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ArkStream Capital 2023展望:十亿用户的链上应用会在哪些场景爆发》
作者:Warren
2018年7月份,万向控股的副董事长肖风博士在一次发言中提到,“区块链行业可能出现5万亿美元级别的公司”,那个时候,整个加密市场的总市值不过2000多亿美元,而在经历了长达了一整年的下跌后,这一数字来到了1000亿。从2018年年初1月7日最高点8300亿美元,到12月15日,最低点1000亿,历时一年,整个加密市场下跌了88%,距离肖风博士说的5万亿市值,差距50倍。那时,绝望和迷茫充斥着几乎每一个Crypto参与者的内心,大多数人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选择的事业是否还有未来,尽管那时Ethereum上的DApp已经初具雏形,开发者们不断在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交易发生在链上,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笃定地预测,两年后的夏天,2020年的7月,DeFi的热潮点燃了加密世界的夏季,Crypto整个行业的叙事从用户难以感知的底层基础设施转向了产生真实价值的应用。
肖风博士在2018年的发言
我们经历的这一个周期,应用层和协议层开始了规模性的爆发:得益于多个DeFi协议开始创造价值,“胖协议”还是“胖应用”的讨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公链不再桎梏于突破“不可能三角“,而是将生态发展放在了第一位,完善开发者生态、成立生态基金吸引开发者迁移等策略成为了底层设施发展的必须;CryptoPunk、BAYC等蓝筹NFT成功出圈,把Web3带进了全球的大街小巷。2021年11月,在BTC触及69000美元后,整个加密市场的市值到达3万亿美元,距离肖风博士预测的5万亿,不到一倍的差距。据Binance等中心化交易所的数据,全球加密用户的数量到达了1亿的体量。尽管在2021年的11月以后就开始进入了漫长的下跌,但随着行业的进一步清退,我们有理由相信,熊市的底部已经呈现,2023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刻。相比于择时,我们更应需要思考的是,在用户体量再翻10倍,也就是全球加密用户达到10亿,有15%人类开始进入Web3的时候,哪些赛道会诞生万亿级别的应用?这些应用,下个周期又该如何发展?我们将从DeFi、游戏等多个赛道进行分析,去聊聊我们在2023年将如何布局。
应用还是基础设施?
为了读者更方便理解,我们简单粗暴地使用二分法把整个行业进行划分,把所有能跟用户产生直接交互的产品统称为应用,包括DeFi协议,游戏,钱包,交易所等,把用户交互时感知不到、但又支撑着Web3运行的部分,称为基础设施,包括公链,节点服务商,数据索引,开发者工具等。
我们认为,下一个周期极大可能迎来应用层的爆发,这与互联网的发展路径相似,在物理设备和硬件难以普及的时候,大部分的开发者致力于基础设施的搭建,因为没应用可用,或者说基础设施不支持大规模的应用,而当大量的用户具备了涌入互联网的先决条件后,行业的巨头变成了垄断型应用的开发者。在拥有了海量用户以后,这些开发者拥有了“数据”这一互联网上至高无尚的权利,反过来在“云时代”占领了基础设施的话语权。Web3的路径同样如此,在进行了多个周期的探索后,“应用”的话语权开始逐渐增大,应用在捕获了用户后,反过来搭建适合自己用户的公链已经成为一条可行的路径,币安搭建BSC和Polygon通过收购不断获得基础设施的领先地位就是很好的例子。开发者们已经意识到,基础设施是为应用服务的,而掌握了用户,拥有了流量入口,也就掌握了Web3的话语权。所以,下一个周期,尽管基础设施尚未能支撑十亿级别的用户,但对于应用开发者来说,这是一个抢占“制高点”的黎明时刻。
DeFi
在经过了两个周期的探索后,DeFi未来的探索可能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怎么吸引圈内中心化金融机构的客户,另一个是怎么吸引无银行账户的圈外用户,即第三世界的用户。2022年Luna崩盘后引发的三箭暴雷,FTX暴雷,DCG等机构出现连环踩踏事件,都让许多用户对Crypto产生了质疑,认为这是一个没有约束没有规则的世界,推动上一轮牛市的华尔街机构,也因为过高的杠杆成了这次崩盘的罪魁祸首。
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数据是,DEX的交易量在FTX暴雷后的几天迅速翻倍,大家对于中心化机构的恐慌转变成了对于去中心化金融协议的信任,所以,这个行业并不是没有规则,而是在Crypto的世界,只有代码才是规则,代码即法律,我们没有必要相信任何中心化机构,而更应该开源协议和智能合约带给我们的安全感。这是DeFi下一轮的叙事之一,即取代现有的中心化金融机构。2020年的时候,因为交易挖矿、流动性挖矿等激励方式,DEX交易量一度占到了CEX交易量的15%,而经过两轮下跌以后,已经不再有足够丰富的挖矿代币激励,但我们看到最近DEX的交易量又回升到了15%左右,这是符合新兴技术的发展曲线的,即在泡沫消退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DEX作为日常交易的场所,去替代CEX的功能。
DEX和CEX交易量占比(现货) 来源:The block
当然,CEX仍然占据了这个市场绝大部分的占比,DEX仍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且,这仅仅是现货交易量的占比,如果我们把这个数字放到衍生品里,就会发现这个比例不到2%,而衍生品的交易量和带来的手续费是很多中心化交易所的利润大头,这里面DeFi的成长空间要大得多,也还有很多路要走。要实现跟CEX一样的衍生品交易体验,现在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我们看到有GMX这样一些优秀的产品,但其响应速度,高并发处理能力,深度,便利性等等,都还是远不及中心化交易所带来的体验,这也注定了现阶段大部分用户不会选择DEX来交易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所以这是DeFi在下一个周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可能出现大量增长的地方,是去抢占现在圈内CEX的用户。这就要求L2等扩容方案,资产跨链方案,账户的隐私保护,新的流动性解决方案等等多个领域的探索。
另一个DeFi发展的方向是,如何在低金融化的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低门槛地去获得用户。正如当初中国绕过了信用卡的发展,直接铺开了移动支付一样,DeFi也可能帮助很多第三世界的国家,亚非拉的国家,绕过建立银行账户、使用信用卡、使用第三方支付的路径,直接开始使用数字货币来进行生活化的支付。现在在非洲、南美的一些国家,商铺已经开始接收BTC付款了,因为即使BTC波动很大,但他们国家的法币存在更大的波动性,而因为没有值得信赖的银行,他们也没有开设银行去存钱的习惯,就更不必说因为借贷带来的金融化了。但DeFi可以帮助他们在没有中心化信任的地方,建立新的金融秩序。要实现这样的愿景,既要依靠技术的迭代,去进一步的降低门槛,比如AA钱包和智能合约钱包的发展,如何建立纯链上的信用机制,又要考虑怎么本地化和地推的问题,怎么进行用户教育,怎么建立本地化的社区。
DeFi发展到下一个周期,要实现以上两个场景的爆发式增长,依靠单一协议和流动性方案可能难以实现,更大程度上需要依赖行业内多个底层基础设施的发展,这就要求投资者和开发者,在关注协议本身解决方案的同时,也要多关注底层设施的建设。
X to Earn
2021年,Axie Infinity把Paly to earn带进了大家的视野,“古典”的ERC721解决方案,成本低廉的宠物对战游戏,加上旁氏的代币经济设计,相互结合后爆发出巨大的影响力,一度在东南亚的几个国家成为了国民游戏,让原本与加密世界可能毫无关系的人在这里收获了巨大的财富,全家老小齐上阵,参与到打金的事业中来。而今年年初,StepN的爆火则把Earn的边界拓展到了“X”,得益于其精细的数值设计和强大的反作弊系统,一时间,无数人加入到跑步大军中。而后,各种X to Earn蜂拥而至,但大部分的项目大同小异,不过是“鞋”换成各种NFT,抑或把跑步改成了吃饭、睡觉等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本质上没有脱离StepN创造的框架。StepN崩盘后,市场上也多了许多关于代币经济的讨论:旁氏的代币经济设计有何利弊?NFT的蓄水池给原有的经济模型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多链产出的代币如何权衡新玩家和旧玩家的利益冲突?任何需要用户激励的场景,是否都能加上类似的设计?
旁氏的玩法伴随了币圈多年,其定义可大可小,我们回溯币圈多年的发展,可以举出一些耳熟能详的例子。很多代币经济的本质就是一个旁氏,但在其崩盘前,你若去这么定义它,可能会受到其社区言语的攻击;相应的,在其崩盘后,我们要做的并非是对其进行全面的否定,而是复盘与反思,思考其在代币经济的历史发展中做出的探索。Fcoin的失败早是历史中的尘埃,但它带来的“交易即挖矿”给两年后DeFi Summer的“流动性挖矿”热潮铺下了基石。
所以讨论X to Earn,我们并非要去定义旁氏,而是去讨论,在未来的Web3应用中,代币经济与用户行为应该进行怎样的捆绑关系?对于去中心化的应用或协议,现在市场中普遍存在三种代币方案供他们选择:
- 治理型代币。代币以投票权为主,或根据持有量直接进行投票,或质押后根据时间加权获得投票权。持币者不能直接获得项目收益,需要通过治理权带来的生态资源变现,或寄托于未来的分红预期。
- 分红型代币。又称证券型代币,用项目收益进行分红或回购,给持币者直接带来收益。
- 质押型代币。持有代币可以增加未来的产出,或根据质押份额占比获得产出,或根据生态内其他代币(或NFT)的持有量来获得该代币的产出。我们认为,X to earn这一类通过持有NFT,并需要伴以应用内行为来获得代币产出的模型,同属一这一类的变体。
与上一个周期不同,这个周期除了一些强合规的项目,大部分项目都开始把多种代币类型进行融合,而非单一使用某种功能的代币,或使用双代币体系,即治理型代币+分红/质押型代币。相比于前两种类型,质押型代币更加强调未来的产出,也就要求更加精细化的供给和需求的数值设计。代币的供给和需求直接影响代币价格,质押型代币因为更大的产出量,必然需要更大的需求量,若治理权和收益分配权都无法在短期内刺激大量的代币需求,而应用内的原生需求也难以达到预期的体量,那用原生代币作为激励的更加旁氏的设计则成了最终的选择。这是很多X to earn不得不选择旁氏模型的原因,也是下一个周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旁氏的关键在于,能否用伪需求刺激真需求,能否在回本周期不断拉长和收益不断降低的情况下软着陆。
我们认为, X to Earn强调的是X,而非Earn。Earn可以帮助项目进行冷启动,在早期进行用户拓展,解决增长模型中的“获客”这一步。但项目不能把Earn当作唯一,而应该在完成了冷启动后迅速让旁氏模型软着陆,削弱早期用户的利益。因为,“X”才是项目持续运行的关键,应用本身应带来更多的用户需求,用户的“留存”应依托于应用中的用户行为,而非是获得更多的代币。“正外部性”是最近很多开发者提到的词,即强调项目如何吸引外部的增量来保证内部的收益获取,使外在需求能够大于内部(代币)供给。降低用户门槛,吸引圈外流量,是下个周期的共识,也是Web2向Web3转变的必经之路。
下一个周期,旁氏的项目仍将存在,而且必定有一些会大放异彩,并在崩盘时造成巨大的市场影响(正如Luna的崩盘给韩国国民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你需要记住的是:
- 永远没有什么“大而不倒”
- 能够成就你的,往往也能轻易让你灭亡
游戏和元宇宙
Axie Infinity带领的Play to Earn火了,但这并不是游戏的全部。从星球日报披露的2022年融资数据来看,“GameFi 贯穿 2022 年始终,总融资额为 51.89 亿美元”,在所有类型的融资中占比第一,这个数字还不包含“元宇宙”的分类。同样,在我们自己基金的一级市场项目库表单中,游戏分类的项目以796个的数量,占据项目库总数的约20%,仅次于DeFi。
来源:星球日报
这一方面得益于Facebook在改名Meta后引起的“元宇宙”投资热,另一方面得益Axie Infinity在NFT和游戏进行的有机结合,两方面的加成,让投资者对游戏趋之若鹜,势必要投到下一个引爆市场的百倍爆款。然而,把“游戏”和“元宇宙”放在一起讲,并不代表着他们是同一东西,相反的,我们认为他们大有不同。或许对不玩游戏的老古董来说,他们都是些“虚拟小人”,但我们认为,游戏强调的更多是竞技或成长,而“元宇宙”则强调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的“映射”。严格意义上讲,大多数称自己为“元宇宙”的项目,不过是一个MMORPG游戏,而很多称自己为“Web3游戏”的项目,也不过是一个老套的游戏加上NFT的再次销售。
我们认为,这两种方案都不是游戏的终局。在这里我想插入一个故事,FTX暴雷的时候,有新闻说SBF一直在玩Storybook Brawl,这个是他们Alameda收购的卡牌游戏,但现在去看Steam上这个游戏的评价,全是骂SBF的,让他别把数字货币这些肮脏的玩意儿加到他们喜欢的游戏里来,他们只是想单纯的玩游戏而已。这些观点发表于FTX暴雷前,与业内普遍认可的观点大相径庭,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游戏玩家。这些评论从侧面反映出,游戏为什么能赚钱,是因为他能让人感到快乐。不管是Pay to earn的氪金网游,还是强调竞技性的Moba和FPS,初心都是能让人找到快乐,而且是脱离尘世间的烦恼的快乐,而不是白天上班打工,晚上还在游戏里打金的折磨。这并非是说打金,或者是加入代币经济是错误的,而是游戏首先服务的是消费者,消费者能在这里获得快乐,才会愿意消费,才会带来“正外部性”,其次才是背后的Token经济。Web3可以改善一些问题,比如玩家的数据所有权,通过代币来更快完成冷启动,通过NFT来让装备或者物品的稀有性可得到验证等,但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问题。游戏的根本问题始终是怎么做的好玩,然后才是把Web3的东西加进来。
回到最初的问题,游戏赛道下一个周期会如何发展?我们认为,大部分打着3A旗号,把原来没人玩的游戏加上一些Token经济,却没有进行精细化地数值设计,也不好玩的游戏,将在这个熊市消逝。
游戏能吸引人与否,始终在于其是否足够好玩。元宇宙强调的沉浸感和现实映射,与NFT和Token经济带来的旁氏模型和经济收益,都只是对游戏性予以补充,而游戏本身的“可玩性”,才是一个游戏真正的硬实力。能在下一个周期爆发的Web3游戏,应是在原本的Web2游戏,足够好玩,能够吸引玩家,拥有正向现金流的基础上,再辅以轻量的代币模型,把Token用作分红的权益,而非与用户行为进行强绑定。Token相对于股票,拥有更强的流动性,同时又能作为游戏玩家的充值/行为激励,但应把玩家与投资者进行分流,让喜欢沉浸在虚拟世界的玩家,继续去做他的“英雄梦”,让希望得到资金收益的投资者,也不必强迫自己去进行游戏行为,只需做好决策,获得收益即可。至于数据归属于谁, 90%的玩家并不在意这个问题。暴雪退出中国市场,就算把数据都归还给玩家,那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一个用作怀念的骨灰盒罢了,如果有得选的话,玩家希望的又不过是能继续玩游戏而已。
游戏产业分为基础设施、发行平台和游戏本体三类,在关注游戏本体的同时,我们也在关注游戏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分类则向“元宇宙”的概念更加靠近,因为比起创造一个游戏,他们更加关注如何创造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让人的思维在原本不存在的维度进行拓展。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投资了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例如提供原生区块链游戏开发引擎的Fragcolor,打造链上AR交互方式的Anima,提供多链元宇宙解决方案的Matrix World和ChapterX,已经积累了数十万用户的元宇宙项目SecondLive等。Decentraland和Sandbox不过是打着元宇宙旗号的沙盒游戏,单凭虚拟土地上链并不能引来大多数玩家的共识,真正能改变世界的是那些给我们带来新奇体验且充满想象力的产品。我们知道,现在的物理设施和技术离《头号玩家》和《失控玩家》中描绘的VR/AR世界还差距很远,但在未来全新的虚拟世界中,Web3应占有一席之地。
另外,相比于基础设施和游戏本身,发行平台的路径更加清晰明了,且能按图索骥。无论是通过大量的低成本小游戏不断试错,还是在打造一款爆款后,让游戏玩家沉淀到发行平台,在Web2的历史中我们都能找到4399或Steam等成功的例子进行复刻。对于Web3来说,无外乎是把平台用户的付费模式加上代币经济,或者让游戏间的数据互通,其成功与否的本质,与Web2时代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游戏平台可能只需要一两个爆款游戏作为入口,但在加上了“元宇宙”或是Web3的概念后,这个故事变得更加庞大且炫丽,他未来可以是公链,可以是数据中心,也可以是贯穿元宇宙的枢纽。
NFTFi
在DeFi和GameFi还在讨论协议的可行性和代币经济模型时,NFT已经凭借PFP抢先在文化市场打开了缺口。PFP带来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播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也在圈内形成了巨大的共识,在过去的这两年,顶着BAYC/Punk等蓝筹的PFP头像跟人聊天,无异于你在跟人喝咖啡时,不经意间摸了摸手上的劳力士。然而,PFP的夏天一去不回,在2022年6月份Opensea交易量发生断崖式下跌后,NFT市场流动性的匮乏彰显无遗。在人们发现除蓝筹外的PFP头像在下跌周期的流动性缺失会导致价格迅速下跌时,市场上就急需一个类似于AMM DEX一样解决NFT长尾市场流动性的解决方案。过去这个周期,对于NFT流动性解决方案的探索从未停止,不过Opensea的订单簿模式却仍然占据了市场上绝对的份额。
Opensea月度交易额ETH(来源:Dune)
然而Arkstream并未对NFT市场感觉绝望,NFT在Social Money上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价值,BAYC与Punk头像在社交上展现的魅力并未随着市场的衰退而有所降低,Web2的主流社交平台Facebook、Twitter、Instagram也对NFT呈拥抱姿态,提供着NFT的落地场景。随着时间的推逝,NFT市场的交易额也开始企稳。与其说断崖式下跌,不如说动则上万美金的Social Money本来就超出了它的应有价值,市场重回良心成长阶段。
在2022年不管是Crypto还是NFT的熊市,开发者们对于NFT流动性解决方案的探索从未停止。
对于NFT来说,NFTfi与DeFi最大的差异在于,目前主流的NFT作品PFP,是同时具备一致性跟非一致性。一致性的问题可以用DeFi的AMM DEX与P2Pool Lending的思路轻易地解决。但是叠加的非一致性只能用传统的订单簿交易所与P2P Lending的方式解决。这种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处理方式的割裂性,使得NFTfi不像DeFi的早期可以获得那么快速的增长。
就交易流动性而已,相应的有Marketplace/AMM Protocol/Aggregator三类解决方案,Aggregator最早的玩家有Gem、Genie,这两家分别被Opensea与Uniswap收购。与其说他们是Aggregator,倒不如说它们是批量操作工具,当然Gem、Genie火爆时并没有多的Opensea挑战者,当Opensea的挑战者逐步登场之后,更强的Aggregator Blur出现了,然而Blur更像是给自己的Marketplace引流。不想做Marketplace的Aggregator不是好Aggregator。
而Marketplace的竞争非常激烈。Marketplace从List标的,可以分成艺术品与综合性NFT Marketplace两类。
2022年是艺术类NFT失意的一年,也许应了Beeple的那句话,“说实话,我绝对认为这是一个泡沫。”据媒体消息,Beeple在2021年3月以破纪录的NFT艺术品拍卖中获得价值5300万美元的ETH之后,他将所有的ETH转换成了美元。
Beeple: Everydays – The First 5000 Days
艺术类NFT交易所月交易量(来源:Dune)
在整个2022年,NFT艺术品的交易量急剧下滑。这种下滑程度领先也激烈于PFP为主的Opensea等NFT交易所。SuperRare/Foundation/AsyncArt/KnownOrigin/Marketplace,这些玩家我们在22年较少听到他们的声音。
这不难理解,NFT艺术品曲高和寡,流通性较差。而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占据了人们大多数的时间,PFP具备很好的Social Money的价值。
以Opensea为首的综合型NFT交易市场(其实还是主要是PFP),虽然经历了NFT炒作牛市,反而目前相对健康。但Opensea也面临诸多挑战者的竞争。
Blur提供了更专业的交易体验,在批量操作上,Blur的体验确实领先其他NFT交易所,提供了更省心的页面操作,并且授权也仅需要做一次授权,而其他Marketplace需要做多次授权。
Rarible作为老的Opensea挑战者,在这场竞争中已经有点力不从心。
X2Y2作为一个二线NFT市场,在二线位置有非常不错的数据表现,并且开通了P2P模式的借贷,依托着交易所的优势,增速喜人。
LooksRare在上线之初凭借交易挖矿获得了市场上的极大关注,然后当泡沫退却之后,对比其他交易所却略显平庸。
第三类流动性解决方案AMM Protocol,目前最知名的是Sudoswap,Sudoswap通过多Pool的方式让市场定价来解决非一致性的流动性问题,然后通过前端聚合流动性,然而在实际处理中,流动性分散,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流动性问题。
NFT借贷市场主要的玩家有P2P模式的NFTfi,Arcade,x2y2;也有P2Pool模式的BendDAO。
NFTfi目前是P2P模式的龙头,而x2y2凭借着NFT Marketplace的流量优势也在迅速成长。
我们认为P2P模式的借贷,会持续受到Marketplace的挤压。
而BNPL(Buy now pay later)与租赁作为借贷的延伸,在NFTfi市场早期并未获得发展机会。
NFT Lending协议交易额(来源:Dune)
由于非一致性的存在,NFT的定价也成为了一个问题,主流的方案有同行定价与AI定价两种。同行定价有曾经的Upshot与Abacus。Upshot后来转型为AI定价方案,而Abacus所谓的Spot是在同行定价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代币经济玩法。AI定价的头部项目是NFTbank与Upshot。我们认为,同行定价的解决方案有其天生的缺陷,定价的需求主要发生在借贷场景,而P2P订单Offer或者实际发生的时候,本质上就是一次同行定价的,不需要额外进行外部的同行定价。而P2Pool的模式只处理一致性,不需要进行定价。然而AI定价也面临价值捕获的问题,它们通常都作为第三方服务出现,要想捕获更多的价值,需要向用户端的产品多走一步才行。
碎片化曾经也是NFTfi被寄予厚望的一个方向,但是随着头部项目Fractional更名Tessera,并且NFTX、NFT20、Unicly的式微也不再被人投资人重视。绝大多数的NFT碎片化方案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进行碎片化,碎片化能给流动性带来什么。NTFX跟NFT20的碎片化都没有提供比Sudoswap这样直接进行NFT交易更好的流动性。而Unicly的着落点变成了碎片化代币的交易了,而没有首先满足于NFT的交易,这失去了一个NFTfi产品的初心。
Arkstream整理了NFTfi的30多个细分板块,包括衍生品中的期权/期货等,在整个NFTfi的早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时机,就不一一展开。
纵观整个NFTfi市场,我们发现它依然在非常早期的阶段,NFT的流动性解决方案还是当前的要务,是整个NFTfi堆栈最底层的积木。我们认为处于流动性底层的Marketplace,AMM Protocol,Lending Protocol依然是投资人最需要关注的细分领域。而就NFT流动性而言,AMM Protocol短时间内并没有办法在处理非一致性上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Marketplace短期内依然会是主要的解决方案,但是订单流的处理会更加的专业化和便捷化。
钱包
在探讨应用如何爆发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高估用户的学习能力,正如我们自以为所有Web3用户都在使用DeFi时,CEX仍然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用户门槛是阻碍用户从Web2朝着Web3迈进的一大痛点,而钱包作为最大的用户入口,在降低用户门槛这一步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早期,这一痛点并不明显,因为大多数Web3用户是被“赚钱”吸引而来,而且因为有巨大的财富效应,对于早期用户来说,记一大串私钥,在转账前先打点Gas,甚至了解国际宏观经济形势,这些困难都不值一提。但当用户的目的变成了社交、游戏等与赚钱非强挂钩的场景时,每一个“难关”都将成为劝退用户的阻碍,在增长模型的沙漏中筛掉一大批用户。
在近几年应用发展的同时,钱包的发展分为了两个分支,智能合约钱包和MPC钱包:智能合约以Gnosis Safe为首,各大公链都有类似的方案,用智能合约来进行多签管理;MPC+TSS的方案最初由Fireblock应用在托管钱包上,在Web3auth和Magic.link将其SDK化后,大量的应用开始使用该方案,可以让用户直接用邮箱账户来管理自己的钱包。但这两者都不是终局,智能合约钱包gas较高且门槛更高,要求用户同时拥有EOA钱包并管理智能合约;而MPC+TSS的方案则是一个向Web2妥协的方案,用户并不完全拥有钱包的可控性。钱包的发展最终可能仍依赖于Vitalik提出的账户抽象方案,在代付Gas,社交恢复等功能伴随EIP-4337的部署上线后,用户门槛将迎来一个跨越式的下降。
尽管 EOA钱包向AA钱包发展的趋势不可逆,但其他钱包不可能干等着,MPC钱包的发展如火如荼,在EIP4337落地前,格局可能就已经形成,现在就是抢占市场的黄金时期。对于钱包来讲,两种路径可取,一种是从应用出发,逆向发展用户,形成以应用为主的生态,让用户留在生态中;另一种是从B端服务出发,提供SDK,让更多的应用接入钱包体系,迅速发展自己的客户群,等用户量足够大后再形成网络效应,提取集群价值。在技术实现方式都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强运营拓展用户边界才是新钱包团队的核心竞争力。第一种路径意味着任何用户入口都可以打造自己的钱包,让用户把数据和资金沉淀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之中,交易所、游戏、社交媒体,都可以成为用户“第一个钱包”的入口,前提是产品的体验要足够好,体验丝滑,不成为用户的负担;第二种路径则需要项目团队有强大的BD能力,迅速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版图,让更多的应用接入,以打造钱包的生态。这与公链的生态发展方式类似,或许,钱包的发展最终将与公链接轨,因为这可以承载更大的叙事,也会将用户进一步沉淀在自己的生态之中。
钱包的本质是“私钥的管理工具”,只要我们还认同Web3相对于Web2的区别在于用户管理自己的数据和资产,那依托于公私钥体系的个人账户就是这些数据的载体,而钱包则是管理这个载体的入口。钱包是所有人都会使用的应用,但并非所有人的初衷都是使用钱包,钱包是一个入口,但任意入口也会接入钱包。即使最终在用户端接触不到公私钥的管理,接触不到复杂的助记词,但只要这一切建于区块链网络之上,那钱包的核心地位就永远不可替代。
数据工具
随着去中心化应用的迅速发展,链上数据的价值也在进一步体现。Nansen和Dune Analyst成为了很多分析师每天使用的工具,在过去一年,我们也看到市场上诞生了大量的数据产品,上到链上数据索引,下到集成空投领取和Mint日历。
工具的本质还是汇率流量,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细分领域占据市场,第二部是迅速拓展到其他领域,成为流量聚集处。字节跳动的核心竞争优势并非抖音,而是其推荐算法和用户流量打法,有了这套方案,他们可以复制出上百个类似的产品,在细分市场吃干抹净。数据工具也是如此,开发团队需要思考背后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还是链上标签的收集广度。
我们投资的Footprint Network在早期专注于打造DeFi的数据分析,但在深度剖析了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后,他们转向了GameFi领域,一举成为了全球影响力最大的Web3游戏数据分析工具。你可以在上面看到实时且全面的游戏链上数据,并根据自己的需求一键式地实时监控自己想要关注的内容。
但数据分析工具的商业模式一直是个较难解决问题,这点从大量数据分析工具的短暂生命线就能看出。ToB or ToC,That‘s a question. 链上协议一旦部署,改动空间就很小了,但分析工具相比于这些他们分析的对象,却不要不断地迭代,且支付大量的服务器成本。Nansen率先通过高客单价的模式打响了C端收费的第一枪,这依赖于他们帮助用户通过信息差赚钱的能力。但当牛市结束,熊市来临,大家都在亏钱,“跟单”的亏损甚至远超用户的会员费用,用户活跃度就发生了断崖式的下降。而Massari和Theblock这样的产品,他们集媒体与数据分析为一身,通过数据分析能力在行业中占有话语权,打造媒体影响力。他们更像是ToB的产品,在不断输出行业报告的同时,去结实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源,进行资源变现。广告也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但这要求有足够大的用户量和访问频率,CoinMarketCap和Coingecko在这一点上可以作为参考。在数据分析工具这个赛道,我们更偏好一开始小而美的产品,可能只解决了单一需求,但一旦占住了这个口子,就可以向其他领域拓展。DeFiLlama在深耕了一年TVL的展示后,开始向DEX聚合领域转变,如果有一台看到了他们开始做公链的新闻,也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社交
社交是一个庞大的命题,要讨论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先定义:什么是Web3社交。如今的社交网络,遍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沟通的即时通讯,发表观点的社交媒体,展示生活中一切的视频网站,都是社交的内容。你可以畅想这一切都全部发生在链上,但现在的基础设施显然无法满足这一点,那如果我们仅改变利益分配的环节,让现有的Web2社交平台发行代币,那他们就是Web3社交了吗?
我们不预设Web3社交的产品形态,仅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数据所有权、链上数据的体量,数据产生的价值。这几个方面的层层递进,意味着社交从Web2转向Web3。
数据所有权是定义社交是否发生在Web3之上的判断标准。如果Twitter发行数字货币(或者使用DOGE)来进行打赏,或者让广告商用数字货币来支付广告费用。我们可以认为Twitter在做数字化转型,但这并非是Web3社交。因为Twitter上所有的内容仍存储于中心化服务器之上,审查员也有权力不经用户允许就屏蔽掉他的账户。所以,如果一定要定义什么是Web3,我们认为社交数据应存在于区块链之上,且用户对自己的账户数据存在绝对的掌控权。这是属于社交基础设施的部分,也是行业内的顶尖团队们正在构建的部分,基于比特币闪电网络的Nostr,基于以太坊的Farcaster,以及基于Polygon的Lens Protocol等,都希望重新构建一套数据规则,把社交协议建立在成熟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抗审查性。基于这些社交协议产生的内容,是基于区块链的,而数据和账户的所有权,则是属于用户本身。在这些协议之上,社区开发了一些前端,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这些协议。我们认为这才是Web3社交的雏形。
在确定了数据所有权之后,Web3社交的下一步需要大量的数据构建护城河。我们可以回顾比特币的发展,“共识”是其多年以来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也是BTC比其他相同代码的分叉币最大的优势。在拥有了技术基石以后,迅速拓展用户,扩大共识,是Web3社交的关键。这个时候,代币或许在其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作为用户激励的方式,或者帮助应用构建更好的商业模式。前端的搭建也是获得用户的关键。如果你测试过基于Nostr或Lens Protocol搭建的产品前端,就会发现它们相比成熟的Web2产品显得过于稚嫩。这是时间的问题,因为现在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在初显竞争格局后,抢占用户的竞争点将转移到入口端,届时,无论是游戏、交易所还是钱包,都将成为社交的入口,且因为协议的互通性和账号属于用户,应用的切换将变得更加容易,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不能兼容其他社交协议的应用入口将被用户抛弃。
在拥有大量数据后,如何挖掘数据产生的价值,将是后Web3时代最值得讨论的话题。Web2的数据价值主要体现在精准的广告推送,我们很难在现在就去预测Web3的数据将会产生怎样的价值,但毫无疑问,这会带来数个万亿级别的产品。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什么是Web3社交?我们今天只能盲人摸象般去描述Web3社交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东西,会有什么样的特质,很难精确地给出一个定义。但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目前Web3社交仍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投资基础设施的成功率远高于大海捞针地去寻找客户端产品。
AI
ChatGPT的爆火让AI和Crypto结合一时重回人们讨论的视野。业内大多数AI+Blockchain的项目,都把方向放在用AI来解决区块链的数据隐私和安全等问题,并非应用层的产品。
在未来,AI和Crypto的结合方式难以预测,但是目前有一些潜在的用例和应用正在开发或讨论中。
一个AI和Crypto可能结合的领域是DeFi和金融交易。AI算法可以用来分析市场趋势,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交易,从而有可能导致更有效和盈利的交易。此外,AI还可以用于检测DeFi系统中的欺诈行为,帮助维护这些去中心化网络的安全。
另一个AI和Crypto的潜在用例是创建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DAO是通过在区块链上编码的计算机程序管理的组织。AI可以用来优化和管理这些组织,使决策和治理更有效率。
在隐私和数据安全领域也有一些有趣的发展。AI算法通常是基于大量数据进行训练的,其中可以包括敏感的个人信息。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保护这些数据,确保仅用于其预期目的。这在医疗和金融等领域尤其重要,因为隐私性至关重要。
已经有一些项目正在探索AI和Crypto的整合。例如,Ocean Protocol是一个区块链驱动的数据交换平台,旨在提供一个安全和可信的环境,以交换有价值的数据,并且支持AI算法的开发和部署。
AI技术的发展和Crypto的普及也在推动智能合约的发展。AI算法可以用来开发和执行这些智能合约,以确保它们在安全和可靠的情况下运行。
总之,AI和Crypto的整合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新的应用,以及更有效,安全和可信的金融系统。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进,将会有更多有趣的应用和发展。
如果AI之间进行交易,它们会用法币还是数字货币来交换?我曾向ChatGPT问了这个问题,他回答我说,用Token对数据访问的权限进行量化定价是一个相比于传统货币更好的方案。
这意味着,数字货币与AI的结合可能更加单纯,仅仅是作为未来AI之间交互的结算单位,帮助AIGC产品更好地获得用户。
结语
纵观各个赛道,我们展望了下一个周期可能产生大规模用户爆发的场景。回到最初的讨论,在下一个牛市来临时,应用可能不再是公链生态的附庸,而是巨型应用各自成立开山立派,与Web2的垄断巨头大战不同,Web3强调的互操作性和可组合性将在这个时候真正得以体现。我们无比期待这样一个场景,用户拥有自己的数据,以极低的成本在各个应用间切换,能够进行自由的社交,畅快地游戏,不必担心过高的门槛和费用,也不必担心资产的安全。这样的Web3必定能够承载人更多美好的愿望,人们也将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互联网上,放到元宇宙中,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去实现他更多的想法。这个时候,Web3才会爆发出其无可比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