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大轉變之前:Arweave 已經製造出一個更好的區塊鏈

6 月9 日,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在其最新博客文章《The Three Transitions》中指出,以太坊要想可持續發展,需要至少進行三項變革:

  • 優化Layer 2 擴容方案,尤其是跨L2 通信措施,以拯救不斷割裂和破碎的L2 生態;
  • 錢包安全性轉變,尤其是實現智能合約錢包,實現用戶真正進入鏈上而非困在交易所之內;
  • 保護隱私,完全的鏈上透明性不利於用戶保護個人隱私,可以採取類似ZK 等技術手段或者改變依賴地址進行交易等新措施。

可以發現,區塊鏈在由比特幣的“小額支付”概念進入以太坊“金融基礎設施”時代後,目前的以太坊已經不堪重負,一方面,這意味著以太坊已經成為鏈上真正的基礎設施,任何公鏈、dapp、NFT 或者Layer 2 都無法完全繞過以太坊進行生態建設,兼容以太坊甚至等同於依賴以太坊。

而另一方面,以太坊已經切實需要到了自我革新的時刻,高昂的手續費,多元但破碎的各類Layer 2,以及多年籌劃的賬戶抽象和分片計劃,都標示著工程實踐上的困難,絕非理論上的美好設想那樣簡單。

L2 跨鏈的難點

在通常的認知中,公鏈的L2 是依附性的子鏈,但是這裡面錯失了兩個重要信息點:

  1. 任意公鏈都可以搭建自己的L2 子鏈,而並非需要特定局限在以太坊上;
  2. 但是只有以太坊L2 鏈具備現實經濟意義,其他公鏈並未面臨嚴重的需求問題。

因此導致了以太坊選擇了L2 作為擴容的主要選擇,比如說Solana 等高性能公鏈,其上的應用也曾導致其多次宕機,但其並未發展出同等規模的L2 生態。

在以太坊發展出獨一無二的各類L2 生態之後,其產生了嚴重的“跨鏈”危機,任意L2 都以和以太坊主鏈的兼容性和通信能力作為開發重點,由此也誕生了各類等級的以太坊兼容性。

而L2 之間的跨鍊和通信反倒成了難題。

由於各類L2 的技術原理和兼容性並不一致,其之間的通信和橋接資產大致有以下三種方式:

  1. 通過CEX 進行資產交換,這需要CEX 對其雙方都進行接入;
  2. 通過跨鏈橋,這需要跨鏈橋對其雙方都進行支持;
  3. 通過以太坊主網,任意跨鏈橋先和主網通信,進而將資產傳遞至其他L2。

而恰恰是任意L2 之間的相互溝通卻極為困難,生態的割裂已經需要外部力量的強制黏合了。

將視角從以太坊向外發散,在目前的公鍊格局中,其實已經有項目在進行相關探索,比如永久存儲項目Arweave 天然不存在此類擴容難題,這是一個相對的問題,不應該把所有人的思路都局限於此。

從項目啟動伊始,Arweave 本身就是任意可見、公開透明的永久存儲網絡,而基於存儲的共識範式SCP 便已經可以在不損失鍊上最終確認性的前提下進行鏈下擴容,SCP 範式是開放性的協議和組件,而無需任意公鏈的加入和重新支持,只要符合SCP 的擴容理論,都可作為Arweave 的一部分去實現特定功能。

比如everPay 作為統一支付協議,其本身不局限於Arweave 生態PST格式代幣,和以太坊、BNB 等EVM兼容鏈,以及波卡生態都可進行對接,並統一使用Arweave 永久存儲特性進行確信,可以這樣說, SCP 是Arweave 開放性的L2 標準,任意滿足這一標準的項目都可去搭建自身的應用。

而以太坊的L2 困境就在於標準的不統一,OPR 和ZKR 範式之下,還有十幾種格式不同的L2 項目,互通有無成為遙遙無期的設想,可望而不可即。

多個賬戶,一個身份

在SEC 發起的針對幣安的大調查中,核心原因在於幣安美國站有沒有真正和國際站分離,做到人事和財務的獨立自主。從SEC 的指控和幣安的回應中,這個問題已經漸漸演化為羅生門一般的魔幻劇情,難以分辨誰對誰錯。

但有一點可以確信,大規模的用戶,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地區,都更為習慣將加密資產放入交易所賬戶內,而並未將其沉澱至鏈上,我們必須注意,目前為止各國監管機構針對加密貨幣的調查仍高度集中在交易所和代幣證券屬性上,而較少涉及具體的DeFi 項目,Tornado Cash 是個例外。

這其實揭露出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鏈上並未有足夠的用戶流動性,而導致這一問題的核心原因在於賬戶體系的割裂和難用,比如在以太坊生態內,是單獨創建一個錢包,還是為每個應用創建單獨的錢包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在加上助記詞、恢復方式、MPC、託管和非託管等等,讓創建和使用錢包本身都成為極為痛苦的過程,與此對應,以太坊生態的解決思路是押寶賬戶抽象解決方案,用以實現智能合約錢包功能。

顧名思義,智能合約錢包是具備執行智能合約的錢包,不同於以往的EOA 錢包,智能合約錢包可以同時具備存儲和管理資產的功能,任意複雜的應用都可以被簡化為路徑清晰的操作方式。

可以這樣說,智能合約就是支付寶,完全以用戶為中心,從用戶的視角出發去管理資產的流動和使用,而不是反過來從鏈上的技術堆棧去馴服用戶。

而此類功能,EverID已經逐步在實現,這是基於everPay 實現的賬戶抽像功能,在實際部署後,將結合現有的everPay 多鏈對接能力,EverID 不僅可接入不同鏈的不同錢包,也可支持傳統的郵箱、手機號登登錄手段,並可支持用Web2 賬戶管理Web3 資產的能力。

EverID 本身不局限於Arweave 或以太坊體系,鏈上線下,Web2 和Web3 將真正可以融為一體,在此基礎上,錢包的安全性才具備真實意義,綁定的真實身份將有助於建立社交恢復的基礎,尤其是引入Web2 身份體系的組成部分,可以更準確確認個人真實身份。

身份不應該成為Web3 躲避鏈上應用的障礙,而易用性是其唯一前進方向,EverID 也將為此進行更多探索,並且希望可以和以太坊生態在內的主流資產進行更多綁定。

去中心化是保護隱私的手段

區塊鏈的透明性由去中心化來保持,而由此導致的個人數據也將會全部暴露至鏈上,如果是以太坊主鍊或者Arweave,這種記錄甚至會是永久性的。

不同於公共事件或者區塊數據,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活動遷移至鏈上,以及公司或者機構使用公鏈進行活動,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隱私困境:

  • 個人社交、身份等信息,需要確認真偽但內容又不是需要完全公開,比如P2P 通信或者私密聊天內容;
  • DeFi 交易信息,需要由區塊進行確認,但是抗MEV 的需求一致存在,如何在不暴露交易細節的前提下提交公鍊是個難題;
  • 機構或者交易機構,不想被當成巨鯨,面臨時時刻刻的追踪,尤其是一些政府、傳統企業,其需要一定程度的隱私交易。

當然,目前存在的ZK、AI 或者是ZKML 等技術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隱私,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這些仍舊是一些待規劃的設想或者在啟動階段的項目,比如Worldcoin 的虹膜識別進行DID建設,用以標識個體唯一的身份信息。

但在目前的鏈上數據分析階段,我們看到的是Nansen、Dune 在逐步引入AI 功能,用以增強更多用戶的鏈上分析能力,尤其是Dune 已經在實際測試LLM(大模型)對SQL語句的自動化撰寫等。

鏈上的透明性並不能徹底消除,否則會造成中心化機構的重新出現,信息的雙向透明是區塊鏈的立身之本,其中蘊含的意思是你可以作惡,但鏈上永存。

everVision 一直認為去中心化並不是追求的目的,而是實現無許可信任的手段,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實現任意可接入、退出的開放市場,讓其自行運行,從而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的開放世界。

無許可信任邏輯之下,個人隱私天然會得到保護,結合EverID 的實用化,用戶完全可以用Web2 身份認證,並且用Web3 身份管理資產,這些都是內在統一,只要鏈上認可你的行為,那麼這種行為的有效性就會被Arweave 永存。

比如Permaswap 希望引入更多LP (流動性提供者),其背後的邏輯就在於增強網絡的去中心化程度,並且得益於無滑點和原子交易的特性,其天生就是抗MEV 的DEX ,只要能接入便可交易,只要確認便可成交。

結語

以太坊在轉型之際,需要做的是思路上的簡潔,稍早之前,Vitalik 也曾發文指出要保持共識的簡潔,但現在三種轉變都非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小任務,接下來,我們將拭目以待,觀察什麼才是區塊鏈的未來。

保持足夠的簡潔,如SCP 和EverID 是everVison 一以貫之的思路,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保持赤誠之心,將鏈上的交給鏈上,將個人的還給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