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当从业者们正在钻研如何更好地获取和使用数据以达到最大价值时,尚在青春期的行业开始遭受潜伏已久的病痛折磨。


2017年,至少15家大数据公司被公安部门调查;

2019年,魔蝎、同盾、聚信立、考拉、公信宝等多家知名企业被调查,部分已作为刑事案件处理;

201912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介绍,备受关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在2020年制定。


以上所涉及的是个人信息的问题,仅仅是网络信息的冰山一角。而强力部门开始介入,说明了当前各行业信息的获取、管理和使用中存在巨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数据所有权保护的问题。

一张张封条并不能封停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相反的,会督促从业者用合法、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来替代浑水摸鱼、擦边蒙混甚至僭越法律的“商业模式”。


个人、企业每天都在创造各种数据/信息,可能是出行轨迹、消费记录、物流信息、商品交易、金融行为等,对于创造数据的人/机构自身而言,可能并无价值,因为数据不被使用就无法体现价值;但这些数据是有内在价值的,而且可以创造巨大价值,这在很多行业里都得到了验证,乃至落地应用。数据必将成为经济生活的极重要生产资料

数据有其特殊性,与其他物品、财产相比,数据的所有权很容易被复制,“所见即所得”,数据明文传递就代表着所有权被复制,而不是单向转移。对于数据创造者而言,可能并未在所有权复制的过程中受益,甚至因此带来了隐私泄露、骚扰、诈骗等严重后果。

无论下一代互联网的形态是怎样的,都应实现“数据所有权的保护+数据的高效使用+价值合理分配”这一基础课题。

冲量网络正是基于可信计算技术实现数据所有权保护和高效数据协作,来打造下一代互联网——Web3.0的基础设施


随着各种技术条件的日趋成熟,下一代互联网的轮廓已经越来越清晰了。之所以会产生代际的更迭,是因为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技术带给互联网的改变会是颠覆性的,“互联网”不会再停留于“协议”,而会成为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的重要载体,同时又重构、颠覆了它们


Web3.0尚未得到学术界的确切定义,也并非一个完备的学科,更像是一种技术代际的统称,IT行业的共识是:下一代互联网是基于Web3.0的新型网络结构。久而久之,Web3.0会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代名词。

前面提到,Web3.0时代,数据会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就像农业革命的土地、工业革命的资本,是重要的资产,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交易权需要被充分地认同和明确地界定。

Web3.0时代,数据创造者应当成为最终受益人,能够自主授权数据使用者,能够控制数据的流向、被使用的次数,获得数据附加价值的收益,并且能够终止数据的使用,所有权不发生转移。这与以往的情形天差地别,数据的所有权不再属于采集者,也不再交由任某个企业在本地或云服务器上集中管理,数据的真实性也不再需要来自第三方的认证/验证,数据会是私有的,可控的,可信的。

由此,只有实现数据的安全流通,我们构想中的Web3.0才会是一个可信的价值互联网——数据创造价值,价值高效分配。


Web3.0是由可信身份、可信存储、可信计算、可信应用、价值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

可信身份/数字身份、分布式存储和可信应用领域聚集了大批的开发者,IPFSPolkadot等等相关的项目不胜枚举,但由于可信计算的技术门槛较高,过去主要是科研机构、学者在进行技术论证、研究,随着技术瓶颈的突破和硬件的迭代,可信计算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已经得到验证,开始在数据协作领域崭露头角。

可信计算最直接的作用,是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多方的数据协作。数据的“隐私”和“使用”原本是一对矛盾,但通过可信计算技术就可以既保证数据不明文暴露,保护数据所有权和隐私性,又能够满足各方对于数据使用的需求。

可信计算最直接的作用,是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多方的数据协作。数据的“隐私”和“使用”原本是一对矛盾,但通过可信计算技术就可以既保证数据不明文暴露,保护数据所有权和隐私性,又能够满足各方对于数据使用的需求。

无论哪种方向,都在致力于解决<在互不信任的参与者之间,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完成协同计算>的问题,其中区块链作为多方协作引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开篇所提到的数据行业面临的数据交易问题,用可信计算可以解决,对h合法授权数据进行合法使用,各行业面临d的数据孤岛和数据隐私保护问题,也能够由可信计算解决。

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的世界,可信计算将为“数据是生产资料”提供保障,隐私地使用数据,安全地传递价值,高效地支持应用,构建美好的下一代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