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冰棒編輯|畢彤彤出品|PANews)疫情之下,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美國半個月內兩次大舉降息,中國則“祭出”了“新基建”神器。各界爭議不斷,在擔心重蹈四萬億覆轍的爭辯中,也對新基建逐漸達成了共識。


截至目前,各省市公佈的未來重點項目投資規劃總額已近50萬億元,圍繞著新基建的“5G、特高壓輸電、城市間高速鐵路和城市間軌道交通、充電樁、數據中心、AI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7個領域是投資佈局的重點。





而去年10月份,剛被最高領導人點名,列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的區塊鏈並未被納入新基建“七君子”。


區塊鏈還能踏上新基建的列車嗎?作為處理數據的新型技術手段,可以在新基建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民間資本的新機會


目前區塊鏈企業的經營主體大都是民營企業,在傳統的基建中,基本都是國企央企的舞台,而新基建清單中,各類新興技術,則是民間科技企業的“硬武器”。民營企業,會越來越多的成為大國基建的新乙方。


正如經濟學家任澤平所言,新基建要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准入,擴大投資主體,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


事實上華為、阿里、騰訊等企業已經大力投入新基建。


今日(3月19日),京東數科成立了產業AI中心,集成了京東數科旗下AI實驗室、區塊鏈實驗室、數據智能實驗室、智能風控實驗室、智能城市研究院、農牧院士研究院、資管科技創新實驗室、AI機器人實驗室等多個科研機構的AI研發力量。


區塊鍊為數據加碼


除了硬的“新基建”,應該還包括軟的“新基建”。近年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疫”情頻發,暴露出的問題反映了深層次體制機制改革的緊迫性提升。


2019年12月,武漢部分醫療機構陸續出現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但時隔近兩個月後,到了2020年1月下旬,相關輿情才開始在全國傳播。這凸顯了我國當前正在運行的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與響應機制還有欠缺。

 

鐘南山院士也直言不諱的提到,我國CDC的地位太低了,衛健委領導下的技術部門,CDC的特殊位置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一級一級上報。有的國家CDC可以直通最高層,甚至可以直接向社會發布。

 

這句話的背後,也是對信息流通的不滿和擔憂。

 

在現有的國家傳染病上報系統中,對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目前傳染病報告卡在臨床醫生填報完成後,到上報到國家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還需要3次人工審批,分別是:院內防保科醫生審核,區、縣疾控中心審核,市級疾控中心審核。

 

採用多機構和人員的核實審批,對於突發重大傳染病的爆發監測來講,這是一種重大缺陷。如果縮短報告路徑,實現基於區塊鏈智能合約的自動上報,將避免人為乾預,提高系統的處理效率。

 

數據流通的根本阻力在於,數據確權和保護隱私,而區塊鏈技術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兩個問題。

 

醫療數據是通過檢測機器獲取,讓機器併入網絡,同時讓操作醫生對數據進行數字簽名,同時共享到區塊鍊網絡當中,這樣的方式,即可以保證數據的及時性,也保障了數據的有效性。涉及隱私相關的數據,可以進行加密處理,讓隱私數據在鏈上的流轉和使用時,保持留痕可追溯。


區塊鏈技術未被列入新基建的清單,從根本原因上來講,區塊鏈技術還沒有真正找到太多剛性需求的應用場景。大多數區塊鏈系統只停留在處理交易的初期,還不具備成熟的數據處理和數據存儲能力。同時,在行業領域的初期,還沒有統一的區塊鏈標準,大力擴建的成本是必要的考慮因素。

 

可以設想到的是,新基建中,大數據和雲計算是重要的養料和土壤,而區塊鏈技術會成為眾多新基建當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耦合技術。降低信息審核成本,提升數據流通效率,讓數據在新基建之間更加高效傳輸。


警惕新基建泡沫


與其說是新型基礎建設,不如說是一場新型科技革命。在新基建的過程當中,也要警惕新的泡沫產生。如同曾經火熱的3D打印技術,3D打印曾經被認為是科技革命的重點。但3D打印技術並沒有按照人們設想的路徑發展,沒能實現顛覆性創新的目標。

 

5G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和發展要早於區塊鏈技術,但5G和人工智能技術離真正落地的市場場景,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就目前的4G網絡來看,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的互聯網應用,真正迫切需要5G網絡環境的場景還並不多見,這一點和目前的區塊鏈技術非常類似。

 

5G和人工智能鮮為人知的應用場景,就是無人駕駛技術。無人駕駛不僅僅是5G的0延遲和人工智能傳感器就能解決的問題,還包括如何解決市場上目前的存量汽車的實際問題。受制於汽車的換代和淘汰,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無人駕駛才能大規模應用。

 

倘若大範圍部署5G基站,要花費的成本至少在萬億級別,而這都是需要新的應用程序來覆蓋。 5G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建設,短期不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對於包括區塊鏈在內的所有科技企業來說,是否“借東風”需要從自身需求出發,不盲目大規模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