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期间,区块链技术被应用于疫情监测及预警、疫情信息公开及协同、疫区物资调度等场景,有效增加了数据的整合共享,实现了疫情应急管理工作的多部门统筹协同,改善了疫情应急物资的多渠道调拨效率,初步显示了区块链技术“信用互联网”的特点。        

链新(ID:ChinaBlockchainNews)原创

作者 | 冯铭

编辑 | 尹岳

2020年疫情期间,区块链技术被应用于疫情监测及预警、疫情信息公开及协同、疫区物资调度等场景,有效增加了数据的整合共享,实现了疫情应急管理工作的多部门统筹协同,改善了疫情应急物资的多渠道调拨效率,初步显示了区块链技术“信用互联网”的特点。

至2021年,虽然疫情仍未过去,但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防疫进入下半场。在新的形势下,区块链技术在防疫和医疗领域将会怎么发展?金山云数字医疗事业部云价值链方案和产研总经理韩鹏向《链新》表示,疫情期间一些比较典型的区块链应用案例,比如做防疫捐赠物资的管理追溯、健康码应用、信息发布溯源平台等,还都处于医疗健康领域的外围区域。“随着国家对于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视和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块链技术深度应用到医疗健康领域的进程会加速推进。”

区块链+医疗,应用落地面临四大挑战

每一次大型公共卫生事件都是对医疗体系的考验,本次新冠疫情也将催化更大规模的医疗建设需求。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或许能通过区块链技术掌握先机,提前走上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

金山云数字医疗事业部云价值链方案和产研总经理韩鹏向《链新》表示,目前在医疗健康领域,存在的痛点问题主要是医疗资源及患者过度集中在大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能力相对薄弱、缺少信任,行业协同能力有待提升,医保及商保供给能力不足等。“区块链技术所具有高效协同、防篡改可追溯、重构信任等技术特性,可以在优质医疗资源和经验数字化流动、重塑医患信任体系、构建新的服务机构合作和利益分配模式、促进三医联动、加强医疗监督监管等方面发挥价值,解决医疗健康领域当前的痛点问题。”

具体而言,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在保证数据隐私安全、过程可追溯的前提下实现医疗大数据共享应用;在保护患者病历信息真实性和隐私性的条件下实现跨院转诊;在保证处方真实可追溯的前提下实现处方流转,并且与医保支付联动;以及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医疗场景下,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线上医疗机构和服务人员的资质认证、信用记录体系等。

韩鹏坦言,当前区块链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落地还面临一些实际的困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相比于金融和政务等领域,医疗健康领域对于区块链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在医疗健康领域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也缺少区块链应用的行业技术应用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对于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也存在一定滞后性;另外区块链技术与医疗健康应用场景的结合也需要更多深入理解两个领域的专业团队和人员去匹配设计和实践验证。

韩鹏向《链新》表示,后疫情时代,国家和行业内的服务机构都会更加重视医疗大数据在医疗健康行业管理、医疗资源调度、医疗医药科研等领域的共享应用,也会在监管合规的框架下快速推进数据资产交易的发展进程。区块链技术对于数据确权、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协同、数据交易等环节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衍生出很多新的盈利模式。“医疗健康是一个对‘信用、信任’高度敏感的行业领域,区块链技术具有多种构建互联网医疗信任体系的应用方式,可以为互联网医疗提供基础信任服务能力,并获取服务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其他行业,医疗行业同时肩负着很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区块链+医疗”项目的进入门槛也更高,对于技术建设能力、医疗健康领域理解水平、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持续运营能力都要较高的要求。

韩鹏介绍,金山云承接了很多省级的医疗健康行业云项目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医疗数据安全共享、处方流转、机构及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医药供应链溯源、医联体协同等一系列解决方案和产品,秉持着“价值医疗”的理念,持续为医疗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区块链+溯源,原始数据问题亟待解决

12月14日至12月26日,北京总计新增13名新冠肺炎感染者。其中,有4名感染者与冷链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有从事冷链相关工作的,有销售冷鲜产品的,也有购买过冷链相关食品的。

“从技术角度,冷链溯源其实国内外发展水差不多,目前主要是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原始信息的采集,严谨点的,会把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区块链上,以保证时间和数据的唯一性。”抹链科技高级研究员周新健向《链新》表示。

周新健认为,目前不光是冷链行业的溯源,其实在任何产品的溯源中都会遇到原始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难题。“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一般是通过责任到人的‘人治’模式,尚不能完全解决原始数据真实准确性的问题,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作用。”

“区块链技术主要是能够保证链上时间和数据的唯一性,另外由于防篡改机制的存在,可以避免像中心化系统一样可以对数据进行任意篡改。”周新健向《链新》表示,食品溯源包含了原始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查询三大流程,区块链技术其实只解决了存储的问题,数据的采集还得依赖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据查询目前主要使用了二维码和RFID技术,这两种技术就目前来说可以有很好的查询效果,但是难防复制。

“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是很难保证原始数据真实准确性。”周新健认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区块链技术+第三方认证”双轨制,即通过区块链技术保证链上数据的真实准确性,通过权威第三方认证对原始数据进行背书,“这种方案虽然仍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但是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完全成熟之前,也不妨为一种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

有行业专家认为,相比国外,中国食品溯源路径存在四大特点:一是中国食品供应链上的节点较多、供应链体系不具规模。二是,无论是食品还是药品,中国呈现出分散式经营的特点,供应商的数据源不同,也缺乏标准。三是,国内外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的食品药品监管更细致,中国仍是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职能。四是,目前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召回机制,一旦食品源头出现问题,由于货物转手次数较多,不利于食品召回。

虽然区块链在食品溯源应用的探索仍处于早期阶段,但鉴于产业区块链在中国正处于积极探索的发展阶段,而食品安全作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必然会使众多食品与技术行业巨头在公司内部、行业以及公共食品安全领域进行更多实践和探索,使得区块链食品安全溯源有望得到更大范围的探索和研究,为食品安全领域带来真正的价值。

《区块链遇上物联网,2020年代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技术》研究报告指出,到2027年全球使用区块链和物联网追踪食品的规模将达3000亿美元,物联网和区块链平台可提高整个食品供应链的信任度、透明度和协调性,新技术的应用每年可节省的成本高达1550亿美元,物联网和区块链解决方案每年可创造高达470亿美元的收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