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回顾此前,海内外对算力集群的研究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即在网络架构收敛比不变的基础上,互联(包括铜方案和光方案)需求与GPU数量基本呈现线性关系。我们注意到,美满电子(北美ASIC与网络巨头)于近期开展的《Accelerated Infrastructure for the AI Era》演讲中,给出了三个或影响光通信估值水平的新观点。


1. 光互联TAM增速将高于GPU增速。此前市场普遍认为,在网络架构层数及收敛比不变的情况下,线缆连接需求与集群中GPU的数量保持一定的线性关系。Marvell从搭建网络架构的实践中总结:


  • GPT-3使用1000个GPU的集群训练,使用了约2000个光互联(我们认为是指2000只光模块),GPU:光模块=1:2;

  • GPT-4使用2.5万个GPU的集群训练,使用三层网络架构,光模块数量达到7.5万个,GPU:光模块=1:3;

  • 未来的集群将有10万个GPU,网络层数可能增加至五层,光模块需求量或达到50万只,GPU:光模块=1:5。

  • 未来的百万集群互联,GPU:光模块或达到1:10。


2. AI算力是全新的、高能耗的、庞大的新基建,电力需求是普算的10倍。美满电子认为,世界上现有的数据中心典型功耗为32MW,且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地区,而AI集群能耗可达1000MW,因此,新建AI集群会采用分布式选址;如此高能耗的集群,也会为温控系统施加压力。我们认为,未来有望明显地看到AI算力建设对电力设备和服务器温控的拉动。


3. 分布式集群,促进中、远距离DCI需求。DCI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距离较远(如数千公里)的数据中心互联,另一种则是同一园区内若干个小集群的互联(2-20公里),从成本、功耗的角度考虑,相干光是有效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应重视AI算力集群对“相干下沉”的促进。


对于光通信板块的年报、一季报,我们认为应重点关注具有业绩兑现潜力的个股,在2023年,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沪电股份等龙头企业顺利通过第一次“考试”,2024年,我们有望看到“第二梯队”的佼佼者迎来业绩的渐次释放,包括腾景科技、太辰光等。


算力——
光通信: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太辰光、腾景科技、光库科技、光迅科技、德科立、联特科技、华工科技、源杰科技、剑桥科技、铭普光磁。算力调优/调度/租赁:恒为科技、思特奇、中科金财、东方材料、博睿数据、中科曙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算力设备:中兴通讯、紫光股份、锐捷网络、盛科通信、菲菱科思、工业富联、沪电股份、寒武纪。液冷:英维克、申菱环境、高澜股份、佳力图。边缘算力承载平台:美格智能、广和通、移远通信。卫星通信:中国卫通、中国卫星、震有科技、华力创通、电科芯片、海格通信。


数据要素——
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数据可视化:浩瀚深度、恒为科技、中新赛克。BOSS系统:亚信科技、天源迪科、东方国信。


风险提示:AI发展不及预期,算力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

1. 投资策略:光通信渐次释放业绩


本周建议关注:


算力——

光通信: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太辰光、腾景科技、光库科技、光迅科技、德科立、联特科技、华工科技、源杰科技、剑桥科技、铭普光磁。
算力调优/调度/租赁:恒为科技、思特奇、中科金财、东方材料、博睿数据、中科曙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算力设备:中兴通讯、紫光股份、锐捷网络、盛科通信、菲菱科思、工业富联、沪电股份、寒武纪。

云算力:光环新网、奥飞数据、数据港、润泽科技、科华数据。

液冷:英维克、申菱环境、高澜股份、佳力图。

边缘算力承载平台:美格智能、广和通、移远通信。

卫星通信:三大运营商、中国卫通、中国卫星、震有科技、华力创通、电科芯片、海格通信。


数据要素——

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数据可视化:浩瀚深度、恒为科技、中新赛克。

BOSS系统:亚信科技、天源迪科、东方国信。


本周观点变化:


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等龙头自2023年以来,业绩已经通过了最初步的“考验”,尤其是中际旭创,显著受益于800G放量,而天孚、新易盛也逐渐跟上。接下来,诸多“第二梯队”的光通信个股亦有望渐次释放业绩。归其原因,是由于海外算力需求被持续验证,以及需求的外溢效应,光通信行业内部,出现多种光连接新方案,诸如LPO、薄膜铌酸锂等。在年报、一季报即将披露的当下,我们建议关注光通信龙头“易中天”的同时,亦要把握太辰光、源杰科技、腾景科技、光库科技、联特科技、德科立等个股的业绩逐步释放的投资机会。

2. 行情回顾:通信板块下跌,光通信表现最佳

本周(2024年4月8日-2024年4月12日)大盘收于3019点。各行情指标从好到坏依次为:上证综指>沪深300>万得全A(除金融,石油石化)>万得全A>中小板综>创业板综。通信板块下跌,表现劣于大盘。



从细分行业指数看,光通信上涨2.4%,运营商、量子通信、通信设备、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卫星通信导航分别下跌3.2%、3.5%、4.1%、5.0%、5.6%、5.9%、6.9%、10.2%,表现劣于通信行业平均水平。


本周受益AI算力概念,天孚通信上涨9.25%,领涨板块。受益公司重组,ST迪威迅上涨6.60%,受益流动性涌入,*ST同达上涨5.53%,受益低空经济概念,迅游科技上涨3.79%,受益业绩超预期,亿联网络上涨3.16%。


三、周专题:AI算力的三个重要新见解

回顾此前,海内外对算力集群的研究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即在网络架构收敛比不变的基础上,互联(包括铜方案和光方案)需求与GPU数量呈现线性关系。我们注意到,美满电子(北美ASIC与网络巨头)于近期开展的《Accelerated Infrastructurefor the AI Era》演讲中,给出了三个或影响光通信估值水平的新观点。


1.光互联TAM增速将高于GPU增速。此前市场普遍认为,在网络架构层数及收敛比不变的情况下,线缆连接需求与集群中GPU的数量保持一定的线性关系。Marvell从搭建网络架构的实践中总结道:


  • GPT-3使用1000个GPU的集群训练,使用了约2000个光互联(我们认为是指2000只光模块),GPU:光模块=1:2;

  • GPT-4使用2.5万个GPU的集群训练,使用三层网络架构,光模块数量达到7.5万个,GPU:光模块=1:3;

  • 未来的集群将有10万个GPU,网络层数可能增加至5层,光模块需求量或达到50万只,GPU:光模块=1:5。

  • 未来的百万集群互联,GPU:光模块或达到1:10。


2.AI算力是全新的、高能耗的、庞大的新基建,电力需求是普算的10倍。Marvell认为,世界上现有的数据中心典型功耗为32MW,且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地区,而AI集群能耗可达1000MW,因此,新建AI集群会采用分布式选址;如此高能耗的集群,也会为温控系统施加压力。我们认为,未来有望明显地看到AI算力建设对电力设备和服务器温控的拉动。


3.分布式集群,促进中、远距离DCI需求。DCI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距离较远(如数千公里)的数据中心互联,另一种则是同一园区内若干个小集群的互联(2-20公里),从成本、功耗的角度考虑,相干光是有效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应重视AI算力集群对“相干下沉”的促进。



对于光通信板块的年报、一季报,我们认为应重点关注具有业绩兑现潜力的个股,在2023年,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沪电股份等龙头企业顺利通过第一次“考试”,2024年,我们有望看到“第二梯队”的佼佼者迎来业绩的渐次放量。

4. 中国信通院:网络大模型是迈向L4高阶自智的关键

C114讯 在“2024年云网智联大会”主论坛上,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CCSA TC610推委会主席敖立表示,自智网络是IT、CT技术的技术交汇节点,也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在网络上应用的重要方向,是牵引信息通信业智能升级的关键抓手。自智网络自提出之后,在全球已基本达成了产业共识,成为全球运营商网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


网络大模型是迈向L4的关键使能技术


L4高阶自智需要技术实现关键突破,网络大模型是迈向L4的关键使能技术。自智网络L4提出5个更高要求,与L3比,从执行、感知、分析、决策、意图、适用性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分析方面,L4需要有更广泛更高准确度,如隐患预测、故障定位等;决策方面需有自动生成相关推荐方案,保证推荐方案能100%安全可信;意图或体验方面,需有更强大的意图理解和转译的能力,更好的人机/机器交互的友好能力;适用性方面,场景更多更复杂,需要自智能力,使人工智能的大模型快速泛化并持续演进;自智闭环方面,L4能打通“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实现端到端的自智能力。


而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在L4大模型的技术方面满足L4级高到极的自智网络的需求。包括五方面:


一是多模态融合感知能力,希望海量异构数据、千亿级参数能极大提升模型精度上限;二是特有的内容生成能力,快速生成报表、分析报告等,还能生成各种推荐方案;三是能让意图驱动目标成为现实,更友好人机交互/机机交互等;四是预训练+微调的模型训练,让大模型具有更强大的泛化、快速训练、持续演进能力;五是通过大模型调度、控制多个模型协同,共同完成复杂任务。


同时,需推动网络大模型融入“规建维优营”全流程,加速网络智能化转型。规建方面,包括网络容量规划、仿真,工程的验收测试;维护方面,现场装维数字助理、预测性维护能让点亮哑资源,配置仿真、意图化配置;运营服务方面,精准推荐/投诉拦截前移,相关的专属服务、自主服务、预测和个性服务;管理方面,节能协同,包括资源利用率提升等各方面,网络大模型将来都大有前途。


我们认为,自智网络的发展是中国信息通信业智能升级的重要方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共识和应用前景广阔,中国在自智网络标准体系建设、网络大模型技术创新、网络与算力一体化运营、网络开放和API赋能等方面的积极进展,不仅推动了全球运营商网络数字化转型,也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信通院与产业伙伴的紧密合作将进一步加速自智网络产业生态的繁荣发展,为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 GSE技术产业生态加速推进 PHYSec为智算中心网络保驾护航

C114讯 在本周举行的“2024年云网智联大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基础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程伟强应邀发言,详细介绍了全调度以太网(GSE)技术与产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对最新发布的《新型智算中心以太网物理层安全(PHYSec)架构白皮书》进行了解读。


GSE取得重大进展:产业推广与技术体系齐头并进


2023年8月,于中国算力大会期间正式启动GSE推进计划;9月,在中国网络大会期间,发布业界首款GSE原型系统;11月,ODCC冬季全会GSE特设组成立及第一次工作会议。今年2月,完成锐捷、中兴通讯GSE设备互联互通测试。截至目前,已经有将近50家成员单位在快速推动GSE发展,其中包括全球主流运营商、云服务提供商、芯片商、设备商、测试仪表商、软件集成商等,成为与UEC(超级以太网联盟)平齐的智算中心解决方案推进组织。


创新PHYSec架构:为智算中心网络保驾护航


当前,智算中心以数据为资源,利用强大算力驱动AI大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产生各种智慧计算能力,以云服务形式提供给组织及个人。在此过程中,涉及大量数据资源在入算、算内和算间网络场景的处理和传递,此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将是智算中心发展的核心问题。


现有的安全加密机制虽然可以提供不同网络层级的数据安全防护,但无法同时满足上述关键能力需求。有鉴于此,中国移动联合业界合作伙伴提出以太网物理层安全(PHYSec)技术架构,通过在以太网物理层对比特流进行加解密来保护所有上层协议,通过掩盖流量特征解决流量分析攻击带来的安全威胁,同时实现低时延、低开销、协议透明的数据加解密。


我们认为,GSE技术的产业化和PHYSec架构的应用将共同推动智算中心网络向更高水平的发展,为数据安全和高效运算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进一步促进AI大模型和高性能计算业务的快速成长,同时也为整个信息通信行业的创新和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6. 中国电信:大模型需要大网络,超级以太网将成为市场主流

C114讯 在“2024年云网智联大会”上,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应邀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大模型的发展与思考》的主题报告,详尽分享了他对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最新观点。


人工智能有三大要素,而大模型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大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应用,基础大模型将会是一场惨烈的淘汰赛,未来三到五年,将可能会收敛到数家;在大模型应用价值凸显的当下,小模型的作用也不容轻视。


在智算中心网络技术演进路径中,除了在当前近乎垄断的InfiniBand,以及在快速成长的UEC(超以太网)以外,PCIe、CXL和芯片光互连技术一样值得关注。韦乐平判断,作为当前性能最佳的联网技术,InfiniBand虽然产业封闭且价格昂贵,但它仍将维系高端大模型训练市场的相当份额;而随着标准成熟与产品落地,拥有强大产业生态的UEC技术在性价比方面将逐渐赶超InfiniBand,预计到2027年成为市场主流。


大模型需要大网络:UEC必将成为市场主流


大模型需要大算力,大算力需要大集群,当前的数据中心很难满足大集群算力的要求,一定要重新建设智算中心。以中国电信在上海投产的“临港国产万卡算力池”为例,其投资规模超过20亿,单机柜能耗达到了4.8万瓦,常规IDC很难满足需求。


另外,主要由GPU服务器联网构成的智算中心需要完全不同的网络架构。当大模型训练时,并行计算节点越多,通信效率越重要,智算网络性能成为集群算力提升的关键。“智算中心网络要求很特殊,需要高带宽、零丢包、超低时延、高可用性,月级零故障。”


网络技术角度,从目前情况来看,英伟达主导的InfiniBand是市场主流选择,但InfiniBand在产业开发性、部署成本方面非常不友好。增强无损以太网(例如超以太网UEC)将逐渐成为市场主流选择,UEC通过重构高扩展、高稳定、高可靠的以太网堆栈,有望在性价比方面媲美InfiniBand。


当然,除了InfiniBand和UEC,建议关注PCIe、芯片光互连和CXL等连接技术。PCIe可以为复杂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扩展距离、简化系统架构、减少功耗;芯片光互连可以大幅提升计算集群的扩展性(超100T),且功耗很低,物理尺寸也更小;而CXL不仅可以继续用来增大服务器的内存规模,而且将越来越多的用来承担生成式人工智能训练的加速器作用。


单集群、单体智算中心的算力总归是有极限的,对于超大参数大模型训练而言,在大范围内由多个物理集群构成一个超级逻辑集群进行联合训练,将会成为必然选择。


也就是说,如何解决不同集群间参数的传递和同步,以及大量数据跨群跨域跨云传输的不同时延导致的训练速度减慢的问题。对此,根据不同的训练任务和场景,可以采用数据并行、流水线并行、张量并行等多种不同策略,但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根本解决还要依靠空芯光纤,直接在物理层将时延降低33%。


我们认为,在“2024年云网智联大会”主题报告中,强调的大模型对算力和网络的高要求,以及对智算中心网络技术发展的分析,预示着在未来几年内,这一领域将持续面临技术与市场的双重挑战。

7. 6G将助力运营商破除“流量魔咒”

C114讯 6G应用和场景要成为现实,不可回避的是经济问题和商业模式问题。移动网络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是以卖流量(连接)为主。6G时代,运营商如何才能突破现有的商业模式?


运营商的核心能力是集约化的资源服务,至于这个资源是网络、数据、计算还是托管都可以。6G可以提供全国土甚至是全球性的覆盖,给运营商带来的掌控资源是前所未有的,在6G时代运营商可以开发出很多新的商业模式。例如低空经济智能中心、智能机器人云端大脑,都可以成为运营商集约化运营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另外,由于6G全国土覆盖,进一步增强了运营商To B领域的核心能力。


以人形机器人产业为例,将来一定会达到万亿市场规模。中国有超13亿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当人们为了生活质量而购买机器人时,人民关注的不是价格而是品质。6G将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将能够承载机器人的智能对话、智能训练,逐步提升智能化程度。


届时,运营商不仅可以提供网络,还有终端和服务。通过垂直整合,计费量纲自然不再是简单的流量量纲,国际电联(ITU)对于6G网络能力的15项指标可以组合出足够丰富的计费量纲新模式。


当然,这也要求运营商既要有6G连接能力,还要有人工智能和相关模型的融合创新能力。融合创新一定是今后的趋势,技术上融合,企业间协作,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继而在大规模应用的驱动之下真正做到普惠大众。


我们认为,随着6G时代的来临,运营商有机会通过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摆脱传统的流量销售模式。6G网络的全球性覆盖将赋予运营商前所未有的资源掌控能力,从而推动新兴领域如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运营商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计费量纲新模式。

8. 宽带发展联盟:5G网络平均下载速率快于4G网络5倍

C114讯 宽带发展联盟发布了《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第34期),对我国2023年第四季度的“端到端”宽带用户体验速率情况予以发布。


报告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我国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用户体验)达到83.88Mbit/s,环比上季度提升了4.3%,同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2.18Mbit/s,年度提升幅度达到16.99%;我国移动宽带用户使用4G和5G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综合平均下载速率(用户体验)达到129.36Mbit/s,同比去年同期提升幅度达到了31.91%。


固定宽带下载速率方面,中国电信最高,全国平均固定宽带下载速率达到84.72Mbit/s,其次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移动宽带下载速率方面,中国移动的移动宽带网络用户下载速率最高达到131.23Mbit/s,其次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此外,报告同期还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我国不同网络制式的移动宽带用户体验速率情况,其中用户使用4G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综合平均下载速率为43.48Mbit/s,使用5G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综合平均下载速率为228.75Mbit/s。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城市地区和有条件乡镇已经基本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络“千兆到户”。


与此同时,双千兆网络的发展将我国宽带网络用户体验提升“带上了快车道”:我国固定和移动宽带网络体验速率三年内总体提升超过2.5倍,我国宽度网络用户访问互联网内容时的平均体验速率快速提升。


我们认为,《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宽带网络在2023年第四季度有了显著进展。主要的发展趋势包括固定宽带和移动宽带网络速度不断提升,中国电信在固定宽带方面表现突出,而中国移动在移动宽带方面领先。这反映出我国在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提升用户体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未来宽带网络的发展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9. 从“外挂”到“原生”:6G+AI将无限提高生产力

C114讯 直播聊天节目“6G开放麦”首期开播,这是2024全球6G技术大会(4月16日至18日)前夕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AI是工具,可以也将必然为6G所用,即AI for 6G;与此同时,AI是应用,6G将承载或者服务于AI业务,也就是 6G for AI。更重要的是,AI和6G应用、甚至和6G本身将会发生更多的化学反应。


6G原生AI,无限提高生产力


人工智能(AI)将会成为6G的“主线条”。4G是移动互联,5G是万物互联,6G可以定义为智联万物。首先,6G的核心应用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应用,包含机器人、全自动驾驶等;其次,6G网络将首次以人工智能作为网络建设的重要工具,网络的部署、规划、运营都会引入人工智能;第三,6G将使用人工智能进行信号编码,视频信号压缩、语音信号压缩,甚至6G算法本身都会引入人工智能。


AI相对于6G而言,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面更加深远。从2G、3G、4G、5G到2030年的6G,都属于底座技术,或者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AI的影响大家是有共识的,它与社会方方面面的结合将发生物理反应甚至化学反应。6G必然要和AI高度结合,无论是AI+6G,还是6G+AI都是必然的。并且,这种结合是“native方式”。如果说4G、5G对于AI的引入方式是“外挂式的”,6G则是在最基本的参数、架构或者协议中就内置了AI。


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是人类前所未遇的,为生产力带来无限制的极大提高,虽然前三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幅度提高,但不能说是“无限制的极大幅度提高”,而人工智能这场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提高几乎是无限制的。


从技术驱动的角度看,3G、4G拥抱IT,5G拥抱Cloud,6G拥抱AI;但拥抱的方式不太一样,拥抱IT是从协议栈层面,拥抱Cloud是工程实现层面,6G对AI的拥抱有多种层面,更丰富多彩。


合成数据滋养,AI再进化


6G对人工智能最核心的帮助,是将云端智能发展到网络及终端分布式智能,真正做到智能普惠,即6G for AI无处不在。最值得期待的是AI和6G发生更深的化学反应,替整个基带链路的信号处理过程,并改变对芯片工艺的需求。


随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保姆、护士、护工需求旺盛,机器人一定是刚性需求,特别是人形机器人。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ChatGPT、Sora已经影响了有关行业,5-10年后,人工智能将会采用新的思维、新的想法“喂料”人形机器人,如此反复迭代将会产生化学反应,并且这个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受控的,这取决于训练的水平。


至于AI和6G本身到底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在通讯链路层面,过去某种调制要通过复杂裂变来换算的,也许AI通过神经网络就能直接调制出来。


未来TDD最希望实现全双工模式提高频谱效率,收和发能够同时进行。在AI技术的加持下,算法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也许就能够实现。L5级自治网络中,native AI将和6G结合,能够边管理边训练,出现故障即进行自动恢复,甚至能够主动预警,AI引入后将避免很多人为误操作造成的通信事故。


训练AI大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当所有数据都用完之后,将会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领域叫做“合成数据科学”,在6G网络空天地一体化的覆盖加持下,通过多样化的AI机器人广泛获取并合成新数据,所以“合成数据”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大模型训练的重要方面。


我们认为,AI将成为6G的主要应用和关键技术支持,未来通信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灵活化,同时这也预示了AI技术在推动整个通信行业创新发展方面的潜力。

10. 机构:预计2024年全球Wi-Fi 7产品渗透率可达6.4%

C114讯 研究机构DIGITIMES研究中心4月8日指出,在Wi-Fi联盟于2024年启动Wi-Fi 7产品认证之际,外加全球多数地区逐步开放6GHz频段的带动下,2024年全球Wi-Fi 7产品渗透率将达到6.4%。


DIGITIMES分析师指出,智能手机、个人电脑(PC)为首轮Wi-Fi规格升级的主力消费电子产品,不过Wi-Fi 7芯片因采用先进制程生产,成本提高,因此2024年高端手机与PC将率先引入该功能。


预计2025年会有更多产品通过Wi-Fi 7认证,渗透率有望从6.4%增长至15%。


该机构分析,产品应用领域上,扩展现实(XR)、电竞游戏、智能家居等应用领域将是后续产品主推重点,而工业、医疗、汽车等应用因产品认证时间较长,预计中长期会成为Wi-Fi 7主力应用领域。虽然无线路由器等产品率先支持Wi-Fi 7规格,但由于新旧价格差距大,新产品仍处于市场导入期,因此2024年渗透率有限。



Wi-Fi 6/6E有着多项进化。最高320MHz的信道宽度比上代增加一倍;4096-QAM的引入,相比此前的1024-QAM更是大幅提高速度上限;MLO多链路技术以及确定性延迟技术,可支持多个频段/信道同时传输,并大幅减少多终端重负载下延迟增加、稳定性下降的问题。因此,Wi-Fi 7理论速率由9.6Gbps大幅增至36Gbps。


我们认为,随着Wi-Fi 7产品认证的启动和6GHz频段的开放,其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应用将逐渐增多。Wi-Fi 7有望成为未来无线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并在多个行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1. 空天地一体化未来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C114讯 4月16日至18日,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将在南京召开。大会将围绕6G愿景,探讨6G技术和业务发展蓝图,凝练全球共识。


6G时代,卫星通信在覆盖、可靠性及灵活性方面的优势能够弥补地面移动通信的不足,连通空、天、地、海多维空间形成一体化的泛在网络格局,将为用户提供更为可靠的一致性服务体验,降低运营商网络部署成本。


空天地一体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去年6月,ITU(国际电信联盟)发布《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标志着6G研究进入新阶段。在这个关键窗口期,国际组织、高等院校、运营商以及核心企业正加速布局6G技术研究与合作,共同推动通信技术向“万物智联,数字孪生”迈进。


6G目前处于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的初期研究阶段。行业内已经形成一些共识,认为6G将具备超高速率、超低延迟、全球覆盖、海量连接、超高可靠、超低能耗等特征,并有望涌现出空天地一体化、通感算一体化、内生智能、量子通信等颠覆性技术。


就空天地一体化而言,当前已成为我国关键战略发展方向,更是大国竞争战略要地。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天地一体列入未来产业,作为我国未来产业的核心领域。


移动通信从1G到5G的演进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但仍局限于地面移动通信。与此同时,占据全球71%面积的海洋、陆地上的无人区,以及一些极地地区、灾难地区,地面移动通信无法提供支撑,只能通过卫星来实现通信。6G时代,卫星和地面通信相向而行,技术和产业逐渐融合,将逐渐形成天地一体网络。


空天地一体化涵盖航空航天、遥感观测、智慧交通、远洋通信、应急救援等领域,未来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海洋、沙漠、深山等偏远地区,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直连卫星享受高质量数据服务;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救援人员可以更快获取关键信息并采取行动;在城市出行方面,空中交通管理与自动驾驶可以提高交通效率与安全性。


我们认为,卫星通信在6G时代将发挥重要作用,弥补地面移动通信的不足,形成一体化的泛在网络格局,为用户提供更可靠的服务体验。在技术上,探索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新方法可能将是未来的重点,以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和系统性能。

12. 风险提示

AI发展不及预期,算力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4年4月14日发布的报告《国盛通信 | AI算力的三个重要新见解》,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宋嘉吉S0680519010002songjiaji@gszq.com
黄瀚S0680519050002huanghan@gszq.com
赵丕业S0680522050002zhaopiye@gszq.com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通信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通信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