出分配、權力與財政上的爭議多角度展開闡述。

公共財研究:免費、無廣告的維基百科何以持續發展至今?

UGC:劃時代的內容生成模式

維基百科的開放編輯模式可以追溯到其創立初期,其前身是Nupedia,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品質的線上百科網站。然而Nupedia 的編輯流程非常緩慢,上傳的內容必須經過多層審查和專家批准,嚴重限制了內容生成速度,該專案在2000 年建立後一年內收錄的文章數量屈指可數。

為了提高內容產出效率,Nupedia 的發起人拉里·桑格提出了新想法,開發出一套名為「Wiki」的知識網路系統,該系統允許用戶自由上傳內容,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編輯詞條,這就成為了後來的維基百科。

從產品層面來看,wiki 是一種知識網絡系統,使用者在web 的基礎上對wiki 文本進行創建、更改和發布的成本遠比HTML 文本小,同時wiki 系統支持面向社區的協同寫作,提供便於社群交流的簡單工具,這有助於分享某個領域的知識。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作者直接將上述模式稱為“社區上傳內容”,而在更多文獻當中,拉里·桑格推出的內容編輯模式被稱為UGC(User-Generated Content ),即「用戶生成內容」,背後往往沒有可觀的物質激勵,更憑興趣來驅動。

UGC 很快就打破了傳統百科全書由專家和出版商主導把控的形式,能靈活收錄非學術向但具有一定關注度的熱點事件,也因此迅速捕獲了廣大用戶的心智。這種自下而上的「眾包」模式讓維基百科的訊息觸手快速延伸到了方方面面,2001 年1 月上線後,維基百科迅速超越了Nupedia,後者於2003 年被關閉,而《大英百科全書》也在維基百科的衝擊下於2012 年宣布停止印刷出版。

目前,全球仍有數百萬志工參與編輯和維護維基百科平台上的內容,活躍編輯者(每月至少參與編輯一次)約有12 萬人,每分鐘在網站上發生的編輯事件就有約300 次。

公共財研究:免費、無廣告的維基百科何以持續發展至今?

UGC 雖然為維基百科的崛起創造了條件,但其帶來的副作用也同樣明顯。在開放自由的編輯模式下,如何確保內容的準確是繞不開的痛點。維基百科曾發生過數不清的詞條造假或破壞性編輯事件,最常見的包括插入虛假訊息、廣告文案或帶有政治導向的內容,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約翰席根塔勒詞條造假事件」。面對這些破壞性行為該如何加以解決,其實是極為艱鉅且難以根治的任務。

維基百科目前的解決方案是,提供讓詞條內容回退到舊版本的功能,每個詞條下都有修訂行為的歷史記錄,任何人發現詞條被惡意變更後,都可以讓詞條回退到舊版本。

有數據統計,明顯的惡意編輯行為很容易被發現並移除,根據實驗檢測,此類糾錯行為平均幾分鐘即可觸發。現在維基百科已經廣泛使用bot 來糾正簡單的書面錯誤或低俗內容,但難以快速察覺的破壞行為仍需要人工介入。

對於需要人類手動介入解決的問題,維基百科製定了分為三層的保障體系,以盡可能去中心化的方式執行。首先當惡意編輯行為發生時,最常規的處理辦法是「修改、回退、討論」,當用戶A 對某詞條做出編輯後,如果用戶B 有質疑,可以將其回退至舊版本,然後於討論頁上說明彼此間的分歧,尋求共識。

有時爭議雙方容易陷入僵持,反覆發生「編輯、回退、編輯、回退」,這就需要更高權限角色的介入,俗稱管理員和巡查員。

管理員則擁有刪除條目、保護頁面、防止編輯衝突以及處理投訴等更高權限,而巡查員的主要任務是快速審查和標記最新發布的內容,可以將有問題的內容標記為「待審查」,向管理員或更高級別的志願者報告。

此外管理員可以將易被惡意修改的條目(如公共人物詞條)設定為部分或完全保護狀態,限制編輯權限,使詞條狀態維持穩定。管理者也有權封禁惡意編輯詞條的使用者。

公共財研究:免費、無廣告的維基百科何以持續發展至今?

對於更複雜的情況,維基百科還有由資深志工組成的仲裁委員會,作為最後的解決方法。委員會成員均為資深志願者,決策基於維基百科的編輯方針和社區規範,保證內容符合中立、可驗證的標準。

在開源內容授權協議方面,維基百科採用了若干知識共享授權協議,其中最重要的是CC BY-SA 4.0 協議,該協議允許用戶自由分享或改編內容,但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1. 必須標明原作者姓名、作品來源和鏈接

2. 若作品被改編,改編作品也必須依CC BY-SA 4.0 協議發布,方便更多使用者進行二創。除CC BY-SA 4.0 之外,一些較早的內容和圖片仍適用於GNU 自由文件授權協議(GFDL)

公共財研究:免費、無廣告的維基百科何以持續發展至今?

現金流分析:僅靠捐款撐起巴別塔?

現金流來源

對於大額、用戶多的大型網路平台而言,如何取得穩定的現金流是最頭痛的問題,主打非商業化與免費閱讀、價值觀中立的維基百科幾乎不可能像推特、YouTube 等商業化平台那樣靠著插入廣告或會員制變現。此外,維基百科背後缺乏強而有力的私人機構施以巨額補貼,其如何取得現金流維持運作是許多人都好奇的問題。

對此我們可以先拿百度百科作為對比。以搜尋「醫療保險」詞條為例,很容易發現百度百科嚴重依賴廣告系統收入,這種商業變現方式往往會帶來偏向性或不實訊息,例如2016 年的魏則西事件就是此模式下的犧牲品,最終驅使網信辦等部門勒令相關網路平台降低商業推廣比重。

如果按照Vitalik「收入- 邪惡曲線」中的度量標準,魏則西事件堪稱公共財過度貨幣化帶來負外部性的典型案例。相較之下,維基百科的非商業化方針使其更中立,得以保留更多的正外部性,但這種模式真的可持續運作嗎?

公共財研究:免費、無廣告的維基百科何以持續發展至今?

公共財研究:免費、無廣告的維基百科何以持續發展至今?

維基百科與其它「百科全書」產品比較表

針對維基百科永續性的問題,不得不追溯到其背後的發起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該基金會成立於2003 年,總部位於舊金山,目前員工規模達500 多人。其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於捐贈和補助,根據其公開披露的資料,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收入來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用戶捐贈。每年,維基媒體基金會會發起募捐活動,向全球用戶呼籲捐贈支持平台運營,這些捐款大多數額較小,但捐贈者數量龐大,在基金會的收入中佔很大比例。大部分用戶瀏覽維基百科時,每年會有兩次在螢幕上彈出一個橫幅,向用戶請求捐款以維持平台運作。

根據維基媒體基金會在2022-2023 財年數據,基金會總收入達到了1.8 億美元,其中小額的用戶捐贈約佔資金來源的90% 以上。平均來看,每位捐贈者的貢獻約為11 美元,全球約有750 萬人以這種方式支持維基百科。

除了個人捐款外,維基媒體基金會也接受一些大型企業和基金的資助,如Google、微軟和蓋茲基金會等,僅谷歌和艾爾弗·斯隆基金會便至少分別向維基百科捐款超300萬美元。

此外,維基媒體基金會也積極申請公益計畫的贈款,一個典型的例子是「Reading Wikipedia in the Classroom」,該計畫旨在幫助全球教師和學生更好地利用維基百科進行教學,最初在尼日利亞、玻利維亞和菲律賓試點實施,如今已擴展到超過40 個國家,幫助該地區人民在課堂上有效使用維基百科。透過該項目,維基媒體基金會成功收到了多方贊助。

為了永續發展,維基媒體基金會也積極探索除捐贈外的自主經濟來源。該基金會於2021 年10 月推出了「Wikimedia Enterprise」服務,主要針對Google、Amazon 等大型科技企業提供專門的付費API,這項服務為基金會帶來了額外收入。在2022-2023 財年,Wikimedia Enterprise 帶來了數百萬美元的收入,光是谷歌一家便向維基百科付款超200 萬美元,付費API 業務有望成為未來維基百科收入成長的重要推動力。

公共財研究:免費、無廣告的維基百科何以持續發展至今?

基金會還經營一個維基媒體線上商店(store.wikimedia.org),銷售帶有維基百科標誌的周邊商品,如T 卹、馬克杯和貼紙等。儘管這部分收入佔比相對較小,但也是基金會的補充收入來源之一,每年約能帶來數十萬美元的額外收入。

除上述官方明確提及的穩定資金來源之外,透過查詢資產負債表我們還可以看到,維基基金會還會參與一些投資活動。 2023 年維基媒體基金會投資獲利約650 萬美金,不過2022 年其投資行為虧損了1,100 多萬美金。

公共財研究:免費、無廣告的維基百科何以持續發展至今?

支出分配

公共財研究:免費、無廣告的維基百科何以持續發展至今?

維基媒體基金會對所有資金使用都有詳細的預算規劃和財務審核,每一筆較大開支都經過多重審批,盡量確保合理透明。維基基金會的財務報告也會定期公開,讓捐款者和大眾了解資金的具體使用情況。

根據維基基金會的報表,我們可以看到其具體的支出情況,僅2022 財年其支出便達到1.69 億美元,其中員工薪酬和福利占到開支中的60%,這筆資金主要用於支付技術團隊和社群人員的薪資及相關福利,涵蓋了伺服器維護、軟體更新、資料安全等工作的支出。

作為全球最大的線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需要處理龐大的資料和流量,光是維護和升級伺服器、資料中心等技術資源就是一筆龐大的開支。截至2024 年,維基百科在全球範圍內建有6 個資料中心,分佈在美國、荷蘭、法國、新加坡,以確保維基百科和其他維基媒體計畫的穩定運作。

公共財研究:免費、無廣告的維基百科何以持續發展至今?

同時,維基百科離不開全球志工社群的支持,維基基金會在世界各地提供各種獎項和資助活動以推動社區建設,這部分支出約佔14%。例如維基基金會曾在一些地區組織「編輯馬拉松」活動,鼓勵志工集中對特定主題詞條進行編輯,擴展內容廣度和深度。典型案例包括以法國為主的多國舉辦的「Fashion Edit-a-thons」以及2020 年聚焦氣候主體的「Wiki4Climate」活動。

此外,維基基金會也投入了大量資源用於專業服務,包括法律諮詢、外部技術支援和會計審計等,以確保維基百科在全球的合規性和營運安全性。

同時,基金會的管理費用也涵蓋了辦公設施租賃及日常管理支出,以維持內部運作,並定期舉辦技術研討會和國際編輯會議,促進全球志工社群的合作與交流,這同樣需要資金支持。

上述兩部分合計占到15% 的總支出。此外,維基媒體基金會透過廣告和支付管道在社會上發起的募款活動支出,占到總支出的4%。

維基百科的挑戰:騙捐、腐敗與政治正確

任何一個公共物品的永續發展都是難以忽視的問題。無法否認的是,在這方面維基百科過去做得很好,但其仍然存在隱患和挑戰。首先,維基百科的營運資金主要依賴用戶捐贈,儘管這種模式維繫了平台的發展,但其非自主的經濟來源仍然存在極強的不穩定性,在大語言模型的衝擊下,用戶向維基百科捐贈的意願更容易受到影響。

其次,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如果基金會嘗試透過付費API 等典型的商業化手段來增加收入,又可能引發外界對平台性質和中立性的爭議。如此看來,維基百科在經濟來源和中立性上的不穩定性已成頑疾,說到這就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問題。

正所謂「樹大招風」,維基百科僅靠捐助,便獲得如此巨大的經濟來源,外界對此多有不滿,且其資金去向頗具爭議性,「超募」、「騙捐」等類似傳言似乎就從未平息。一方面是維基百科的募款文案有時會誇大其在資金需求上的迫切性,甚至給人一種維基百科「即將倒閉」的印象,引發用戶對平台財務狀況的誤解。

另一方面,一些知情者提供了具體數據,顯示維基百科的運作並不需要那麼多資金,有很大的「公飽私囊」嫌疑。

公共財研究:免費、無廣告的維基百科何以持續發展至今?

維基社區報紙的前聯合主編Kolbe 表示,自己對於維基內部運作情況十分熟悉,維基基金會2016 年推出的捐贈基金計劃,本來計劃10 年內完成1 億募捐目標,但近期募捐活動、募捐廣告密度明顯增加,至少提早5 年就能完成數倍於此的募款規模,而作為對比的是,維基百科每年正常運轉,其實只需要1000 萬美元。

先前一位巴西編輯Felipe da Fonseca 也曾說道:「用其他人的工作成果去給自己要錢,這種乞丐一般的姿勢,實在是太醜陋了,是不道德的。」

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吉米威爾士也頻繁遭遇社區的指控,許多人認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成本/ 效益比堪稱悲慘,基金會多年來在軟體開發上花費了數百萬美元,卻沒有產生出任何有效的東西。威爾士在2014 年承認,自己對無休止的爭議感到沮喪,這些爭議指責他沒有經過充分的社區諮詢而執意浪費資金開發一些沒有實際價值的軟體,也沒有適當的增量推廣來彌補錯誤。

而在2017 年2 月,The Signpost 發表了題為《維基百科身患癌症》的專欄文章,作者批評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年度支出不斷增加,但未達到相應的產出效果。

公共財研究:免費、無廣告的維基百科何以持續發展至今?

馬斯克也是一個堅定的維基百科批判者。 2023 年馬斯克將推特改名為「X」引來諸多討論,此時馬斯克發文調侃:如果維基百科將名字「Wikipedia」改為「Dickipedia」一年,將馬上捐給維基基金會10 億美元,以表達自己對於維基呼籲捐款和超募傳言的不滿。後來馬斯克也發布了“Wikipedia is broken”,“Wikipedia is losing its objectivity”等等言論,本文對此不一一列舉。

公共財研究:免費、無廣告的維基百科何以持續發展至今?

馬斯克的言論可能含有一些政治因素(維基百科的諸多詞條有明顯反對川普的傾向),我們不做相關討論,但這確實代表了許多知名人物對維基百科的消極態度。

面對此類傳言,維基基金會方面解釋稱,募款所得不僅用於日常運營,還可以確保維基百科在無廣告、免費閱讀且不受商業利益影響的前提下,有足夠的儲備金以應對潛在的危機,這種資金管理策略可以增強其容錯性,有助於維基百科保持非營利公共物品的獨立和穩定。

除上述問題外,維基百科的發展仍有多面向問題。

首先,作為一個開放編輯的平台,維基百科的內容依賴全球志工來創建和維護,雖然這種模式鼓勵了廣泛參與,但也帶來了誤導性、不準確甚至惡意修改的情況,雖然平台有嚴格的編輯規則和審核機制,但在AI 時代下如何確保內容的可靠和中立,並及時糾正錯誤,將是其發展過程中難以忽視的挑戰。

同時,透過一些第三方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雖然維基百科的用戶在逐年增多,但近年來平台上的活躍編輯人數卻明顯減少。出現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1. 維基百科的審核機制越來越嚴厲,新人編輯的積極性被打消
  2. 管理者權限越來越高,可以封鎖部分編輯的帳戶和IP 位址,有濫權的現象

另外,管理階層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尤其是維基百科社群和維基基金會其實存在諸多分歧,並且一度擺上檯面,甚至還牽涉到管理層腐敗和濫用職權的問題。

2014 年,維基媒體基金會嘗試在德語版維基百科上安裝可查看多媒體內容的新軟體,而維基百科的德語編輯們拒絕更新使用者介面,雙方僵持不下。最終,維基基金會強制安裝新軟體,並設定進階權限,防止編輯回滾到舊版本。

2021 年9 月13 日,維基媒體基金會也發動了針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行動,致使7 名用戶遭封禁,12 名管理員的權限遭移除。其中有三位用戶在中文維基百科的活躍度佔前十名。由於事後維基媒體基金會並未對此事做出系統而細緻的舉證或解釋,該事件被中國大陸維基社區及中文媒體認為,涉嫌過度干涉社群自主權、打壓持有敵對西方意識形態的嫌疑。並且缺乏程序正義。

除此之外,在資源分配相關問題上,例如不同語言版本間的資金分配,開發軟體、維護基礎設施的成本設置,不同地區的投入等等,維基百科社區和基金會其實都一直在相互爭奪主導權。

維基百科作為公共物品,本就靠公信力獲得捐贈來持續運營,而這種公信力又靠其內容的權威性和全面性,以及社區與基金會之間去中心化的權力分配來維持,而上述公之於眾的內鬥行為對於公信力是一種破壞,再加AI 等大語言模型的衝擊,維基百科的詞條品質與使用者規模可能會出現不可逆轉的下降,導致其公信力進一步下調。

同時,維基百科也面臨志工多樣性不足的問題。例如,關於女性、少數族裔和非英語地區文化的內容常常被忽略。如何吸引更多的志願者,並鼓勵來自不同背景和地區的人參與,是平台未來發展的另一個關鍵。

總結

維基百科的成功不僅在於作為一個知識共享平台的卓越成就,更在於為公共物品的永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考。作為全球最大的開放式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不以商業性手段作為盈利方式,盡量保持了內容中立性,成功應對了互聯網時代下的挑戰,這對其他公共物品的管理有深遠的啟示。

維基百科的歷史表明,只有透過穩定的經濟來源、高效的資金利用、透明的財務管理和深度的社區參與,公共物品才能在長遠發展中穩健前進。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維基百科的運營,無論是從財政上、組織上以及輿論上,都並非完美,存在著不小的問題,引來了難以忽視的的爭議。前車之鑑,後車之師,這些問題對於其他公共財的建構者無疑具有強烈的警示作用。

未來,公共財的永續發展將面臨更多複雜的環境變化,包括因碎片化自媒體衝擊下帶來的用戶注意力分散與營運成本陡增,以及全球範圍內法律法規的調整,甚至用戶需求的不斷演變。這意味著公共物品不僅要持續吸引用戶參與,還需要積極探索更多的收入來源,以開闢出穩健的永續發展道路。

參考資料

1.Wikipedia from Wikipedia

2.Wikimedia Foundation from Wikipedia

3.Wikimedia Foundation reports/Financial/Audits/2022-2023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4.Wikimedia Foundation 2021-2022 Annual Report

5.Reading Wikipedia in the Classroom

6.Foundation launches Wikimedia Enterprise: the new, opt-in product for companies and organizations to easily reuse content from Wikipedia and Wikimedia projects

7.Wikipedia:Administrators from Wikipedia

8.The Wikipedia Revolution: How a Bunch of Nobodies Cre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Encyclopedia

9.Annual Report 2022-2023-The humans behind a year of impact around the world

10.WIKIMEDIA FOUNDATION,INC.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11.Commons:Fashion Edit-a-thons from Wikipedia

12.Edit-a-thon from Wikipedia

13.https://www.nytimes.com/2023/07/18/magazine/wikipedia-ai-chatgpt.html

14.https://www.pingwest.com/a/24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