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深潮 TechFlow

好消息,ZRO空投可以领取了。

坏消息,需要付费领取。

前有市场对 Layerzero 空投数量太少的质疑,大家纷纷表示自己辛辛苦苦交互许久但量好像不太够;“侮辱性空投”的感觉油然而生。

而这份侮辱似乎来了2次。

6月20日晚,Layerzero 官宣ZRO空投可以领取了,但这份领取可不是白给的:

用户必须为每个 ZRO 捐赠0.10美元的USDC、USDT或原生ETH来认领ZRO代币。

LayerZero 美其名曰将其称为一种名为Proof-of-Donation(捐赠证明)的新认领机制,将向以太坊开发者的集体融资机制Protocol Guild捐赠高达 1850 万美元。

空投领取变募捐活动?LayerZero真的太会玩了

姑且不论捐赠的透明性和用途,从用户视角来看,这个规则说人话就是:

想领空投,先交钱。

这可是加密市场空投玩法中的头一遭。

你见过撤池子、空洞的白皮书、对不起我们失败了等暗地里使坏的各种骗局,但明着从你的空投中征收一部分捐款的行为确实闻所未闻。

于是 Airdrop to Earn,变成了 Pay to Earn。

强行捐款,强烈对比

更为让人情绪波动的,是在ZRO领取之前,Layerzero官方页面所展示的一个“历史回顾”环节。

在领取ZERO前,页面会给你做一个类似国内互联网公司经常用到的年度回顾栏目,赫然写着“你于X日第一次使用omnichain”、“你交互了X次”等温情的回顾,仿佛让你回想起之前努力交互等待良好预期的艰苦岁月。

这个回顾本身没问题,但和最终领取页面的捐赠一对比,就显得有些让人伤心了。

这仿佛是在说,你之前所有的努力交互,都为你最后领取时的捐款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

空投领取变募捐活动?LayerZero真的太会玩了

批量撸毛?做精品号?多个链一起来?

没问题,小丑竟是你自己。

不到最后一刻,你始终都不知道领取页面上的限制是什么;而按照行业惯性去思考,你也最多只会觉得是空投数量分配的规则可能有点不公,毕竟众口难调。

但交钱领空投的设计,不到最后你还真想不到。不过作为项目方可能早就设计好了,只是一开始不能说,放在最后一步,无非是让你的沉没成本更大一些而已。

在这里,智能合约约定的领取规则,成了众多撸毛党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对不起没有办法改,合约已经写好了,想要领取,就得捐款。

不是说捐款不好,也不是说大家都没有善心;只是这样看起来有些强行恶意的设计,很容易让人心里产生对比和落差,进而把“捐”理解为“抢”。

空投税,劫富劫贫

如果我们再把这个捐款按钮抽象一下,实际上可以将其理解成一种"空投税"。

项目方因为你的交互行为给你奖励,但奖励多少实际上是项目方说了算。同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项目方不能从奖励额度中抽取一部分税费,以作他用。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给你空投就已经很不错了,征个税又怎么了呢?

站在项目方的视角看,这很合理,甚至有些贪婪;但站在广大用户的视角来看,恐怕这项目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而对于大户和批量撸毛者来说,如果按照每个ZRO都要交捐款的设计,那么大户要交的钱显然多的多。但小户同样也没被放过,每个0.1的设计下,众生平等,劫富劫贫。

甚至有网友在推特上表示,自己被收的捐赠税并没有严格按照0.1/个来设计,实际情况下要付出的更多,妥妥抢钱。

而再加上空投时段Gas费的飙升,小户领空投会有一种赚了但没完全赚,甚至被摆了一道的感觉。

空投领取变募捐活动?LayerZero真的太会玩了

以后,你还义无反顾的多号撸毛吗?而那些工作室级的空投猎人们,则更需要精打细算自己的投入产出比,尽可能的压低自己的成本;毕竟大家都没有办法预估,这个捐款的税率究竟是多少。

撸毛,从黄金时代的暴利最终走向了内卷。

用户卷,来的人越来越多,你不交互,有的是人交互。项目卷,最后给你的越来越少,甚至还上了征税的设计。

有句话说的好,未来已至,只是分布得不均匀。

Layerzero的交钱领ZRO是第一个,但未来肯定不是最后一个。

之后的项目方,或许会用更加温和的税率、更加迂回的借口、更加宏大的叙事,来从你已经拿到的空投中分走一部分。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和规则的接受者,你或许别无他法。

想要集体不交互抵制这种行为?在一个去中心化和动机多样的加密森林里,这更是难上加难。

降低预期,量入为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日后或许也没有免费的空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