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的這個主題,對區塊鏈圈的朋友來說可能有些陳詞濫調,但我還是想談一談,因為它對互聯網圈的朋友可能會有些意義。

今年大家都不容易,相比之下,互聯網圈更不好過。行業紅利已近,疊加政府的強力監管,不少朋友想轉型做區塊鏈,找我聊他們的計劃。一個個聽下來,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性,計劃,團隊和認知都不夠crypto native,相反,都非常的mobile native。

這不是他們的錯。職業生涯的頭十年對一個人有極強的定性效果,他們的頭十年正好趕上移動互聯網的上升期,自然做事的方法論和世界觀都是非常mobile native的。剛開始轉型做區塊鏈的時候,也自然的沿用移動互聯網的方法論,拿著錘子找釘子:

“我有個頁遊團隊,現在想轉型做gamefi,但是不知道怎麼做token的經濟模型,你有什麼建議?”

“我有個日活幾百萬的app,可以轉型做DAO嘛?是不是發個幣就可以了?”

啊,多麼像三年前的我。

對區塊鏈圈的朋友來說,這些想法一看就挺荒謬的。因為這是兩個世界,當然底層規則有相通之處,但是照搬是肯定不行的,這都不是南北差異,這是跨星球或者跨物種的差異。

怎麼克服這個差異呢?我只知道一個笨辦法,就是先清空過去的方法論,然後沉浸到這個行業,認真的學習三個月。先別急著找方向做項目,就是單純的學,不單是書面意義的學習,也包括和行業內朋友的交流,還有實際的上手,使用各種區塊鏈產品。

也許還有一條,hodl你看好的資產,感受市場的波動,經歷一個完整的周期。

寫到這,我突然對“什麼是crypto native”有點感覺了。

之前在一個群裡討論過這個問題,一個朋友說:

“其實無論是不是國產,最重要的是crypto native。這個crypto native的理解,是決定項目的精神內核的東西。我對crypto native的理解,是源自當年在grin社區的經歷。我們是grin最早4g挖礦內核的開發者,我個人也是grin古靈幣的命名人。我後來覺得grin的團隊似乎是btc core的人,所以整個grin的項目,從文化、到治理、到精神內核,都是100% crypto native。

今天我們中國很多團隊,尤其是從傳統互聯網來區塊鏈的團隊,最難邁過的一關就是對crypto native的理解。如果不能理解crypto native,那麼項目就不可能走到區塊鏈舞台的中央,它是一種文化和價值觀,一組“雖不明言,卻普遍遵循的價值準繩”,很難有簡短的話總結,這個有點像英美法系,不是成文法。只有深入到區塊鏈核心社區,慢慢浸染,才能更好體會。

當然,我一直在試圖向中國社區解釋crypto native,也許我可以總結一些東西出來,但總覺得這些東西寫下來就不是那個味道了,或者說寫下來也只是一家之言。 ”

另外一個朋友回應道:“crypto native,很難描述。用產品說比較容易理解,比如dydx,雖然是defi OG項目,但是產品層面完全是mirror 傳統金融交易,站在傳統金融角度看defi,完全沒考慮在defi組合性和資金來源上結合defi原生的創新。

這個也沒有好壞,現在很多defi衍生產品,其實都沒有native的特性,比如uma的到期期權設計,但是不妨礙講故事。

crypto畢竟生態有多樣性,每個項目都有自己的圈層。 uma 的圈層是華爾街背景的傳統金融轉crypto的人,所以它估值也可以非常高,因為都是deep pocket 。 ”

我的理解,native就是本地人,你對什麼東西有認同感,不是來旅遊觀光的,你就是native。 crypto native還有一個判斷方法,你的資產是否以crypto為本位,以及你打算多長時間以crypto為本位。

crypto是一個新世界,歡迎一切想成為native的人。但如果你只想來短線幾日遊,從期望上來講,這可不是個好地方。

值得閱讀的文章

為什麼Rollup +數據分片是區塊鏈高擴展性的唯一解決方案

https://polynya.medium.com/why-rollups-data-shards-are-the-only-sustainable-solution-for-high-scalability-c9aabd6fbb48

@郭宇:BSC,Polygon,Solana 很快很便宜,但是這些L1 方案都沒有實質上解決區塊鏈高擴展性問題。狀態爆炸,節點數過少,TPS矮天花板,過度經濟補貼……。區塊鏈想要容納更大規模的應用?這篇文章嘗試(略顯激進地)論證只有zkRollup + Data Sharding 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出路。值得一讀。

新的EVM 鏈手冊

@鐵拳:Nansen的Shual寫的EVM“投資理論”推文主題帖,略帶嬉笑怒罵方式描述了最近的EVM鏈輪動的市場環境下的一些現狀,雖是細小怒罵的諷刺但確實又很好地講述了市場現狀。值得一看。

https://twitter.com/0xShual/status/1437041247487676418

BanklessDAO – 去中心化協作的寶貴樣本

https://mp.weixin.qq.com/s/elW0QClGlJs5Mj0Z6k18uQ

@王超:你不小心走進一家'公司',發現可以隨意暢遊這家'公司',每個部門的會都能去聽。而幾乎所有部門的歷史討論,歷史工作文檔也都放在那給你看。等你逛了很久終於發現了有興趣的事情, 問我能不能一起玩。一群人說來啊來啊,就差你了。這就是BanklessDAO。

Schnorr簽名再思考

https://mp.weixin.qq.com/s/DxWhqRjqCt9H491UVQF8Jw

@沙漏時間:從密碼協議設計的角度思考Schnorr 簽名是如何產生的,幫助大家轉換視角理解密碼協議。

An analysis of Ethereum's DeFi ecosystem in Q2 2021

https://consensys.net/reports/defi-report-q2-2021

@Hope:Consensys的DeFi第二季度報告,看大跌過後各個賽道的複蘇與成長。

賬戶,嚴格訪問列表和UTXO

https://mp.weixin.qq.com/s/DgQOHXO9C1xiBfmYHD0VTA

@阿劍:一篇探討UTXO 和賬戶模式在表達能力究竟有無差別的文章,是對近來推特上的嘲諷UTXO 的觀點的回應。

這種觀點的典型形式是Hasu 的講法:“我覺得同行評議壓根沒有什麼用,他們甚至沒有告訴你,UTXO 如果不做出重大犧牲就無法實現Uniswap”。 (有人則針鋒相對:“賬戶模式同樣需要重大犧牲才可以。只不過你對不同的犧牲有偏見”。這話當然沒有Hasu 的那麼戲劇化,實際上是更有理的,尤其結合本文來看)。

人們現在必須重新思考的是,UTXO 對賬戶模式究竟有何劣勢,有無被忽略了的優勢(反之亦然)?在鏈的差異中,哪些是數據模式帶來的,哪些是富狀態/無狀態帶來的?

另,我一直認為John Adler 是被低估的一個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