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慈善腐败,是一些人偏离了慈善理念和运行法则,把慈善机构变成了一个牟利的工具、实现个人私利和诉求的平台,最终使慈善的源头出现枯竭。一些慈善机构运作的不公开不透明,一些慈善项目运行的不公平不公正,都对社会良心和公众爱心带来了难以弥合的伤害。在诸多事件发生后,人们火热的慈善行为被迫驱赶进了内心,一些地方的慈善机构捐款少得可怜即是明证。
案例一:
据美国CNN电视台联合《坦帕湾时报》“调查性报道中心”对美国慈善机构的腐败现象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查。CNN在网站上公布调查结果,揭露了美国慈善机构十亿美元腐败的真相,全美最差的50家慈善机构过去十年筹款13亿美元,只有4%的钱最终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其中的10亿支付给帮助筹捐的盈利性公司。而这些钱本应用于慈善工作。
如果这些钱被用于慈善,可以修建20000所“仁人家园”住房,购买700万轮椅,或者为1000万妇女进行乳腺癌检查。调查显示,美国最差的50家慈善机构只将不到4%的善款用于现金直接资助。
十年里,一家糖尿病慈善机构筹得将近1400万美元,却只在病人身上花了1万美元。有六家机构根本没有在他们所服务的领域使用任何善款。
案例二:
中纪委官方网站的《忏悔与剖析》专栏,曾经发表了一篇宁夏回族自治区经信委原副主任案件警示录,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刚走上领导岗位时,高重瞳还是一个自律意识很强的人。对一些开发商送来的现金、购物卡,她或直接拒绝,或上交单位,或当着开发商的面,以开发商的名义直接捐给学校、福利院。”
贪官为保全自己的优势地位并迅速“做大做强”,可谓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而“投身慈善”无疑是诸多策略中最有效手段之一,一定程度上方便收买、迷惑人心,像变色龙一样瞬间为自己涂上“一心为民、谦谦君子”的保护色,与那些私欲无度膨胀,完全不顾方式方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莽夫”比较,显然更具技术含量,更具隐蔽性。另据纪检监察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我们赫然发现,诸多表面“热心”慈善的官员,他们最惯常采用的手段则是,从数目愕人的赃款中拿出一小部分或投资希望小学,或捐建寺庙。由此进一步证实,贪官做慈善,不过是“以小博大”“放长线钓大鱼”的狡黠之举。
案例三:
威廉·阿拉莫尼担任美国联合慈善总会CEO长达22年,可谓一手将该组织打造成了全美最有影响力、最知名的慈善机构。在他的领导下,该组织1975年募集捐款达10亿美元,1984年达20亿美元,1990年超过30亿美元。他在集团内被誉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天才”。
但也正是在1990年,丑闻令他的成就黯然失色,阿拉莫尼本人也沦为慈善机构内部腐败、傲慢和贪婪的标志。
这一年年底,美国联合慈善总会董事会收到一封匿名信,举报阿拉莫尼盗用善款包养姐妹情人。基金会进行内部调查,发现内部账目混乱,阿拉莫尼财务问题严重。
1991年底,《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使丑闻公之于众,举国震惊。迫于外界压力,阿拉莫尼宣布辞职。同时,政府机构开始立案调查。1992年底,阿拉莫尼被正式起诉。
该机构董事会成员包括美国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主要工会的负责人、国家橄榄球大联盟委员和大学理事会主席等名流。丑闻刚曝出时,该董事会还对阿拉莫尼投出了信任票。有研究该事件的学者认为,当时领导层的“内部文化”其实就是默许甚至鼓励不受监督、花天酒地的行为。董事会成员或者被蒙在鼓里,或者其实内心并不反对阿拉莫尼的做法。
审判结果是阿拉莫尼23项罪名成立,被判入狱7年。检察官表示:“裁决发出的信息是,社会不会容忍那些负责保护慈善机构宝贵资产的个人将其挪为己用。”
丑闻几乎摧毁了美国联合慈善总会全国范围内的慈善网络,1378个地方分支机构中有309个宣布退出,并拒绝支付年度会费。64%的美国人听说过该丑闻。该机构这一年募得的捐款骤减42%,遭遇40多年来最大幅度的下跌。
以上三个案例,不管是慈善机构的善款不能合理有效使用。还是官员腐败,通过慈善捐助来掩人耳目。或是慈善机构里的腐败丑闻。都是因为传统慈善行业里的信息不透明导致。
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慈善捐助产业的问题,首先解决的就是信息公开透明的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上述三个案例所有的数据都是公开、透明、可追溯的,所有的捐赠机构以及个人捐赠者,都可以看到资金的流向,那么以上三个案例的问题就会及时地被发现,甚至可以有效的防止这类腐败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