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來源 | Pixabay
來源 | 證券日報
作者|邢萌
回顧2020年,區塊鏈行業的發展令人振奮。
人類對新興技術總是抱有極高期待,或許會催生泡沫的出現。區塊鏈亦是如此,最初進入人們眼簾的是漲跌不定的比特幣、ICO領域的一系列亂像等等。但在由亂到治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區塊鏈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這一年裡,人們看見的已是實體、民生和經濟社會變革的頂層設計。
新變化正在悄然消融著此前民眾對區塊鏈無感的尷尬。 2020年,在頂層設計方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頻出區塊鏈相關扶持政策,為區塊鏈行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在民生領域,區塊鏈在政務領域大放異彩,既提升了政府服務質效,又便利了民眾辦事,創新了政府服務民生的形式;在實體方面,具有天然金融屬性的區塊鏈賦能金融卓有成效,千億級鏈上交易規模逐漸成為國有大行的標配,為金融“輸血”實體經濟加油提速。
展望未來,隨著區塊鏈價值不斷被釋放,賦能實體經濟、服務社會民生的作用也將愈加明顯。屆時,人們看見的將是區塊鏈技術支持下的高質量發展的數字經濟新時代。
扶持政策頻出奏響頂層設計樂章
在頂層設計上,2020年,區塊鏈領域的政策暖風頻吹,既為該行業提供了最大的資源,也提供了最好的紅利。在政策暖風中,新基建、新職業、新試點……區塊鏈以“數字化”形式為傳統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風貌。
今年以來,從各部委到地方政府,區塊鏈相關政策頻出,逐漸勾勒出該行業的頂層設計框架。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4月2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區塊鏈正式納入新基建範圍,進一步凸顯了區塊鏈的價值。隨後,在17個省市地方政府發布的新基建相關規劃中,包括北京、深圳、福建等在內的12個省市重點提及了區塊鏈技術應用及發展規劃。這說明,區塊鏈的價值正逐漸獲得普遍認可,在經濟中的分量也變得越來越重。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數字資產的自身特性,決定了其定價交易方式與實物資產以及證券資產交易之間的巨大差異。區塊鏈有助於數字資產的歸屬確權、價值評價和流通全鏈條監控,可令數字資產交易的摩擦成本大幅降低,也將使數字資產的交易從“不可能”變為“可能”。
今年7月初,人社部公佈了9個新職業,“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等兩個區塊鏈領域新職業名列其中。伴隨區塊鏈產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從業人員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而區塊鏈新工種的出現,也對區塊鏈行業的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產業應用等方面的協同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日前,人社部在《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中再次點題“區塊鏈”,鼓勵從事網絡招聘服務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運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
同在7月份,證監會發文同意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深圳等5家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區塊鏈建設試點工作。此次試點為區塊鏈提供了“新場景”,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另外,區塊鏈還頻頻出現在各地方政府的頂層設計中。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後發現,有25個省級行政區在其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提及了區塊鏈。總體來看,東部地區更多強調區塊鏈技術的基礎研發與原始創新;中西部地區更多傾向於區塊鏈的產業帶動作用,希望藉此提高地方經濟的發展速度。此外,各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出台區塊鏈專項政策,推動區塊鏈的頂層設計真正落至實處。記者對相關信息梳理後發現,截至目前,已有近20個省市出台了區塊鏈專項政策,其中,已有多地推出更為詳細的區塊鏈三年或六年發展規劃。
回顧2020年,各部委到地方政府相繼推出各類區塊鏈相關扶持政策,釋放出濃濃的善意,既顧“質”又保“量”,不斷豐富和完善區塊鏈行業的頂層設計。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區塊鏈創新團隊負責人、高級工程師相裡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各部委及地方政府頻出政策,加強頂層設計,有助於業界在政策引導下積極有序開拓創新,構建以價值網絡(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產業基礎設施。並以此為技術手段,真正發揮區塊鏈技術的共識價值作用,實現共謀、共建、共治和共贏的新型商業模式和社會秩序。
金融領域積極佈局提升服務實體質效
很多金融機構認識到,區塊鏈應該是聯結實體產業和金融機構的一條生命線,今年以來紛紛佈局區塊鏈,通過技術手段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在區塊鏈賽道上,銀行無疑是跑在最前面的金融機構。截至目前,區塊鏈技術已成為六大國有銀行佈局金融科技的“標配”。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今年以來,各家銀行在貿易、金融領域爭相佈局落地的“心頭好”涵蓋供應鏈金融、國內信用證、福費廷等多個場景,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的鏈上交易規模均已突破千億元大關。
郵儲銀行雖然對區塊鏈的佈局較晚,但也有所成就。 2020年半年報顯示,郵儲銀行在2020年1月份完成業內首筆跨鏈福費廷交易;截至報告期末,U鏈福費廷業務系統已接入十餘家業內合作夥伴,累計交易規模超過250億元。
在股份制銀行中,浙商銀行的表現最搶眼。相關公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浙商銀行依托區塊鍊等金融科技的應收款鏈平台,已服務客戶22646戶,提供融資餘額1446.43億元。對上下游中小企業來說,通過應收款鏈平台,不僅可以向上游供應商進行支付,還可隨時轉讓給銀行進行融資變現,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銀行在貿易金融領域佈局區塊鏈能取得如此不俗成績,主要得力於區塊鏈對當下貿易金融領域痛點的精準“施針”,面對成千上萬有融資需求的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區塊鏈能夠助力金融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提升。
深圳市信息服務業區塊鏈協會副會長余維仁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貿易金融中具有多個參與主體,各個主體代表著所屬機構的不同利益,溝通協作成本較高,尤其是在數據信息交換中,由於涉及商業隱私,業務主權的歸屬問題尤其突出。
余維仁分析稱,通過區塊鏈技術建立統一分佈式賬本技術與共識機制,可實現所有參與主體的身份、權力、責任、利益的一致性與對等性,有效解決業務主權難題。此外,信息的天然共享可直接對接供給方與需求方,解決上下游延伸客戶的交易和授信問題,極大提高交易撮合成功率。
不僅金融領域,實體經濟與區塊鏈的結合點也越來越多。
“在金融監管機構進一步明確涉及金融業務的科技公司應納入監管後,區塊鏈應用的主要方向開始轉向實體經濟領域的各種商業場景。”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記者表示,目前,區塊鏈企業將聯盟鏈作為主要架構,佈局區塊鏈技術底層BaaS平台,並在跨鏈聯結方面取得了進展。區塊鏈應用的技術基礎設施,為傳統產業變革提供了技術支撐。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於佳寧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區塊鏈的應用價值將隨著數字經濟的大爆發而迅速顯現。 2020年,區塊鏈與各大產業的結合日趨緊密,尤其在為實體經濟降成本、提高產業鏈協同效率、構建誠信產業環境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政務場景遍地開花創新服務民生手段
在民生領域,人們看見的是區塊鏈在政務領域落地場景的集中爆發。對地方政府而言,區塊鏈技術帶來的變化是服務民生方式的創新、服務民生水平的提高。
在區塊鏈的賽道上,金融機構、上市公司、互聯網巨頭開始同台競技,利用自身的優勢,充分挖掘區塊鏈賦能民生領域的潛力。
金融機構一馬當先。其中,工商銀行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工銀慈善鏈”,為全國近200家慈善機構提供集金融服務、慈善透明、公益溯源於一體的服務;工商銀行還自主研發“徵拆遷資金管理區塊鏈平台”,有效解決了征拆遷工作複雜度高、資金利用率低、資金流向監管難等方面問題。國壽財險創新扶貧新模式,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以“加油木蘭--關注貧困女性”為代表的保險扶貧項目中,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法人區塊鏈公益保險模式。統計數據顯示,國壽財險已在雲南、四川、新疆、內蒙古、陝西等15省(自治區)66個貧困縣,為745.67萬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5998.48億元的風險保障。
上市公司在政務領域的區塊鏈應用方面也可圈可點。金財互聯基於區塊鏈技術提供了在線的財稅託管服務產品“金財雲商”,辦理人員無需到場,即可在線完成所有業務環節,是“業務協同辦理”應用場景的具體表現。南威軟件運用區塊鏈電子證照技術,為福建打造了“區塊鏈證照通”。
互聯網巨頭也在積極利用區塊鏈賦能民生。記者了解到,騰訊金融科技正在用區塊鏈技術,引領“區塊鏈+稅務”領域的數字化變革。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下旬,騰訊區塊鏈提供底層技術支撐的深圳區塊鏈電子發票,已有2萬家企業註冊上鍊,覆蓋116個明細行業,已開具3300多萬張發票。
總體而言,在政務領域的落地上,區塊鏈在促進數據共享、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係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可幫助政府提升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水平,提升服務社會民生的質效。
中國電子學會區塊鏈分會常務副秘書長、北京量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范金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需要重點發力區塊鏈的核心關鍵技術,如隱私計算、共識機制等,提升區塊鏈的隱私性、安全性、可擴展性,以及交易效率和性能水平,從而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基於區塊鏈的可信數據共享平台與價值網絡,實現多元、多源、多維數據的真實可信、實時流通、授權清晰、足跡可查,促進政務數據跨部門、跨區域共同維護和利用。
展望未來,鄭磊表示,在去除泡沫後,區塊鏈行業的發展方向將更加明確,預計“十四五”期間將進入加速成長階段,為賦能實體經濟做出更大貢獻。
於佳寧認為,2021年區塊鏈應用有望進入“產業區塊鏈2.0”新階段,國家對區塊鏈產業的支持力度也將大幅提升,會有更多、更廣泛、更具體的扶持政策出台,為區塊鏈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加速區塊鏈產業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