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ffer 在設計和產品演進中始終實踐了與以太坊一致的原則,並展現了對以太坊長期願景的支持。
撰文:LINDABELL
根據Puffer Finance 最新發布的策略路線圖,該平台已從原生流動性再質押協議擴展為以太坊去中心化基礎設施供應商。其產品架構也進行了調整,除了Puffer LRT,還新增了Based Rollup Puffer UniFi 和預先確認解決方案UniFi AVS。針對這些調整,Puffer 表示,「Puffer 的策略路線圖代表了團隊在建立支援以太坊成長和彈性所需的基礎設施的承諾。從UniFi AVS 到PUFI TGE,都經過精心設計以符合以太坊的核心原則。
Puffer 的誕生
2023 年11 月29 日,Puffer 聯創Jason Vranek在EigenLayer 主辦的「Restaking Summit: Istanbul Devconnect」高峰會上展示了Puffer 的Demo。 Puffer 是一個原生流動性再質押協議,其目標是透過設計一個無需許可、降低Slash 風險的流動性再質押方案,並緩解當前質押市場中存在的中心化和准入門檻過高的問題。
Puffer 創始團隊最初的目標是利用可驗證技術來降低流動性質押協議中可能存在的罰沒(Slash)風險。但受到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Justin Drake 2022 年在論文「Liquid solo validating」中提出的透過硬體技術降低單獨驗證者Slash 風險的方案的啟發,Puffer 團隊在2022 年底開發了Secure Signer 安全簽名技術。該技術利用Intel SGX 將驗證者私鑰儲存在enclave 中,防止驗證者因金鑰洩漏或操作失誤的Slash 風險。 Secure Signer 的開發獲也獲得了以太坊基金會2022 年第四季的資助。
當然,Puffer 也獲得了許多投資機構和天使投資者的關注。截至目前,Puffer Finance 已經完成了4 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已經達到了2,415 萬美元。 2022 年6 月,Puffer Finance 完成了Jump Crypto 領投的65 萬美元Pre-Seed 輪投資。隨後於2023 年8 月,Puffer Finance 又完成了由Lemniscap 和Lightspeed Faction 領投的55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Brevan Howard Digital、Bankless Ventures 等人參投。此輪融資資金被用於進一步開發Secure-Signer。而在今年4 月,Puffer Finance 再完成1,800 萬美元A 輪融資,Brevan Howard Digital 和Electric Capital 領投,Coinbase Ventures、Kraken Ventures、Consensys、Animoca 和GSR 等參投。這一輪的融資主要用於推進主網發布。
Puffer LRT 協議:原生流動性質押協議
流動性再質押代幣(LRT)是一種圍繞EigenLayer 生態發展的資產類別,旨在透過再質押機制進一步提升以太坊質押資產的資本利用效率。其運作原理是將已經質押在以太坊PoS 網路上的ETH 或流動性質押代幣(LST)透過EigenLayer 再質押到其他網路中,以獲取以太坊主網質押獎勵以外的額外收益。
自從以太坊轉向PoS 機制以來,越來越多的質押產品湧現,推動了質押市場的發展。然而,部分平台如Lido 在質押市場中佔據了較大份額,這引發了人們對網路中心化風險的擔憂。回顧2023 年9 月,在流動性質押領域,Lido 在流動性質押市場的佔有率一度達到33%。然而,隨著流動性再質押協議的興起,Lido 的市佔率開始逐步下降,目前已降至28% 左右。以太坊貢獻者Anthony Sasson表示,Puffer 發起的吸血鬼攻擊對Lido 造成了重大衝擊,涉及超過10 億美元的資金流動。
作為無需許可的去中心化原生流動性再質押協議,Puffer 結合了流動性質押和流動性再質押的雙重策略,利用Secure Signer 安全簽名技術和Validator Tickets(VT)等設計,幫助獨立驗證者有效參與以太坊質押和再質押過程,從而在提升收益的同時維護以太坊網路的去中心化程度。
此外,為了防止Puffer 在網路中形成過度中心化的情況,該協議嚴格限制其驗證節點數量,不允許其占據以太坊總網路節點數量的22% 以上,以確保對以太坊的可信中立性不構成威脅。
將質押准入門檻從32 枚以太坊降至最低1 枚
以太坊成為節點需要32 枚ETH,這對獨立用戶而言無疑是較高的門檻。而Puffer 透過一種稱為Validator Tickets (VT) 的機制,降低了參與質押的准入門檻,使得節點操作者只需提供2 枚ETH 的保證金(如果使用SGX,只需要1 枚ETH)即可運行驗證節點。 VT 是一種ERC20 代幣,代表節點操作者運行以太坊驗證器的一天權利,而VT 的價格則是根據運行驗證器的預期每日收益設定。也就是說,節點操作者需要鎖定一定數量的VT 才能參與質押,並在質押期間逐漸釋放給流動性提供者,同時驗證者可以獲得PoS 產生的全部獎勵。
舉個簡單的例子,類似於加盟餐廳時,用戶可以選擇按月支付收益或提前一次性支付未來一年內的預期收益來獲得營運權,而Puffer 的VT 機製便是後者的模式。同時,節點業者可以獲得100% 的PoS 獎勵,從而避免傳統質押模式中因收益不足而導致的「懶惰節點」現象(即在收益不理想時選擇消極參與或退出共識)。此外,VT 作為一種權益票據,不僅能夠補充質押資金,還具有流動性,可以在二級市場上進行交易。
透過EigenLayer 實現雙重收益
Puffer 是一個原生流動性質押協議。這裡的「原生」指的是用戶除了參與以太坊PoS 共識外,還可以直接將ETH 用於再質押。這意味著質押者不僅能夠從以太坊PoS 中獲得驗證獎勵,還能夠透過再質押機制獲得額外的收益,實現雙重回報。此外,與傳統流動性再質押產品不同,Puffer 不依賴第三方流動性提供者,而是直接使用原生驗證者的ETH 進行再質押,避免了由少數大型質押實體主導可能帶來的中心化問題。透過這一方式,Puffer 不僅提升了收益率,還增強了網路的去中心化。目前,Puffer 的總鎖倉價值已達8.596 億美元,年化報酬率為3%。
透過Secure-signer 與RAVe 防範Slash 風險
Puffer 透過Secure-signer 及RAVe(Remote Attestation Verification) 遠端證明技術來有效防範驗證者因操作錯誤而導致的Slash 處罰。其中,Secure-Signer 基於Intel SGX 硬體安全技術的遠端簽名工具,能夠在enclave 中產生、儲存和執行簽名操作,從而防止驗證者因雙重簽名或其他簽名錯誤而遭受Slash 處罰。而RAVe 技術的作用是為了驗證這些Intel SGX 產生的遠端證明報告,確保節點確實在執行經過驗證的Secure-Signer 程式。通過驗證後,系統會在鏈上記錄其驗證者金鑰狀態,從而防止惡意節點使用未經驗證的程式碼或取代關鍵操作邏輯。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公共物品,Secure Signer 程式碼已經開源,目前可以在Github 上查看。
Puffer 已於今年5 月9 日啟動了主網。而為了進一步提升以太坊網路的去中心化,Puffer 計畫在今年第四季發布V2 版本。此次升級著重於增強用戶體驗,並引入了幾個關鍵功能:
- 快速路徑獎勵(FPR):允許使用者直接從L2 提取共識層獎勵,避免了在EigenPod 提取過程中因Gas 費用過高而導致的成本的問題。
- 全域強制反Slash:Puffer V2 將實施協定範圍內的抗Slash 機制,進一步提升網路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水平
- 降低保證金要求:Puffer V2 也降低了NoOps(非營運節點)對保證金的要求,僅需少量的pufETH 抵押品來應對因不活躍而導致的Slash 風險。
Puffer UniFi:透過UniFi AVS 實現100 毫秒交易確認
今年7 月6 日,Puffer 發布了其Based Rollup 方案Puffer UniFi 的Litepaper。作為Based Rollup,UniFi 透過利用以太坊驗證者進行交易排序,同時將交易價值回饋給L1,從而提升了以太坊網路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
自從以太坊推行「以Rollup 為中心」的路線圖以來,市場上湧現了大量L2 解決方案。根據L2Beat 數據顯示,目前市面上Rollup 數量已經超過100 個。然而,這些擴展方案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以太坊的擴展性和使用者體驗,但同時也帶來了流動性割裂和中心化排序器等問題。首先是流動性割裂問題,由於不同Rollup 之間缺乏互通性,流動性和使用者被分散在各個獨立的L2 網路中,導致整體生態難以形成有效的協同效應。而且使用者在不同Rollup 之間進行資產轉移時需要依賴跨鏈橋,不僅增加了操作成本,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此外,目前大部分Rollup 使用的是中心化排序器,這些排序器透過MEV 從用戶交易中提取額外租金,也會對用戶交易體驗產生影響。
Puffer 的UniFi 方案則希望透過基於驗證者的去中心化交易排序來解決這些問題。與傳統的中心化排序方案不同,UniFi 的交易雖然是由Puffer 節點處理,但這些節點本身是以太坊的原生質押節點,因此UniFi 方案將交易排序權利分配給去中心化的驗證者,充分利用了以太坊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特性。
此外,UniFi 也透過同步可組合性(Synchronous Composability)和原子可組合性(Atomic Composability)來應對流動性割裂的問題。基於UniFi 的應用可以依賴其提供的排序和預確認機制,因此能夠與其他相同Based L1 排序的Rollup 或應用鏈實現無縫互通。同時,透過使用Puffer 的TEE-multiprover 技術,UniFi 也能夠實現與L1 的原子級組合性,即UniFi 允許即時L1 結算,並且可以直接存取L1 流動性,以提升跨層交易和應用的效率,方便開發者建構更有效率的應用。
然而,雖然Based Rollup 將交易排序交由L1 驗證者避免了中心化排序器所帶來的風險。但其交易確認速度仍受限於L1 的出塊時間(約12 秒),導致無法實現快速確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Puffer 引入了基於EigenLayer 的AVS 服務,為UniFi 提供預確認機制,實現100 毫秒的交易確認時間。
在Puffer UniFi AVS 中,透過EigenLayer 的再質押機制,驗證者能夠將他們在以太坊主網質押的ETH 同時用於UniFi 的預確認驗證服務,而無需額外質押新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金的利用效率,並降低了參與的門檻。且UniFi AVS 利用了以太坊主網的經濟安全性。如果參與預先確認的驗證者不遵守承諾,自然會面臨其在主網上質押的ETH 被罰沒的風險,因此無需為Puffer 的預確認機制再設計額外的罰沒措施。
要參與Puffer UniFi AVS 的驗證者必須具備EigenPod 所有權,以確保UniFi AVS 服務可以執行Slash 懲罰,從而約束違反預先確認承諾的驗證節點行為。此外,節點營運商需在其驗證者用戶端所在的伺服器或環境中執行Commit-Boost,負責處理驗證者和預先確認供應鏈之間的通訊。
上線短短兩週內,UniFi AVS 平台已經獲得了105 萬枚ETH 的質押,並且有超過32,000 名驗證者參與其中。未來,Puffer 還計劃結合以太坊基金會的中立註冊合約機制,允許任何L1 提議者自願註冊為預先確認驗證節點。這意味著,以太坊主網路上的每個驗證者都可以選擇成為預先確認驗證者,從而進一步擴展系統的去中心化程度。
總結
隨著以太坊生態的逐漸壯大,如何確保各計畫和參與者朝著同一目標努力成為了社區長期關注的核心議題。這種一致性(Ethereum alignment)被認為是以太坊網路長期成功的關鍵。在早期,社區將其分解為“文化對齊”、“技術對齊”和“經濟對齊”三個維度,而Vitalik Buterin 在其近期文章“Making Ethereum Alignment Legible”中又提出了一套新的衡量標準,包括開源性、開放標準、去中心化與安全性、以及「正和效應」。當然,無論採用何種標準,其核心目標都是確保協議、社區和專案能夠與以太坊的整體發展方向保持一致,從而為生態系統的永續發展提供正向支持。
值得肯定的是,Puffer 在設計和產品演進中始終實踐了與以太坊一致的原則,並展現了對以太坊長期願景的支持。透過與EigenLayer 的集成,Puffer 使得更多的獨立驗證者能夠參與質押網絡,從而提升了以太坊去中心化水平。而Puffer 的UniFi 方案將交易排序權交還給以太坊原生質押節點,在安全性及去中心化等方面對齊了以太坊。
目前,Puffer Finance 已經發布了其代幣經濟學,其中7,500 萬枚PUFFER 代幣(佔總供應量的7.5%)將用於Crunchy Carrot Quest 第一季的空投活動。第一季空投的資格快照已於2024 年10 月5 日完成,用戶可於2024 年10 月14 日至2025 年1 月14 日期間透過代幣申領入口網站領取。隨著PUFFER 代幣的正式推出,Puffer 能否在推進其與以太坊保持一致性目標的同時,實現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和用戶成長,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