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第五屆地新引力峰會第二屆不動產區塊鏈論壇在上海舉辦。本次峰會由易居.克而瑞聯合中國房地產協會共同舉辦。萬向區塊鏈執行總裁王允臻應邀出席了本次活動,並發表了主題演講。
以下根據現場速記整理的演講全文,略有刪減。
在正式分享前,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萬向區塊鍊是一家甚麼樣的公司?我們與其他區塊鏈公司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相比其他區塊鏈公司,萬向區塊鏈佈局較早,並在早期就結合生態發展和戰略投資進行了全生態鏈、全供應鏈的部署。這其中包含了從底層技術、雲平台、BaaS到標準制定、風投、加速、孵化等。同時,我們整合了豐富的國際資源,從2016年開始有力推動了國內的區塊鏈產業發展。
其次,我們致力於區塊鏈與關聯技術的整合。區塊鏈要真正發揮生產關係重組和建立信任的作用,同時體現它的安全保障、數據流轉的能力,就不能獨立於各種關聯技術各自的架構之外,因此,關聯技術彼此嵌入的集成設計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第三,行業運用跨度比較廣。針對不同的行業運用,我們內部思維是“區塊鏈+和+區塊鏈”,換句話說,我們會自己問自己,這個項目不用區塊鏈能不能做? 如果答案是“能”,我們會坦率地告訴客戶或者合作夥伴區塊鏈解決方案對這個項目並不是最優解。我們希望找到那些真正需要區塊鏈技術的項目。
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低碳。
目前,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已經不僅僅是經濟、環境問題了,它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是一個地緣政治、國際關係問題。如果用“+區塊鏈“的思維去判斷,我們認為這個領域需要區塊鏈技術。
碳中和目標孕育一批具有創新價值的行業應用項目。而從戰略層面,又和萬向區塊鏈的三條主要業務線高度契合:
分佈式認知工業互聯網。萬向提出“分佈式認知”技術賦能的初衷,就是用來解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兩個難題:一是企業為什麼敢把數據共享出來,二是企業為什麼要把數據共享出來——即數據安全保障和數據價值挖掘的問題。碳計量和低碳激勵機制,將會成為工業互聯網的重要價值組成。
資產數字化。即通過區塊鏈+物聯網的技術整合和數字孿生,對資產進行實時可信的數字化管理。碳中和將為資產價值帶來新的計量維度。
數字城市。在碳中和目標下,包含碳排放精準可信劑量的可信數字底座是關鍵。據有關統計,目前全人類碳排放72%來自於城市應用,而其中又有30%來自於家庭。因此,在城市、社區、家庭、個人中,減少碳排放的空間非常大。
區塊鏈技術在其中能做些什麼呢?我們投資了國內領先的物聯網+區塊鏈公司:摩聯科技,並與摩聯科技一起推進了BoAT+PlatONE物聯網數據賦能平台。該平台能夠從激勵機制和有效監管兩個方面解決碳排放的問題。
為了達成碳中和目標需要建立碳排放體繫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有:
碳排放數據精準度欠缺。
物聯網+區塊鏈,從數據源頭進行追溯,保障數據本身;碳排放數據可信度存疑。之前其他嘉賓的演講中,提到了某品牌電動汽車剎車事故爭議的案例。在這種情形下,即使廠商提供了數據,這個數據因為完全來自於中心化服務器,其可信度可能會被某些人質疑,數據未必是完整的,廠商也很難自證。而區塊鏈不僅僅可溯源,保證數據的可信性,還能保障數據的體系性和完整性。所以,要解決碳排放數據可信度存疑的問題,離不開區塊鏈的技術體系。
碳排放數據的實時性不足。區塊鏈+物聯網+5G,可以解決實時性不足的問題,同時也是“+區塊鏈”能力發展的有力證明。
以上列舉的是數據層面的技術問題,真正實現碳中和還必須要有適當的機制設計,即激勵機制和治理機制。政府激勵引導、社會秩序共建、民眾共同參與同時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理,這個治理不僅是監管,而是在適當的時候在整個體繫管理中調整治理和激勵權重。作為萬向區塊鏈的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博士在這方面有很多的論文及研究報告,感興趣的嘉賓可以關註一下。
碳中和的區塊鏈價值創造如何落到實處?接下來我將結合具體的場景來講。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所講的每一個場景都有一個開放的生態屬性,每一個場景裡都有一個或多個關聯行業,這樣區塊鏈才能在城市碳中和目標實現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
第一個場景,綠色出行。
綠色出行主要是數字計量和個人激勵機制的問題。
城市裡有多種不同的出行選項,從政府治理的角度看,這些不同的選項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不同階段其激勵機制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相比上海完善的公交、地鐵網絡,一些小城市可能交通體系相對落後,如果此時將激勵導向過度地推向不夠完善的公共交通的話,可能也無法實現既定目標。
因此,激勵機制必須是靈活的,它的權重必須是與時俱進的。而這又如何實現呢?比如說有一個數字居民,或者說你在城市生活中有一個數字化身。這個城市懂你,你懂城市,圍繞這個數字化身,不同的出行選項會得到不同的積分,比如最高的可能是單車,其次是公共交通,再其次是自駕出行。當然,這個也體現在城市與城市之間,通過這個數字化身,對你的出行給予計量並給予適當的激勵,這是綠色出行的一種體現方式。
在出行選擇的過程中,你的數字化身會像一個綠色生活管家一樣,它會給出一些綜合的出行建議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從開放的行業生態角度上看,出行公司、地方政府及各種APP的開發廠商需要進行密切的合作,創造良好的用戶體驗。
第二個場景,柔性用電管理。目前,大多數城市的新能源電力產生,往往是國家電網之外的,本地供應商如何能夠更好的對用電進行柔性管理?大型城市在人口不斷的增長過程中會不斷面臨壓力,電網要不斷擴容,電網的擴容不是連貫而是階梯狀的,每上一個台階都有大量的投入。因此,錯峰管理、薄膜太陽能、新能源及能儲的結合能夠有效地管理城市用電。
第三個場景,社區廢棄物的回收。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是降低碳排放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如何把這些回收資源組織起來,以適當的激勵機制,再讓它們和居民之間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是未來重要的治理方向。
第四個場景,節能燈桿。
這是區塊鏈+物聯網實現城市基礎設施服務化的一個範例。
如果把每一個路燈或者每個片區的路燈作為一種資產,再用這個資產來融資,對政府來說,供應商去融資,把路桿樹立起來,政府再和本地的開發商一起每月付服務費,這樣一來這個基礎設施就不再有非常明確的產權。
而是最終通過服務的方式進行城市的基礎設施保障,這個過程就是區塊鏈+物聯網。
現在,為了實現碳中和的目標,LED燈泡的效率提升、智能關燈、開燈這方面服務的提升都可以集成在這樣一個服務化的技術框架中。
第五個場景,可回收外賣餐盤。雖然目前有很多餐盒已經是可回收的,但在流轉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因為餐盒的使用方不單是消費者,也是不同的餐館,而餐館之間的合作,管理成本是比較高的。如果把餐盒當作小額資產,可以通過二維碼的方式放在區塊鏈服務網絡上進行流轉,你吃完的餐盒可以進行回收,形成大規模的開放流轉平台,最後通過區塊鏈平台結算。
第六個場景,綠色家電。目前,國家電網電力研究院、電力廠商包括海爾、美的已經在考慮是否通過物聯網模塊+區塊鏈對家電用電進行準確的計量。對於用電時間,比如對洗衣機選擇什麼樣的洗衣模式進行計量,或者選擇節能的家電使用模式也會得到激勵。以上這些例子都已經在實踐過程中,且都通過積分流轉等激勵機制的設計。
綜合我們所看到的這些例子,每個場景都會涉及到區塊鏈技術本身、關聯技術及關聯性行業來共同為數字城市創造價值,實現低碳目標。因此,這不僅僅是技術合作,也不單純是區塊鏈行業的生態合作,它是關聯技術行業的生態合作,且是跨行業的生態合作。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