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資產是證券嗎?對於這個核心問題的答案將對加密行業產生許多影響,從監管和合規到內幕交易執法等方面。

去年9月,在最嚴重的“2021年”內幕交易醜聞之後,NFT市場OpenSea的產品主管Nate Chastain辭職了。

究其原因是在NFT發行方在正式推向大眾之前,Nate Chastain購買了他事先知道要即將上架在Opensea主頁上的NFTs。這看起來挺冤的,就像Foot Locker的員工在運動鞋上架之前用員工折扣購買了一雙飛人喬丹運動鞋,對嗎?

如果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NFTs不是鞋子;它們是區塊鏈上的數字資產,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甚至可以被視為證券。美國國稅局(IRS)會在你繳稅時計算NFTs,即使你的NFTs是作為禮物收到的。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專員Hester Peirce是出了名的加密貨幣友好者,她在去年10月告訴媒體,消費者在嘗試定性加密資產為是否為證券時應該“非常小心。

新興加密管理

調查Nate Chastain的不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而是一群NFT收藏者。他們追踪了Nate Chastain在區塊鏈上的錢包活動,這引發了OpenSea的內部調查,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聯邦監管機構是否也在追踪區塊鏈活動的質疑。

在區塊鏈行業每天都在產生新的實用代幣、NFT和山寨幣的時候,針對加密內幕交易的法律措施仍不明確。加密領域的創新是不斷的,創新通常是通過大量的風險資本融資為了滿足新的需求和構建解決方案而有機發生的。

加密領域是緊密聯繫的。儘管加密貨幣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和日益增長的人氣,但其去中心化的本質意味著大量信息可以通過社區生成的方式共享,如Twitter、Discord頻道以及面對面的非正式聊天和社交活動。

專業人士在大多數情況下會運用洞察力(除了Chastain的NFT機會主義),但總體而言,加密技術人還是很坦率的。此外,就像OpenSea事件所證明的那樣,通過區塊鏈的公共事務(有點像一場臨時的籃球比賽),生態系統中建立了一定程度的自我監管。

監管機構是否將加密貨幣視為證券?

然而,一旦你了解到令人興奮的新項目和發展方向,你很容易上頭,然後你會像打開Robinhood或E-Trade app那樣,打開你的metamask或coinbase,然後在你的投資組合中添加一些額外的法幣或代幣。

芝加哥的前分行主管Lisa Bragança說,當交易者——甚至是業餘交易者——從內部人士那裡獲得任何新的加密貨幣或產品的信息時,他們應該問問自己這些信息細節是否屬於特權。

她告訴媒體: “對代幣內幕交易信息的最好的處理方式,讓代幣就像股票一樣”。

據Bragança報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認為幾乎所有加密貨幣都是證券。唯一安全的(也就是資產)是比特幣,它和以太坊都是去中心化的。

但這些指導方針在內部人士中仍存在爭議。例如,SEC對加密交易所Ripple的指控表明,如何定義加密證券的問題仍有爭議。

美國證交會前委員、現為諮詢公司Patomak Global Partners首席執行官的Paul Atkins上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的某一刻在審判中得到裁決。”他說: “這可能預示著對於加密貨幣是否是證券的最終定性”

但是,在我們等待這些訴訟在法庭上如何進行的同時, “什麼是證券”的核心問題將是近2 萬億美元的加密行業的房間裡的大象。

“如果一個交易平台沒有進行交易證券,那麼SEC對它就沒有管轄權。所以我們又回到了'加密貨幣到底是不是證券'這個重要問題上。”

區塊鏈中的監管和執行

鑑於目前狀況和區塊鏈的創新,消費者與傳統證券一樣進行內幕加密交易的可能性目前很低。

Bragança說:“SEC並沒有通過檢查區塊鏈來查看哪些交易正在進行。”“即使他們可以,他們也必須弄清楚是誰參與了這種交易,因為這些交易通常是匿名的。”

然後是執行的問題。 Bragança表示,執行加密貨幣內幕交易法的能力“真的受損了”,這可不是常事。

然而,監管機構確實有能力在發現可疑活動時進行甄選。

“假設有人要離婚了,如果配偶發現或知道他們的前任在一個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從事內幕交易,那麼心懷不滿的配偶可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報告。“然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就可以進行調查了,”Bragança說。

在傳統資產中確定某人是否犯有內幕交易罪的考慮同樣適用於加密貨幣。當事人獲得的內幕信息必須是有分量的。也就是說,足夠有分量能使股價受到一定影響,而且這些信息不是公開的。

雖然加密交易所會不定期向監管機構發送消費者數據,但Bragança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中心化交易所更有可能尋求與聯邦監管機構的合規性。

Bragança說:“隨著這些交易所正在尋求獲得更多的權威,它們也在尋求在市場上的合法性和地位。”“所以到那時,你可能會看到,即使沒有法律,交易所也會打擊並舉報可疑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