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otian(X:@tmel0211)
銘文市場火了之後,許多人對BTC L2 投入了過多的期許,認為BTC 2 層會像以太坊layer2 一樣輝煌?
然而事實是,比特幣生態的「成功」可能很長一段時間會停滯在「資產發行」敘事階段,而復刻以太坊的生態多元玩法,或許根本行不通。 Why?接下來分享幾個技術邏輯:
BTC 和以太坊屬於兩個異族鏈種,前者是一條「無狀態」鏈,後者則基於智能合約實現了複雜的可組合性金融業務邏輯。
要複製以太坊上的DEX、Lending、Derivatives、Aggregator 等多樣金融玩法到比特幣鏈上,關鍵得為比特幣建立可編程的「狀態+ 運算+ 驗證」能力。
狀態:目前比特幣UTXO 集合僅能計算出即時「餘額」,歷史餘額,歷史記錄這些構成合約的基礎狀態根本就無法實現;
計算:可以把比特幣ScriptPubkey 腳本中的UTXO 解鎖條件當成它的核心運算能力,但這種運算能力非常受限,很難表達複雜業務邏輯;
驗證:比特幣網路全節點可以驗證UTXO 餘額和腳本簽名等訊息,但僅限於這些基礎驗證本身,比特幣網路甚至無法驗證這些邏輯的特定執行效果。
總之,要想在比特幣上實現複雜的金融應用,需要基於比特幣上有限的「能力」來做延展,建構一套具備「狀態+ 計算+ 驗證」的可程式框架。
我們回看以太坊擴容路線,分別經歷了Plasma、Rollup、Validium 等多條路線探索,最終選擇了Rollup 作為主流,而比特幣的擴容最早出現的區塊大小調整,SegWit 隔離見證等早已落下帷幕,目前主要處在側鏈Stacks、客戶端驗證RGB、狀態通道驗證LightningNetwork 的正統性紛爭。
由於Plasma 的側鏈沒辦法支援智慧合約,Validium 又過於獨立,無法繼承主網的安全性。 Rollup 路線能殺出重圍恰恰因為其既能沿用以太坊DA 的安全性,又足夠靈活提升TPS 的上限,關鍵是主網Rollup 合約可由主網Validators 做驗證,Layer2 的用戶還有發起挑戰撤回資金的權益。儘管在實際實踐過程中部分環節不盡人意,但理論上Rollup 方案也算獲得了主流的市場共識。
參考之下,比特幣側鏈、客戶端驗證、狀態通道驗證目前發展各成一派:
側鏈Stacks 支援智慧合約,應用類型也廣泛,但屬於比特幣以外的獨立共識,很難受大眾一致認可;
客戶端驗證RGB 沿用了主網UTXO 模型,鏈下客戶端可以處理更多複雜的交易,但其和比特幣主網沒有雙向校驗和約束能力,發展勢頭還不成氣候;
狀態通道Lightning Network 由於靠近bitcoin 核心開發者,現階段被視為相對正統的擴容賽道,但閃電網絡發展太慢了,最近新出了個Taproot Assets 結果還只是跑在主網上的資產,真正落地到閃電網路也還很難說。
如果以以太坊的範本來對照,一個成熟的layer2 至少受主網安全保護,且擴容效果要明顯,最關鍵是能跑智能合約有多元場景。以此為標準,側鏈,客戶端驗證,狀態通道似乎都達不到標準。
受主網保護:閃電網路>客戶端驗證>側鏈;
擴容性效果:側鏈>客戶端驗證>閃電網路;
合約特性:側鏈>客戶端驗證>閃電網路。
擴容路線的新教旨對比一下就很清楚了:如果安全是本位那鐵定得等待閃電網絡發展成規模,如果只追求擴容那別試圖整改比特幣了,一個合適的側鏈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如果想同時兼顧三者,客戶端驗證RGB 則是最優解。
問題來了,到底哪條路線才值得託付比特幣layer2 的願景呢?
1)側鏈,雖然都可以做到,但這是一條獨立共識鏈,和以太坊沒啥兩樣,邏輯悖論出現了,我們已經有了以太坊這樣的超級智能合約驗證網絡,為啥要搞一個全新的比特幣側鏈呢?讓比特幣守著其價值儲存鏈的位置,其他以太坊類似的鏈來拓展開發想像空間,不更完美嗎?非要開倒車意義何在
2)客戶端驗證,和以太坊的Rollup 類似,RGB 用戶端驗證的綜合性能更適合於做比特幣主流擴容,這塊市場和它的名字一樣,目前還是一個“黑盒子”,能發展到什麼程度仍未知,還不能過早下定論;
3)狀態通道,由於Lightning labs 的正統性,閃電網路一度被給予擴容比特幣的厚望。但Taproot Assets 之後,閃電網路偏支付網路特性,會最終導向一個偏以太坊Plasma 支付網路的側鏈方案,恐怕也很難成為想像中可以承接多種金融玩法的二層。
本質上,試圖把以太坊的多元金融玩法照搬到比特幣,有些操之過急了。比特幣生態的延展空間或許很大,但未必照搬以太坊
試想,在以太坊上玩創新,也受背後既定的原教旨主義影響,何況教旨和教義會更嚴苛的比特幣呢?
以上。
以太坊layer2 局面繁榮,是因為其智能合約本身的可組合變成性可以無限組合疊樂高,整個過程最大的風險其實是共識過載,但在有效載荷內的多樣化玩法已經足以給開發者一片廣闊的舞台。
而比特幣layer2 生態,由於本身基礎功能太薄弱了,可延展空間又過於豐富,奈何其本身安全共識又過於嚴苛。成也共識,敗也共識,共識為比特幣建構了絕對壁壘,但其也是生態創新受限的根本。
所以,混沌加矛盾,大部分資本、機構、主流使用者群體,才會有看不懂的感覺。
比特幣生態外VC 們拿著巨資但卻守在門外進不來,因為不知道比特幣Build 的敘事究竟該怎麼講才能邏輯MakeSense,而比特幣生態內的開發者,在各個路線之間搖擺不定,缺乏統一的開發方向。
廣大散戶雖然群情fomo 但大家都只關心銘文發幣可能造就的財富神話,無人去問津Build 的事。
以太坊生態的資產發行路線雖然形式多樣但終歸圍繞「價值捕獲」的暗線,無論是VC 驅動還是散戶驅動,最終都要有價值沉澱。
比特幣生態其實也一樣,市場不可能永遠停留在純「資產發行」的繁榮階段,終歸要有技術持續突破,有人持續build,有專案持續發展。
這個市場不能全部都是M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