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Iris、刘红林律师
过去一年,虽然BTC依然备受瞩目,但虚拟货币市场的主流却被各种MEMECoin充斥。这些凭借“梗”和情绪炒作起来的币种,以惊人的速度吸走了大量投机资本。然而,时至今日,虚拟货币整体市值的回落,加之全球主流市场地的监管提速,全球虚拟货币市场似乎也开始回归冷静。
2025年3月14日,Electric Capital合伙人Maria Shen表示,未来Web3将更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同时监管清晰化、消费者友好等特征也将成为趋势。
对此,曼昆律师则认为,自各国及地区的监管机构开始下场以来,Web3创业正逐渐从“野蛮生长”的时代,进入一个商业合规为核心的新时代。
那么,对于Web3创业者来说,在即将到来的全面合规时代中,他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本篇,我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
Web3创业面临的合规困境
在过去多年,Web3创业者似乎很少将“合规”二字放在心上。
因为监管有滞后性,面对Web3这个纯新产物,在过去几乎没有任何监管框架可以参考。彼时,大部分团队都是一边开发项目,一边自然而然地延续着去中心化的初衷,以基金会这类非正式实体形式运营。但当市场逐步从投机回归商业本质、监管环境逐渐清晰后,这种“随意”的商业模式必然会感到严重的“水土不服”。
这种“水土不服”,在全球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主要表现为以下多个方面:
1. 团队架构问题
大部分Web3项目在初创阶段,通常都不会立即选择注册一家正规的商业公司,而是几个创始人或核心成员凭借口头约定、简单协议甚至默契共识便直接开始运营。这种看似灵活的模式,在早期阶段的确能帮助团队快速启动项目,但在监管趋严的当下,却逐渐暴露出严重的治理风险。
这种“随意”的合作方式,往往很容易导致成员之间的权责不明晰。就比如曼昆律师上周和大家聊到的Yescoin事件,也是因为在项目初期缺乏正式的协议、公司章程或股东文件,难以清晰界定每个人的权益,最后导致项目融资成功或出现实际盈利时,引发团队内部对各自权益的争夺和纠纷。(详情可看《解读Yescoin内讧事件:合伙创业为何转为刑事犯罪?》)
另外,随着监管机构对Web3项目要求的明朗化,未成立正式商业实体的项目往往很难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批。比如香港证监会(SFC)、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等监管机构普遍要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必须是明确的商业实体,并具备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才能获得相应牌照。如果项目一直以“口头协议”或非正式组织形式运营,就很难满足这些监管要求,从而失去进入主流金融市场的机会。
2. 盈利模式问题
要说Web3项目如何快速盈利,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发币——甚至认为“不发币的项目,就不是好项目”。这种思路,导致许多团队过度专注于经济模型的设计,却忽略了更基础、更关键的商业模式设计和合规问题。
不过,随着Web3生态的不断成熟,盈利模式早已不限于单纯地发币,而是衍生出更为多元化的方式,比如代币空投、返佣邀请等等。这些方式虽然能够快速吸引用户流量和资本,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监管风险:大量空投可能被认定为非法证券发行或未经授权的融资行为;返佣机制一旦涉及多级推广,也容易触及非法集资或传销的法律红线。
此外,一些Web3项目通过智能合约或链上协议,向用户提供所谓的“自动收益服务”,例如自动化交易策略、套利工具或者类金融衍生品的投资产品。在传统金融监管视角下,这些服务明显属于需要持牌才能开展的金融业务,未取得相应牌照即开展这些服务,本质上可能构成非法金融活动。近年来,美国SEC频繁对类似Terraform Labs、Uniswap等提供收益型代币服务或自动收益产品的Web3项目展开执法行动,正是监管部门对这一模式合规性作出的明确警告。
3. 用户管理问题
Web3的“去中心化”理念使许多项目初期完全忽略用户的身份识别(KYC)和反洗钱(AML)要求,甚至视之为阻碍项目快速增长的麻烦。但在全球金融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这一环节的缺失成为Web3项目最显著的合规隐患之一。
例如,香港证监会(SFC)、迪拜虚拟资产监管局(VARA)及欧盟MiCA法案均明确要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严格执行KYC与AML措施,详细记录用户身份与资金流向,以防范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等非法活动。而过往“匿名”、“免审查”模式在合规监管时代已然失效。
对项目而言,补充这一体系不仅意味着巨大的技术成本和合规成本,更严重的是过去已积累的大量匿名用户数据几乎无法满足合规要求。在某些严格监管的司法辖区,这甚至可能意味着需要清退大量现有用户,严重影响项目生存基础,造成商业模式难以持续。
当然,除了这三类合规困境外,Web3创业还面临更多更具体更细节的合规问题。那么,面对这种困境,Web3创业者又该如何快速适应监管环境,摆脱“水土不服”的现状?
最直接、最现实的答案就是:主动借鉴传统互联网企业的监管经验。
为什么借鉴传统互联网创业经验?
在提到Web3创业的合规路径时,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的虚拟资产交易监管案例中得到启发。
2023年,香港证监会正式落地虚拟资产交易所的发牌制度时,市场普遍预期全球知名的加密交易平台能够迅速进入香港市场,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除了从一开始就按照香港监管要求搭建运营的OSL和HashKey HK外,目前已成功获得虚拟资产交易牌照的,几乎都是新成立的本土平台。其他能够间接为用户提供虚拟资产服务的,也多为本地传统金融背景的券商、银行,通过与持牌交易所合作或申请现有牌照的升级来入局,而国际化的大型加密交易所却迟迟难以进入。
这种明显的反差其实反映出一个核心问题:香港证监会目前推行的虚拟资产监管框架,本质上是传统金融监管模式的延伸与重塑,而许多习惯于“离岸”、“去中心化”的国际交易平台由于早期缺乏类似的合规架构,才导致了如今明显的“水土不服”。而传统互联网金融企业,甚至本土新成立的交易平台,由于熟悉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与合规规则,在牌照申请过程中反而能更快地满足监管要求、顺利获得入场资格。
事实上,这种“水土不服”并不仅限于香港。在美国和欧盟,这种趋势同样清晰可见。
以美国为例,美国SEC在2023至2024年密集针对Coinbase、Kraken和Gemini等交易平台发起执法行动,核心的法律依据便是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尤其是未注册证券发行与证券经纪业务。其中,Kraken提供的加密资产质押(staking)服务被认定为“未经注册的证券发行”,而Coinbase提供的部分币种因具备明显的盈利预期和集中管理特征,也被SEC列为“证券”。可见,美国监管层并未专门为Web3创造新规则,而是直接借用了传统金融监管逻辑,进一步明确了虚拟资产交易应回归传统证券监管框架。
再看欧盟,2023年4月正式通过的《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则高度参照传统银行和金融市场法规的合规标准,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资金托管、储备金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信息披露机制都提出了严格要求。比如,稳定币发行方被要求按照银行业的准备金标准严格储备相应资产;而交易平台的用户资产必须在合规的第三方银行或信托机构托管,且必须执行严格的用户KYC/AML流程。这些要求与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框架几乎完全一致。
这种趋势说明,Web3合规并不是一场全新的、未知的探索,而更像传统金融监管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延伸。虽然Web3创业带有一定的“去中心化”特性,但其本质依然是商业活动。因此,主动向传统互联网企业学习,借鉴其成熟的监管经验、合规流程和治理架构,对于Web3创业来说并非退步,反而能避免在合规道路上付出更高的试错成本。
特别是当全球监管趋势已经明确回归传统金融和商业监管框架之时,Web3企业主动靠拢、适应传统互联网模式下的合规标准,不仅更容易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可,也更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曼昆律师总结
正如曼昆律师一直在说:Web3创业,不要太Web3。
所谓不要太Web3,并不是让你完全抛弃Web3去中心化、开放透明的核心精神,而是希望创业团队能够回归商业的本质。毕竟,再去中心化的项目,也终归要融入真实的商业环境,接受全球监管的检验。
如今,Web3创业的商业合规时代即将全面到来,市场逻辑与监管导向正逐步转向商业理性和合规规范。创业者们需要主动告别“野蛮生长”的模式,认真搭建公司治理架构,优化代币经济模型,确保资金安全,并建立完善的用户合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