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内容脉络,用技术挖掘开启经济纪元

在新闻传播史上,每次技术革新与应用都会推动新闻理念和行业实践的巨变。十多年前,很少有人能预测到,男女老幼会整天抱着各种移动设备、从大小屏幕接收资讯和寻找乐趣。

仅以互联网这个“新媒体”为例,从二十年前兴盛的门户网站到今天遍地开花的短视频直播平台,传播手段的迭代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和预期。最近,《柯斯林词典》宣布NFT当选其2021年年度词汇,就连“混合办公”“元宇宙”等词语也都败在这个数字代币手下。

NFT——新闻传媒升级引擎

2021年是NFT(非同质化代币)及其作为基础设施支撑的“元宇宙”(metaverse)的元年,这些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出现迅速进入了包括新闻传媒业在内的诸多领域。在数字化变革和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外部挑战的冲击下,当下全球新闻传媒业不仅仍未摆脱入不敷出、版权保护乏力、公信力下滑和受众参与度降低等诸多困境。

同时,不断内卷化的数字传播生态也让新闻的呈现方式陷入桎梏,后真相的泛滥成灾导致伦理危机空前严峻。近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NFT技术和元宇宙概念在新闻传媒业的应用则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成为后疫情时代提振新闻传媒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纵观当前新闻传媒业,许多传统媒体机构都陷入了广告收入大幅下滑和入不敷出的困境,因而要发掘其特有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收益增长点。作为新闻传媒机构本身而言,最大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产就是在长期运转和发行过程中所积累的新闻内容。各国都拥有一批历史悠久的主流媒体机构,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具有独家报道的优势和资源,拥有各类报道文本、重要人物专访、图片和音视频等资源的所有权,其历史价值和珍稀性都是无可取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报道的标题、三言两语的“直播同期声”更是独一无二的“资产”。因此,传统主流媒体机构是“非同质化”的新闻产品的“富矿”。

NFT的“非同质化”属性还体现在其提供了标记特定数字资产所有权的方法,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等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就技术手段而言,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数字化为NFT的形式。各类大众媒介产品则是NFT交易的首选对象,图片、动图、音乐、视频或游戏中的物品都是“币圈”内的交易热点,这些被数字化了的媒介产品不仅具有独特性,且其产权无可争议,可以通过区块链跟踪NFT的交易和归属。被NFT化的媒介产品既可以是独一无二的,如各类原创内容,也可以有很多副本,且每一份副本也都是可追溯的。

在媒体机构营收窘迫、可信度大幅下滑的今天,将新闻现场的“通行证”NFT化交易也成为新趋势。将NFT的智能合约引入新闻传媒业当中,能够完善内容生产流通规则和机制的建设,有效提升用户参与度和满意度。传统媒体若想让受众参与到内容生产中来,往往采用动员、号召等中心化形式,会出现无法追踪和掌控的假新闻泛滥和所有权不清等问题。

由于新闻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也是非同质化的,并且需要记录和追溯,因此通过使用NFT,无论是在哪个层面对内容进行编辑、验证某个内容是否被修改,还是设置编辑访问权限等各种细节,都可以利用NFT。这样既免去了中心化的监控和管理,也使得整个内容生产和流通的过程清晰真实,其中每个细节都可以追溯。

“片面真相”与“间接体验”

作为独一无二的代币,NFT在传统主流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如果新闻传媒机构的每一篇新闻报道、音视频甚至标题都能被NFT化,其稀缺性会吸引买家竞标,从而获得可观的收益,同时其所具有的可追溯性还能够防止各类盗版侵权行为的发生。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对元宇宙的想象是基于麦克卢汉的“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感觉能力的扩展和延伸”的经典论断。随着元宇宙对媒介形态的颠覆,人的延伸也将随之升华。元宇宙作为一种未来媒介可以帮助人类打破既有的社会性实践疆界。一方面,元宇宙突破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物理空间上的限制,人们可以有选择地自由进出不受现实因素影响的虚拟空间;另一方面,还实现了在虚拟世界中感官的全方位连接。

在传统的媒体技术下,新闻受众只能接受“片面真相”和“间接体验”,而元宇宙能够提供几乎与现实社会一模一样的场景,因此人可以借由各类感官接口进入元宇宙,在其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不再需要借由记者的描述或是观看图片和视频,而是借助头戴设备通过“沉浸式体验”进入新闻现场,获得最为真实直观的专属新闻体验。通过这种方式,用户把握了新闻消费的主动权和内容的阐释权,成为全知全能的“产消者”,而非被单向操控和灌输的对象。

这一技术的转向使得未来的新闻媒体会将新闻生产进一步全感官地由第三人称的“原画复现”向第一人称的“沉浸+参与”转变。从学理上看,这一转向也符合由“客观新闻学”向“对话新闻学”的演进趋向。

与所有新技术一样,NFT与元宇宙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符合“技术成熟度曲线”,目前两者皆处于高潮期,成功的“事件营销”导致其行业出圈,大量资本涌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接下来的迅速“降温”也无可避免,尚未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为了最大化人们将更多时间和资产配置到虚拟环境中的意愿,建立对虚拟环境的持续性和经济稳定性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数字环境越来越具备沉浸感、普及性和互联等特点,这些威胁只会被放大。

媒介外延元宇宙蓝海

虽然某些技术或技术组合发展的确切普及时间通常很难预测,但更广泛的发展轨迹通常可以提前数年预测。例如,早在万维网发明之前很久,马歇尔·麦克卢汉就在信息时代伊始就对通信媒介的演变发表了丰富的评论。他在1962年写道:“下一个媒介,无论它是什么,都将把电视作为其内容,而不是作为它发生的环境。计算机作为一种研究和通信工具,可以加强检索、取代大众图书馆机构、检索个人百科全书功能,并将其转换成一条私人专线,快速定制一条可销售的数据”。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核心理论,用一句著名的话概括就是“媒介即讯息”,即我们用来吸收信息(广义定义为媒介)的工具将成为我们身体的“外延”。

一个持久的、活生生的数字世界,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存在感、社交呈现和共享的意识空间,以及参与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的庞大虚拟经济的能力。除了目前最容易被理解的游戏资产之外,大量的内容最终将被标记为NFT和加密媒介。业内人士已经将推特和博客、音乐以及社区访问权限标记化。超媒体催生了一种横跨图形、音频、纯文字和超链接的非线性信息媒体。有了加密技术,我们就可以给媒体注入数字财产权。区块链在虚假信息治理中的一大思路是提供“概念证明”,即为真实内容提供足够的佐证信 息,减少读者进行事实核查的时间成本,培养公民具有批判意识的媒介素养,并以此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同时,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后真相”时代对真相的漠视、注意力经济导致的流量至上的编辑标准、事实核查和监管的缺失,使得假新闻、虚假信息等行业痼疾甚嚣尘上。

总的来看,NFT已经成功地进入了新闻传媒机构的生产和流通链条,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利用自身的“非同质化”资源涉足NFT,建立起了专属的新闻社区。

相比之下,元宇宙与新闻传媒业的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除了部分游戏实现了“入门”级的元宇宙应用外,还未出现内容生产和流通上的成功范例。但元宇宙“虚实结合”的特性与新闻传媒业存在广泛的交集,可以预期,元宇宙将成为未来融合媒体发展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