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重庆市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争取开展法定数字货币试点,探索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应用场景。

《规划》指出,推进中新合作重点项目。探索设立国际商业银行、合资理财子公司等机构,共同建设中新金融科技示范区,打造金融科技要素集聚高地,开展中新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合作研究。

以下为《规划》全文:

重庆市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2年1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重庆金融业发展成效

第二节  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战略重点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优化金融中心空间布局

第一节  提升金融核心区发展能级

第二节  推动“一区两群”金融协调发展

第三节  推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第四章  构建高质量金融发展体系

第一节  健全金融机构体系

第二节  丰富金融产品体系

第三节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第四节  构建金融创新体系

第五节  建设金融开放体系

第六节  优化金融生态体系

第五章  深入推进金融安全治理

第一节  构建金融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第二节  提升地方金融安全治理能力

第三节  强化金融风险处置和应对能力

第六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优化政策支持

第三节  推动人才建设

第四节  强化督促落实

重庆市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支持和指导下,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主要金融指标持续向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和效能显著增强,金融开放有序推进,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监管得到加强和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重庆金融业发展成效

金融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金融市场持续平稳运行,截至2020年末,金融资产规模达6.67万亿元、增长59.5%,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资产规模分别达59077亿元、1029亿元、2124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872家、增长24.8%,其中银行(含资管)103家、增长28.8%,证券分支机构253家、增长34.6%,保险62家、增长37.78%,银行、保险业法人机构数量排名西部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5.53%提高到8.85%,本外币存款余额4.29万亿元、增长53.2%,本外币贷款余额4.19万亿元、增长90.5%,保费收入998亿元、增长92%,金融综合实力走在中西部前列。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末,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1235.7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4.6倍,有力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覆盖全市70%行政村,涉农贷款余额约6299亿元,为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提供重要支撑。上市公司75家、较2015年末增长31.6%,融资规模995.25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76.9%,储备拟上市重点企业250家,上市资源培育效果明显;区域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累计新增挂牌企业1395家,新增托管企业1302家,向上级资本市场输送企业34家,实现融资551.12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位居西部第一。

金融要素集聚更具特色。全市要素市场达到14家,其中7家交易规模超10亿元,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全国性交易场所落地重庆。银行、证券、保险等20余类金融机构牌照实现全覆盖,中信银行国际业务运营中心、建行跨境金融服务中心、交行离岸业务中心、平安银行离岸金融中心、上海保险交易所西部中心等全国性或区域性、功能性金融机构相继落户。互联网小贷、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处于全国前列。融资租赁公司82家,是2015年末的16.4倍;备案股权投资类企业770家,比2015年末增长56.5%。

金融改革试点任务纵深推进。获批全国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和创新监管试点城市,拥有数字金融相关试点数量西部第一。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落户,26项金融科技应用试点项目上线运行,5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对外服务,一批金融科技总部型企业陆续在渝落户。推动法人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取得明显成效,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完成整合工作,小微担保成功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首批合作范围。区域股权市场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在全国领先。在国内较早启动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重庆环境要素市场发展已初具规模,为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金融开放合作迈向更高水平。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下简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重庆自贸试验区)等战略平台,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成功举办三届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峰会(以下简称中新金融峰会),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下跨境金融产品累计融资130亿美元,平均利率低于境内融资1.03个百分点,帮助川、黔、滇、陕等西部省(自治区)企业跨境融资逾55亿美元。积极开展跨境投融资创新,中西部地区首笔跨境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全国首单非银金融机构借款及结汇业务、中西部地区首笔跨境债权转让业务、中新机构间首笔再保理业务落地,铁路提单信用证融资结算等5项创新被商务部纳入“自贸试验区最佳案例”向全国推广。率先开展外资股权投资基金跨境人民币资金业务,在全国首次通过交易所平台开展国有产权交易跨境人民币结算,2020年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居中西部第一、增速位列全国第一。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实效。全市金融系统加强金融风险源头管控力度,实行“一事一案一专班”,整治非法集资等金融乱象,持续压降互联网金融风险,全市P2P网贷机构已全部出清,网络小贷公司风险持续收敛。深化央地监管联动,协同在渝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严控金融机构、产品、市场、人员等重点环节风险,持续提升地方金融监管能力。在全国率先搭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打击非法金融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截至2020年末,全市银行业不良率、小贷不良率、融资担保代偿率分别为1.48%、9.43%、2.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二节  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重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金融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十三五”以来,重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全市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为“十四五”金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重大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任务,将进一步释放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作用,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聚集、优化配置,提升金融业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水平,为全市金融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注入发展活力。“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生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经贸合作等开放机遇,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释放更多新的增长动力,为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动改革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步伐加快,重庆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化改造,对金融服务水平提出新要求,必将促进金融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数字金融产品服务创新、金融科技企业和人才加速集聚,驱动金融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变步伐。

与此同时,重庆金融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包括:金融业发展的能级还不够高,缺少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区域总部;金融业开放水平还不够高,国际性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人才占比不高;金融生态还需优化,市场化法治化环境还要继续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手段还不够丰富,经济证券化水平还亟待提升;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多变,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还需持续加力。

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是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窗口期,必须抢抓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明确“十四五”时期重庆金融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推动全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以促进共同富裕为着力点,以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为根本,以金融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金融开放为突破口,以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保障,把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产业金融中心、贸易金融中心、绿色金融中心、科创金融中心、普惠金融中心、数字金融中心等“六个中心”,打造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产品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创新体系、金融开放体系、金融生态体系等“六大体系”,不断增强重庆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以重庆与新加坡金融“点对点”对接带动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面对面”合作,加快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立足西部、辐射东盟、服务“一带一路”的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产融结合,服务实体。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角度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完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力度,围绕科技创新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成长全周期增加金融有效供给,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改革创新,协调发展。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金融改革全过程,积极稳妥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激发行业内生动力,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推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建立完善协作机制,促进金融业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成渝地区金融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坚持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深化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助力成渝地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激活绿色金融市场、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扩大开放,普惠共享。坚持服务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有序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积极构建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金融服务重要市场。探索资源共享、要素共享、利益共享的普惠金融新模式,巩固提高金融对扩大居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贡献。

——稳健运行,防范风险。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遵循好市场化与法治化原则,夯实金融稳定运行的基础,确保金融生态体系健康发展。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加强风险压力测试,全面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第三节  战略重点

“十四五”时期,进一步突出金融业在聚集辐射、资源配置、资金融通、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功能,着力构建“六个中心”。

——产业金融中心。着眼服务国内大循环,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目标,推动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构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面向产业核心企业,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发挥好引导基金作用,引导更多期限长、成本低的资金流入,有效满足企业研发创新、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打造产业融资新模式,整合运用上下游企业信息资源,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创新一批无抵押、弱担保的融资工具,提升全产业链融资供给水平。围绕产业补链强链与企业竞争力提升,发挥好金融机构财务投资的角色,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工具,推动金融资本更多参与产业并购重组、企业增资扩股、产业招商引资。以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引导产业集团设立资金运营中心,推动产业资金在渝聚集,打造服务产业资金融通的金融枢纽。

——贸易金融中心。紧扣服务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平台和通道,围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金融规则制度型开放迈出新步伐。扩大双向金融开放,推动金融产品互认、货币结算、资本自由兑换流通、跨境投融资等创新,探索搭建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金融服务重要载体,强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聚集辐射作用。提升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积极发展各类要素交易市场,以更加公允的价格信号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有效降低国际贸易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提升重庆在全球贸易与产业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绿色金融中心。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聚集更多绿色金融机构、绿色研发机构、绿色中介服务机构,助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等交易市场,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指数。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齐备、高效联动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推动资金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聚集。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在信息互通、标准互认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

——科创金融中心。立足成渝地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围绕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建立完善专业化、多元化、跨区域的科创投融资体系。优化科创金融供给结构,建设多样化科创融资平台,丰富金融服务工具,创新科创金融机构,丰富市场化、法治化的增信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支持科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跨越发展的融资供给,形成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科创金融机制,进一步提升金融对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

——普惠金融中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个基本面,着力扩大中小微企业、“三农”等信贷规模。强化乡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丰富惠企惠民惠农资金业务,提高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按照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创新适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专项金融产品,完善金融信息和信用平台建设,推动金融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作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低门槛、高效率的融资服务。

——数字金融中心。把握金融科技快速发展趋势,围绕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强化金融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引导更多金融科技公司来渝展业。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交易定价、风险管理能力,创新数字投融资工具,更好发挥数字技术对金融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实现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应用场景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推动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模式改进升级。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助力风险监测和处置,促进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金融支柱产业地位稳步提升,金融体制机制更加优化,金融机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开放程度显著提高,金融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显著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六个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六大体系”更为成熟完善,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格局基本成型。

到2035年,西部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内陆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重庆与新加坡金融“点对点”合作带动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面对面”互联互通格局基本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