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金費率的基本概念與原則:幣圈的「平衡稅」與「紅包」機制

1.1 什麼是永續合約?

在金融市場中,現貨與期貨市場之間的套利機會並不罕見,參與者從大型對沖基金到個人投資者皆可涉足。然而,在加密市場這一24 小時不間斷運作的交易環境下,誕生了一種特殊的衍生性商品—永續合約。

永續合約vs. 傳統期貨合約的核心差異:

  • 無交割日:永續合約不設交割日,用戶可在保證金充足、不爆倉的情況下長期持有。
  • 資金費率機制:透過資金費率(Funding Rate)來錨定現貨價格,使合約價格長期與現貨指數價格一致。

在定價機制上,永續合約採用雙重價格機制:

  • 標記價格:用於計算是否爆倉,由多個交易所的現貨加權均價決定,以防止單一平台操縱市場。
  • 即時成交價格:市場上的實際交易價格,決定用戶的開倉成本。

透過資金費率機制,永續合約能夠在無交割日的情況下維持長期市場均衡。

1.2 什麼是資金費率

資金費率(Funding Rate)是永續合約中用來調節市場多空力量的機制,其核心目的是讓合約價格盡可能貼近現貨價格。

在具體的計算上,資金費率是由溢價部分+固定部分組成,所謂溢價指的是合約的即時成交價格與現貨指數價格的偏離程度。

  • 溢價率= (合約價格−現貨指數價格)/現貨指數價格
  • 固定利率=交易所設定的基礎費率

當資金費率為正,說明合約價格高於現貨價格,多頭市場過於強勢,此時多頭需向空頭支付資金費率,抑制多頭過度樂觀。

當資金費率為負,則相反,空頭需向多頭支付費用,抑制空頭過度悲觀。

資金費率結算週期:一般每8 小時結算一次,即每個結算週期內持有合約的使用者都需要支付或收取資金費率。

1.3 如何通俗的理解永續合約的資金費率機制

永續合約的資金費率機制可以類比為租屋市場:

  • 租客(多頭) = 購買永續合約的投資者
  • 房東(空頭) = 做空永續合約的投資者
  • 區均價(標示價格) = 現貨市場的均價
  • 租屋實際價格(合約即時價格) = 永續合約的市場成交價

舉例:

如果房客(多頭)太多,房租(合約價格)被炒高超過市場均價(標記價格),那麼租客需要支付紅包(資金費率)給房東,讓房租回落。

如果房東(空頭)過多,導致房租被壓低,那麼房東需要支付紅包給房客,讓房租回升。

本質上,資金費率就是市場的動態平衡調節稅,用來懲罰「破壞市場均衡」的一方,並獎勵「糾正市場均衡」的一方。

二、資金費率套利策略:三種方法,但收益來源一致

2.1 資金費率套利的金融解釋

資金費率套利的核心在於:透過避險現貨與合約頭寸,鎖定資金費率收益,同時規避價格波動風險。 其基本邏輯包括:

  • 費率方向判斷:根據多空力量,當資金費顯著偏離時,存在較大套利空間
  • 風險對沖:透過現貨和合約的反向持倉,抵銷價格波動風險,僅賺取資金費率
  • 高頻複利:每8小時結算一次,複利效應顯著

本質上,資金費率套利是一種德爾塔中性策略(Delta-Neutral Strategy),即鎖定特定收益因子(資金費率),而不承擔價格方向風險。

2.2 資金費率套利的三種方法

1)單幣種單交易所套利(最常見)

具體的操作步驟:

a、判斷方向:如果資金費率為正,多頭支付費用,則適合做空合約並做多現貨。

b、建立部位:做空永續合約+做多現貨

c、收取費率:假設標的物現貨上漲,則組合中的做空合約受損,二者損益抵消,但期貨合約多頭需向你支付資金費,賺取資金費收益。

2)單幣種跨交易所套利

具體操作步驟:

a、掃描交易所資金費率:選擇兩家流動性充足且資金費率差異較大的交易所

b、建立部位:做空永續合約(A所)+做多永續合約(B所)

c、賺取資金費差價:根據交易所不同的資金費率賺取差價

3)多幣種套利

具體操作步驟:

a、選擇高度關聯幣種:也就是走勢高度同向的幣種,利用資金費率分化,透過部位組合對沖方向,賺取收益。

b、建立部位:做空高資金費率幣種(如BTC)+做多低資金費率幣(如ETH),依比例調整部位

c、賺取收益:資金費率差+波動率收益

上述三種方法中,難度依序遞增,在現實實操中,多數為第一種居多。第二種和第三種對執行效率、交易延遲都有超高的要求和技術難度。在上述基礎上也可以增加槓桿進行增強型套利,但這對風險控制要求更高,風險也更高。

此外,在資金費套利的基礎上,也有更進階的一些做法,如結合價差套利和期限套利以增強收益,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價差套利是指利用相同標的物在不同交易所上的價格差異(現貨與永續合約)進行套利,當市場波動較大或流動性分佈不均衡時,資金費率套利可以與價差套利結合,進一步提高策略的收益率;期限套利則是指利用永續合約與傳統期差價

總而言之,無論是哪種對沖套利方式,必須要做到對價格波動的完全風險對沖,否則收益會被侵蝕,此外也需要考慮成本:如手續費,借貸成本(若是槓桿操作)、滑點、保證金佔用等。隨著整體市場的成熟,簡單策略的收益會衰減,需結合演算法監控、跨平台套利和動態頭寸管理才能持續獲利;更進階的套利+價差的模式對交易執行效率、市場監測能力要求很高,適合一定技術能力和風控體系的機構投資者或量化交易團隊。

三、機構優勢:為何散戶“看得見卻吃不到”,原因是什麼?

資金費率套利看似邏輯簡單,但在實踐中,機構憑藉技術壁壘、規模效應與系統化風建立了巨大的優勢。

3.1機會辨識緯度:速度和廣度的上的降維打擊

機構透過演算法即時監控全市場數萬幣種的資金費率、流動性、相關性等參數,毫秒級辨識套利機會。

散戶依賴人工或第三方工具(如Glassnode),僅能涵蓋小時滯後數據,且聚焦少數主流幣種。

3.2機會捕捉效率:技術和交易量差異下的成本鴻溝

揭秘資金費率套利:機構如何“躺賺”,散戶為何“看得見卻吃不到”?

在整個技術體系和成本控制的巨大優勢下,機構和散戶在套利收益差距上可能高達數倍。

3.3風控體系:系統層級的風險因應與人工博弈

從整個風控上,機構對於部位風險的把控有成熟的體系,在極端情況發生時能及時操作,可選擇性採取降低倉位、補保等手段去降低風險,而散戶在極端狀況發生時響應不及時、手段有限。主要體現在以下差異:

a、反應速度:機構反應速度是毫秒級別,個人至少是秒級,盯的不緊的時候甚至是分鐘、小時級別,難以保證迅速回應

b、風控處置精度:機構可以根據準確計算降低某些幣種的部位到合理程度,或選擇補充保證金到合理範圍,動態調整,確保不發生風險;而個人缺乏精確計算和操作的能力,基本只能選擇市價平倉

c、多幣種處理:發生風險需要處置時,機構可以同時處理至少幾十上百個幣種,且把每個幣種的操作損耗都降到最低;個人頂多只能順序,單線程處置個位數幣種。

四、套利策略的展望與投資者適配

4.1 機構套利策略差異及市場上限

多數人會有一個疑問,如果機構都採用套利,這個市場的容量能否支撐,會不會降低收益。事實上在整個邏輯上機構之間呈現出明顯的“大同小異”,

大同:同一類型策略,如套利,策略思路大致相同;

小異:每個機構有自己的策略偏好和獨特優勢,如有些機構偏向做大幣種,深挖大幣種機會;有些機構偏向做小幣種,擅長幣種輪轉。

其次,從市場容量上限角度,套利策略在市場中是容量最高的一類穩定收益策略,其容量取決於市場整體的流動性;粗略估算當前整體套利容量超百億。但這個容量也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與流動性成長、策略迭代、市場成熟度形成動態平衡,尤其是隨著加密衍生性商品平台的高速成長,會帶來整個套利空間的成長。

儘管機構間存在競爭,但由於策略的細微差異,幣種不同、技術理解的不同,在當前的容量下,並不會顯著拉低收益率。

4.2 投資者適配

套利策略只要有成熟的風控體系,通常風險極小,一般極少出現回檔。對投資者而言主要承擔相對收益的機會成本:在市場交易相對萎靡時期,套利策略可能會長期處於低收益;在市場好時,收益爆發性通常不如趨勢策略。故套利策略相對而言較適合穩健型投資人。

從優勢上,低波動、低迴撤,熊市更可成為資金避風港,更受風險厭惡和穩健資金青睞,如家族辦公室、保險基金、共同基金、高淨值個人財富配置。

從劣勢上,收益上限不如趨勢策略,套利策略年化從15%-50%;低於多頭策略/趨勢策略的收益上限(理論可以1倍到數倍)。

對一般小白散戶而言,個人實操套利是「低收益+高學習成本」的投資,風險收益比不佳,更建議透過機構資管產品間接參與。

資金費率套利是加密市場的“確定性收益”,但散戶與機構的差距並不在認知,而是“技術、成本和風控”的劣勢過於明顯,與其盲目模仿,不如選擇透明合規的機構套利產品,將其作為資產配置的“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