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這是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的一句話,寫於1900年,寫於百日維新失敗之後的反思中,梁啟超把中國強盛的希望放在了青年人的身上,青年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做事,如果評判事情,是這個國家的未來。

我們已經太久沒有審視自己的精神了。我們這個國家發展得很快,以至於遍地都是“機會”,每個人都在想著怎麼賺錢,賺錢就是第一目標,人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對於事情是否值得做的標準似乎就是“賺不賺錢”,“我能有什麼好處”之類的言語。人們更多的習慣於以“有錢人”和“窮人”來劃分這個世界。而精神層面的富足漸漸變得曲高和寡,變得“被清高”,變得“不合群”,變得“不接地氣”。變得——連我寫這篇文章都覺得很沒有底氣,沒有膽氣——也許大部分時間,我也在努力的變得和大家一樣,努力的接地氣。

發展更快,更可怕的還有區塊鏈這個行業,或者明確的說應該是“幣圈”。所謂“幣圈一天,人間一年”,在這里居民,甚至沒有時間思考,這裡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賺錢”。在這裡,“能不能賺錢是一切的唯一標準”。有多少人辭職在炒幣?有多少人要辭職加入區塊鏈公司?有多少人辭職發幣?有多少人…這一切是是為什麼?根本原因在於幣圈的造富效應,動輒幾萬倍、幾千倍、幾百倍的。然而這些都是真實的麼?這些會給價值觀、方法論正在形成的年輕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年輕人容易追逐金錢,尤其是當金錢好像很容易獲得。尤其是在最近的某一段錄音中,某大佬更是總結了一套方法論,如何獲得財富,如何割韭菜,如何收智商稅,然後被割的人仍舊謎一樣的信奉老師。現在幣圈,基本上社群,社區,IP之類的詞兒,已經都不是本來的含義了。基本都是在培育韭菜,拉新的進來,或者升級方式再割一波老韭菜,大佬們樂此不疲。

其實某老師的音頻內容,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做個人的IP,有自己的技術團隊。也是典型的互聯網的打法。自從開始,幣圈很多人迷戀上了做社群,做個人IP,為什麼呢?一時間湧現了大量的媒體,公眾號。有一本書叫做《烏合之眾》,這本書放到幣圈,真是由外到裡都太貼切了,它講的是群體無意識的狀態下,群體是如何決策的。幣圈的社群就是一個烏合之眾,非常典型,集體無意識狀態下的決策基本都是大佬們的聲音了。所以之後的代投,接盤就自然而然的完成了。這樣的社群,有價值么?有的人說,我不會是最後的接盤的。你能保證每次都不是麼?大佬們都保證不了,沒見最近大佬們撕的厲害麼?

所以,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做的事情,是不是給社會、給行業帶來了價值,帶來了進步。我們給年輕人的導向應該是創造價值、帶來進步。而不是賺錢是唯一的標準,不賺錢的都是傻×。面對任何一個區塊鏈的項目,我們第一個要問的就是:這個項目帶來了什麼價值?炒作需要熱點,比如人工智能,炒作並不一定需要價值。所以,看到很熱的項目,大家不要衝動,還是先問問這個項目除了投機,炒作,有什麼價值!不要看團隊、顧問、股市、熱度了,看看實際的作用吧。

我們已經很快了,不要再快了。我們應該慢下來,努力的攻克技術難關,努力的讓開源的公鏈,我們中國人成為主導。我們應該慢下來,努力打造生態,努力的讓區塊鍊為實體經濟賦能,而不是消耗。我們應該慢下來,讓年輕的一代養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樣,區塊鏈行業才有希望,國家才有希望。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老師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IP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社群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炒幣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投資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寫文章

找准自己的定位,慢工細活,迎來豐收。

我是三兩,專注量化交易,如果你對數字貨幣也感興趣,歡迎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