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万向区块链数字城市事业部负责人廖娅伶、Helium中国区负责人高原、GSMA大中华区战略合作总经理庞策、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战略与研发中心业务主管常征、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受邀出席第七届区块链全球峰会“城市数字化转型落地方案”主题圆桌讨论,从应用场景中的痛点出发,讨论如何以区块链分布式治理为基础,在数字化进程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变革与城市治理体系升级改造,打造宜职宜居的数字化城市。
以下为讨论全文,根据速记整理,略有不影响原意的删改:
廖娅伶(主持人):
大家好!我是万向区块链廖娅伶,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了四位重量级嘉宾,他们有全国顶级的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专家,也有代表全球运营商生态的组织负责人,还有代表城市可持续发展、双碳领域碳交易市场的专家,也有在区块链技术的全球实践者,非常期待你们接下来的精彩发言。
首先请各位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从高总开始。
高原:
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来到万向区块链全球峰会。我叫高原,是Helium中国区负责人。Helium的愿景是想要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全球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在我们看来,Helium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特性一:开放性。在网络搭建的过程中,个人和公司都可以参与到网络覆盖的提供及网络使用里来。
特性二:开源。项目开源是区块链的精神。我们也希望Helium是社区驱动的项目,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探索Helium未来的发展方向。
特性三: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各种技术的加持,Helium可以很灵活地部署后端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方式,安全性非常高。
目前Helium在全球搭建了两张网络,第一张网络是基于LoRa技术的物联网网络,目前在全球已经有差不多25万台网关,覆盖了140多个国家。这个数字还在非常快速地增长,预计到明年这个时候这个数字会再提升一个数量级。
第二张网络是更加令人兴奋的网络,北美的5G基础设施相对来说发展速度会比较慢。Helium利用了美国现在已经开放的CBRS开放频段,开始用人人参与的方式搭建在美国的5G网络。
我昨天晚上刚刚得知一个非常好的消息,美国的大型电信运营商Dish Network刚刚加入了Helium生态,会在美国全球布5G热点。
廖娅伶(主持人):
下面有请庞总做自我介绍。
庞策:我是GSMA的庞策。GSMA是代表全球运营商和移动生态的国际组织,全球大概有800多家运营商,绝大部分都是GSMA的成员。除此之外围绕着移动运营商生态系统大概还有400家也是我们的企业会员,里面包括华为、中兴这样的通信设备制造商,还有手机制造商,比如说中国的小米等等。
互联网公司Facebook也加入了GSMA。5G物联网时代,很多垂直行业也非常关心5G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所以像空客、F1等都加入了GSMA。
GSMA会有公共政策组、技术工作组在推动全球移动技术发展、行业战略,旗下有媒体、智库,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世界移动大会MWC巴塞罗那、上海、洛杉矶的主办方。今天非常高兴参加这场峰会,来到区块链的世界。我本人有超过20年的通信行业从业经历,其中5年在爱立信,11年在诺基亚,2016年加入到GSMA。
常征: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战略与研发中心的常征。可能大家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不是特别熟悉,但是提到今年7月份正式上线运营的全国碳排放交易权市场,大家可能都近期有听说过。
上海环交所是全国碳市场中唯一国家指定交易平台,承担着全国碳市场交易运行的职能。同时从2014年上海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运行起来,一直承担着上海市的地方碳市场运行职能。
今天我将从碳市场角度和各位区块链领域专家,包括各种运营场景的专家交流想法和观点,谢谢!
盛雪锋:
我是来自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的盛雪锋。我们研究院在智慧城市领域及城市数字化转型方向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专业性研究机构之一。
在上海主要是在围绕政府和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顶层设计咨询进行了很多工作。大家看到的上海市政府这两年发的大部分跟智慧城市、数字化相关内容的政策文件,我们都参与其中。
今天,上海也正式发布了《“十四五”城市数字化转型规划》,我接下来的分享中也将多次提到规划中的内容。
廖娅伶(主持人):
盛院长,您主导过多个省部级的智慧城市、城市数字化转型落地的研究方案,就像您刚刚提到的,去年年底上海提出全面数字化转型,北京也提出2030年要做数字经济制度,您说城市数字化现在已经不是选修课了,是必修课,是城市的生命线,请您帮我们分析一下技术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将如何为城市数字化创造价值?谢谢!
盛雪锋:
今天是个很特别的日子,就在差不多一个小时前,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了《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其中有大量跟区块链密切相关的内容,从规划的文本中就可以看出区块链是城市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未来上海会非常注重打造这一基础。
规划中面向生活、治理、经济三个领域推出了20个重点任务和六方面需要取得突破的内容。我将这些内容归纳成了三个方面,这些方面都和区块链的发展紧密相关:
第一,上海作为全国龙头城市,在数字时代,上海的重点工作就是在引领规则、制订规则,做数字时代规则的制定者、引领者、影响者,在规则里大家都在谈数据是要素,数据是资产。
这个规则是什么?我们都在不断摸索,可能是交易的规则,可能是流通的规则,可能是其他一系列的规则,这一系列规则里有没有区块链的用武之地?我相信一定是有的。
第二,上海把“数字基因”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注入到生活、治理、经济领域中去。上海生活、治理、经济三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最终是以什么体现呢?它会体现在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的场景里。比如说肉牛养殖,赋能农业数字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在经济领域里,我们是不是需要更加底层的互相信任的数据机制?我觉得非常必要。
第三,上海试图打造数字时代新的城市底座,这样的底座是什么?我们在规划里看到了一部分内容,但我相信规划里的内容仅仅是目前初步的思考,规划里有AIoT的基础,有城市智能中枢及一系列共性赋能平台,整个基础+中枢的新平台构成了未来城市数字化发展的基本底座。如何保证底座中数据的可信性,我相信区块链的价值在这方面就会得到充分体现。
廖娅伶(主持人):
您刚刚讲到底座,我相信会有可信数字底座存在的价值,区块链就是赋能数据可信、数据信任的机器。下面请庞总进行分享。请问您从全球运营商的角度来看觉得中国的5G发展在全球处于什么位置?在运用5G赋能城市数字化方面,您觉得中国有可能领先全球吗?
庞策:谢谢主持人!
特别高兴在区块链世界分享5G。GSMA了解全球运营商的整体情况,可以跟大家分享几组数据,让大家对于全球5G的发展,中国和其他地区5G的发展做一系列的对比。
全球有176家运营商在69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了5G的商用,这个数字低于GSMA的预期,主要是由于网络的开通和商用收到了疫情的影响。GSMA预测到2025年全球会有405家运营商在125个国家和地区商用5G,5G网络会覆盖各大洲、各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
2019年4月份,韩国、美国率先商用5G,到底有多少5G用户?按照GSMA的统计口径(5G终端接入5G网络),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中国有4.28亿5G连接数,包括了台港澳地区500万的5G连接数。中国的5G连接数占全球的比例接近80%,也就是说全球的5G连接数大概有5.5亿。
另外有1点几亿来自于哪里呢?除中国外,5G连接数第一大的美国有4000万。韩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得也很好,现在大概每个国家有2000万。另外就是欧洲,整个欧洲只有1750万,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在5G方面,无论是发展的节奏、部署基站数量、5G连接数都绝对是全球领先的。
再有就是渗透率,在我们行业有一个引爆点的概念,超过20%的渗透率就会快速发展。中国5G渗透率现在是27%,也就是每100个连接用户,有27个是5G用户。韩国的5G渗透率目前是世界第一,达29%,中国的这个数字已经和韩国的非常接近。中国能达到今天这个成绩,受益于中国政府的推动,以及完整生态产业链的快速推动。
再看一下5G业务,在To C侧来说,GSMA每年两大重量级的全球调研之一是对消费者的调研,60%的5G用户对5G网络提供的速度、延时、带宽基本满意,但还有一些觉得不满意,因为用户可能对业务感受不是特别明显。5G的应用领域,如8K、AR、VR等业务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但我相信未来会引爆。二是在To B的调研,5G在To B端发展较快,全球前100的运营商决策者都认为5G To B会给各个垂直行业带来机会。
5G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占比非常高,每个机构对智慧城市的定义不一样,到底哪些细分市场属于智慧城市的垂直行业?从GSMA的角度来看,数字科技在交通运输、应急公安、生态环境、民生服务以及电子政务方面的应用都属于智慧城市或数字城市范畴。5G带来经济附加值增量占比最高的是公用事业+医疗+教育,达到40%,其次是制造行业,占比39%,信息产业占8%。到2030年,5G给各个垂直行业带来的经济附加值将超过7000亿美元。
说到和区块链技术的结合,我们从2017年就在中国推动NB-IoT和区块链的结合。NB-IoT也是GSMA非常重视的项目,很多中国运营商在这方面走的非常快,用区块链实现溯源,比如浙江移动有龙井茶的溯源案例。另外很重要的一个应用领域是资产数字化,这方面海尔和我们有很多合作,海尔通过对大学校园的改造,将学校里的空调、洗衣机通过NB-IoT连到这张网络上,海尔和趣链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就在做这方面的业务拓展。
其他国家也在做试点性的探索,但与中国相比,速度没那么快。总的来说,中国的5G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引领全球市场的发展,我相信“5G+区块链”的应用也将会引领全球市场。
廖娅伶(主持人):
所以全球数字化要看中国,全球数字化里的城市应用未来可能也要看中国。
庞策:
是的。
廖娅伶(主持人):
接下来想问一下常征总,刚刚讲到区块链和5G某些场景的结合,其实中国城市化发展里有个很重要的场景,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碳中和场景。城市本身是以人为主的,刚好在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碳中和的文件,特意提出要加快标准计量体系以及监测体系的建设。请您谈谈在碳中和领域,特别是城市碳中和、碳交易市场方面区块链有哪些机会。
常征:
10月24日新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碳市场作为实现碳中和的一种市场化手段,这也为区块链未来在推动碳市场数字化方面提供了条件。我不是区块链技术专家,更多将从碳市场角度,包括需求及未来发展对于技术方面的需求谈一谈我的理解。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碳定价机制的一种,和碳税有着比较大的区别,碳税是财政手段,以征税、税率的方式来运行。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定价机制是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对于配额管控范围内的企业进行自由交易的机制。原理有两点:
一是总量控制,比如今年纳入到第一期全球碳排放交易权市场覆盖的企业主要是电力企业,他们的碳排放总量覆盖了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的水平。也就是说,目前全国碳市场参与交易的2000多家电力企业碳排放总量是45亿吨。管理部门发给企业的配额,可以理解为排放权的许可,配额的总量是免费发放的,配额的总量约等于排放总量(45亿吨)的体量。
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下再进行交易,按照配额的分配方法,这2000多家企业有的企业生产水平比较高,设备比较先进,会有配额的盈余。相反有些企业技术装备比较差,管理水平比较落后,配额就会有缺口,交易在有盈余的企业和有缺口的企业之间进行。
总体来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强制要求减排的市场,所以对于它的配额确权、配额分配有着非常严格、非常高的需求。因为碳配额是可以交易的,所以就有了资产属性,这里就可以运用区块链的优势,区块链在资产属性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交易层面,配额发到2000多家企业之后,他们进行交易,作为交易机构要保证交易链条的安全、可靠、稳定、公平、公正。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在这个层面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刚才廖总提到了气候变化信息、碳排放数据的MRV体系,也就是它的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这是碳市场运行的压舱石,是基础。配额、排放权是数字化的资产,这一块儿都要通过核查和核证的体系对企业碳资产进行确权。
目前在运行的MRV体系大多数都要依靠线下人工核查的方式开展,包括企业设备的生产数据、发电量数据、化石能源采购数据等。目前这些主要通过发票、电费单这样的形式在进行核查,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
随着“双碳”提到国家战略的层面,碳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公开性对区块链技术有着非常大的需求。未来,碳资产的确权、交易、流转等过程中,区块链都有非常大的应用空间。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行业和企业自身管理层面都对区块链有着非常大的需求。
廖娅伶(主持人):
是的,在这里面我们看到了区块链巨大的机会和空间。碳资产本身需要可信,碳核查市场相对来讲是非数字化的,要让它变成价值流通的时候,不是单一的数字化技术就能解决,而应该加上区块链,使得数字代表的是资产,即数字化的资产。
盛院长我想展开问一下,您前面提到了可信数据和机制,碳资产是数字化的资产,关于数据资产体系、数据要素部分,您能展开说一下区块链在交易层、可信流转部分会发挥的价值是什么吗?
盛雪锋:
这是未来区块链发展非常核心的内容,我们现在谈区块链的应用,往往是从应用角度切入,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非常好的环境让我们被别人、被整个行业往前推着走,而是我们自己在赶着往前走。为什么呢?目前在数字化领域里,区块链并不是刚需。
比如政府的数据,没有区块链一样能够运作。为什么现在谈城市规则、数字规则、数字底座的时候不能遗漏掉区块链呢?因为现在有一个共识,数据以后会成为资产。以前对我们来说,数据最多作为资源、工作手段、工作要素。如果数据成为资产,那一定会存在交易过程。
上海在11月就要挂牌数据交易所了,一旦数据可以交易,就意味着它是“真金白银”的东西了。数据是可以伪造的,在数据交易过程中怎么对它的价值进行确认?区块链可以确保所交易的数据是真实的,是有价值的。在数据资产化的过程中,区块链也必不可少。应用离不开整个行业的发展基础,当整个社会形成“数据是有价值的、数据是资产”这样的共识后,一定会要求数据是真实的。
一旦每一个数据未来都能产生价值,那数据在产生的时候就一定要是可信的、真实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谋划新的应用场景,就会事半功倍。我刚刚想到一个场景——共同富裕,现在理解“共同富裕”,阿里、腾讯推出了很多数字化共同富裕的计划,但我觉得区块链可能是支撑未来共同富裕非常重要的底层技术。
比如之前有银行的领导谈到数字孪生牛,如果我能够买两头这样的牛,我肯定不用去管理,只需要付钱就行,我相信你给我的数据一定是真实的。肉牛每年产生的价值都是农场主的,同时他们也要承担大量的成本,如果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撑下,把牛产生的效益变成数据资产,让其他人都能抢购,那我想我是不是可以抢购两头牛,每年给我产生1万块钱的收入。这个案例给全国人民提供了增值的空间,这是未来区块链非常好的应用方向。
廖娅伶(主持人):
是的。资产数字化可以衍生出很多金融产品,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刚刚您提到了数字底座和数据体系,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在尝试界定数据体系的范围。请教您一下,数据体系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还是只存在于企业之间?是否政府部门之间不需要数据体系?
盛雪锋:
目前的城市数据已经形成政府+市民+企业三者相对融通的数据体系,但现在的数据体系更多还是服务于城市治理和市民办事,企业在其中获取收益的点并不是太多。互联网企业依托自己的数据做了增值的工作,有些企业依托政府的开放数据做了一些更新的算法,这些都是资产数字化方面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在构建数据体系的过程中,确保未来整个数据体系形成的基础是真实、可信的数据。上海近期提到一个新的词“数据运营”,上海即将推出“数据运营商”的概念。大量企业可以参与进去作为数据运营商,而企业参与进去的前提是确保数据的真实。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区块链会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最底层的技术,用于确保底层技术上所产生、运转、运营的数据全部都是真实的,这是非常美好的前景。
廖娅伶(主持人):
区块链技术不仅是数字城市的可信底座,而且在碳中和的应用中也颇具潜力。请问庞总,您觉得区块链与5G结合后,将有哪些具体的场景?
庞策:
我刚才介绍了几个运营商5G+区块链的实际案例,提到了供应链的管理。此外,现在区块链技术在溯源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
也许是为了推动5G的发展,中国有工信部、信通院联合举办的“绽放杯”,至今已经举办了第四届,社会各个垂直行业的参与度非常高,最后入围总决赛的项目也会非常多,但每一年GSMA都会担任一些比赛的评委,特别关注在5G+区块链、物联网+区块链、溯源、资产数字化领域。
刚才看视频提到了牛的案例,其实中国电信早在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通过物联网的技术让牛实现了联网。连接和计算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运营商最擅长的是做连接,但现在也在往上层拓展,他们也在考虑发展区块链技术和实际资产数字化的应用。
万向区块链一直以来都很有探索的前沿精神,2017年就和中国联通合作,中国联通申请了GSMA边缘计算+区块链的全球PoC项目。当时有多家运营商做申请,最后GSMA选中了中国联通,我还带着伦敦的两位专家去万向区块链上海公司探讨这个PoC项目(电池信息上链)。
刚刚我说到了一些应用场景。如何从理想场景出发,实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落地是值得探索的过程。有些企业不计成本地描绘出宏大的应用场景,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只是做了一个秀,或者是伪需求,没有真正的刚需,最终会被淘汰。相信今年在5G行业,市场会筛选出更加规模性、具有示范效应的优秀应用案例。
最后给大家送一句在5G行业用得比较多的话,“从场景里找刚需,从不确定性里寻找确定性,更好地探索应用场景”,这是我们在5G行业摸索的经验。
廖娅伶(主持人):
我又听到了那个关键词——资产数字化,您提到的案例是电池的资产数字化,刚刚前面讲到了区块链价值层面在基础层以及数据价值层、数据资产层、资产数字化层。另外还有一个角度想问一下常总,10月24日的意见说要激发全民低碳的生产和生活,绿色出行等等。您觉得区块链的激励机制能否在里面发挥作用?
常征:
现在全国碳市场是强制性市场,还没有覆盖到公众的生活领域,包括建筑、交通跟公众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领域里。目前公众以碳市场、碳交易方式参与低碳主要是通过自愿减排的方式。自愿减排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像CCER,国家自愿减排项目,但主要是面向大型的减排项目,比如说集中式光伏电站、可再生能源利用减排项目。
对公众来说,它是数量比较大,但又比较分散的多场景,因为涉及到衣食住行用等场景。对于公众而言,目前正在推进的机制叫做碳普惠机制,把公众衣食住行用中所产生的低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通过方法学、场景设定,比如说对应到区块链可能是一些算法,把它转换成为减排量,算法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你要经得起公众和科学界的检验,它要是真正实现减排的量。核证之后由主管部门、商业运营机构发到用户的C端,作为减排量产生、碳积分产生的依据。目前消纳侧常见的是用商业激励或者基于商家自身内部循环的机制,例如使用绿色能量、碳积分兑换自身平台上的优惠券,或者跟其他商家联合的兑换牛奶等等,以这些方式激励公众参与到碳普惠的行动中。
目前的碳普惠行动有两种,一种是由商家自己的行为,相对来说比较独立,互相之间没有联通和打通,比如说廖总的碳积分和环交所的碳积分是两套体系,不互通、不互认。第二种是在主导部门的指导下做的一套碳普惠体系,由主导部门或者比较有公信力的平台发起,把减排量作为资产背书的方式。有通用的资产作为背书,碳积分可以互通、互认、互联,甚至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统一进行消纳的渠道。目前在推进的碳普惠平台建设,例如上海市和长三角地区,都希望通过将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紧密结合,保证资产唯一性、真实性以及碳市场中流转的不可篡改性。以中小型企业分布式光伏为例,物联网的设备接入之后,在发电的同时,通过方法学嵌入、审核就能实现完全实时线上的碳资产核发。对于公众来说,诸如共享单车、电动车驾驶等低碳行为,在发生行为的同时就能够通过平台的连接,实时获得由减排量资产背书的碳积分、减排量。
碳普惠体系对于公众的激励在于一方面能够使公众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减排行为产生的精准、真实、有效的减排量,而且减排量可以交易变现。当然机制比较复杂,也许公众减排量比较小,那就可以通过平台机构来统一进行交易。
对于公众来说,这样的数字化资产可以通过交易来获得现金价值,无论是跟原有商业生态的积分进行叠加,还是用有减排量资产背书的积分获得商业上的激励,对未来减排量对接到碳市场,或是作为配额抵消的来源和碳中和抵消的信用来源,都是非常有广阔前景的。
廖娅伶(主持人):
刚才几位嘉宾介绍了碳资产可信对接碳积分以及碳积分的打通,也许未来碳积分还可以对接碳NFT,达到一定的碳积分就授予他碳NFT,甚至可以对接绿色的元宇宙,有自己的一块领土进行维护,激发全民参与性,比较好玩。
因为时间有限,接下来还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想问一下盛院长,整个城市数字化里的东西非常多,数字生活、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您觉得哪几个场景值得区块链技术从业者关注并寻找突破点?
盛雪锋:
场景主要是基于区块链对数据的价值,一定要体现价值的刚需所在,以此为基础,我认为经济领域会是重点发力的方向。因为生活领域不会那么关注数据可信、溯源,政府内部因为本身体系的完备,相对来讲数据具备内部可信。
在经济领域会更具备探索空间,比如说肉牛资产数字化、分布式资产,现在小孩儿喜欢打电玩,电玩完全可以成为分布式资产,或是用区块链做的无人机等,都是在经济领域可以拓展的。相对来讲,我倾向于建议大家把精力放在经济领域,比如说制造领域、物流领域、贸易领域,特别是分布式资产。
廖娅伶(主持人):
您刚刚提到数据可信体系,政企数据打通了以后,赋能政府更加全动态地了解整个产业,精准地服务于企业,这是不是也是可以着力的方向?
盛雪锋:
对的,现在上海已经在做相应的工作,但还没有用区块链的技术做。把政府涉及到企业的数据抽取出来之后,提供给金融企业做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因为获取了很多原来无法集中获取的数据,所以模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大大降低做普惠金融的成本,让更多企业在可信数据的基础上获取金融支持。
廖娅伶(主持人):
区块链+隐私计算能很好地保障企业数据的隐私安全。您觉得原来园区更多是偏向于管理,打造园区级数据可信体系、企业和个人身份体系,把园区服务、企业服务、个人服务推送过去,要基于非常可信的体系做智能推送,让企业里的园区和人感受更智慧的服务,是这样吗?
盛雪锋:
实际上,现在园区里看到的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园区的管理,第二种是园区的服务,即把园区数字化赋能的能力建立起来,我相信区块链一定会在里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比如说园区大量为企业提供数字化底层能力,以及为他们获取数据的综合性服务。这样数据运营状态下的园区就可以用区块链进一步提升可信程度以及增加与园区内企业的连接程度,包括采集园区企业所产生的数据。
采集是否精准,园区企业(被采集方)是不是可以追溯数据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未来在园区和客户之间需要用区块链嫁接起更加可信的桥梁。
廖娅伶(主持人):
最后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庞总,面向未来,您觉得5G+区块链+元宇宙,在哪些场景中有一些可以畅想的地方吗?
庞策:
元宇宙是最近谈得非常多的热门概念,我个人觉得它还是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元宇宙也是一个愿景,真正进入到元宇宙的世界需要多项技术,包括了区块链、5G、 XR、数字孪生等。5G技术满足不了大家想象到的元宇宙需求,很多国家已经在投入资金、人员做6G研发,GSMA看到在2030年,6G才能真正商用,6G可以把端到端的时延,从5G时代的差不多10毫秒接近到1毫秒,甚至更低,需要实时的区块链计算技术。
元宇宙有一个大原则是目前产业比较公认的:
开放的,是任何人都可以都接入的,而且元宇宙不能被任何一个人、一家公司所拥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毫无疑问,区块链底座非常重要,至于元宇宙所带来的场景,相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定会有很多空间给未来的生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不妨所有人都一起畅想未来的元宇宙世界充满想象。
廖娅伶(主持人):
感谢各位嘉宾,听下来我有几点感触。
第一,全球数字化要看中国,中国城市数字化要看在座的各位。
第二,在城市数字化当中,区块链技术有多层价值,一个是在底层底座部分,二是在很多场景层,特别是在碳中和的场景。
第三,数字资产化,资产数字化。
第四,面向未来还有元宇宙。
感谢各位嘉宾,谢谢!
第七届区块链全球峰会同步线上直播,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