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0xLoki

依据Binance Listing公告信息,2022.4.29-2023.6.4的13个月期间,Binance一共新上线20种代币的现货交易,其中包括OP、APT、ID、ARB、EDU、SUI6个新币(在其它交易所上线不超过3个月)和14个老币(至少在1家其它交易所上线超过3个月)。

Binance新币投资收益分析:Top1的专属诅咒

依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三个收益率:

1)上线(收盘价)至今收益率

2)上线(收盘价)至上线7天(收盘价)收益率

3)上线7天(收盘价)至今收益率

20个项目的持有至今平均收益率为-22.3%,而同期BTC的平均收益率为7.9%,价格表现显著劣于BTC;收益率超过同期BTC的仅有ID、RPL、LDO 3个,剩余17个均在同等周期内跑输BTC,其中收益率高于BTC最多的是RPL(领先26%),低于BTC最多的是OSMO(落后96.6%)。

Binance新币投资收益分析:Top1的专属诅咒

考虑到Binance存在上币效应,上币当天可能是局部价格较高值,我们采用T+7作为基准日期进行计算,得到的20个项目平均收益率为-11.3%,表现优于BTC的项目数量增加至6个,有显著改善,但仍落后于BTC的平均收益率(9.4%)。

Binance新币投资收益分析:Top1的专属诅咒

这个数据说明"上币效应"一定程度上拉低了Binance新币的持有至今收益率,但即使用户从T+7日开始买入,也仍面临一个较高的亏损概率。

接下来我们尝试做一个短期投机者,在币安上线当日收盘买入,并在7天以后卖出。很遗憾我们仍然只能取得-11.8%的收益率,劣于BTC的-1.6%。20次买入种仅有5次可以获得盈利,6次可以跑赢BTC,剩下的大部分尝试都会输给BTC并亏损。

Binance新币投资收益分析:Top1的专属诅咒

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是:Binance上线的14个老币都是基本面良好并且已经经受市场检验的,并且也涵盖L2、上海升级等热门赛道,客观地说确实属于【优质币种】。在项目基本面或者是Binance筛选项目标准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更加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上线的时机偏晚

这一原因在热门题材(如MEME、ETHMerge概念)更加明显,Binance在2023年5月上线Floki和Pepe,此时Floki和Pepe已经几乎上线了全部交易所;LQTY、OSMO、RPL的上线时间也略晚。这种滞后性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Binance对于行业热点尤其是自下而上热点的不足。

(2)Binance的流动性优势成为倾销目的地

按照Tokeninsight的统计数据,Binance2022年现货交易量占到全市场的58.98%,是排名第二的OKX的6.44倍。Binance拥有最庞大的用户数、最大的交易量,上线Binance意味着更多投资者的关注,但这种流动性优势也会成为项目的倾销目的地,包括量的方面和价两方面。

(3)上币效应透支了增长空间

这个问题之前已经分析过,上线Binance的前7天,20种代币平均取得-11.3%的收益率,显著拉低了用户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剔除掉6个新币,剩下14个币的平均收益率为-18.1%,更加明显。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目光往前看一下,因为"上币效应"不仅影响上币后,更多涨幅已经在上币前实现。我们选取14个老币种,计算了从币安上线当天到上线币安前7天这段期间的收益率(这里我们剔除了2个MEME和6个新币,因为它们会导致数据失真,而且MEME的上币决策更多是由市场热度驱动,而非基本面:

Binance新币投资收益分析:Top1的专属诅咒

可以看出,Binance的"上币效应"非常明显,除LDO外,Binance的剩下13个新币均出现了明显涨幅,平均上涨35.8%。(LDO上线期间BTC价格出现了39K-29K的下跌),35.8%即使扣除-22.3%的上线至今收益率,仍可以取得13.5%的收益率。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上币效应"透支了增长空间是Binance新上线代币表现不佳的最主要原因,这也解释了Binance和用户之间的感受差异:

站在币安的角度,按照一个合理的流程,选取了基本面良好的代币上线。如果在上币决策发生在上币之前,或者在币安做出上币决策的时候买入该代币,即使拉长市场周期,也可以赚取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站在用户的角度,我在币安买了新上线的代币,结果亏成了X。而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上币效应",35%的涨幅消磨掉了代币本来应该有的上涨空间,这是一种非理性投资或者说过度投资。那么问题也很简单了,起跑线就输了35%,Binance新币如何取得超额收益?

事实上,"上币效应"的过度投资、上线时间偏晚(因为需要更谨慎)、流动性优势成为倾销目的地都是Binance独有的,除了这些以外,,例如IEO、裁员(或者说人员优化)、Labs的广泛争议,但没人关心Rank10高管有没有闺蜜,也没有人关心Rank50的交易所今天是否裁员,这都是针对行业Top1的专属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