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认定

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中,虚拟货币最早被视为“虚拟商品”,并不具备法定货币的地位。然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实施,虚拟货币作为网络虚拟财产的属性逐渐被确认。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明确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一规定为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提供了法律基础,使其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

比特丛林 | 国内虚拟货币价值认定,被盗后法律如何界定其财产属性?

近年来,一些法院在审理涉及虚拟货币的案件时,开始认定虚拟货币具有财产属性,并将非法获取他人虚拟货币的行为视为刑事犯罪。以下是几个关键的判例:

比特丛林 | 国内虚拟货币价值认定,被盗后法律如何界定其财产属性?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案件:在一起涉及USDT(泰达币)的诈骗案件中,法院明确指出,尽管USDT并非法定货币,但其在市场中具有实际交易价值。因此,非法获取他人USDT的行为构成刑事犯罪,法院依据市场价格认定其价值。这一判例不仅确认了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也表明受害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案件:在一起涉及比特币的民间借贷纠纷中,法院认定比特币属于虚拟财产,具有财产属性,且应受到法律保护。该判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将比特币认定为财产,使得其在法律上具备了保护价值。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案件:在湖南省的一个案件中,尽管法院未明确虚拟货币的法定货币地位,但通过市场经济学的分析,认定了虚拟货币的市场价值,并对非法获取他人虚拟货币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比特丛林 | 国内虚拟货币价值认定,被盗后法律如何界定其财产属性?

这些判例显示,虚拟货币在中国的法律认定已从“虚拟商品”逐渐转变为具有财产属性的资产。这意味着,虚拟货币的丢失或被盗,不仅是经济损失,也可以被认定为法律上的财产损失,受害者可以向警方报案并寻求法律救济。

02警方受理虚拟货币案件的依据

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认定,使得其丢失或被盗具备了报警的法律基础。根据刑法的规定,非法获取他人财产的行为,构成盗窃、诈骗等罪名。既然虚拟货币被认定为财产,那么非法获取他人虚拟货币的行为同样可以被认定为刑事犯罪,警方有责任对此类案件进行调查。

比特丛林 | 国内虚拟货币价值认定,被盗后法律如何界定其财产属性?

近年来,随着虚拟货币市场的活跃,相关犯罪案件也有所增加。例如,近年来多起涉及比特币、USDT等虚拟货币的诈骗和盗窃案件,已经引起了各地公安机关的重视。警方在受理此类案件时,通常会依据虚拟货币的市场价格来评估案件的严重性,并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

03总结

虚拟货币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资产,尽管不具备法定货币的地位,但其财产属性已逐渐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认可。

这一转变为虚拟货币的法律保护提供了依据,使得虚拟货币丢失或被盗的受害者可以通过报警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随着法律和市场的不断发展,虚拟货币的价值认定将进一步清晰,其法律保护也将更加完善。投资者在持有虚拟货币时,应充分了解其法律地位,以便在遭遇损失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