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萬向區塊鏈實驗室主辦的第五屆區塊鏈全球峰會的現場,Qtum聯合創始人帥初分享了Qtum2.0量子鏈項目的進展。 Qtum在2016年獲得萬向“黑客馬拉松”的“最佳創意獎”。 PANews作為合作媒體在現場進行報導。

帥初在分享中提到了去中心化應用的冷思考。他認為,今天的應用依然沿用的是早期加密貨幣的邏輯——比特幣的全局驗證的思路,這而會對發展形成巨大的製約。他補充到基礎設施需要有巨大的升級和迭代,而區塊鏈應用更需要跳出框架。

精彩觀點一覽:

  • 比特幣背後的一套激勵設計、博弈設計,為我們設計更多更豐富的服務體系提供很好的借鑒。


  • 以太坊拓展了比特幣腳本語言,把有限的處理能力變成了更加靈活的虛擬機處理能力,但依然沿用的是比特幣的全局驗證的思路,會對發展形成巨大的製約。


  • 必須跳出框架才可以期待未來區塊鏈的應用取得更大的發展,因為基礎設施需要有巨大的升級和迭代。


  • 隨著監管的規範,區塊鏈作為天然底層小微服務清結算的設施,會天然地提供清結算的工具


  • 虛擬的生產力,如果利用的好對社會的商業自動化會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 未來合約會在區塊鍊網絡上發揮更多的作用。從技術的角度可以保證區塊鍊網絡的演進是可以被觀察設置的,這是商業化必然要經歷的一條路徑。

  • 無限分片的結果必然會走到傳統的雲服務廠商,一致性會變弱,網絡的強一致性會變成弱一致性,這樣會對應用的承載更有好,如果網絡一直是強一致性的很難做到商業體的融合。


  • 單純的炒作就是金融投機的工具,在監管沒有就位之前某種意義上是可行的,因為是早期的無規則生長階段,但未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依然需要為所有的實體經濟創造價值,某種意義上為社會提供效率、增加透明。這是區塊鏈未來大規模商業化的必經路徑。

以下是演講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 ,非常開心又有機會站在舞台上和大家分享Qtum量子鏈項目的進展。


為什麼說又有機會呢?其實在2016年的時候Qtum參加了由萬向舉辦的“黑客馬拉松”,並且參加了Demoday,拿到了當時的“最佳創意獎”,這也是Qtum發展的契機,從2016年開始,Qtum一路走來有了大家的支持,有了今天的發展。


作為當時絕大多數參與成員是中國團隊本土化的項目,在區塊鏈浪潮中有很多體會、總結和經驗,包括一些深刻的教訓。


非常激動今天有機會又來到這裡進行分享和總結,包括我們對區塊鏈技術商業化落地的思考,從創業者的角色、技術開發團隊的角色怎麼推動區塊鏈的商業化,做的技術能夠為商業化路徑做出哪些點點滴滴的努力。


今天分幾個小標題進行演講。


第一,區塊鏈行業的總結。


非常感謝萬向在2015年率先在中國發起了區塊鏈全球峰會。 IBM 2015年推出了Hyperledger,以太坊也在剛剛發布,2015年我也參加了萬向峰會,當講的主題是“區塊鏈與物聯網”。剛剛聽到聯通公司的物聯網總經理又提了區塊鏈與物聯網。


技術往往是迂迴和曲折地前進,2012年的時候曾經幻想著有一天微軟、IBM、Google、阿里可以加入到區塊鏈戰場裡,又等了三年等到了IBM,等到2018年才等到了Facebook 、Google這些公司和巨頭不斷地進來,但是他們進來的時候會顯得非常猛烈。作為技術開發,我在2013年讀書的時候有預想到有一天也許大的公司也會進來。


區塊鏈的第一個十年是從2009年到2019年,以加密貨幣理念帶領了區塊鏈技術的反思討論、商業化嘗試,最開始的觸動依然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新興的在互聯網上完成價值轉移的協議,協議有非常多有意思的點,雖然現在我們很少討論互聯網完成數據的交換、傳輸所用到的基礎協議,但以比特幣為代表了全新的協議交換方式,這樣的方式其實是引領了後面的發展。


有非常多的特徵,是免信任的,從信息不對稱到信息對稱的商業模式,這對現有的商業模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戰。為什麼會這麼說?不論今天縱觀所有巨頭的互聯網公司,本質上是提供一種提取後的附加值信息服務,不論是阿里提供買賣雙方的信息撮合或者騰訊提供人和人之間的信息連接,依據與技術、平台、網絡效應依然在做“信息販賣者”的角色和服務,當然信息連接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他們也收穫了巨大的價值。


商業信息網絡是信息對稱和對等的網絡,怎麼構建新商業模式?這樣的一條路徑依然處於探索中。


第二,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比特幣是最典型的代表,不論我們在於討論區塊鏈,比特幣作為技術創新、理念創新依然是在啟發著我們怎麼更好地構建新型開源軟件體系、服務體系,背後設計的理念和邏輯類似於一套基於博弈機制自動演化的軟件體系。在比特幣之前很難有軟件在創始人走掉10年後還能蓬勃發展,並且目前為止是看不到盡頭的,邊界和網絡效應在不斷擴大。


背後的一套激勵設計、博弈設計,為我們設計更多更豐富的服務體系提供很好的借鑒。


比特幣網絡作為另類的資產得到了各個國家的重視,包括納入監管範圍,這必然是一條長期的路徑,而非短時間內確立的,必然面臨著長期的碰撞。


比特幣網絡的發展有非常多有意思的地方,理念的設計有了後面十年的故事,正是因為是點對點開放的網絡、信息對稱的網絡,另外本質上對資金也實現了非常高效的管理。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註意到,前幾天在比特幣網絡上發生了一筆10億美金的轉帳,手續費就幾百美金,並且在10分鐘之內完成了轉帳。這樣開放的金融體係可以有壞處也可以有好處,從技術上保證了大家相信網絡可以承載單筆價值達到10億美金的轉帳,這背後是何其強大的信任機制?包括對它的安全是非常明確的信任,當然背後得益於高效的資金管理,有多重簽名的技術可以保證比特幣哪怕10億美金也可以放心地保管,10億美金的黃金個體是無法保管的,10億美金的資產對很多個體和公司來說都是沒辦法獨自保管的。

網絡安全的穩定造成了過去發展一直是行業價值的基石,基於比特幣邏輯後面又誕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平台發展思路。為什麼要區分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平台?這是行業裡非常深的誤解。


第三,加密貨幣到免信任平台。


加密貨幣的訴求是非常不一樣的,最開始社區型的加密貨幣是簡單、安全、穩定、可靠,當然要足夠的去中心化,甚至某種意義上最原始的理念還有怎麼去實現人人可以參與。但以太坊代表初始定義不是從加密貨幣理念開始的,反而是從怎麼搭建未來支持大量應用的區塊鏈平台。但是,這其實給以以太坊前幾年帶來了巨大的發展,今天也成為了巨大的製約。


為什麼呢?可以思考背後的邏輯,作為平台需要無限的可拓展性、很好的隱私保護、資源的隔離,需要非常良好的治理框架,當然還有非常好的除了ICO之外的其他融資/募資的模式,作為平台,這是非常巨大的挑戰。


第四,去中心化應用的再思考。


作為平台,以太坊為平台做出了巨大的創新,但我們也要反思行業發展到現在面臨的困境,不僅是技術上,更多是理念和商業模式上。


為什麼需要重新思考分佈式應用?重新設計分佈式應用?相信大家都有同感,不論是行業的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在行業裡會發現很多分佈式應用並沒有適合的落地場景,也沒有給社會創造巨大的價值,而是淪為炒作的工具。


我們需要跳出思維的框架,再設想和設置怎麼找到真正有價值的分佈式應用。


為什麼今天以太坊、EOS、量子鏈在面向應用的時候會有巨大的問題呢?因為都是沿著最早期加密貨幣的邏輯,貨幣要求全局鏈上的驗證,在比特幣網絡上任何的一筆交易會廣播給全網8000個節點,這對貨幣來說是可以的,因為是高價值的東西需要全網的共識。但如果一筆微小的應用需要通知給網絡上1000個、8000個以上的節點,這是邏輯上的巨大問題,會對應用平台形成巨大的製約。


所以說,當時以太坊拓展了比特幣腳本語言,把有限的處理能力變成了更加靈活的虛擬機處理能力,但依然沿用的是比特幣的全局驗證的思路,會對發展形成巨大的製約。


以太坊是一台世界計算機,但是是單線程的世界計算機,因為所有的邏輯在背後執行的是一8000個節點都是全局部一統一的,在阿里雲上是不可能出現這種事情的,阿里雲上全球幾十萬台服務器,每台服務器跑的內容不一樣。但在以太坊微型的Cloud上,所有跑的邏輯任何時間切片觀察是同步的邏輯,強一致性約束了所有應用的發展。


必須跳出框架才可以期待未來區塊鏈的應用取得更大的發展,因為基礎設施需要有巨大的升級和迭代。


當然以太坊也有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不論在做分片還是鏈下計算,但如果邏輯沒有根本的改變很難有大突破。


第五,區塊鏈應用和平台。


為什麼去中心化的DAPP可能是偽概念?我們觀察怎麼改造互聯網上現有的應用,也許DAPP不應該叫DAPP,而是應該叫有區塊鏈特徵的應用。區塊鏈有哪些特徵?賬戶、身份、地址、資金是四位一體的,不像今天註冊互聯網的應用,首先要用手機號註冊、綁定身份證、綁定銀行卡,其實是多重的註冊,甚至每個平台都會留下數據。但在區塊鍊網絡上地址代表了資金、金錢、ID、身份在地址上會得到統一。


如果一個良好的Token設計會對項目的冷啟動帶來巨大的價值,其實以太坊早期的發展得益於良好的經濟模型。隨著監管的規範,區塊鏈作為天然底層小微服務清結算的設施,會天然地提供清結算的工具,雖然今天大部分應用依然是用支付寶、銀聯、微信支付提供清結算,但是在任何公有鏈、聯盟鏈天然地替代了支付寶、銀聯的清結算功能,但法律上是否完備是監管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但從技術上實現了技術的可能性。


某種意義上這是區塊鏈的“三把斧”,可以賦能現有的所有互聯網應用,未來基於這樣的特徵必然會誕生出全新的應用。


第六,量子鏈今天的發展。


2016年基於比特幣的網絡移植了智能合約,所以是唯一個跟進比特幣重大創新的唯一平台和項目。另外和比特幣有很好的協同效應,曾經有發現比特幣非常嚴重的Bug,在2018年的時候可以增發比特幣,但因為我們和比特幣開發者有很好的協同效應,第一時間匯報給了比特幣的開發者,這是基於開源軟件的優勢,大家會有巨大的協同效應,不論是技術的迭代還是技術的演進。


2.0發布中有非常多的思索和創新,主要的想法是怎麼更好地服務於未來區塊鏈應用的開發者。在以太坊網絡上讓一筆交易必須先存一點以太坊才能發送成功,在Qtum上通過對合約進行簽名,讓合約發揮更大的智能,合約可以參與區塊鍊網絡的治理和管理。剛剛姚所長怎麼對合約進行監管,每個區塊鏈的合約都是虛擬業務的代理人,都是計算機網絡模擬出來的具備邏輯、具備執行能的代理人,代理人會根據數據和邏輯實行智能,這某種意義上也是虛擬的生產力,如果利用的好對社會的商業自動化會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Qtum2.0圍繞著怎麼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區塊鏈應用開發者、更好地服務於經濟建設所搭建的基礎框架。


上面有非常多的技術細節,後面會有具體的細節發布,如果在場有開發者,有對區塊鏈領域感興趣的從業人員,歡迎會後和我們交流。在10月16日會有2.0的發布,希望大家可以關注。


第七,我們還在做什麼?


2019年還在做什麼?作為從業6年以上的從業者我們對行業的思考還在做什麼事情?其實區塊鍊網絡有巨大的分佈式效應,Qtum的節點數僅次於比特幣和以太坊,在全球有將近6000個節點,地理分佈和現在很多技術分佈是一樣的,節點最多的反而在美國,當然有很多原因,因為大多數的雲服務商都是亞馬遜和Google Cloud,在中國、韓國、日本都有非常多的節點分佈。


除此之外,我們所思考的行業新方向,剛剛講到以太坊想做分片,但網絡無限分片的結果會變成單機的雲服務,以太坊8000個節點分片兩次就是4000個節點做一致性運算,分片十次以後就變成1024個片區,變成8個節點做一致性預算實現網絡的擴容,無限分片的結果必然會走到傳統的雲服務廠商,一致性會變弱,網絡的強一致性會變成弱一致性,這樣會對應用的承載更有好,如果網絡一直是強一致性的很難做到商業體的融合。


天然支持區塊鏈特徵的賬戶體系,公私鑰加密體系、Token模型,如果有云服務廠商天然支持區塊鏈特徵,我覺得對應用的推動是巨大的。所以我們提出了“鏈雲”的概念,區塊鏈作為工具型天然植物到現有所有的雲服務中,會對所謂的Dapp開發者、分佈式應用開發者帶來非常大好處,也會有助於Web3.0應用的開發,這需要和雲服務進行深度的融合和結合。


關於隱私計算、隱私資產、隱私數據提取、數據連價值挖掘,在這個領域必然會有巨大的發展,不論是隨著物聯網設備的普及還是5G的通信普及,社會會產生海量的數據,如何提取數據的價值並且進行商業化的應用,在隱私領域社會會關注更多的目光,不論是Facebook為什麼提出Libra,從我們的思考來說,他不願意承擔全世界的數據保管的責任放在一家公司的身上,因為這是巨大的責任、巨大的法律風險。


未來怎麼把數據隱私、數據價值提取和隱私進行強烈的融合?區塊鏈在這個領域也做了很多探索,特別是隱私資產的發行。某種意義上銀行的債券不可能讓所有持倉的人都是清楚的,只是大家知道倉位的分佈,甚至不知道倉位的分佈但一切都是可驗證的。我們看好的是隱私資產的類別,包括以隱私為主題的數據挖掘、數據提取。


讓智能合約參與到區塊鍊網絡的治理中,對於權益證明的機制,原來是投票給一個代理人,但代理人有單節點的風險,為什麼不能投票給智能合約呢?合約的邏輯是提前寫好的,權益是有保障的。所以是基於合約的權益證明。未來合約會在區塊鍊網絡上發揮更多的作用。包括剛剛姚所長提出的合約參數的預設,從技術的角度可以保證區塊鍊網絡的演進是可以被觀察設置的,這是商業化必然要經歷的一條路徑。


區塊鍊網絡的技術堆站依然不完善,我們也在發明新型的能夠兼容X86指令級的虛擬機,明年會正式發布。


區塊鏈行業一路觀察過來未來主流依然是擁抱實體經濟,擁抱真正能夠創造社會價值的事情。單純的炒作就是金融投機的工具,在監管沒有就位之前某種意義上是可行的,因為是早期的無規則生長階段,但未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依然需要為所有的實體經濟創造價值,某種意義上為社會提供效率、增加透明。這是區塊鏈未來大規模商業化的必經路徑。


Qtum2.0作為基礎設施,希望有機會推動技術領域的發展和進步。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