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被視為「幣圈小騰訊」的$MASK?稱它為「外掛」、「ITO發行平台」、「web2和web3中間件」、「投資基金」等等好像都不算違和,但這就是@realMaskNetwork 的廬山真面目嗎?顯然不全是。

儘管「插件」的印象太過於先入為主了,倘若從商業視角分析,MASK盯緊的還是Web3應用流量入口的生意。來,簡單分析下:

過去幾年,MASK確實被貼上了很多標籤:“社交插件“,“ITO發行平台”等,這讓其一度成為SocialFi的頭號標的。

作為插件,MASK和Facebook、X(Twitter)、Lens、Mirro、Farcaster等社交平台都做了一聚合應用:例如,用戶可以在推特平台上直接使用NFT Avatar作為頭像,還可以直接在推特頁面造訪自己的鏈上web3頁面,查看資產,Activities、捐贈、NFT等全部內容。

簡單來說,相當於把Debank無縫嵌套進了Twitter上,讓Twitter用戶可以不用跳出日常社交應用場景就可以觸達Web3鏈上應用環境。

過程中,MASK做了不少相容優化,接入了Transak法幣聚合通道解決入金問題;直接可以創建錢包進行資產管理;還接入了Uniswap、Sushiswap、Opensea、Rarible等DeFi和NFT交易平台,以及創新性推出ITO首次推特發行資產募集平台等等。

應該講,MASK最令人刮目的是其web2級別的“產品力”,這和騰訊公司在互聯網公司的產品力卡位別無二致。

web3雖然擅長玩Tokenomics,但整體產品和用戶體驗一致都是硬傷,那些所謂像素朋克風的設計雖然也挺新潮,但僅憑這些根本無法吸引web2成熟應用環境下的用戶,數字錢包的私鑰保管門檻,鏈上資產互動的複雜邏輯,加上時刻存在的釣魚陷阱足以讓大部分Web2用戶望而卻步。

而MASK和其他像Lens一樣完全重構社群平台的方式截然不同。 Lens等社群平台從底層伺服器、通訊協定邏輯、前端應用呈現都做了徹底的去中心化改造,故事很性感但苦於落地很難。

MASK則以Web2使用者群體的使用習慣、偏好為本位,來嵌套客製化的各類Web3應用組件,難點在於如何把web3環境抽象的各類Infra基礎設施隱藏起來,只以一個web2熟悉的前端交互視窗出現在使用者面前。這背後也勢必涉及複雜的鏈抽象、帳戶抽像等技術框架支撐。

拉大視角,MASK的野心並不局限於一個SocialFi平台,只是其產品「整活」玩法和傳播都很不錯,因此給貼上了SocialFi的標籤。

在我看來,MASK成為幣圈小騰訊的目標的第一步:將web2流量+產品力向web3環境輸入,即以插件為切入點,讓自己成為有龐大流量的SocialFI頭平台。

MASK成為幣圈小騰訊的宏偉策略第二步:透過資本力量,整合擴大自己的投資版圖,成為坐擁大用戶群體的web3應用流量分送平台。

最近,MASK揭露了其Bonfire Union基金總規模已經超出了1億美元,且迄今已經有120個項目加入了Mask Network的生態系統,包括:Lens、Galaxy、Cyber​​Connect、Ton、Scroll、Rss3、Altlayer、0xScope 、Orbiter等等產品和協議,甚至涵蓋了CHirper、CharacterX、KEKKAI等Ai領域。

仔細觀察,這些被納入MASK Portfolio中的投資標的,都或多或少存在web2產品力的影子,比如,Galaxy成了擼毛的任務教程和引導入口,Cyber​​Connect也是一個超級流量整合互動平台,Altalayer也試圖用模組化To B思維成為layer2賽道的樞紐等等,這些產品都對Web2用戶(C端用戶+B端開發者)向Web3湧入起到了一定作用。

此外,MASK的投資版圖擴張並無毫無章法,它把自己定位為一個資源整合者和流量驅動者,以投資或併購的方式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用流量入口的戰略卡位,來撬動web2和web3的產業資源整合,因而成為一個web2增量用戶入場web3的必經之道,坐享市場爆炸性成長的紅利。這背後隱藏的正是MASK深厚的資本運作能力和市場洞察力,這一步要實現了,妥妥的「幣圈小騰訊」無疑了。

總的來說,MASK用社交插件維繫住龐大的用戶粘性,再基於其Web3全領域的資源整合和覆蓋,目標給web2用戶群體一個低技術參與門檻、高使用體驗的應用入口,完成一次Web2到Web3的“遷徙”,最終推動Mass Adoption的真正到來。

以上。

Note:Web3領域始終活躍著一股web2的神秘力量,它們產品力驚人,又會整活,Tokenomics也玩的很6,只是把方向賭在了,一個不確定何時到來的Mass Adoption前景上。講真,這股web2力量正在潤物細無聲推動著web3產業的日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