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Mia,ChainCatcher

編輯:Marco,ChainCatcher

在和ChainCatcher 談到Meme 的發行時,老麥(化名)用了一個老手:把大象裝進冰箱需要幾步?

老麥看來,一個Meme 專案就像「把大象裝進冰箱」一樣,只需要三步驟:預熱發幣、市值管理、社群維護。

在Meme Summer 之際,ChainCatcher 對話了多位Meme 幣操盤手,他們或是主動跟著熱點發了Meme 幣然後對項目進行運營;或者是批發發行Meme 幣,發了一堆,不斷轉換熱點;或者是因為買Meme 幣把自己買成了「股東」,成為了計畫的運作者。

在這場造富運動中,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

根據The Block Pro 數據顯示,今年5 月,Solana 區塊鏈上共創建約45.5 萬種代幣,Base 鏈則有17.7 萬種, BNB Chain 上有3.9 萬種代幣,這還沒計算其餘的公鏈。

Solana 上創建的代幣大多為Meme 代幣,其中部分原因歸功於Pump.fun 的爆火。

據估計,每天至少有超10 萬種代幣在鏈上產生,一鍵發幣的的環境,成為了Meme 文化變現的天堂。

或許在你想著買一堆Meme 幣,總有一個會爆發的背後,是同一個團隊在做大量發行。

不過,這場狂歡目前似乎看不到落幕的跡象,許多機構正紛紛加入。

專案方在做事

近日,小西(化名)向多家媒體投放了關於一個Meme 幣的廣告,宣布他們的Meme 幣和一家影視公司合作,打造該Meme 系列的影視作品。

小西介紹,他自己也一直混跡於各大「土狗」群,很多Meme 項目其實並沒有做好準備,也沒想好要做什麼,只是忽然蹭上了某一個熱點,有了熱度和流量,專案方就趕快公開打款地址,再敲定發幣時間。

他所在的專案就是這種情況。

本來想慢慢建設的專案方,蹭上Meme 熱潮,就急匆匆的發了幣。在沒有什麼概念以及產品支撐的情況下,這個計畫就獲得了成功。

「這個成功或許更多歸功於市場的熱度,現在很多Meme 專案做與不做都取決於市場的熱度。」小西說。

有名人加持的Meme 項目,則更容易火起來。

美國網紅卡戴珊姊妹的繼父Caitlyn Jenner 的Meme 幣$Jenner,從Pump.fun 到二級市場,上漲了千倍。

馬斯克月台狗狗幣則成為上輪多頭市場的漲幅代表。

美國前總統川普,雖然沒親自月台Meme,但市場上以其名字命名的代幣卻有很多,時不時因為他的新聞而暴漲暴跌。

不過,大多數「草根」Meme 項目,並沒有影響力與IP 的加持,項目流量則較來自市場熱點。

如果專案方抓住了熱點,成功開啟預售,為專案帶來了流動性和初始資金,有的專案則會開始做事。

「坦白講,一開始我們什麼都沒有,用戶卻以為我們在對專案進程『保密』。」小西說,後期有錢了之後,才進行專案建設。

當被問到這麼做會不會有點太瘋狂了,用戶不會擔心你們跑路嗎?

小西表示:「這樣的發幣流程已經成為了現在Meme 市場的常態,我無法確認別的土狗計畫是否會跑路,但至少我們不會。」

就像小西說的一樣,大部分Meme coin 都源自於某個熱點,亦或是某個市場熱潮,資金到位之後專案方才會開始研究概念、路線以及未來規劃。

至於「是否跑路」,對於選擇投資Meme 土狗的「10U 戰神」而言,更像是在押寶,這種投機想法讓Meme 市場變得更加魚龍混雜。

資深Meme 玩家R 仔(化名)表示,「任何初期的事情都會很亂,就像上世紀90 年代的A 股,大家也是半信半疑,目前Meme 環境已經較上個牛市好很多了。」

Meme coin 正出現了一條產業鏈。

Meme coin 產業鏈

從名人發幣,到各種動畫形象、甚至於「表情包」發幣,一切Meme coin 都不是偶然。

老麥參與過多個Meme 專案發行,在他看來,經營一個成熟的Meme 專案就像「把大象放進冰箱」,只需要三步:預熱發幣、市值管理、社區維護。

這套成熟的經營矩陣則涉及了整個加密產業鏈。

發幣先從預熱開始,Meme 矩陣研究者Ghost(化名)對ChainCatcher 表示,預熱一種是Meme IP 的自我發酵,例如「pepe」「doge」這樣的IP,自身就具備流量,同時讓大眾獲得共鳴博取大眾流量;另一種,則是透過加密KOL、社群長以及一些產業媒體的瘋狂宣發。

老麥認為,宣發對Meme 是必要的,如果預期太高可能會導致散戶和鯨魚都很難介入。

當熱度達到一定高點,就可以發幣,目前的發售方式分為項目方預售和pump 公平發射。

關於Meme 的市值管理,部分專案方選擇做市商介入,另一部分則是選擇社區一起建構。

Ghost 認為,如果一個專案方在Meme 還未發行的早期太過於注重宣傳,一開始市值過高過高可能會導致參與預售者、空投者、或者專案方自己,把持不住從而放棄這個生態。

鏈上大部分「死掉」的Meme 專案都呈現出高開低走的態勢,不是被預售的投資人拋售,就是被不良專案方「一波流」圈錢跑路。

對此,老麥則表示,「市值管理應該得有做市商去介入,畢竟鯨魚在一個Meme 裡面持續套利,很難做到曲線上漲。對於所謂的「專案方控盤」,大多數都是小單對敲,對項目方來說則是'永賺'”。 (對敲:意指主力自己左手倒右手的常用操盤手法。)

對於專案維護而言,R 仔的經驗之道則是,「高潮做宣傳、低潮推計畫」。

在市場高漲時,應該多做一些宣導工作,擴展市場;當市場面臨低潮時,則需要醞釀下一步計畫、優化團隊。

Meme 發展到後期,老麥坦言:「上大所是唯一的出路。」

上大所意味著出圈,但是很少有Meme 專案可以活到二級市場,一級市場是Meme 的主戰場。

上所也將Meme 的部分生死交給了交易所,因為「流動性平平,產生不了資費」Meme coin 則會面臨被交易所下架的風險。

所以,當上大所利好效應啟動時,專案方也會配合上幣宣發進行拉盤,此時,Meme coin 的幣價則會到達一個新高度。

這個高度可能成為新的起點也可能成為終點。

「現在上所就會面臨大量拋售」,老麥表示,目前Meme 投機者基本上都會在利好完成時進行拋售,「他們不在乎賣飛,畢竟賣飛永賺」。

投機者是Meme 賽道的主要受眾,如何維護這一波投機者,這也是Meme coin 發展中項目方最頭痛的問題。

接盤俠or 社群共識

不管是成功致富抑或被Meme 阻擊,每個項目背後真正活躍的一直都是幣圈的草根用戶。

R 仔介紹:「初期階段喜歡進行快速交易的散戶,到一定時期可能也會變得更加團結。」

Meme coin 可以理解為去中心化的象徵,社區也正是去中心化集體意識的展現,當集體意識化為共識,Meme coin 的去中心化才能變得完整。

成功的Meme coin 從來不只是專案方主導,也來自社區集體意識的狂歡。

社區接手(CTO)不管是在Meme 領域算是家常便飯,R 仔也是其中的一員。

當面臨早期團隊惡意跑路時,R 仔和一群志同道合社區OG、KOL 開始自發性地義務承擔整個Meme 專案的運作。

R 仔稱:「我們的實力和KOL 都很強大,後面的輝煌都是由現在的長期團隊所完成的」。

在R 仔眼中,從惡意團隊手中拯救了一個項目,是社區共識的力量,也是社區共識為Meme 項目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目前,每個Meme 專案都會標配官方的TG 群和Discord 群,此外還會設立官方管理員以活躍氛圍、解答部分使用者問題。

大部分成熟的Meme 專案都會進行定期的AMA 活動,專案方向公眾展示發展近況以及回答使用者疑問,社群也可以向專案方提出建議。

相較於主流幣的中心化而言,Meme 社群建立起的上下互聯更加去中心化。

過度去中心化-Meme 成為投機的賭場

Meme coin 將去中心化發展到極致的同時,投機也在其中野蠻生長。

就老麥而言,一開始未曾想過會發幣,Meme 的逐利性和投機性將他吸引到了這裡。

鏈上的公開透明與去中心化性,使其成為了投機主義的天然溫床。

在這裡,老麥見證了太多Meme 項目的出現和消失。

「專案對我來說,就像寵物,我對它並沒有過高的期待,在它誕生時我就看完了它的一生」。

很少有能真正破圈的項目,更多的項目都是在誕生與腰斬中,周而復始,但背後的團隊,或許是同一個。

老麥為自己辯解:「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大割,在Meme 賽道上,多數是投機,本就有虧就有賺。」

在Meme 的賭場裡,人的慾望在高倍的漲幅中,無限被放大,越來越多的逐利投機者開始湧入。

Ghost 認為:「Meme 市場上很多『一夜情』,人們在當中瘋狂套利。但之後,只剩下被牢牢套住的投機者,以及枯竭的流動性。」

「搏一搏,單車變成摩托車」,這是Meme 圈裡常出現的一句話,對於大部分每天購買Meme 的玩家而言,買幣更像是在買彩券。

「我每天買十個熱門Meme,總有一個會帶來驚喜」,然而大部分情況則是十個代幣都落空。

身為投資人兼「Builder」R 仔則從投資的概念來看Meme,「現在有很多Meme 幣具有一定應用場景,也開始逐漸走向一個好的長期發展,只要投資合理,我對這一塊還是抱有信心的。

在每個市場週期中,Meme 代幣都會如影隨形。一群熱衷於某個特定Meme 的投資者會聚集起來,短時間內推動某一資產價格攀升,這種策略已經在加密領域蔚然成風,在提升代幣價格的同時,盤活了整個生態。

從Solana、到Base、再到當下的Ton,Meme coin 正在引領這本輪牛市,越來越多的傳統機構也將目光對準備Meme, Avalanche 甚至創立專門的Meme 代幣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