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大转变之前:Arweave 已经制造出一个更好的区块链

6 月 9 日,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在其最新博客文章《The Three Transitions》中指出,以太坊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至少进行三项变革:

  • 优化 Layer 2 扩容方案,尤其是跨 L2 通信措施,以拯救不断割裂和破碎的 L2 生态;
  • 钱包安全性转变,尤其是实现智能合约钱包,实现用户真正进入链上而非困在交易所之内;
  • 保护隐私,完全的链上透明性不利于用户保护个人隐私,可以采取类似 ZK 等技术手段或者改变依赖地址进行交易等新措施。

可以发现,区块链在由比特币的“小额支付”概念进入以太坊“金融基础设施”时代后,目前的以太坊已经不堪重负,一方面,这意味着以太坊已经成为链上真正的基础设施,任何公链、dapp、NFT 或者 Layer 2 都无法完全绕过以太坊进行生态建设,兼容以太坊甚至等同于依赖以太坊。

而另一方面,以太坊已经切实需要到了自我革新的时刻,高昂的手续费,多元但破碎的各类 Layer 2,以及多年筹划的账户抽象和分片计划,都标示着工程实践上的困难,绝非理论上的美好设想那样简单。

L2 跨链的难点

在通常的认知中,公链的 L2 是依附性的子链,但是这里面错失了两个重要信息点:

  1. 任意公链都可以搭建自己的 L2 子链,而并非需要特定局限在以太坊上;
  2. 但是只有以太坊 L2 链具备现实经济意义,其他公链并未面临严重的需求问题。

因此导致了以太坊选择了 L2 作为扩容的主要选择,比如说 Solana 等高性能公链,其上的应用也曾导致其多次宕机,但其并未发展出同等规模的 L2 生态。

在以太坊发展出独一无二的各类 L2 生态之后,其产生了严重的“跨链”危机,任意 L2 都以和以太坊主链的兼容性和通信能力作为开发重点,由此也诞生了各类等级的以太坊兼容性。

而 L2 之间的跨链和通信反倒成了难题。

由于各类 L2 的技术原理和兼容性并不一致,其之间的通信和桥接资产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

  1. 通过 CEX 进行资产交换,这需要 CEX 对其双方都进行接入;
  2. 通过跨链桥,这需要跨链桥对其双方都进行支持;
  3. 通过以太坊主网,任意跨链桥先和主网通信,进而将资产传递至其他 L2。

而恰恰是任意 L2 之间的相互沟通却极为困难,生态的割裂已经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黏合了。

将视角从以太坊向外发散,在目前的公链格局中,其实已经有项目在进行相关探索,比如永久存储项目 Arweave 天然不存在此类扩容难题,这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不应该把所有人的思路都局限于此。

从项目启动伊始,Arweave 本身就是任意可见、公开透明的永久存储网络,而基于存储的共识范式 SCP 便已经可以在不损失链上最终确认性的前提下进行链下扩容,SCP 范式是开放性的协议和组件,而无需任意公链的加入和重新支持,只要符合 SCP 的扩容理论,都可作为 Arweave 的一部分去实现特定功能。

比如 everPay 作为统一支付协议,其本身不局限于 Arweave 生态 PST格式代币,和以太坊、BNB 等EVM兼容链,以及波卡生态都可进行对接,并统一使用 Arweave 永久存储特性进行确信,可以这样说, SCP 是 Arweave 开放性的 L2 标准,任意满足这一标准的项目都可去搭建自身的应用。

而以太坊的 L2 困境就在于标准的不统一,OPR 和 ZKR 范式之下,还有十几种格式不同的 L2 项目,互通有无成为遥遥无期的设想,可望而不可即。

多个账户,一个身份

在 SEC 发起的针对币安的大调查中,核心原因在于币安美国站有没有真正和国际站分离,做到人事和财务的独立自主。从 SEC 的指控和币安的回应中,这个问题已经渐渐演化为罗生门一般的魔幻剧情,难以分辨谁对谁错。

但有一点可以确信,大规模的用户,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地区,都更为习惯将加密资产放入交易所账户内,而并未将其沉淀至链上,我们必须注意,目前为止各国监管机构针对加密货币的调查仍高度集中在交易所和代币证券属性上,而较少涉及具体的 DeFi 项目,Tornado Cash 是个例外。

这其实揭露出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链上并未有足够的用户流动性,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账户体系的割裂和难用,比如在以太坊生态内,是单独创建一个钱包,还是为每个应用创建单独的钱包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加上助记词、恢复方式、MPC、托管和非托管等等,让创建和使用钱包本身都成为极为痛苦的过程,与此对应,以太坊生态的解决思路是押宝账户抽象解决方案,用以实现智能合约钱包功能。

顾名思义,智能合约钱包是具备执行智能合约的钱包,不同于以往的 EOA 钱包,智能合约钱包可以同时具备存储和管理资产的功能,任意复杂的应用都可以被简化为路径清晰的操作方式。

可以这样说,智能合约就是支付宝,完全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去管理资产的流动和使用,而不是反过来从链上的技术堆栈去驯服用户。

而此类功能,EverID已经逐步在实现,这是基于 everPay 实现的账户抽象功能,在实际部署后,将结合现有的 everPay 多链对接能力,EverID 不仅可接入不同链的不同钱包,也可支持传统的邮箱、手机号登登录手段,并可支持用 Web2 账户管理 Web3 资产的能力。

EverID 本身不局限于 Arweave 或以太坊体系,链上线下,Web2 和 Web3 将真正可以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钱包的安全性才具备真实意义,绑定的真实身份将有助于建立社交恢复的基础,尤其是引入 Web2 身份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更准确确认个人真实身份。

身份不应该成为 Web3 躲避链上应用的障碍,而易用性是其唯一前进方向,EverID 也将为此进行更多探索,并且希望可以和以太坊生态在内的主流资产进行更多绑定。

去中心化是保护隐私的手段

区块链的透明性由去中心化来保持,而由此导致的个人数据也将会全部暴露至链上,如果是以太坊主链或者 Arweave,这种记录甚至会是永久性的。

不同于公共事件或者区块数据,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活动迁移至链上,以及公司或者机构使用公链进行活动,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隐私困境:

  • 个人社交、身份等信息,需要确认真伪但内容又不是需要完全公开,比如 P2P 通信或者私密聊天内容;
  • DeFi 交易信息,需要由区块进行确认,但是抗 MEV 的需求一致存在,如何在不暴露交易细节的前提下提交公链是个难题;
  • 机构或者交易机构,不想被当成巨鲸,面临时时刻刻的追踪,尤其是一些政府、传统企业,其需要一定程度的隐私交易。

当然,目前存在的 ZK、AI 或者是 ZKML 等技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隐私,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些仍旧是一些待规划的设想或者在启动阶段的项目,比如 Worldcoin 的虹膜识别进行 DID 建设,用以标识个体唯一的身份信息。

但在目前的链上数据分析阶段,我们看到的是 Nansen、Dune 在逐步引入 AI 功能,用以增强更多用户的链上分析能力,尤其是 Dune 已经在实际测试 LLM(大模型)对 SQL 语句的自动化撰写等。

链上的透明性并不能彻底消除,否则会造成中心化机构的重新出现,信息的双向透明是区块链的立身之本,其中蕴含的意思是你可以作恶,但链上永存。

everVision 一直认为去中心化并不是追求的目的,而是实现无许可信任的手段,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任意可接入、退出的开放市场,让其自行运行,从而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的开放世界。

无许可信任逻辑之下,个人隐私天然会得到保护,结合 EverID 的实用化,用户完全可以用 Web2 身份认证,并且用 Web3 身份管理资产,这些都是内在统一,只要链上认可你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的有效性就会被 Arweave 永存。

比如 Permaswap 希望引入更多 LP (流动性提供者),其背后的逻辑就在于增强网络的去中心化程度,并且得益于无滑点和原子交易的特性,其天生就是抗 MEV 的 DEX ,只要能接入便可交易,只要确认便可成交。

结语

以太坊在转型之际,需要做的是思路上的简洁,稍早之前,Vitalik 也曾发文指出要保持共识的简洁,但现在三种转变都非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小任务,接下来,我们将拭目以待,观察什么才是区块链的未来。

保持足够的简洁,如 SCP 和 EverID 是 everVison 一以贯之的思路,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保持赤诚之心,将链上的交给链上,将个人的还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