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佐爺
2023 年5 月起,銘文和其各類衍生性商品協議的爆火,讓比特幣重新成為區塊鏈產業創業新高地,在這波浪潮中,利用比特幣UTXO 交易確立的「正統性」和以太坊系列創新反哺比特幣的「遷移性」是兩大特色。
在正統性上,Ordinal (銘文)和Runes (符文)分別是其作者Casey Rodarmor 為比特幣NFT 和FT 創建的協議,但是Runes 仍在發展中,但浪潮已至,BTC L2 已經漸有燎原之勢。
在遷移性上,比特幣資產發行的流通部分幾乎都是接入EVM 生態,因此,借鑒以太坊的L2 發展思路成為行業共識,進一步的講,ZK/OP 都被打包納入其中,但是和以太坊擴容之路類似,陪跑者眾,創新者少。
BTC L2 的核心在於範式和流派的確定,只有確定具體的技術方向,才能押中其中的優質項目,而目前,BTC L2 仍處於概念大於實際的草創階段。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於勾勒BTC L2 可能的發展方向,而非羅列目前的項目,也不會涉及過多的技術原理(本文不含超過小學水平的公式和代碼,可放心食用~)。
比特幣要擴容,「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不太行
在BTC L2之前,更主流的表述是「擴容」,在於比特幣孱弱的TPS 無法容納稍微上點規模的交易行為,例如高頻的小額支付,昂貴的Gas Fee 和緩慢如蝸牛的確認速度讓人無法忍受,至少有一部分人無法忍受。
擴容勢在必行,尤其是17-18 年催生了BCH/BSV 兩大分叉項目,進而倒逼比特幣主網的SegWit 升級,比特幣第一次做出了違背祖宗的決定——區塊擴容至4MB,而非中本聰設計的1MB。
依照中本聰的設計,比特幣一個不含交易資訊的區塊頭大約80 字節,按照10 分鐘的出塊時間,每個區塊一年大約只會產生4.2 MB 的數據,在SegWit 擴容後,資料量會上升至16.8 MB,但對TPS 的提升微乎其微,仍舊是個位數徘徊。
悖論就此產生,TPS 的提升還需要硬體、網速等一系列條件的配合,如果照這個速度,為了更好的交易速度,那麼比特幣就需要持續擴容,最後變成中心化。
有識之士認為應該停止擴容,轉而尋求L2,由此,誕生了第一波次的L2 熱潮,閃電網絡的思路也萌發於此時。
Bitcoin、Ethereum、Dogecoin 和Litecoin- 數據對比
如上圖所示,以太坊是Vitalik 建議比特幣支援智能合約被拒絕的產物,LTC、BCH 和Dogecoin 都是比特幣的變種,無非是降低難度,提高速度的細微差別。
但缺少某些關鍵要件,導致比特幣建立L2 的過程卻是一波三折,主要問題是兩個:
- 比特幣開發語言缺乏圖靈完備性,難以支援任何複雜功能;
- 2008 年的硬體等級限制,比特幣主網確實太慢,需要提升下;
圖靈完備實際上指的是可計算性,通俗理解就是在有限規則內,可以計算複雜問題,比如要設置自動轉賬,以太坊依靠智能合約,設定一個規則,就可以自動執行,但是比特幣就是個公開帳本,只能記賬,本身無法設定自動轉賬,這帶來了絕對的安全性,但也導致了極致的低效率。
比特幣主網很慢,支援功能過於有限,因此先實施了SegWit 升級,區塊空間大擴容,後實施了Taproot 升級,銘文依賴的Inscription 實際上就是類似程式碼註釋,也得益於此。
基於此,可以先建立一個比特幣擴容--L2 發展的極簡框架,接著會逐步將細節填入:
- 17/18 年,L2 開展早期嘗試:閃電網路、ChainX、Stacks(2015 年成立);
- 2021 年Taproot 升級後,誕生了部分基於此的L2 嘗試,EVM 相容成為標配,例如Liquid Network(2020 年預測);
- 2023 年銘文爆火後,以太坊眾多L2 實踐方式,如ZK/OP Rollup、WASM、多簽橋,EVM 全面普及,例如BitVM、BEVM、Interlay V2,總體上是Rollup-EVM 探索反哺育比特幣的階段。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三個階段的劃分並非取代關係,更多是融合,例如目前的BTC L2 基本上都涵蓋EVM ,只不過是實現思路有所區別,本文不在於詳述歷史,只會選取代表性方案進行解讀。
通用L2:能上能下是關鍵
一言以蔽之,目前的BTC L2 可以分為四種方式,分別是閃電網絡類、橋接類、智能合約類(早期基於主網,現在類似Rollup)和側鏈四大類,這種劃分方式和技術並無太大關係,主要是考察其如何連接EVM 生態的方式,區別於以太坊L2 首要考慮是如何接入主網,BTC L2 需要鏈通比特幣主網、L2 自身以及EVM 三層。
BTC L2 範式解構
其中,閃電網路不能對接EVM ,閃電網路也是最像以太坊L2 的BTC L2,但現在反而是異類,除此之外,剩餘的BTC L2s 思路都可納入上圖。同時,並不是智能合約類別才能支援EVM,如上劃分只是為了方便說明,以突出其他類型的自身特徵。
在發展思維上,BTC L2 都需要考慮上下通道的問題,即如何讓BTC 沉澱在自身L2 中,承擔BTC 流入EVM 的實際用途,以及如何將最終結果回傳至比特幣主網交易之中,以使用比特幣的絕對安全性。
在此,我們會對WBTC 和閃電網路機制進行重點說明,後續的方案某種意義上都可視為對前者的去中心化和對後者的通用化改造,WBTC 解決了BTC 進入EVM 和DeFi 的問題,不過是以中心化方式,閃電網路最終利用比特幣結算,結算後的安全性和主網完全一致。
BTC L2 作用說明
WBTC 的運作原理
WBTC 全名為Wrapped Bitcoin,是在以太坊流通的ERC-20 代幣,其由BTC 1:1 支援。在運作上,其由使用者-- 上架-- 託管方組成,具體功能可分為接受、鑄造和贖回:
- 接受WBTC,使用者需向商家申請,商家對使用者進行KYC、AML 後確定身份,隨後使用者將BTC 傳送給商家,商家將WBTC 傳送給使用者;
- 鑄造WBTC,商家向託管方申請,商家將BTC 發送給託管方,託管方將WBTC 發送給商家;
- 贖回BTC,商家向託管方申請,託管方將BTC 回饋給商家,商家銷毀WBTC,託管方確認商家銷毀,交易結束。
可見,WBTC 基於託管和中心化驗證運行,其中雖然有DAO 、多簽和流通匿名性等因素存在,但總體上和USDT 類似,是傳統金融的邏輯滲透到區塊鏈,難以作為BTC L2 的基石。
WBTC 運作架構
閃電網路的結算原理
在前文提到,閃電網絡最終利用比特幣主網進行結算,具體而言,閃電網絡開設了BTC 的多個質押節點,構建了一個比特幣之上的類PoS 運作網絡,可建立P2P 的鏈下交易通道,不必即時確認,因此效率極高,並且Gas Fee 非常低,只有在雙方最終要結算之時,才會關閉鏈下交易通道,進入最終的鏈上結算環節後,交易雙方才需要實際轉移BTC。
因此,閃電網路兼顧比特幣的安全性和交易的便利性,當然,閃電網路因為不是即時結算,仍舊存在安全隱患,而將閃電網路擴展為通用的結算體系,是目前BTC L2 的另一個著力點。
至此,BTC L2 的基本想法已經梳理完畢,我的本意並非是技術解讀,所以會略去相當多的實現細節,還請專家海涵,權當我拋磚引玉了。
接下來我會以各分類中具代表性的項目為例,來說明目前BTC L2 的發展現狀,供大家投資或使用時參考。
範式與流派:各類BTC L2 的小心思
我整理了一下目前浮現出的各類L2,明顯發現井噴期集中在2023 年,銘文的火熱造就了資金和技術聚焦,同時,銘文聚積在主網也引發社區的極大爭議,比如Luke 希望將銘文禁止掉,但是礦工出於經濟利益強烈反對,我曾對此有過詳細分析,限制銘文大戰,開發者爭吵背後是利益爭奪。
能在礦工和開發者之間保持平衡的便是L2 的大規模使用,將這類「創意」轉移至L2,而比特幣主網只負責最終結算,例如Runes 協議也是出於這個目的,參考以太坊的發展史,可能比特幣之後也會變成「模組化」,形成主網--Ordinal(BRC-20)--L2--dApp 的架構體系。
BTC L2 成立時間一覽
以上項目本身會有變動,這裡根據可確認的建立時間,例如白皮書發布或主網上線,但是並不影響對其歸類和說明,重在理解。
根據BTC 上行,交易結果下行的方式不同,我對L2 進行了進一步的劃分,具體參數可分為BTC 映射方式、L2 資金管理方式,數據回傳方式,輔之以EVM 兼容性,發Token 等,建構現有L2 各類型代表項目的對比表。
各BTC L2 範式代表項目
從上表中可以發現,幾乎不存在完美的去中心化L2 方案,都或多或少需要類似轉移至鏈下或使用多簽來運行,並且在效率、去中心化和可擴展性(EVM 兼容)之間求取平衡。
以閃電網路為例,這幾乎是上個時代唯一存活至今的L2/ 擴容方案,其完整使用了比特幣主網的各個特點,自身也並未發行代幣,但是支付通道限制其通用性,非即時結算也導致無法大額轉帳。
其後的Liquid Network 可以視為是一種特殊的,具備強准入系統的閃電網絡,更準確的說,Liquid 是一種特化的、中心化的面向B 端機構的閃電網絡變種,稱為側鏈更為合適,雖然可以進行BTC 的再發行和流通,但是無法開放給全體用戶,去中心化程度過低。
Stacks 開放程度更進一步,並且嘗試引入智能合約,其計劃可掛鉤發行sBTC,具備一定的無准入特徵,尤其是後續會支持EVM,但是需要礦工質押BTC 以挖取其代幣STX,而其代幣更多作為治理代幣而存在,缺乏足夠的使用場景,可以理解為銘文之前的EVM 相容嘗試。
與Stacks 類似的還有RGB 和Rootstock 等項目,整體上差異並不大,只不過在去中心化上,自身代幣發行上有所增減,我判斷這不會是未來主流。
主流已經出現,即類似以太坊的Rollup L2 方案會最終勝出,側鏈、閃電網絡並等,按照以太坊擴容類別,並不屬於L2,尤其是Rollup L2,本文只是為了論述方便將其混為一談,而在比特幣擴容上,我估計也會參考以太坊的路徑。
具體到類以太坊Rollup L2,BitVM 使用哈希鎖引入BTC,隨後使用比特幣腳本存儲樂觀驗證結果的方式確保安全性,本質上是將計算下鏈,結果上鏈,但是樂觀驗證存在時間差,尤其是涉及BTC,資金利用效率和如何處理欺詐恐怕不會和以太坊OP 系方案完全一致,鑑於該項目仍處於早期,我會持續關注。
然後是ZK 系L2 B² Network,目前,似乎(不完全確定)是將BTC 官方橋接到L2 上,然後是ZK 結果證明寫入比特幣腳本,永保安全性,這裡的隱藏前提是生成的ZK 結果完全正確,比特幣只作為最終DA 層予以確認,白皮書顯示會發行BSQ 代幣,也可以關注其後的發展思路。
類以太坊方案還有一個是BEVM,其想法非常強調比特幣和L2 的「同步性」,在BTC 橋接到BEVM 上,會同步比特幣區塊頭數據以保持數據一致性,在最終結果生成上,使用的是PoS 共識,最終結果寫入比特幣腳本,但需要確保共識本身在運作上不出現問題,只能說需要時間來檢驗。
除此之外,還有橋接+WASM 方案,這是少數使用波卡作為解決方案的BTC L2,依然是熟悉的橋接發行iBTC,創新之處在於金庫管理方案上強調流動性做市,鼓勵各金庫將iBTC 投入DeFi 之中,其次是透過多種跨鏈橋對接Near/EVM/Cosmos 生態,疊床架屋非常考驗安全性,不過已經兩次贏得波卡平行鏈拍賣,作為波卡和比特幣的主要對接方案,也會發行INTR 的代幣,可以關註一下。
既然有波卡,那麼就要有ICP,大家都是異構鏈,也都是曾經的以太坊殺手和天亡級項目,Bitfinity 基於ICP 打造的兼容EVM 的BTC L2,其對BTC 資產支持較好,不僅允許BTC 透過門限簽章橋接到L2,也允許BRC20 資產橋接到L2 之上,但是目前還不確定如何處理鏈上資金以及資料回傳方式,歡迎大家給我補充。
我們從閃電網路開始,最後也要回到比特幣之上,Ordinal 創辦人的Runes(符文)協議也可以發行代幣,我也將其歸類到L2 之中,和BRC20 類似,其完全基於比特幣主網去運行,利用UTXO 來實現代幣發行,雖然其目前並未投入使用,但是很有可能早就下一個比特幣主網狂潮,畢竟礦工賺的就是手續費,他們有足夠的動力製造FOMO 吸引資金入場。
回到本節開頭,各專案的小心思其實就是要發Token,即使是治理代幣也要發。 BTC 的虹吸效應實在太強,如果完全是基於BTC 去搭建生態系統,那麼最終得利的只能是礦工,L2 可能只能得到一點點手續費分成,在以太坊L2 的商業模型中,幾乎所有L2 最後都會發Token,我認為這個規律也會發生在BTC L2 之上,唯一的問題是BTC 過於強勢,如何說服用戶拿BTC 來質押或換成自家的治理代幣並不容易。
至此,基本上梳理完現存的BTC L2 範式和代表項目,大家可以感覺到,我重在說明BTC L2 分類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對各項目介紹和生態有所省略,那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未來的方向,路走對了最重要。
BTC L2 暢想:多層折疊,LSD/LRT 引爆流動性
BTC 長期只有作為數位黃金的單一用途,和USDT 一道作為加密市場的價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儘管WBTC 已經足夠日常使用,但是在銘文之後,BTC 已然成為資產發行平台,無論是一層的BRC20 & Ordinal協議,還是在蓬勃發展的各類BTC L2 ,都意味著BTC 本身超越了以往的單一功能,即使是作為手續費,也因為資產鑄造、發行和轉移產生新的增長點。
還可以繼續暢想,大部分BTC 並不活躍,只是單純作為價值儲藏的手段,但是在挖礦獎勵減半後,疊加BTC 現貨ETF 的通過,BTC 需要學習ETH 轉PoS 後的生存方式,比如,LSD /LRT 的槓桿效應,BTC 目前市值在萬億美元左右,如果大量BTC 為L2 進行質押,那麼其資本效率會降低,參考Blast 的思路,生息L2 才能吸引散戶和資金湧入其內,而BTC 本身價值足以支撐十倍、數十倍的槓桿,不拿來做LSD/LRT 的掛鉤產品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