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萬向區塊鏈實驗室主辦的第五屆區塊鏈全球峰會上,萬向創新聚能城首席創新官王允臻做題為《區塊鏈創新:“從一個生態系統到一個偉大的城市”》的演講時表示,創新城市的三大特點是智能基礎設施、分佈式城市智能和數字經濟。這些創新都基於區塊鏈技術和IoT物聯網技術創新。 PANews作為合作媒體在現場進行報導。

他提到,技術的發展有一些社會發展方面的局限性,雖然過去關於區塊鏈的關鍵詞一直在變化,但這並不是說技術邏輯錯了。

王允臻進一步指出,在智能城市的建設中,技術更新往往是很快的,技術設計也是從上而下的,但在執行技術設計時,城市並不能很快就發生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區塊鏈技術面臨這些挑戰時能產生的重要意義。這些意義在於,第一從技術邏輯上來說,區塊鍊是可信數據的存儲者,第二從經濟邏輯上來說,打造智能城市可以測試代幣經濟,第三從操作邏輯和商業邏輯上看,可以建立一個都市區塊鏈平台。區塊鏈在數據的採集、託管、應用三個層次中將實現數據隱私保護。

POC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但擴展POC實際上是很難的。於智能城市的構成組件,萬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用例實驗。

以下是演講節選內容:

我的演講是在李先生演講之後,他從新加坡角度發表了演講,新加坡是一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國家,今天我要談的是杭州城市當中的一個城市——萬向創新聚能城,以及其生態系統背後的戰略和目的,實際上就是圍繞著現在所在的事情,也就是區塊鏈生態裡面的系統。在2014年的時候,當我們第一次參與到區塊鏈當中的時候,就提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戰略,識別了生態系統當中的一些關鍵節點,一個一個攻克節點,直到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這不僅僅使我們在中國和全世界建立起一個區塊鏈方面的地位,同時也推動了區塊鏈社區和區塊鏈生態系統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我們先是成立了萬向區塊鏈實驗室,在此基礎上開始發展我們的技術優勢,比如工業溯源等等,然後做了一些投資,為各個行業做貢獻,現在我們也是希望通過萬向創新聚能城建立起數據的基礎設施。在區塊鏈方面,到底怎樣達到今天的成績呢?首先我們制定了一個非常寬泛的創新戰略,包含幾個方面:首先是對於城市發展、行業和商業應用,以及社會行為等邏輯關係保持協同效應的敏感性。


第二,必須要平衡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不僅需要知道內部應該建立起什麼樣的核心能力,同時也要知道社區當中通過合作能夠獲得什麼,兩者就要達成平衡。


第三,保持務實的態度,隨時準備調整策略。


這三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大家一直都在區塊鏈領域內,三年之前、一年之前和現在對於區塊鏈未來的答案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不是說區塊鏈技術的邏輯錯了,或者區塊鏈技術發展得那麼快,而是因為我們的想法發生了變化,可能技術的發展碰到了社會或者市場方面的局限性。首先我們立足於萬向區塊鏈社區,開始一個雙管齊下的轉型,我們現在就是處在轉型當中,首先是業務核心,65%的收入來自於汽車行業,實際上很多製造業的基礎設施還是“棕地”(Brownfield)項目,那如何轉換為“綠地”(Greenfield)項目?變成是由數據驅動的、有創新的行業設施,這還是一個問題。這是和區塊鏈的邏輯緊密相關,通過分佈式的網絡,實現工業或者製造業的轉型。雙管齊下,另外一個轉型,我們的業務組合還是多樣化的。比如金融行業、可再生能源行業。萬向控股公司是負責金融行業,我們在金融行業還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公司。這兩個方面或者這一個轉型的母艦,就是我們落地的區域——創新聚能城。


創新聚能城裡麵包含的智能製造、分佈式的城市智能,以及數字經濟,是基於代幣、基於非常複雜的區塊鏈賦能的代幣平台。賦能的技術包括區塊鍊和物聯網的創新,之前我演講過萬向在物聯網方面的進展,我們和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IIC)進行了合作,我們曾笑談,“對我們來說IOT不是物聯網,而是智能的操作技術。”如果大家來自於IT行業的話,會知道OT和IT之間的關係緊張不融洽,而我們提出的是使OT 和IT的創新能夠無縫整合。


深度反思之後發現,我們的工作重點已反映在了萬向創新聚能城的規劃當中。首先必須識別具有潛力的新興技術,像區塊鏈、物聯網、邊緣計算。還有新生態系統的設計思維,設計思維非常重要。在過去智能城市的概念當中,你不會看到對於經濟活動的考慮,或者對於社會行為的考慮,但這一點是區塊鏈可以賦能我們、更明確地界定商業行為。


第三,關註生態系統當中的關鍵行為,就像區塊鏈一樣,我們需要做標準,要做行業聯盟,要和合作夥伴一起合作,要做一個平台。


第四,關鍵節點的戰略投資。我們做了一支基金,是分佈式資本,投資於早期的種子項目或者早期的應用項目。


第五,推動上述節點之間的協同效應,比如加速器、孵化器,我們把POC和現實世界的部署連接在了一起,確保團隊能夠有合適的人才,獲得足夠的技術支持。


第六,連點成面,有了這麼多的應用領域,比如生活實驗室等等。現在要做的就是建立業務的模式,來推動和數據流相關的價值轉移。所以這是我們到目前為止,所汲取到的一些經驗。


萬向創新聚能城,是一個覆蓋了2700英畝,處在杭州大灣區,背靠錢塘江,和陸家嘴非常相似的大型城市項目。我們的願景希望把8.3平方公里的土地,打造成為中國的肯德爾廣場。 MIT就是位於波士頓肯德爾廣場,這個區域的創新收入,以及IPO的成功率,都是世界上最高的,特別是在生物科技和信息科技方面,這裡要包含很多方面。包括城市的發展、工業,還有各種創新,都聚集在一起。我們詳細做了聚能城的對標研究,過去已經再全球出現了一些智慧城市的例子,如迪拜和韓國的松島新城,我非常欣賞他們所取得的成就。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他們和我們最終會面臨的挑戰。大部分城市在打造智慧城市過程當中,主要是把物理的基礎設施和技術相結合。但是城市實際上存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時間和水平,而且城市的大型改造往往要維持五六十年時間,但是技術每三四年就會發生改變。所以時間節點是完全不一樣的,如何確保智慧城市能夠緊跟城市發展的步伐。一般智慧城市的設計都是從上至下,這使得技術發展的時候,城市沒有辦法快速調整。還有一個問題城市的數據孤島,不同的部門擁有不同的數據,所以你是沒有辦法做一個從上之下的技術或者數據架構。


所以首先要把現有垂直的IT基礎設施連接起來。其次股東的利益不一樣,居民和參觀者如何使他們和城市的活動融合起來,大家對於城市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所做出來的貢獻也是不一樣的,如何使有不同利益方達成利益一致,所以我們需要充分的吸收和區別利益相關方的技術邏輯。區塊鏈即是一種賦能技術。將這個技術邏輯整合到經濟邏輯中,就是代幣經濟。所以區塊鏈不僅促進數據的交流,還能促進價值的轉移,所以我們要在一個可行的平台上運行代幣的經濟。我們會打造這麼一個創新聚能城,來測試一個微型的代幣經濟。


同時操作邏輯和業務邏輯使得我們能夠打造一個新的業務模式。當你走進一座城市,了解個人的行為,了解他們的需求和經濟,以及商業實體的利益所在,以及政府的利益,我們要把這些利益整合在一個區塊鏈平台之上。這是主要的元素,實際上是沒有一個明顯的邊界的。我們這裡有三個區,一區是智能製造、二區是智能和生態城市,和三區國際研究和創新基地,這主要是提供本地的創新能力。


一會兒有兩個角度,就是從上和從下的角度,從上要了解區塊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機會。比如大數據、雲的重新思考、數據主權,這是大家非常關心的話題。雲的供應商也很難從行業公司那裡獲得數據,所以工業物聯網是經歷了那個非常慢的發展過程。目前你把數據轉移給其他人,就失去了數據的主權,因為數據轉移到其他人手中了,數據的所有權得到了轉移。我們如何能夠確保數據主權,與此同時又能夠允許數據挖掘或者數據分析來創造價值呢?


我們現在工作的方向包含兩部分,我們把堆棧和雲分為兩層,一層是數據收集、數據存儲,一層是數據應用,中間層是數據託管。在這樣一個多層的數據基礎設施當中,我們就可以獲得安全計算,來保護隱私。這樣獲取數據的同時,又不會把數據解密成原始數據,也就是你可以處理加密的數據。即使是這些中介機構,也沒有辦法控制這些原始的數據。

展開來講,剛剛講了雲上概念,而“地下”我們引入了生活實驗室的概念。第一位嘉賓談到了POC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們同意。進行POC很容易,但是測試或者擴展POC是必須難的。如果永遠處在POC的階段,就不會有業務模式。所以我們的解決方案或者我們的戰略就是利用萬向區塊鏈在城市層面建立智能交通、智能建築、智能商業的生活實驗室。這樣區塊鏈的創業團隊就能實現解決方案的擴展,和本地的數據基礎設施、IOT基礎設施的交互,可以向我們提供反饋,可以不斷調整這些解決方案。最終希望看到這樣一座城市,能夠把城市和工業無縫連接,能源儲能的基礎設施、本地建設的基礎設施,能夠提供可再生能源,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可再生能源。現在正在建立很大的測試場來測試無人駕駛汽車,技術測試之後,我們就可以進入到不同的城市區域。城市的不同區域會有不同的控制權,一方面汽車可以在開放的環境中,運行的同時能確保安全性。


三區,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杭州的肯德爾廣場。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研究創新能力,建立起一個創新和創業的基地。我們利用區塊鍊和AI技術,所以如何建立一個居民創業,以及住宅創業的商業園區,是所有各方都能夠從中獲益的。


我剛剛也介紹了一些想法以及目前所做的工作,其中一個例子是和電池相關的。因為在智能製造方面,我們是生產電池的,對於這種牽引蓄電池來講成本很高,佔了電動汽車成本一半以上。兩年之後的效率會下降80%,充電的效率也會非常低。所以我們必須為這些電池找到第二次生命,怎麼做呢?萬向會回收這些牽引蓄電池,把它放在地下的儲能設施當中。這樣我們把可再生能源和電網連接起來,最後電池達到生命週期之後我們會進行負責任的處理。關鍵問題是數據孤島,這些數據孤島是沒有辦法連接在一起的,除非用上區塊鏈。所以我們沒有對數據進行強力的聚合,我們利用了數字金融設計了分佈式的數據庫,運行在區塊鏈上,每一個節點實際上就是一個數據的所有者。比如充電站、製造場、地下儲能設施,還有汽車生產商。


另一個案例智能建築。智能建築我們和一家歐洲著名的組織一起合作,它們面臨的挑戰,現在有太多的公司做智能建築了。建築完成之後沒有辦法跟踪建築的能源,涉及到太多利益方,一直做重複的工作,後續也不能繼續跟進。


第三個案例就是智能交通,我們用區塊鏈確保數據的安全性,通過區塊鏈來確保數據的安全,可信安全地使用車輛,同時有區塊鏈保證的跨領域的協同效應,同時又能夠兼顧隱私的保護。這是一個社區,包含了建築、運營、管理、循環等等。是一個數據聯通的完整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