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導、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長趙曉菊此前受邀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2018普惠金融科技峰會,並在峰會上午首場關於金融科技行業“自律性組織所扮演的角色”的圓桌討論,與產、學、研、行業協會等各界專家共同就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應用、治理、風險管理等方面內容展開深度探討交流,發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見,特做此內容整理。

赵晓菊.png

 圖片說明: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導,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長趙曉菊

 金融科技發展處於“三跨”“三無”階段加強行業自律尤為重要


趙曉菊院長指出,金融科技領域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技術都不屬於新技術,在很多年前就已出現,但這些技術在金融領域以及實體經濟的應用和推廣是一個新的領域。目前該領域具有“三跨”和“三無”的特徵。

所謂的“三跨”:一是技術應用跨界,例如區塊鏈的應用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等相結合;二是技術應用跨國,例如具有去中心化特徵的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並不局限於在中國、美國、新加坡等某個特定國家,其投資者和參與者可同時分佈於多個國家和地區;三是跨監管部門,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滲透到金融各個領域,並不像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歸銀保監會監管,證券公司歸證監會監管那樣可以按機構性質明確歸屬監管部門。

“三無”指的是:金融科技的應用,一沒有統一的法律法規制約;二沒有統一的行業技術標準;三沒有一個獨立的監管部門對其統一監管。

今年10月,中國的很多微信朋友圈大家傳一篇名為《什麼區塊鏈,統統是騙子》的文章,趙曉菊院長認為,不可否認,區塊鏈行業發展早期確實存在很多韭菜幣、擊鼓傳花幣、空氣幣等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現象,但這種文章所表達的偏激絕對的觀點容易對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部門的領導、對媒體和社會公眾造成一種誤解和誤導。那麼如何讓包括區塊鏈在內的這些金融科技技術在實際應用中能夠更好地發揮建立信任、提高效率、促進各行業發展的作用?如何在法律法規尚未制定、如何監管尚不明確、行業標準還沒有建立的情況下,在目前階段,能有效組織行業內機構開展推進行業發展的準則及行業標準制定,積極組織開展甄別風險、自控風險的行業自律性組織顯得特別重要。

剛好在峰會舉辦當天,區塊鏈企業與規模技術協會BEST在大會上正式宣布成立了,該協會致力於打造一個國際交流和互動的平台,推動分佈式賬本技術的改進和提升,倡導自律準則和更高水準的行業職業道德,推動區塊鏈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行業自律性組織需發揮好三方面作用要有甘於奉獻的志願者態度

趙曉菊院長認為,金融科技行業自律組織應發揮好引導行業做好“甄別風險、自控風險,協助監管部門監管風險、扶正祛邪、正本清源”的工作,同時要將業界應用金融科技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的創新及訴求傳達給政策制定部門和監管部門,積極引導金融科技支持實體經濟的升級轉型和普惠金融發展。

在會上,趙曉菊院長強調自律性組織要想在行業中“樹立威信、發光發熱”,需發揮好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上傳下達,要跟監管部門建立起溝通渠道,讓金融監管部門領導充分認識深入了解金融科技新技術應用所帶來的積極意義和風險;

第二、在金融科技行業中建立公信力和權威性,首先,行業自律組織要具有行業內機構參與的廣泛性,尤其是要將在技術研發和落地應用走在前列的機構吸收進來;其次,應引導和敦促金融科技的從業人員和機構認識到他們對社會和行業發展的責任感;其三,應組織業界機構與學界、研究機構、監管部門共同探討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新規則,循序漸進地在行業規則不斷健全完善的基礎上,再過渡到法律法規。

第三、在技術供應者和使用者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和交流通道。並應當積極幫助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高風險意識。

趙曉菊院長表示,行業協會的領頭人需要有志願者的態度和奉獻精神,千萬不能搞成以會費額度高低來定會員等級的形式,這樣的話,行業的發展就很難走上正確的發展軌道。

 

自律性行業協會更需認清面臨的挑戰支持普惠金融發展

“區塊鏈技術不是賣點,不要把技術當成一個賣點。因為區塊鍊是一個底層的技術,能不能解決在應用中的問題、尤其是如何應用區塊鏈技術支持普惠金融和實體經濟發展才是最重要的。”趙曉菊院長說道。


在肯定自律性行業協會發揮作用的同時,對其面臨的挑戰,趙曉菊院長也有充分的認知,她指出,從短期來看,自律性協會沒有國家法律授權與背書,要在實際運作中發揮執行和製裁職能的確是個困難問題,怎麼做呢?首先就要考慮到怎麼把整個行業精英凝聚組織起來,設立一個自律框架;其次鼓勵行業中的企業積極加入;最後要對自律組織內的成員特別嚴格,還需要展開具有獨立性和中立性的自律審查,甄別風險、自我監管。以韓國為例,他們去年12月設立了自律組織,今年4月開始推出了一系列的自律準則,對韓國33家交易所提出審查,結果33家交易所當中有23家接受審查,10家拒絕,這10家就退出了協會。後來這10家當中,有1家公司的CEO因為欺詐被捕了。雖然自律協會無法行使製裁職能,但如果與已有的法律法規及監管部門的製定的指導原則相配合的話,相信短期內自律協會還是能取得有效的效果。從長期來看,是面臨如何解決可信度、提高公信力,如何在商業利益和大眾利益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做出權衡取捨的難題,如果出現分界線模糊的情況,這個決定權由誰做,換句話說誰來監管審查自律組織呢?這個目前還不明確,要在以後的發展中探索、尋求妥善的解決路徑。


基於此,趙曉菊院長認為,自律性行業協會需要扮演一個教育者和推廣者的角色,幫助大眾加深對技術的全面了解,這樣對於金融科技的發展、對於促進技術與應用場景的結合推動項目落地才具有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金融科技行業需真正為實體經濟轉型發展賦能,支持普惠金融發展,加強行業自律,讓監管部門更加放心,使投資者和大眾更加信任,減少擔心和疑慮,才能推動金融科技行業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得更快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